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版和第二版,*多的评论是这本书应该有*多的练习和答案以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策略博弈(第3版)》(作者阿维纳什·迪克西特、苏珊·斯克丝、戴维·赖利)的另一个改进地方,是第7、8章关于混合博弈的部分。在前面两个版本,编者把混合博弈这个部分划分为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
《策略博弈(第3版)》(作者阿维纳什·迪克西特、苏珊·斯克丝、戴 维·赖利)在上一版基础上做了较大修订,丰富了内容,完善了案例,是一 部**的通俗博弈论著作,尤其要提到的是书中新加了关于信息经济学中 机制设计理论的一章。近年来,博弈一词频频见诸重大新闻报刊,足以显 示出博弈理论的广泛用处。大到各国之间政治技巧、军事策略以及外交手 段的选择运用,小到生活中与人对弈时如何做到统筹规划、步步为营,处 处闪耀着博弈的光芒。当今社会中体育赛事之间的较量,诸如足球比赛中 点球踢法的决策、网球比赛中击球路线的策略选择,无不渗透着策略博弈 的思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弱小的企业如何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 出,强大的企业如何制定策略去保持行业的领导地位……从这本教材中均 能受到启发。
书中作者采用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使得每个例子都如此鲜明生动,从 而产生了一种极为精细和特别清晰的写作效果……这种非同寻常的力量组 合使其成为一部理想的、内容自给的教材。《策略博弈(第3版)/》是美国 **流行的基础博弈论教材,并被美国多所高校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教 科书。此外,有志于博弈论研究的研究生和学者也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到重 要的营养!
阿维纳什·迪克西特(Avinash.Dixit)教授是美国当代*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之一,1968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77年当选计量经济学会院士,自1981年起一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经济学教授,同时被世界多所知名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曾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牛津大学任教。他于199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2001年任计量经济学会会长,2002年任美国经济学联合会副会长,2005年当选**科学院院士,曾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牛津大学任教。研究领域广泛,在微观经济理论、博弈论、**贸易、产业组织、增长和发展理论、公共经济学以及新制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均含有重要建树,进年来主要致力于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部分 导论与一般性原理
第1章 基本思想和范例
1.1 何为策略博弈?
1.2 策略博弈的一些例子和故事
1.3 学习《策略博弈》的策略
第2章 如何思考策略博弈?
2.1 决策与博弈
2.2 博弈分类
2.3 一些术语和背景假设
2.4 博弈论的用处
2.5 后续章节的结构
2.6 总结
第二部分 概念与技巧
第3章 序贯行动博弈
3.1 博弈树
3.2 用博弈树求解博弈
3.3 增添*多的参与人
3.4 行动顺序的优势
3.5 添加*多的行动
3.6 逆推实验
3.7 幸存者游戏策略
3.8 总结
第4章 纯策略同时行动博弈(ⅰ):离散策略情形
4.1 离散型策略同时行动博弈的描述
4.2 纳什均衡
4.3 占优策略选择
4.4 *优反应分析
4.5 零和博弈的*小*大值方法
4.6 三人参与的博弈
4.7 纯策略博弈的多重均衡
4.8 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的情形
4.9 总结
第5章 纯策略同时行动博弈(ⅱ):连续型策略、(ⅲ):讨论和证据
5.1 纯策略是连续型变量的情形
5.2 纳什均衡的经验证据
5.3 对纳什均衡概念的批评性讨论
5.4 可理性化
5.5 总结
附录 寻找*大化函数的值
第6章 同时行动与序贯行动并存的博弈
6.1 同时行动与序贯行动并存的博弈
6.2 在博弈中改变行动顺序
6.3 分析方法的改变
6.4 三人博弈
6.5 总结
第7章 采用混合策略的同时行动博弈(ⅰ):2×2博弈
7.1 什么是混合策略?
7.2 不确定行为:混合行动使对手难以预料
7.3 纳什均衡作为一个信念与反应系统
7.4 非零和博弈中的混合策略
7.5 混合策略均衡的一般性讨论
7.6 实践中如何使用混合策略
7.7 混合策略的证据
7.8 总结
附录 概率与期望效用
第8章 采用混合策略的同时行动博弈(ⅱ):一般性讨论
8.1 *优反应分析
8.2 当一个参与人有三个或*多纯策略时的混合
8.3 当参与人双方都有三个策略时的混合
8.4 混合策略中*多违反直觉的性质
8.5 任意数量策略中的混合:一般性理论
8.6 总结
第三部分 某些*为广拓的博弈与策略类型
第9章 不确定性与信息
9.1 不**信息:涉及风险
9.2 非对称信息:基本思想
9.3 直接沟通或“廉价磋商”
9.4 逆向选择、信号传递和甄别
9.5 信号传递博弈中的均衡
9.6 信号传递和甄别的一些例证
9.7 总结
附录 通过观察结果进行概率推断
**0章 策略性行动
10.1 策略性行动的分类
10.2 策略性行动的置信度
10.3 承诺
10.4 威胁与许诺
10.5 一些额外的议题
10.6 建立置信度
10.7 反策略性行动
10.8 总结
**1章 囚徒困境和重复博弈
11.1 基本博弈(复习)
11.2 解法ⅰ:重复
11.3 解法ⅱ:惩罚与奖励
11.4 解法ⅲ:领导
11.5 解法ⅳ:不对称信息
11.6 实验证据
11.7 真实世界的囚徒困境
11.8 总结
附录 无穷级数求和
**2章 集体行动博弈
12.1 双人集体行动博弈
12.2 大群体中的集体行动问题
12.3 溢出或外部性
12.4 思想简史
12.5 “救命!”:有混合策略的懦夫博弈
12.6 总结
**3章 进化博弈
13.1 研究框架
13.2 囚徒困境
13.3 懦夫博弈
13.4 安全博弈
13.5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13.6 鹰鸽博弈
13.7 种群中含有三种表现型
13.8 部分一般性理论
13.9 领地博弈
13.10 合作及利他的进化
13.11 总结
**4章 机制设计
14.1 价格歧视
14.2 一些术语
14.3 成本加成和固定价格契约
14.4 关于信息披露机制的例证
14.5 努力激励:*简单的情形
14.6 努力激励:例子与扩展
14.7 总结
第四部分 在特定策略情形下的应用
**5章 边缘政策:古巴导弹危机
15.1 对事件的一个简要叙述
15.2 一种简单的博弈论解释
15.3 考虑*多复杂性后的博弈
15.4 概率威胁
15.5 边缘政策(冒险主义)博弈的操作
15.6 总结
**6章 策略与投票
16.1 投票规则和程序
16.2 投票悖论
16.3 关于悖论的一般性思路
16.4 投票的策略性操纵
16.5 与操纵有关的一般性思路
16.6 中位投票者定理
16.7 总结
**7章 投标策略与拍卖设计
17.1 拍卖的类型
17.2 赢家的诅咒
17.3 投标策略
17.4 维克里说真话规则
17.5 全部投标者都要支付的拍卖
17.6 如何在拍卖中进行销售
17.7 需要思考的其他问题
17.8 互联网上的拍卖
17.9 拍卖理论与实践的其他读物
17.10 总结
**8章 谈判
18.1 纳什的合作解
18.2 可变威胁的谈判
18.3 轮流出价模式一:总价值的损失
18.4 实验证明
18.5 轮流出价模式二:不耐烦
18.6 在谈判中操纵信息
18.7 多方参与和多项议题的谈判
18.8 总结
**9章 市场与竞争
19.1 简单交易博弈
19.2 核
19.3 市场机制
19.4 夏普利值
19.5 公平配置机制
19.6 总结
读完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 immediately 浮现出了许多关于“策略”的思考。在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决策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会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反应的影响。而“博弈”这个词,恰恰点出了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在“策略”层面给予我深刻的启发。它是否会详细解析不同类型的策略,例如纯策略、混合策略?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识别和构建最优策略,尤其是在面对多个潜在的竞争对手时?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策略选择的框架和方法论,帮助我理解在不同的博弈情境下,应该如何权衡利弊,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此外,我也关注书中对“理性人”假设的处理。现实中的个体决策者,是否总是理性的?博弈论在考虑非理性行为时,又会引入哪些新的模型和分析工具?我对书中是否会涉及行为博弈论的内容,以及它如何与传统博弈论相结合,来解释更复杂的现实行为,抱有浓厚的兴趣。
评分坦白说,我对博弈论的研究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也曾尝试阅读一些相关的文献,但总觉得难以深入。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系统学习的机会。我希望它在内容上能够覆盖到博弈论的各个重要方面,比如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等。我特别想了解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参与者如何通过信号传递、过滤等机制来处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在产品市场上,企业如何通过广告、品牌建设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质量的信息,以克服逆向选择的挑战?又或者在招聘过程中,求职者如何通过学历、证书等信号来表明自己的能力,以打消雇主的疑虑?我期待书中能提供清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这些现象,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策略。同时,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到一些博弈论在公共经济学、产业组织、行为经济学等领域的应用,那将更具价值。毕竟,理论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指导实践,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理解这些应用领域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简洁大气,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学术气息。封面上“策略博弈”几个大字,加上“经济科学译库”的标识,立刻勾起了我对博弈论这个迷人领域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在经济学领域,除了宏观与微观的静态分析,理解个体决策者之间的互动、信息不对称下的行为选择、以及各种策略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导向一个均衡结果,是更具现实意义和挑战性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期望它能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揭示博弈论的精髓,比如纳什均衡、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等核心概念,并且能够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来阐述,避免过于抽象的数学推导,同时又能保留住理论的严谨性。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经典的博弈模型案例分析,例如囚徒困境、智猪博弈、蜈蚣博弈等,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来体会博弈论在解释现实世界现象时的强大力量。同时,作为“经济科学译库”的一员,我对本书的翻译质量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它能忠实地传达原著的思想,让国内读者能够无障碍地接触到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
评分这本书的“译库”身份,让我对它的内容质量和思想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理解博弈论是一门高度抽象且数学化程度较高的学科,但同时它又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在阐述理论时,能够做到既严谨又不失通俗易懂。例如,在介绍纳什均衡时,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直观的例子,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纳什均衡下,任何参与者单方面改变策略都会导致自身福利下降。同时,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不同博弈模型所适用的范围和局限性。并非所有的经济现象都能简单地套用某一个模型。理解模型的假设条件、适用前提,以及它在现实中的局限性,同样重要。我希望本书能提供一些指导,帮助我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博弈模型来分析具体的经济问题,并能够批判性地评估模型的结果。如果书中还能涉及到一些关于信息、激励机制设计以及机制设计等方面的内容,那就更完美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在我看来,就像是一扇通往理解人类行为深层动机的大门。博弈论不仅仅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更是对日常生活无数场景的抽象与升华。从商业谈判中的你来我往,到国际关系中的战略博弈,再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微妙互动,似乎都可以在博弈论的框架下找到解释。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有限信息下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在二手车市场中,卖家和买家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的?或者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又会如何影响薪资和就业水平?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并辅以贴切的经济学案例,来展现博弈论在这类问题上的洞察力。此外,对于动态博弈和重复博弈的讨论,我也充满期待。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一次性的决策,更多的是连续的互动。如何通过重复博弈来解释合作的出现、信任的建立,甚至是声誉机制的形成,这将是本书能否真正“启迪”读者的关键所在。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帮助我更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