基本信息
书名:口语与应用语言学
:22.00元
作者:(英)麦卡锡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5062821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者对日常口语语言篇体裁进行了粗略划分,将其应用于语料库的设计与语料的收集,并基于体裁理论对语篇中词汇、语法的运用规律进行以定性为主的分析和描写,发现语言使用的新的规律和型式,探讨这些发现对于以日常口语为语言教学模式进行英语口语教学,尤其是口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意义,对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反思,提出新的教学思路。
该书是作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所做口语研究的小结。其中部分内容(约占一半)为已发表的文章,此次重新发表前均经过较大修改并全部更新数据,另一半为新著内容,例证均采用CANCODE语料库数据。本书提供了定性分析的典型范例。
目录
《西方应用语言学视野》总序
《口语与应用语言学》导读
原书目录
致谢
关于作者
1 概述
1.1 本书写作的缘起
1.2 总览
1.3 CANCODE语料库及其语境
1.4 CANCODE语料库与体裁特征
1.5 口语语料库的持续难题
1.6 语料转写:通往无限路途上的黑洞
1.7 口语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地位
1.8 口语与交际教学法
1.9 语篇分析,会话分析及本章小结
2 口语与体裁概述
2.1 概述
2.2 言语体裁理论
2.3 交际活动的目标导向
2.4 作为社会规约的体裁
2.5 高阶特征与低阶特征的整合
2.6 结语
3 关于口语应该教什么?
3.1 概述
3.2 口语:主要描写领域
3.2.1 结构特征
3.2.2 交际特征
3.2.3 体裁特征
3.2.4 语境制约
3.3 论点总汇:教学建模
4 语句语法何时成为语篇语法?
4.1 概述
4.2 聚合范式与实际选择
4.3 阐述不充分的规则
4.4 口语语法与书面语语法
4.5 语法和语篇描写的单位
4.6 语法难题
4.7 结语
5 英语口语和书面语中动词形式的共现形式
5.1 概述
5.2 一个清晰的平行个例:“场景-事件”的叙述性模式
5.3 “Used to ”和“Would”:另一个叙述性模式
5.4 对未来的叙述:更多关于平行功能的难题
5.5 论点总汇
5.6 结语
6 词汇与口语
6.1 概述
6.2 言语功能与词汇密度
6.3 词汇的重复、改述和话题磋商
……
7 运用中的习语:基于语篇分析再探该传统语言教学领域
8 “ So Mary was saying”:日常会话中的语语转述
术语表 1994-1998年间基于CANCODE发表的研究成果列表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介绍
Michael McCarthy,英国皇家艺术协会院士,英国诺西汉语言学荣休教授,美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应用语言学客座教授。McCarthy教授是当代英语教学界的大师,在单词教学、教材设计、字典编纂以及口语研究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案例选择和实证数据的呈现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它并没有沉溺于过于陈旧或理论化到脱离实际的例子,而是大量引入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域(如数字媒体、公共话语、特定职业群体交流)的鲜活语料。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呈现这些语料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的分析方法——他们不仅仅是展示了“说了什么”,更深入地挖掘了“为什么这么说”以及“在那个语境下意味着什么”。例如,其中关于语用失误分析的一个章节,引用的案例就非常巧妙地揭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深层认知差异,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词汇或语法层面。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展示数据分析结果时,非常透明且严谨,图表制作清晰,统计方法的选择也经得起推敲,这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对于一个期望从理论走向实践的研究者而言,这种扎实的实证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抽象的理论“落地生根”,变得可检验、可应用。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索引部分,简直是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宝藏地图”。我习惯于通过一本核心著作去追踪和拓展我的研究领域,而这本书的引文质量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涵盖了领域内的经典必读文献,更令人惊喜的是,其中穿插了大量近几年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前沿成果,这表明作者团队的研究视角非常敏锐,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索引的编排也极为细致和人性化,不仅包含了专有名词的条目,甚至连书中多次提及的重要案例或理论模型的名称也被单独列出,方便读者快速定位回顾。我甚至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是根据书中的引用列表,就整理出了一个初步的未来阅读清单,其中很多我从未听闻的作者和观点,现在看来都极具研究潜力。可以说,这本书本身不仅仅是一份成品,它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更广阔学术世界的资源库,它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作为一本独立出版物的界限。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阅读这本厚重的学术专著抱有畏惧心理,担心它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复杂的数学模型,阅读体验会非常枯燥。然而,实际阅读后发现,作者在保证学术深度的前提下,运用了令人惊叹的文笔来“翻译”这些复杂的概念。他们的文字富有画面感和节奏感,即便是解释一些非常基础但容易被忽略的语言学原理时,也总能找到一个贴切的比喻或一个生动的日常情景来辅助理解。这种“大白话而不失深度”的写作风格,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使得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窥见学科的精妙之处。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将专业知识向更广阔领域传播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如何做到既不“哄着”读者,又能确保知识的有效传递。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与一位风趣而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对话,那种学习的愉悦感是难以言喻的。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著作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和令人称奇的知识整合能力。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框架,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理论点和案例分析,都被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理论之网。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是什么、怎么样”的流水账式介绍,而是采用了问题导向的论证路径,从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入手,层层剥开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或认知机制。尤其是在处理跨学科交叉领域时,作者展现出的驾驭能力令人叹服,比如在探讨语言习得的某些篇章中,它毫不费力地引入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并将其与传统的心理语言学模型进行对话和比较,这种博采众长却又保持自身鲜明观点的平衡感非常难得。读完其中几章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现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开始主动质疑、寻求新的解释路径。这种启发性,远胜于那些只是提供标准答案的读物,它更像是一位高明的导师,引导着你亲自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活力的学术气息。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厚实而光滑,翻阅时几乎没有那种廉价的沙沙声,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文献或笔记的学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内页的排版也经过了精心设计,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页边距的把握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密集的理论阐述,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而且,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很多关键概念的定义和公式推导部分,都使用了不同的字体或加粗处理,使得重点一目了然,这在查阅资料时效率极高。装订方面,它采用了锁线胶装,可以平摊放在桌面上,即便是厚厚的篇幅,也不用担心书脊会因为用力过猛而受损,从侧面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著作质量的重视程度。整体来说,这本书从触觉到视觉都提供了顶级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一遍遍地拿起它进行深入研读,这已经超出了普通教材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这份对细节的打磨,足以让人对其内容的深度与严谨性抱有极高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