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4120-2017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

GB/T 34120-2017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化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电化学储能
  • 储能变流器
  • GB/T 34120-2017
  • 技术规范
  • 电力电子
  • 储能技术
  • 新能源
  • 电力系统
  • 行业标准
  • 测试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GBT341202017
商品编码:26262390992
包装:组合包装
开本:16

具体描述



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   大16开 页数:24 字数:36   纸 质 版:24元 标准号: GB/T 34120-2017   中文标准名称: 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 ICS: 27.180   英文标准名称:   中标分类:     发布日期: 2017-07-31 采标情况:     实施日期: 2018-02-01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电化学储能系统用交直变换型三相储能变流器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相关内容。    本标准仅适用于以电化学电池作为储能载体的低压三相储能变流器,其直流侧电压*高值不超过1000V。 


 由于标准种类过多,上架难免会出错,商品规范请以书名为准,图片以实物为准。本品为实物图书


《智能电网下的新型储能技术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构建现代化智能电网的宏大背景下,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核心原理、关键技术挑战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际部署。本书旨在为能源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师、行业决策者以及对储能技术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富有洞察力的参考,助力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智能电网的演进与储能的战略地位 本章首先勾勒了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的快速崛起对传统电网稳定运行带来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智能电网作为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技术应运而生。本书将详细阐述智能电网的核心特征,包括双向通信、信息感知、实时监测、分布式控制等,并重点分析智能电网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灵活性和经济性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深入剖析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战略性地位。储能不仅仅是电力的“蓄水池”,更是实现电网削峰填谷、平滑可再生能源出力波动、提升电网韧性、促进分布式能源整合、提供辅助服务(如调频、调压)等一系列关键功能的核心支撑。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储能技术在电网中的角色演变,从最初的辅助调峰到如今成为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二章: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多维度解析 电化学储能作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应用最广泛的储能技术之一,在本章中将得到详尽的阐述。我们将从基本原理出发,系统介绍几种主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包括: 锂离子电池(LIBs): 重点介绍其不同正负极材料体系(如NCM、LFP、LTO等)的化学原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和成本等关键性能指标。分析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例如高能量密度的NCM电池在电动汽车和消费电子中的应用,以及高安全性和长寿命的LFP电池在电网侧储能中的重要性。 液流电池(Flow Batteries): 详细介绍其基于液态电解质的能量储存和功率输出分离的独特结构。重点阐述钒液流电池(VRFB)和锌溴液流电池(ZnBr FB)等典型体系的运行原理、优缺点、规模化潜力以及在长时储能中的优势。 钠离子电池(SIBs): 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本章将介绍钠离子电池的材料体系、工作原理、成本优势、资源可得性以及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前景。 铅酸电池(Lead-acid Batteries): 尽管技术成熟,但在某些成本敏感或对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场景下仍具竞争力,本章将回顾其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和应用局限。 其他新兴电化学储能技术: 简要介绍如固态电池、镁离子电池、钾离子电池等具有潜在突破性的前沿技术,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在介绍各项技术的同时,本章还将深入探讨影响电化学储能性能的关键因素,包括电解液、电极材料、隔膜、电解质界面等,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影响电池的整体表现。 第三章:储能变流器(PCS)的核心技术与设计考量 储能变流器(Power Conversion System, PCS)是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心脏”,负责将直流电能与交流电能之间进行高效、可靠的转换。本章将聚焦于储能变流器的技术细节,深入分析其在智能电网应用中的核心作用和技术要求。 基本原理与拓扑结构: 详细讲解DC/DC和DC/AC转换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主流的PCS拓扑结构,如两电平、三电平、多电平逆变器等,分析它们在效率、谐波、电磁兼容性、功率密度等方面的优劣。 关键性能指标: 阐述PCS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能量转换效率(满载、轻载)、功率因子、谐波含量(THD)、动态响应速度、稳态精度、过载能力、可靠性、寿命以及环境适应性等。 控制策略: 深入探讨PCS的控制策略,包括电压电流控制、功率控制(定功率、定电压、定电流)、频率控制、电网同步控制、孤岛运行控制以及与电网互动的功能(如调频、调压、无功补偿)。特别强调智能电网要求下的高级控制功能。 安全与保护: 详细介绍PCS在设计和运行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过压、欠压、过流、过温、短路保护,以及直流侧和交流侧的绝缘监测、防雷击、接地等。 并联与通信: 探讨PCS的并联技术,如何实现多台PCS的协同工作,形成更大规模的储能系统。重点介绍PCS与储能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电网调度中心之间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方式,如Modbus, IEC 61850等。 设计与选型考量: 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储能容量、系统电压、电网接入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PCS的合理设计与选型,以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和运行性能。 第四章: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及其应用潜力 除了电化学储能,本书还将广泛介绍其他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的新型储能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技术视野: 物理储能技术: 抽水蓄能(PHS): 作为成熟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分析其基本原理、优势、局限性以及在电网调峰、调频中的应用。 压缩空气储能(CAES): 介绍其工作原理、不同类型(如绝热CAES、非绝热CAES、先进CAES)以及在大规模长时储能中的潜力。 飞轮储能(FES): 阐述其快速响应、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等特点,以及在电网稳态支撑、瞬时功率补偿等方面的应用。 重力储能(Gravity Energy Storage): 介绍基于重力势能的储能方式,包括塔式重力储能等新型技术,分析其规模化应用的潜力。 热储能技术: 熔盐储能(Molten Salt Storage): 重点介绍其在太阳能光热发电(CSP)中的应用,以及作为独立储热单元的潜力。 相变材料(PCM)储能: 介绍PCM的储放热原理、不同材料体系以及在建筑供暖、工业余热回收等领域的应用。 氢储能技术: 电解水制氢: 介绍不同电解技术(PEM, AEM, Alkaline)的工作原理、效率和成本。 氢气储存与运输: 探讨储氢方式(高压气态、液态、固态)的优劣,以及氢气的输送方式。 燃料电池发电: 介绍氢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以及在分布式发电、备用电源等领域的应用。 直接甲烷化等合成燃料技术: 介绍将可再生能源制取的氢气与二氧化碳结合,生产合成燃料的技术,拓展储能形式。 第五章:储能系统的集成、运行与并网 本章将视角从单一储能技术和关键设备转向整个储能系统的集成、运行与并网,提供实际部署的指导。 储能系统架构设计: 讲解不同规模储能系统的典型架构,包括电池簇、PCS簇、BMS、EMS、消防系统、环境控制系统等的配置和互联。 能量管理系统(EMS)的作用: 深入阐述EMS在储能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包括充放电策略的制定(如基于电价、负荷预测、可再生能源出力预测)、功率调度、状态监测、故障诊断与预警等。 储能系统并网要求与接口: 详细介绍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包括电压等级、频率偏差、谐波限值、动态响应能力、故障穿越能力等。阐述PCS与电网接口的电气连接和通信协议。 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与维护: 重点讲解储能系统的安全运行规程,包括火灾预防与扑灭、热失控检测与隔离、电气安全管理等。介绍定期维护、性能评估和寿命预测的方法。 经济性分析与商业模式: 分析储能系统的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收益来源,探讨不同的商业模式,如辅助服务市场、容量市场、现货市场、需求侧响应等,为储能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评估提供参考。 第六章: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关键应用场景 本章将结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详细剖析储能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价值和作用。 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 阐述储能如何平滑风电、光伏发电的波动性,解决其间歇性、随机性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并网率和消纳水平。 电网调峰与调频: 详细说明储能系统参与电网调峰(削峰填谷)、调频(维持电网频率稳定)的机制和技术要求,以及其在提升电网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电网故障穿越与稳定支撑: 分析储能系统在电网发生短路、电压跌落等故障时的“穿越”能力,以及如何通过快速响应为电网提供暂态稳定支撑。 分布式能源管理与微电网: 探讨储能系统在微电网中的核心作用,包括孤岛运行的稳定性保障、能量平衡、与主网的互动以及提升区域电网的韧性。 电力交易与需求侧响应: 介绍储能系统如何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通过优化充放电时机获取经济效益,以及如何作为需求侧响应的有力工具,帮助用户管理电费支出。 电动汽车(EV)与V2G(Vehicle-to-Grid): 探讨电动汽车电池作为分布式储能资源,通过V2G技术向电网反向输送电力的潜力,以及其对电网的积极影响。 工业用能优化与备用电源: 分析储能系统在工业企业中的应用,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峰荷电费、提供不间断供电保障。 第七章:储能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储能技术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成本与经济性: 分析当前储能系统(特别是大规模长时储能)的成本瓶颈,以及降低成本的关键技术方向,如新材料研发、规模化生产、全生命周期优化等。 安全性: 探讨储能系统的安全风险,如热失控、火灾等,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指出当前储能技术和系统集成领域存在的标准化不足问题,以及提升互操作性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政策与市场机制: 分析现有的政策法规和市场机制对储能产业发展的支持或限制作用,以及未来需要完善的方向。 技术创新趋势: 预测未来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寿命、更高安全性的新型电化学储能;更高效、更经济的物理储能技术;以及氢能、多能融合等综合储能方案。 数字化与智能化: 强调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储能系统运行、优化和预测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储能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通过对以上章节的深入阅读,读者将能够全面理解智能电网下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脉络,掌握核心技术原理,洞悉应用场景的价值,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书力求内容翔实,论述严谨,语言流畅,为推动我国能源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简洁,但又不失专业感,给人一种沉稳和可靠的感觉。我是一名在储能设备制造企业工作的工程师,我们公司一直在研发和生产储能变流器,所以对于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我们是高度重视的。这本《GB/T 34120-2017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我们团队已经讨论过多次,大家都觉得它是我们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我个人特别希望在书中能够找到关于变流器模块化设计、故障诊断和冗余配置等方面的详细指导。因为模块化设计能够方便维护和升级,而完善的故障诊断和冗余机制则是提高系统可靠性的关键。此外,我也关注书中对变流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的要求,例如温度、湿度、海拔等因素对设备的影响。如果这些方面的内容能够得到充分的阐述,将对我们指导新产品的研发和现有产品的优化提供宝贵的依据。这本书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对储能变流器产品的技术期望,从而指导我们更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电气工程师,对储能变流器的了解还停留在比较基础的层面,很多专业术语和技术细节都需要进一步学习。这次参加一个新能源储能的项目,感觉很多方面都学得不够扎实,尤其是在变流器的选型和技术参数的理解上。这本书,我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评价都挺不错的,说是行业内的“圣经”级别的参考资料。拿到实体书后,我第一时间翻看了目录,发现内容安排得非常合理,从基本概念到具体的技术要求,循序渐进,非常适合我这种初学者。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变流器的保护功能和安全性的描述,毕竟储能系统涉及电力,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我还想看看书中对不同类型储能变流器的适用范围和性能特点有没有详细的介绍,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各种方案的优劣。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这个行业里深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能帮助我们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压实的纸张所吸引,感觉这就是一本扎实、有料的工具书。我是一名电力系统工程师,日常工作经常接触到各种电源设备,最近公司在推广新能源项目,尤其是在储能方面投入很大,所以对这本《GB/T 34120-2017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盲区。我一直觉得,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新能源领域的快速迭代,很多标准和规范都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技术需求和市场变化。这本书的出版年份也比较近,这让我对它的时效性比较有信心。翻开目录,里面的章节划分非常细致,从基础的术语定义,到核心的技术要求,再到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几乎涵盖了一个储能变流器从设计、生产到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我对其中关于功率变换拓扑、控制策略、保护机制以及通信接口等部分尤为关注,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最前沿、最实用的技术知识,以便在实际项目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设备选型、技术评估和系统集成。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一种“内容充实,体系完整”的初步印象,非常期待深入研读,将其中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的压力挺大的,项目周期紧,客户要求高,而且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发展太快了,感觉自己每天都在追赶。这次公司采购了一批电化学储能系统,其中变流器是核心部件,但我们内部对这方面的技术细节掌握得不够深入,容易在沟通和技术评审时遇到瓶颈。所以,当这本《GB/T 34120-2017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摆在我面前时,我感觉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我最看重的是它作为国家标准,其权威性和指导性。标准化的技术规范,能够帮助我们统一认识,规范操作,避免因为理解偏差而导致的项目风险。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变流器的效率指标、功率密度要求、以及对电磁兼容性的规定。这些都是影响储能系统整体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如果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量化指标和详细的测试方法,那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解答我当前的疑问,更能为我们团队在未来的项目开发中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提升我们在这个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评分

作为一名在新能源设备领域工作多年的技术专家,我深知标准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电化学储能变流器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功率电子设备,其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这本《GB/T 34120-2017电化学储能系统储能变流器技术规范》,我一直非常关注。相较于之前的一些零散的技术资料,国家标准无疑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够对变流器的关键性能参数,如效率、功率因数、谐波抑制能力等,有明确的、可量化的要求。同时,我也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并网特性、离网运行模式以及与电网交互时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规定。此外,对于现代储能系统来说,智能化和数字化也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书中是否对变流器的通信接口、数据采集以及与能量管理系统(EMS)的集成有相关的技术要求,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总体而言,这本书在我看来,是推动我国储能变流器技术进步和行业规范化的重要文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