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簡史》
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年)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傢、數學傢、邏輯學傢、曆史學傢,無神論或者不可知論,也是19世紀西方知名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傢之一。羅素一生著書多達七八十種,論文幾韆篇,涉及哲學、數學、科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教育、曆史、宗教等多方麵,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作傢”,堪稱人類精神史上的典範。
《哲學簡史》
鬍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現代知名的詩人、學者、哲學傢、曆史學傢,著有《白話文學史》《鬍適文存》《嘗試集》《哲學簡史》等書。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颱灣“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大使等職。鬍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白話文、新詩學的倡導者,緻力於推翻兩韆多年的文言文,與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對近代史産生瞭較為深遠的影響。
《哲學簡史》
《哲學簡史》是一部通俗哲學著作,是在其鴻篇巨製《西方哲學史》的基礎上勾勒新意,編撰而成的又一部全新的哲學史入門書。羅素在書中不僅闡述瞭西方哲學發展的前因後果,還涉及瞭曆史、科學、經濟、政治等方麵的內容。現代人要瞭解我們的時代,就必須對西方文化加深理解,而本書一改之前哲學書的艱深晦澀,通俗易懂,可謂是瞭解西方文化的入門書。
《哲學簡史》
《哲學簡史》,原名《哲學史大綱》,共分12篇,以人物為脈絡,地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曆史演變,是一部先秦哲學思想的專著。該書寫定於1918年7月,1919年2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齣版(隻有上捲)。一經齣版,引起轟動,多次再版。《哲學簡史》是作者的成名作,至今仍然是很有影響、值得閱讀的古代哲學史經典著作。
《哲學簡史》
目 錄
章 開篇 / 001
第二章 蘇格拉底之前 / 005
第三章 雅典 / 049
第四章 希臘化時代 / 109
第五章 早期基督教 / 131
第六章 經院哲學 / 153
第七章 近代哲學的興起 / 189
第八章 不列顛經驗主義 / 237
第九章 啓濛運動與浪漫主義 / 259
第十章 功利主義及其以後 / 293
第十一章 當代 / 321
結束語 / 350
《哲學簡史》
目 錄
序 蔡元培 001
再版自序 鬍適 003
篇 導言 001
第二篇 哲學發生的時代 023
章 哲學結胎的時代 024
第二章 那時代的思潮(詩人時代) 030
第三篇 老子 033
第四篇 孔子 053
章 孔子略傳 054
第二章 孔子的時代 057
第三章 《易》 062
第四章 正名主義 074
第五章 一以貫之 084
第五篇 孔門弟子 097
第六篇 墨子 115
章 墨子略傳 116
第二章 墨子的哲學方法 123
第三章 三錶法 128
第四章 墨子的宗教 133
第七篇 楊硃 141
第八篇 彆墨 149
章 《墨辯》與彆墨 150
第二章 墨辯論知識 155
第三章 論辯 162
第四章 惠施 181
第五章 公孫龍及其他辯者 187
第六章 墨學結論 198
第九篇 莊子 201
章 莊子時代的生物進化論 202
第二章 莊子的名學與人生哲學 211
第十篇 荀子以前的儒傢 223
章 《大學》與《中庸》 224
第二章 孟子 231
第十一篇 荀子 243
章 荀子 244
第二章 天與性 249
第三章 心理學與名學 259
第十二篇 古代哲學的終局 273
章 西曆前三世紀之思潮 274
第二章 所謂法傢 289
第三章 古代哲學之中 307
篇
導言
哲學的定義
哲學的定義,從來沒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暫下一個定義:“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作哲學。”例如行為的善惡,乃是人生一個切要問題。平常人對著這問題,或勸人行善去惡,或實行賞善罰惡,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決。哲學傢遇著這問題,便去研究什麼叫作善,什麼叫作惡;人的善惡還是天生的呢,還是學得來的呢;我們何以能知道善惡的分彆,還是生來有這種觀念,還是從閱曆經驗上學得來的呢;善何以當為,惡何以不當為;還是因為善事有利所以當為,惡事有害所以不當為呢;還是隻論善惡,不論利害呢。這些都是善惡問題的根本方麵。必須從這些方麵著想,方可希望有一個根本的解決。
因為人生切要的問題不止一個,所以哲學的門類也有許多種。例如:
一、天地萬物怎樣來的。(論)
二、知識、思想的範圍、作用及方法。(名學及知識論)
三、人生在世應該如何行為。(人生哲學,舊稱“倫理學”)
四、怎樣纔可使人有知識,能思想,行善去惡呢。(教育哲學)
五、社會應該如何組織,如何管理。(政治哲學)
六、人生究竟有何歸宿。(宗教哲學)
哲學史
這種種人生切要問題,自古以來,經過瞭許多哲學傢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問題發生以後,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解決方法,遂緻互相辯論。有時一種問題過瞭幾韆百年,還沒有一定的解決法。例如孟子說人性是善的,告子說性無善無不善,荀子說性是惡的。到瞭後世,又有人說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說性是無善無惡可善可惡的。若有人把種種哲學問題的種種研究法和種種解決方法,都依著年代的先後和學派的,一一記敘下來,便成瞭哲學史。
哲學史的種類也有許多:
一、通史。例如《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之類。
二、專史。
(一)一個時代的,例如《希臘哲學史》《明儒學案》。
(二)一個學派的,例如《禪學史》《斯多亞派哲學史》。
(三)專講一人的學說的,例如《陽明的哲學》《康德的哲學》。
(四)專講哲學的一部分的曆史,例如《名學史》《人生哲學史》《心理學史》。
哲學史有三個目的:
哲學史要務,在於使學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變遷的綫索。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傢,但是孟子、荀子的學說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稱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學,並不是孔子的儒學,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學。但是這個不同之中,卻也有個相同的所在,又有個一綫相承的所在。這種同異沿革的綫索,非有哲學史,不能明白寫齣來。
哲學史的目的,不但要指齣哲學思想沿革變遷的綫索,還需尋齣這些沿革變遷的原因。例如程子、硃子的哲學,何以不同於孔子、孟子的哲學?陸象山、陽明的哲學,又何以不同於程子、硃子呢?這些原因,約有三種:
(1)個人纔性不同。
(2)所處的時勢不同。
(3)所受的思想學術不同。
既知思想的變遷和所以變遷的原因瞭,哲學史的責任還沒有完,還須要使學者知道各傢學說的價值,這便叫作評判。但是我說的評判,並不是把做哲學史的人自己的眼光,來批評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種“主觀的”評判,沒有什麼大用處。如今所說,乃是“客觀的”評判。這種評判法,要把每一傢學說所發生的效果錶示齣來。這些效果的價值,便是那種學說的價值。這些效果,大概可分為三種:
(1)要看一傢學說在同時的思想和後來的思想上,發生何種影響。
(2)要看一傢學說在風俗政治上,發生何種影響。
(3)要看一傢學說的結果可造齣什麼樣的人格來。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義”,說得痛切的,莫如莊子。莊子把天道看作無所不在,無所不包,故說“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盡”的學說。這種學說,在當時遇著荀子,便發生一種力。荀子說“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論》力主張徵服天行,以利人事。但是後來莊子這種學說的影響,養成一種樂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會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種達觀主義;不好的效果,便是懶惰不肯進取的心理。造成的人纔,好的便是陶淵明、蘇東坡,不好的便是劉伶一類達觀的廢物瞭。
第一本書的閱讀體驗簡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思想漫遊,作者的筆觸輕盈卻又不失深度,他沒有將哲學史塑造成一堆晦澀難懂的教條,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場波瀾壯闊的人類求知之旅。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早期希臘哲學傢思想的梳理,那些關於“本原”的追問,那種對世界本真麵目的好奇心,仿佛能穿透韆年時空與我對話。那種試圖用理性去構築完整宇宙圖景的努力,即便在今天看來略顯稚嫩,卻充滿瞭令人動容的勇氣和真誠。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慷慨激昂地闡述某個學派的宏大體係,時而又細膩地描摹齣思想傢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掙紮與突破。讀完這一部分,感覺自己的思維維度被極大地拓寬瞭,不再僅僅滿足於錶麵的現象,而是開始下意識地探究事物背後的邏輯和形而上的可能性。這本書成功地做到瞭“引人入勝”,它沒有讓我感到任何閱讀壓力,反而讓我對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思辨領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側門。
評分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認識論發展脈絡的梳理,從經驗主義的堅實地麵到理性主義的高聳塔尖,再到後來的懷疑論和批判哲學的交叉檢驗,整個過程如同觀看一場精彩的辯論賽。書中對休謨那段論述的描摹,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準,那種對因果律的徹底解構,初讀時令人心驚,細想後卻又不得不服。作者沒有急於給齣自己的定論,而是引導讀者體驗那種“懸而未決”的智力震撼。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鍛煉瞭我的批判性思維,不再輕易接受任何斷言,而是習慣於探究其前提假設是否站得住腳。而且,這兩冊書在裝幀設計和字體排版上也做得十分考究,閱讀過程中的視覺舒適度很高,這對於沉浸式閱讀厚重的哲學文本至關重要。那些精心設計的圖錶和時間綫索,有效地幫助我構建瞭整個哲學譜係的時間框架,避免瞭閱讀時的迷失感。
評分總的來說,這套書給我的感覺是“嚴謹的溫柔”。它以一種極具親和力的方式,將那些本應令人望而卻步的宏大主題一一拆解,並以清晰的邏輯鏈條重新組織起來。我發現自己開始在日常的思考中運用書中習得的概念框架,比如在討論倫理睏境時,會不自覺地從亞裏士多德的德性倫理和邊沁的後果主義角度進行交叉審視。這種知識的內化和遷移,恰恰證明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集閤,更像是一把開啓更深層次思考的鑰匙。即便是那些我先前已經略有涉獵的領域,通過作者的重新闡釋,也煥發齣瞭新的光彩,讓我看到瞭先前理解的局限性。對於任何渴望係統性、卻又害怕枯燥的求知者而言,這套書提供瞭一個近乎完美的起點和持續探索的堅實基礎。
評分另一本側重於現代哲學的作品,則展現齣截然不同的氣質,它更像是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布滿迷宮的後工業時代思想場域中,空氣中彌漫著語言分析的冷峻與現象學的細膩感。我被作者處理像尼采、海德格爾這些“巨匠”的方式所震撼,那種將他們的思想置於其曆史語境中,並精準剖析其核心論斷的功力令人嘆服。這本書的敘述風格偏嚮於一種近乎學術的嚴謹,但文字的穿透力極強,它迫使我不斷地反思自身存在的意義以及語言對我們認知世界的局限性。其中對於“主體性危機”的探討,簡直是為我過去幾年在信息爆炸時代中感受到的那種疏離感找到瞭理論支撐。與前一本相對宏大的敘事不同,這裏的焦點更集中在個體經驗和生存睏境上,每一個概念的推導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精密儀器。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工具,讓我能夠更清晰地審視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們忽略的、卻至關重要的哲學問題。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剛進行瞭一次頭腦的“深度清潔”,許多舊有的、未經檢驗的假設都被剝離瞭。
評分這兩本書在處理哲學流派的傳承與斷裂時,展現齣瞭一種高超的平衡術。尤其是在跨越瞭啓濛運動和康德的批判哲學之後,那種哲學範式的劇烈轉嚮被描繪得極為生動。我能真切地感受到,當舊有的形而上學大廈開始搖搖欲墜時,思想傢們是多麼焦慮和掙紮。這本書巧妙地利用曆史事件和時代思潮作為背景闆,讓那些抽象的理論不再是孤立的符號,而是特定曆史産物的必然結果。例如,對功利主義和社會契約論的比較分析,不僅僅是概念的羅列,更像是對人類社會治理模式不同路徑的深入剖析。作者在解釋這些復雜理論時,大量運用瞭類比和生動的案例,使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迅速把握住其核心張力。這種“講故事”的方式,卻又沒有犧牲任何思想的準確性,這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敘事技巧。它讓我意識到,哲學從來都不是遠離生活的空中樓閣,它恰恰是人類應對生存挑戰最深刻的迴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