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七十二堂寫作課:夏丏尊葉聖陶教你寫文章
作者:夏丏尊 葉聖陶
定價:48.00元
ISBN:9787513133012
齣版社:開明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09月
版次:1
開本:32開/880mm*1230mm
字數:143韆字
頁數:220頁
裝幀:精裝
是否套裝:否
編輯推薦
——自媒體時代,無數人在期待的一本寫作指導書
——從提筆就怕到寫作高手
——怎樣講好一個故事?怎樣說清一個道理?怎樣寫齣感人肺腑的文字?怎樣寫齣驚心動魄的文案?
——經典民國教材,幾代人受益不盡
——葉聖陶、夏丏尊,兩位語文大師閤力編著,教你讓文字活起來
——多傢寫作培訓班專用教材
內容簡介
《七十二堂寫作課》是夏丏尊和葉聖陶閤著的一部講述文章作法的書籍。《七十二堂寫作課》書中的文章均選自二人閤編的《國文百八課》,
《七十二堂寫作課》是一本側重文章形式的書,所選取的文章雖也顧到內容的純正和性質的變化,但文章的處置全從形式上著眼。全書一共七十二講,幾乎涵蓋瞭所有的文章及文學體裁,記敘、說明、議論、應用,詩歌、小說、戲劇、散文,每一類彆都有十分精到又淺顯易懂的見解與指導,是人們學習寫作、提高寫作技能的好書。
作者簡介
夏丏尊,浙江紹興上虞人,我國著名的教育傢、文學傢、語文學傢、齣版傢和翻譯傢,畢生緻力於我國的教育文化事業發展。著有《文章作法》《閱讀與寫作》《夏丏尊教育名篇》等,與葉聖陶閤著《七十二堂寫作課》《文心》。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我國著名的教育傢、作傢、文學齣版傢,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傢”之稱,畢生緻力於我國的教育文化事業發展。著有《好讀書而求甚解——葉聖陶談閱讀》《落花書麵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文章例話》等,與夏丏尊閤著《七十二堂寫作課》《文心》。
目 錄
Contents
講 文章麵麵觀 / 001 第二講 文言體和語體(一) / 004
第三講 文言體和語體(二) / 006 第四講 作者意見的有無 / 009
第五講 文章的分類 / 011 第六講 應用文 / 014
第七講 書信的體式 / 016 第八講 書信與禮儀 / 018
第九講 書信和諸文體 / 020 第十講 記述和敘述 / 022
第十一講 記述的順序 / 024 第十二講 敘述的順序 / 026
第十三講 記敘的題材 / 028 第十四講 材料的判彆和取捨 / 030
第十五講 敘述的快慢 / 032 第十六講 敘述的倒錯 / 034
第十七講 過去的現在化 / 036 第十八講 觀點的一緻與移動 / 039
第十九講 日記 / 041 第二十講 遊記 / 043
第二十一講 隨筆 / 046 第二十二講 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 / 048
第二十三講 間接經驗的證明 / 050 第二十四講 人稱的立腳點 / 052
第二十五講 第二人稱的立腳點 / 054 第二十六講 第三人稱的立腳點 / 056
第二十七講 敘述的場麵 / 058 第二十八講 事物與心情 / 060
第二十九講 情感的流露 / 063 第三十講 抒情的方式 / 065
第三十一講 情緒與情操 / 068 第三十二講 記敘與描寫 / 071
第三十三講 印象 / 074 第三十四講 景物描寫 / 076
第三十五講 人物描寫 / 079 第三十六講 背景 / 082
第三十七講 記敘文與小說 / 084 第三十八講 小說的真實性 / 086
第三十九講 韻文和散文 / 089 第四十講 詩的本質 / 093
第四十一講 暗示 / 097 第四十二講 報告書 / 101
第四十三講 說明書 / 103 第四十四講 說明和記述 / 105
第四十五講 說明和敘述 / 108 第四十六講 說明和議論 / 110
第四十七講 說明的方法 / 112 第四十八講 類型的事物 / 115
第四十九講 抽象的事理 / 117 第五十講 事物的異同 / 119
第五十一講 事物間的關係 / 121 第五十二講 事物的處理法 / 123
第五十三講 話義的詮釋 / 125 第五十四講 獨語式和問答式 / 127
第五十五講 知的文和情的文 / 129 第五十六講 學術文 / 132
第五十七講 對話 / 135 第五十八講 戲劇 / 138
第五十九講 文章中的會話 / 141 第六十講 抒情詩 / 144
第六十一講 敘事詩 / 147 第六十二講 律詩 / 150
第六十三講 儀式文(一) / 152 第六十四講 儀式文(二) / 154
第六十五講 宣言 / 156 第六十六講 意的文 / 158
第六十七講 議論文的主旨 / 160 第六十八講 立論和駁論 / 162
第六十九講 議論文的變裝 / 164
第七十講 推理方式(一) —— 演繹 / 166
第七十一講 推理方式(二)—— 歸納 / 169
第七十二講 推理方式(三)—— 辯證 / 172
附錄
本書提到的選文選輯
寄小讀者·通訊七 冰心 / 174 三弦 瀋尹默 / 178
一個小農傢的暮 劉半農 / 179 盧參 硃自清 / 180
五四事件 周予同 / 183 梧桐 李漁 / 186
朋友 巴金 / 187 書葉機 龔自珍 / 190
養蠶 豐子愷 / 192 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葉聖陶 / 194
先妣事略 歸有光 / 197 閑情記趣 瀋復 / 199
畫傢 周作人 / 206 新教師的堂課 [日本]田山花袋
夏丏尊譯 / 208 詞四首 李煜 / 211
叢書集成凡例 / 212 圖畫 蔡元培 / 213
關於《國文百八課》 夏丏尊 葉聖陶 / 215
部分內容在綫試讀
講
文章麵麵觀
文章是記載世間事物、事理和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東西。每一篇文章有著內容與形式的兩方麵,某篇文章記載著什麼事物、事理或抒述著什麼意思、情感,那事物是什麼樣子,事理是否真確,意思是否正當,情感是否真摯,又,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對於世間有什麼關係,對於我們有什麼益處:諸如此類是內容上的探究。同是記載事物、事理或抒述意思、情感,在文章上有多少方式,怎樣說起,怎樣接說下去,什麼地方說得簡單,什麼地方說得繁復,到末瞭又怎樣收場,以及怎樣用詞,怎樣造句,怎樣分段落,怎樣定題目、加標點:諸如此類是形式上的探究。
每讀一篇文章該作內容的與形式的兩種探究。文章的內容包括世間一切,它的來源是實際的生活經驗,不但在文章上。至於文章的形式純是語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語以外,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讀的文章。
中學裏國文科的目的,說起來很多,可是重要的目的隻有兩個,就是閱讀的學習和寫作的學習。這兩種學習,彼此的關係很密切,都非從形式的探究著手不可。
從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讀也讀不盡這許多。取少數的文章來精讀,學得文章學上的一切,這纔是經濟的辦法。你讀一篇文章的時候,除內容的領受以外,有許多形式上的項目應當留意;對於各個項目能夠逐一留意到,結果就會得到文章學的各部門的知識。
一、這篇文章屬於哪一類?和哪一篇性質相似或互異?這類文章有什麼特性和共通式樣?(文章的體製)
二、文章裏用著的詞類,有否你所未見的或和你所知道的某詞大同小異的?(語匯的搜集)
三、文章裏詞和詞或句和句的結閤方式有否特彆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認,並且說齣所以然的緣故?(文法)
四、文章裏對於某一個意思用著怎樣的說法?那種說法有什麼效力?和彆種說法又有什麼不同?(修辭)
五、文章裏有什麼好的部分?好在哪一點?有什麼壞的部分?壞在哪一點?(鑒賞與批評)
六、這篇文章和彆人所寫的同類的東西有什麼不同?你讀瞭起什麼感覺?(風格)
七、從開端到結尾有什麼脈絡可尋?有否前後相關聯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乾?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
彆的項目當然還有,以上所舉的是重要的幾個,每個項目代錶文章的探究的一個方麵。能從多方麵切實留意,纔會得到文章上的真實知識,有益於閱讀和寫作。
第二講
文言體和語體(一)
現在我國的文章有文言體和語體兩種。小學裏讀的都是語體文,一到中學校,就要兼讀文言體的文章瞭。
文章本是代替言語的東西,凡是文章,應該就是言語,不過不用聲音說齣來而用文字寫齣來罷瞭;言語以外決不會另有文章。所謂文言,其實就是古代的言語。
言語是會變遷的。古代的人依瞭當時的言語寫成文章,留傳下來,後代的人依樣模仿,不管言語的變遷不變遷;於是言語自言語,文章自文章,明明是後代人,寫文章的時候偏不依當時的言語,定要依古人的言語纔算閤式。因而就有瞭文言體。這情形各國從前也曾有過,不但我國如此。
我國現在行用語體文瞭,但年數還不長久,從前傳下來的書籍都是用文言體寫的,社會上有一部分的文章也還沿用著文言體。所以,我們自己盡可以不再寫文言體的文章,但為瞭要閱讀一般書籍和其他用文言體寫的文章,仍非知道文言體不可。
文言體和語體的劃分,越到近代越嚴密,這顯然和科舉的考試製度有關。古人所寫的文章時時流露著當時言語的分子,近代的文章,隻要是與科舉考試無關的,也常常可以在文言裏看齣言語的成分來。文言體、語體混閤的文章,自古就很多。
舉一個例說,麯劇裏的詞麯大都是文言體,而說白卻大都是語體,白話的“白”字就是從這裏來的。這顯然是文言體和語體混閤的明證。此外如演義體的小說,如宋元以來的語錄,如尋常傢書等類的文章,裏邊都保存著許多言語的原樣子。
這文言體和語體的混閤,可以看作從文言體改革到語體的橋梁。
第三十講
抒情的方式
抒情大概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明顯的;又一種是含蓄的。作者在記敘事物之後,情不自禁,附帶寫一些“快活極瞭”“好不悲傷啊”一類的話,教人一望而知作者在那裏發抒他的感情,這是明顯的方式。作者在記敘瞭事物之後,不再多說彆的話,但讀者隻要能夠吟味作者的記敘,也就會領悟作者所要發抒的感情,這是含蓄的方式。
我們試取歸有光的文章作為例子。歸有光作《先妣事略》,瑣瑣屑屑敘述瞭一些關於他的母親的事情,末瞭說:“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這明明是感情極端激動時所說的話。不然,若就母親生子的關係說,世界上哪一個人沒有母親?若就母親死瞭以後的時期說,哪一個人死瞭母親還會有母親?“世乃有無母之人”豈不是一句毫無意義的話?唯其在感情極端激動的時候,纔會有這種癡絕的想頭;就把這癡絕的想頭寫齣來,更號呼著天訴說自己的哀痛,纔見得懷念母親的感情尤其切摯。這是明顯的抒情方式的例子。再看《項脊軒誌》,歸有光在跋尾裏敘述瞭他的夫人和項脊軒的關係,末瞭說:“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驟然看去,這一句隻是記敘庭中的那棵枇杷樹罷瞭,但是仔細吟味起來,這裏頭有人亡物在的感慨,有死者渺遠的悵惘,意味很是深長。如果那棵枇杷樹不是他夫人死的那一年所種下的,雖然“今已亭亭如蓋”,也隻是無用的材料,就不會被寫入文章裏瞭。這是含蓄的抒情方式的例 子。
以上所說兩種方式並沒有優劣的分彆,采用哪一種,全憑作者的自由。不過,如果采用明顯的方式而隻寫一兩句感情激動的話,如作《先妣事略》隻說:“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而前麵並沒有瑣屑的敘述,那是沒有用的,因為人傢不能明白你為什麼要說這種癡絕的話。如果采用含蓄的方式,而所取的材料與發抒的感情沒有關係,如作《項脊軒誌》的跋尾而說起庭中的幾叢小草,那也是沒有效果的,因為人傢從這幾叢小草上吟味不齣什麼來。所以,選取適宜的事物,好好地著筆記敘,無論采用哪一種方式都是必要的。
從情味說,兩種方式卻有點兒不同,明顯方式比較強烈,好像一陣急風猛雨,逼得讀者沒有法子不立刻感受。含蓄的方式比較柔和,好像風中的柳絲或者月光下的池塘,讀者要慢慢地凝想,纔能辨齣它的情味來。
還有一層,作者在一篇抒情文裏頭兼用著兩種方式也是常見的事。
◎48位寫作大師聯袂奉獻,28個寫作秘技精細拆解,快速有效地提升寫作力!
嚮魯迅 、張愛玲、瀋從文、顧城、白先勇、 嚴歌苓、金庸、川端康成、菲茨傑拉德 、安妮寶貝······等48位高手索要文章秘技,28條寫作秘技一一精細拆解,讓你成為一個真正會寫的人!
◎徹底顛覆傳統的寫作指南,豆瓣讀者9.4分高分推薦,連續32周位列專欄前十名,寫作開始變得有趣而簡單!
隻讀不寫,就能提高寫作力?
莫言的文筆居然不如安妮寶貝?
張愛玲居然從來沒寫過美男子?
韆萬不能讀翻譯的作品?
······
從寫作理念到寫作方法的全麵顛覆,重新定義什麼是好文筆,什麼樣的寫作纔能讓他人喜歡,
經過上萬人檢驗的寫作指南,豆瓣讀者9.4分高分推薦,寫作可以不再睏難。
◎自媒體時代的寫作聖經,長江學者、「ONE·一個」主編 、暢銷書作傢、 知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紅人激賞點贊!
「ONE·一個」主編 小飯——
她在知識分享和趣味之間所做到的平衡,是我看見的Best-One。
知乎大V、暢銷書作者采銅——
好的師父會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並指齣做齣這些好東西的路徑。
作傢張春——
這本書像個“讀書地圖”,即使你不想學寫作,也可以按這個地圖,把自己讀書的旅程走得更有滋味。
······
好文筆是讀齣來的?
不是所有的人都真的會讀,但真正會讀的人一定會寫!
《大師們的寫作課》讓你通過讀就能迅速地提升寫作能力,從48位文學大師的筆下,找到關於寫作的密碼——
【內容篇】從“顔色”到“情色”,你的筆下也可以寫齣10萬種活色生香;
【技能篇】從“標點”到“收束”,為你深度解碼大師們的寫作密碼;
【拓展篇】從傳統文學、外國語言、前人新秀、自媒體大眾那裏,為你開闢更多提升寫作的路徑。
你也可以成為一個真正會寫的人,寫齣你寶藏一樣豐富的內心,寫齣你強大的影響力!
舒明月
豆瓣人氣作者,寫作教練。
對語言文字高度敏感,有甄彆漢語寫作的火眼金睛。於豆瓣閱讀開設文學精讀與寫作教學專欄,讀者評分9.4,為全平颱罕見高分,獲“小雅奬·優勝專欄奬”。發起組織“雙周一篇”小說寫作、“卡片式寫作”等各類項目,開講“文筆訓練營”係列課程,引導上萬人取得寫作的實質提升。
本書中,作者以庖丁解牛般的細緻和嫻熟,分析點評48位的經典文本,力求為讀者奉上精準獨到且行之有效的一套寫作方法。
舒明月的文章是那種通吃的。無論你是學院派,還是迷戀通俗作品,都會對她的文字感興趣。她在知識分享和趣味之間所做到的平衡,是我看見的Best-One。
——小飯( 「ONE·一個」主編)
成為高手的關鍵一步是什麼?知道好的東西是什麼樣的。好的師父會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並指齣做齣這些好東西的路徑。在寫作這件事上,舒明月就是這樣的師父。 ——采銅 (知乎大V,暢銷書作者)
帶著讀者一起悅讀經典,語言潑辣生動、見解獨特有趣,不盲從,帶給你不一般的閱讀體驗。
——何成洲 (挪威奧斯陸大學文學博士,長江學者)
這本書像個“讀書地圖”,即使你不想學寫作,也可以按這個地圖,把自己讀書的旅程走得更有滋味。 ——作傢張春
當年語文考試做閱讀理解時受過的那些委屈,全靠看這本書補迴來瞭。
——生煎孢子(文學新銳 、“月薪兩萬生活指南”係列作者)
川端康成描寫茶碗的顔色像黃昏的天色,我們讀後再去觀察茶碗和黃昏,都會覺得更美瞭。在這本書裏,舒明月以她非凡的鑒賞力挑齣瞭文學中的類似片段,供我們抵達更美的生活。
——餘點(精英女性生活平颱Queen主義創始人,暢銷書作者)
對文字的把握是藝術,既然是藝術,就必然有悟的成分而難以言傳。舒明月的文字是難能可貴的嘗試——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用筆力送達的終點,也許是你那份豐富而敏感,卻本以為不可言傳的內心。
——肥肥貓(知乎知名答主)
偉大的創造常常始於模仿,始於對前人纔智的熟稔於心和重新組閤。心理學中有個“解釋水平理論”,認為細節可以有效縮短人與任務之間的心理距離,豐富的細節能讓人著手行動。這本寫作談,一大難能可貴之處,正是通過大量的舉例,提供瞭豐富的操作細節。閱讀寫作書常陷入的一種“道理都明白,但是做不到”的尷尬,這本書可以幫你化解。本書作者也是拖延癥互助組織“戰拖會”裏的資深達人,曾親身剋服拖延,完成眾多作品和譯著,也曾用自己的經驗有效幫助瞭很多“戰友”。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如果你寫東西的時候也遭遇過拖延癥小怪獸,現在就用這本書開路吧!
——高地清風(“戰拖會”創始人,國內知名拖延癥谘詢師)
Part 1 ——內容篇——
在文學世界裏看見10萬種活色生香
【顔色】除瞭灰綠紅藍,我們還能寫齣什麼? (上)
【顔色】除瞭灰綠紅藍,我們還能寫齣什麼? (下)
【花事】化“景語”為“情語”的四步法
【美食】各種普通食物好吃的時刻
【萌物】汪曾祺的“雞教”與楊絳傢的貓
【童真】真 ≠ 善——撕破孩童世界的隱諱
【容貌】韆萬彆將外貌與性格過多聯結
【男色】張愛玲為什麼從來不寫美男子?
【情色】如何寫齣韓國情色電影一樣的唯美
【雲雨】像剝開一個珍美的桔子似的
Part 2 ——技能篇——
深入解碼,尋找大師們的寫作密碼
【標點】天纔筆下的標點不同凡響
【造語】齣奇製勝,纔能“驚”艷於人
【比喻】善用比喻是一種基因突變 (上)
【比喻】善用比喻是一種基因突變 (下)
【通靈】菲茨傑拉德化平庸為神奇的法力
【情感】“冷”心腸寫不齣“熱”文章
【血書】高手對決,比的是情感濃度
【匱乏】“黃金時代”請你放下文藝範兒
【節製】馮唐是如何毀在沒有節製上的?
【雅俗】正確添加方言俗語的姿勢
【收束】散文要“度尾”,小說多“煞尾”
Part3 ——拓展篇——
為寫作開闢每一種可能
【傳承】好一朵牡丹花,誰來接過去?
【譯言】你為什麼不必讀翻譯文學?
【互文】語言的雜交,掌控得好就是創意
【模仿】先模仿藝術,再模仿生活
【新秀】與安妮寶貝相比,莫言差在哪裏?
【社會】所有的寫作,都是為瞭被閱讀
【文藝】我們不能擁有纔華,而是纔華將我們用作容器
後記:寫作是一種具有殺傷力的夢
文字,不隻是一小部分的愛好
以前我並不知道很多人對於文筆這迴事有著深沉的執念。我以為關注此事的大約隻有中小學生以及他們的傢長——要過高考獨木橋嘛,直到有個舊日同窗寫瞭一封郵件給我,傾訴他因文筆不佳而産生的種種糾結煩惱。起初我不以為意,心想他一介社會學博士候選人,文章隻需有理有據、邏輯分明就好,要那些個花哨玩意作甚?依此思路我迴復瞭郵件,勸他放下心中執念,發展自己真正的長處以成就自己雲雲。之後的一陣子,齣於無事不探求、時時愛分析的作風,和各色朋友聊天時我都會提到這一話題:你希望自己有很齣色的文筆嗎?你曾經因為文筆平平而體驗過很深的挫敗感嗎?答案各式各樣,但有一緻的走嚮,那就是:這事比我想象中的更是個事。尤其幾位素來不大有文藝氣息的朋友,在誠摯交流之下竟紛紛搖頭嘆息,滄桑地說起年少時為寫好作文很是下瞭些不為人知的力氣。可惜收效甚微,愈挫愈頹,最終失望放棄,關上一扇門不再打開。
這些交談震到瞭我。我本以為對文字的重量、質感與明暗的講究,隻是很小一撮人的愛好,那性質跟北京爺們玩核桃論“質、形、色、個”也差不太多:非關經濟不涉民生,玩兒幾把切莫當真。這些天的小範圍調查讓我意識到自己錯瞭。想想古時候寫瞭字的紙張都不可輕慢,得一齊拿到孔廟中燒化;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所能承載的,說到底,核桃怎麼能夠比擬?
不過,且先不管文字能不能通上靈,它能通往人類的心靈則是毫無疑問的。通過和諸多朋友的交談,我深深領受到自我錶達是每個人心底根深蒂固的渴求,它一點也不亞於對食與色的追逐。口頭錶達有局限之處,要是能夠輕鬆駕馭文字,精確傳神地寫齣自己的所感所思,那自然是極好的。相反,有苦樂而難訴諸文字,心中歡騰喧囂筆下卻一片死寂,該有多麼地憋屈。自幼寫作順溜常被師長教唆“將來當個作傢”的我,還真是沒太體貼過這一群人的心理。要不然也不會在彆人鄭重其事來討教的時候,說齣“文筆不好就隨它去鳥,發展自己真正的長處”這樣的話來。這就好比心理谘詢師說齣“婚姻不好就隨它去鳥,埋頭專注事業吧”或者“拖延癥就隨它去鳥,散漫一點的人生何嘗不好”之類的屁話來。虧得我同學有涵養,沒有跟我認真計較。
其實,我太應該理解他的心境瞭。我難道沒有體驗過和他一樣求之不得的痛苦彷徨嗎?將時光拉迴三年多前,那時我還是個中重度拖延癥患者,明明萬般渴望妥善安排各項事宜,卻架不住屢屢拖延,將生活過得滯重不已。我不知道是哪裏齣瞭問題,隻能絕望久瞭就掙紮一下子,掙紮完瞭再絕望一陣子。本以為將在這樣的輪迴中耗盡光陰,誰知誤入豆瓣的戰拖小組,學到些番茄工作法之類的小技巧,一試之下,效果竟然好得驚人。於是在戰拖的正道上就一路狂奔、所嚮披靡瞭,一麵讀書譯書豐富理論,打通心裏的任督二脈;一麵積極應用各樣技巧、各色軟件??到今天儼然戰拖達人瞭,時不時發個文章講述下戰拖心得,動不動解答下新一代拖友的戰拖疑慮。在應付人生重要事項時,我已基本根絕瞭拖延舊習,生活開始呈現一些月朗風清的眉目瞭。
這個世界上有天生行事利落、對時間的感覺精準、輕輕鬆鬆就能有條不紊安排生活的人,也有很多始終在一片混亂中延挨度日的人。你本以為兩者之間隔著不可逾越的深溝巨壑,到最後卻發現相隔的隻是番茄工作法、晨間日記、Do It軟件以及一周三次跑步而已。同樣的道理,這世上有“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齣”的蘇東坡,有鬥酒詩百篇的李白,也有從來提筆就犯難、撓破頭皮多少迴的蕓蕓大眾,我們鬥膽猜想一下,其中相隔的大概也不會是嚇死人的天塹吧?一定有某些技巧和竅門能夠幫助他們架起橋梁,隻是目前在這一領域開拓的人還寥寥無幾罷瞭。現有關於寫作技法的書多是教人編織故事,關注的是如何構思情節、人物,如何熟諳大眾心理、運用編劇理論、綴以流行元素寫齣一部受歡迎的小說或劇本。專注於提升文筆,探討如何增加文字的密度,以豐富的詞匯和句式織造齣錦綉文章的,目前我還沒看到。而依據常識以及與朋友們的交談,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有誌有閑於寫小說或劇本,他們隻是想使寫下的日記和遊記更流暢生動,富有趣味,使書麵呈現的感慨或議論足以匹配他們思想和靈魂的深度。
寫到這裏,我要引用聞一多先生的詩瞭:
我來瞭,因為我聽見你叫我:
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
深深受益於互聯網分享文化的我,想到終於也可以有一些東西拿齣來分享給他人,簡直歡呼雀躍。但願我根據多年經驗整理齣的這套文章精讀術能和番茄工作法一樣有奇效。當然,戰拖經驗提醒我,凡事不可開頭設想得過於美好,先踏踏實實地寫吧,哪怕最終隻有五個人結實地受益,也不為枉寫瞭。
好文筆是讀齣來的
好文筆是讀齣來的?之所以用瞭這麼個標題,意在旗幟鮮明地反對如下觀點:好文筆是寫齣來的。
我認為在提升文筆的訓練中,讀比寫重要。隻讀不寫,寫作仍舊可以提升;但隻寫不讀就未必瞭。“熟能生巧”這個詞隻適用於簡單的手眼配閤、肌體平衡活動,而任何一門艱深的學科,後起之秀再怎樣天賦異稟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纔好開拓。語言文字何其精微復雜,埋頭硬寫絕對難以搞定。必須閱讀經典作品,取法乎上,寫作纔有可能獲得實質提升。
怎樣取法呢?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堅決不要跟從多年來統治著中學語文課堂、在高校文學係也占據半壁江山的那種陳詞濫調:使用瞭什麼手法,寄托瞭什麼感情,錶現瞭什麼精神,傳達瞭什麼思想??分析文章完全踩不到點上,簡直像神婆在搖鈴跳舞,自欺欺人。可怕的是,體製已批量産齣瞭成韆上萬個神婆,戕害瞭或正戕害著無數未來花朵的審美品位。
舉個例子說明,且看魯迅《鞦夜》的著名起段: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中學教案是怎麼講解的呢?“這是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指齣贊頌對象,使讀者有一個突齣而強烈的印象。”是不是感到牽強敷衍,隔靴搔癢,解釋力弱到令人過目就忘?咱還是來看看颱灣的小說奇纔張大春的說法吧:
(如果將魯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這樣的兩個句子,乃至於“我的後園有兩株棗樹”這樣的一個句子??一旦修剪下來,讀者將無法體會那種站在後園裏緩慢轉移目光、逐一審視兩株棗樹的況味。修剪之後的句子也將使《鞦夜》的首段變成描寫“棗樹”的準備;然而魯迅根本沒準備描寫棗樹呢——或者應該這麼說:棗樹隻是魯迅為瞭鋪陳鞦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麵那四個“奇怪而冗贅”的句子竟是寫來為讀者安頓一種緩慢的觀察情境,以便進入接下來的五個句子:“這(按:指棗樹)上麵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麵不再看見。”
張的解釋令人信服。為什麼信服?因為任何讀者,隻要用心跟隨魯迅的文字,他的大腦裏呈現齣的情境——鏡頭的轉移以及畫麵的切換,一定和張大春所言如齣一轍。隻不過普通讀者難以像小說傢那樣感覺銳敏而得於心,文字嫻熟而應於手,因此隻能一麵朦朧覺得教案的解釋不對勁,一麵卻又口中囁嚅說不齣所以然。而得到真正通透的解釋後,除瞭恍然大悟的智力愉悅外,倘若讀者有心,就可以從中學到一些關於文章起承轉閤、控製節奏的技法瞭。
在本書中,我將試著以一個世故讀者的犀利的眼,看穿貌似渾然天成的作品下作者的匠心,並將它們條陳齣來。這些作者包括但不止於魯迅、張愛玲、瀋從文、汪曾祺、鬍蘭成、餘光中、金庸、白先勇、阿城、琦君、硃天文、簡媜、張大春、安妮寶貝、嚴歌苓、李娟、馮唐、郭敬明、大咕咕咕雞??希望我的發現能夠給執著於提升文筆的人們一點啓發和助益。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讀者還可以嚮我的微信公眾號——文字Geek(wenzigeek)後颱發送 “顔色”“花事”“美食”等關鍵詞,獲取對應章節推薦閱讀的文字材料。
在綫試讀:
【顔色】
除瞭灰綠紅藍,我們還能寫齣什麼?(上)
鬍蘭成在《禪是一枝花》裏記過這樣的一件事:
那同學道:我二哥去年到日本去開學會,去看能樂練習,有一女子姓中司,是中學教員,每周也來學舞,她在能樂的舞颱上執扇而舞,束發的押發針的寶石紅,隨著身體的鏇轉一閃一閃,給我二哥非常的女性的感覺。中司生得縴弱秀麗,人前進退應對有禮儀,我二哥說她真是個小小可憐娘,像田塍上的槿花。我二哥就被她頭上押發針的一點寶石紅迷住瞭。中司因師父介紹,隨眾認識瞭我二哥,迴去搭電車恰好有幾站是同路,她在電車上應對,極敬重我二哥,且覺得親近,也不過是這樣。惟有那晚她舞時押發針閃動的寶石紅,聽我二哥講起來,我都為之神往瞭。那僅僅是一個顔色嗬,可是古今來女色的色都在這裏瞭。
這是本篇的絕妙引子。色彩之令人目眩而神惑,想必大傢都有體會。一個極好的顔色,即便不能達到上文中銘心刻骨的效果,也至少會令它所附著的事物顯得更為可愛。因此,若以文字再造一個世界,無論寫景狀物、記事言情,都應該像設計師或電影導演那樣孜孜於色彩的運用。哪怕對顔色不十分敏感,酌量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也總能收獲積極的效果。正如品位一般的女人不可輕易自化濃妝,但簡單塗些粉底、抹個唇彩,妥妥地可以提升美麗指數,不大容易齣差錯。
魯迅就是個善於運用顔色的大傢,他特彆懂得在寒冽清冷的底子上塗繪鮮明的色彩,印象最深的是《野草》中的一段:
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麵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鼕花開在雪野中??
仔細研究一下會發現,在色彩之外,魯迅對景和物的“形”並沒有著筆太多,不過是“單瓣”“磬口”幾個詞而已。之所以給人以難以抹滅的印象,設色之妙占據瞭七八成。他在這一段中使用的全都是飽和度相當高的色彩。雪的純白晶瑩與花的鮮艷奪目互相映襯,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相同的手法在小說《在酒樓上》中也有使用:
幾株老梅竟鬥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鼕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裏顯齣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衊視遊人的甘於遠行。
其實魯迅曾經說過:“對於自然美,自恨並無敏感,所以即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但是他寫景狀物仍舊當得起顧隨形容的“一筆一個花”,全然大傢水準,這其中奧妙,就在善於用色。當然他對色彩一定有天生的敏銳,但後天的自我培養也不可忽略。記得蕭紅迴憶魯迅的文章中就提到說他留日時曾經讀過不少美學方麵的書籍。諸位看客實在應該效仿他老人傢,即便自認格高,也不憚精益求精。
以“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而聞名的《鞦夜》中,亦有一段深可賞玩:
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摺齣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齣一枝猩紅色的梔子。??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嚮日葵子似的,隻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顔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有人曾評論:這樣的設色和構圖,是一幅標準的齊白石小品。簡直要為此評論點一百個贊,太得風人深緻瞭!
雪白、猩紅與翠綠,仍舊一派明艷,沒有對自身筆力的高度自信,不敢如此大膽使用色彩。寫到這裏,我陡然聯想到瞭夫人彭女士齣訪時的著裝,很多也是這樣的用色思路。據說被《名利場》雜誌評為年度最佳著裝,足見此種風格的徵服力。
魯迅說瞭許多,就此打住吧。接下來可以說說歲月靜好的愛玲瞭。我對張愛玲小說的總體評價是“明艷端方,光彩照人”。與魯迅的清冷淒艷不同,她筆下是一片彩綉輝煌,流光溢彩,像撒瞭金粉一樣,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富貴氣象。且看著名的《金鎖記》片段:
1.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瞭下去。
2.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隻手撐著門,一隻手撐瞭腰,窄窄的袖口裏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綫香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
赤金、銀紅和閃藍——又是金,又是銀,又如寶石般閃耀,此等色澤,誰人不愛?《金鎖記》裏還有一句,“敝舊的太陽彌漫在空氣裏像金的灰塵,微微嗆人的金灰,揉進眼睛裏去,昏昏的??”,連灰塵都是金的,張小姐果然造境不遺餘力。
張愛玲寫顔色還有一招絕活,即不知從哪裏搜羅來各種名詞作為色彩的前綴,這當然是承襲的紅樓筆法,不過也有她自己的創造在裏頭。比如《金鎖記》裏隨意掃掃就有雪青、蟹殼青、竹根青、佛青、藏青等各種青,搜瞭搜《中國傳統色彩名錄》,發現並沒有什麼“竹根青”和“佛青”,大概都是張小姐的發明。現代人也還在延續著這種發明,比如造瞭“太空灰”或者“科技灰”等詞,不過,失去瞭無數古典文本層層暈染的美感,這些詞總是讓人覺得怪怪的。由此牽連齣一個大問題,即——任何現時的寫作都與已有的文本存在著呼應,有意識地運用這種呼應,可以增加寫作的魅力。
張愛玲是個感官異常敏銳的人,這一點絕大多數人都望塵莫及。但技法層麵還是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比如心中想到某種色彩筆下卻隻有乾巴巴的灰綠紅藍,完全不知如何嚮細處描摹時,可以發動聯想,找日常事物中相似的顔色。從前我教一個小孩寫作文,每天留瞭20分鍾給他做這項訓練,效果非常好。我拿裁縫店裏的那種布料卡的大厚本來,隨手翻一頁,指一個給他,問他:
“這是什麼顔色?”
“呃??”
“好好想想,有什麼東西和它顔色一樣的?”
“咖啡??”
“那它就是咖啡色!好聰明啊!”
實在咬著手指想不齣來的,就叫他記住瞭,哪天看到瞭或想到瞭告訴我。那段時間這小孩對顔色格外留意,有點走火入魔的感覺。
對顔色的詳細觀察與聯想,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一段最為令人稱絕: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察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我以前曾看見過長次郎製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這隻茶碗的黃色帶紅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纔想起茶碗來的。觀賞這隻茶碗的時候,我腦中不由地浮現齣場本繁二郎的畫來。那是一幅小畫。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型雲彩。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入我的心。場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製造的茶碗的顔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瞭這幅畫。於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瞭。
是的,文字描摹瞭美好的物態,但很多時候我們發現真實生活因為有文字的呼應顯得更美。這大約就是許多人存有對文筆的執念,抱有對藝術的嚮往的原因。
序言:
好文筆是讀齣來的
好文筆是讀齣來的?之所以用瞭這麼個標題,意在旗幟鮮明地反對如下觀點:好文筆是寫齣來的。
我認為在提升文筆的訓練中,讀比寫重要。隻讀不寫,寫作仍舊可以提升;但隻寫不讀就未必瞭。“熟能生巧”這個詞隻適用於簡單的手眼配閤、肌體平衡活動,而任何一門艱深的學科,後起之秀再怎樣天賦異稟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纔好開拓。語言文字何其精微復雜,埋頭硬寫絕對難以搞定。必須閱讀經典作品,取法乎上,寫作纔有可能獲得實質提升。
怎樣取法呢?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堅決不要跟從多年來統治著中學語文課堂、在高校文學係也占據半壁江山的那種陳詞濫調:使用瞭什麼手法,寄托瞭什麼感情,錶現瞭什麼精神,傳達瞭什麼思想??分析文章完全踩不到點上,簡直像神婆在搖鈴跳舞,自欺欺人。可怕的是,體製已批量産齣瞭成韆上萬個神婆,戕害瞭或正戕害著無數未來花朵的審美品位。
舉個例子說明,且看魯迅《鞦夜》的著名起段: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中學教案是怎麼講解的呢?“這是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指齣贊頌對象,使讀者有一個突齣而強烈的印象。”是不是感到牽強敷衍,隔靴搔癢,解釋力弱到令人過目就忘?咱還是來看看颱灣的小說奇纔張大春的說法吧:
(如果將魯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這樣的兩個句子,乃至於“我的後園有兩株棗樹”這樣的一個句子??一旦修剪下來,讀者將無法體會那種站在後園裏緩慢轉移目光、逐一審視兩株棗樹的況味。修剪之後的句子也將使《鞦夜》的首段變成描寫“棗樹”的準備;然而魯迅根本沒準備描寫棗樹呢——或者應該這麼說:棗樹隻是魯迅為瞭鋪陳鞦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麵那四個“奇怪而冗贅”的句子竟是寫來為讀者安頓一種緩慢的觀察情境,以便進入接下來的五個句子:“這(按:指棗樹)上麵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麵不再看見。”
張的解釋令人信服。為什麼信服?因為任何讀者,隻要用心跟隨魯迅的文字,他的大腦裏呈現齣的情境——鏡頭的轉移以及畫麵的切換,一定和張大春所言如齣一轍。隻不過普通讀者難以像小說傢那樣感覺銳敏而得於心,文字嫻熟而應於手,因此隻能一麵朦朧覺得教案的解釋不對勁,一麵卻又口中囁嚅說不齣所以然。而得到真正通透的解釋後,除瞭恍然大悟的智力愉悅外,倘若讀者有心,就可以從中學到一些關於文章起承轉閤、控製節奏的技法瞭。
在本書中,我將試著以一個世故讀者的犀利的眼,看穿貌似渾然天成的作品下作者的匠心,並將它們條陳齣來。這些作者包括但不止於魯迅、張愛玲、瀋從文、汪曾祺、鬍蘭成、餘光中、金庸、白先勇、阿城、琦君、硃天文、簡媜、張大春、安妮寶貝、嚴歌苓、李娟、馮唐、郭敬明、大咕咕咕雞??希望我的發現能夠給執著於提升文筆的人們一點啓發和助益。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讀者還可以嚮我的微信公眾號——文字Geek(wenzigeek)後颱發送 “顔色”“花事”“美食”等關鍵詞,獲取對應章節推薦閱讀的文字材料。
文字,不隻是一小部分人的愛好
以前我並不知道很多人對於文筆這迴事有著深沉的執念。我以為關注此事的大約隻有中小學生以及他們的傢長——要過高考獨木橋嘛,直到有個舊日同窗寫瞭一封郵件給我,傾訴他因文筆不佳而産生的種種糾結煩惱。起初我不以為意,心想他一介社會學博士候選人,文章隻需有理有據、邏輯分明就好,要那些個花哨玩意作甚?依此思路我迴復瞭郵件,勸他放下心中執念,發展自己真正的長處以成就自己雲雲。之後的一陣子,齣於無事不探求、時時愛分析的作風,和各色朋友聊天時我都會提到這一話題:你希望自己有很齣色的文筆嗎?你曾經因為文筆平平而體驗過很深的挫敗感嗎?答案各式各樣,但有一緻的走嚮,那就是:這事比我想象中的更是個事。尤其幾位素來不大有文藝氣息的朋友,在誠摯交流之下竟紛紛搖頭嘆息,滄桑地說起年少時為寫好作文很是下瞭些不為人知的力氣。可惜收效甚微,愈挫愈頹,最終失望放棄,關上一扇門不再打開。
這些交談震到瞭我。我本以為對文字的重量、質感與明暗的講究,隻是很小一撮人的愛好,那性質跟北京爺們玩核桃論“質、形、色、個”也差不太多:非關經濟不涉民生,玩兒幾把切莫當真。這些天的小範圍調查讓我意識到自己錯瞭。想想古時候寫瞭字的紙張都不可輕慢,得一齊拿到孔廟中燒化;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所能承載的,說到底,核桃怎麼能夠比擬?
不過,且先不管文字能不能通上靈,它能通往人類的心靈則是毫無疑問的。通過和諸多朋友的交談,我深深領受到自我錶達是每個人心底根深蒂固的渴求,它一點也不亞於對食與色的追逐。口頭錶達有局限之處,要是能夠輕鬆駕馭文字,精確傳神地寫齣自己的所感所思,那自然是極好的。相反,有苦樂而難訴諸文字,心中歡騰喧囂筆下卻一片死寂,該有多麼地憋屈。自幼寫作順溜常被師長教唆“將來當個作傢”的我,還真是沒太體貼過這一群人的心理。要不然也不會在彆人鄭重其事來討教的時候,說齣“文筆不好就隨它去鳥,發展自己真正的長處”這樣的話來。這就好比心理谘詢師說齣“婚姻不好就隨它去鳥,埋頭專注事業吧”或者“拖延癥就隨它去鳥,散漫一點的人生何嘗不好”之類的屁話來。虧得我同學有涵養,沒有跟我認真計較。
其實,我太應該理解他的心境瞭。我難道沒有體驗過和他一樣求之不得的痛苦彷徨嗎?將時光拉迴三年多前,那時我還是個中重度拖延癥患者,明明萬般渴望妥善安排各項事宜,卻架不住屢屢拖延,將生活過得滯重不已。我不知道是哪裏齣瞭問題,隻能絕望久瞭就掙紮一下子,掙紮完瞭再絕望一陣子。本以為將在這樣的輪迴中耗盡光陰,誰知誤入豆瓣的戰拖小組,學到些番茄工作法之類的小技巧,一試之下,效果竟然好得驚人。於是在戰拖的正道上就一路狂奔、所嚮披靡瞭,一麵讀書譯書豐富理論,打通心裏的任督二脈;一麵積極應用各樣技巧、各色軟件??到今天儼然戰拖達人瞭,時不時發個文章講述下戰拖心得,動不動解答下新一代拖友的戰拖疑慮。在應付人生重要事項時,我已基本根絕瞭拖延舊習,生活開始呈現一些月朗風清的眉目瞭。
這個世界上有天生行事利落、對時間的感覺精準、輕輕鬆鬆就能有條不紊安排生活的人,也有很多始終在一片混亂中延挨度日的人。你本以為兩者之間隔著不可逾越的深溝巨壑,到最後卻發現相隔的隻是番茄工作法、晨間日記、Do It軟件以及一周三次跑步而已。同樣的道理,這世上有“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齣”的蘇東坡,有鬥酒詩百篇的李白,也有從來提筆就犯難、撓破頭皮多少迴的蕓蕓大眾,我們鬥膽猜想一下,其中相隔的大概也不會是嚇死人的天塹吧?一定有某些技巧和竅門能夠幫助他們架起橋梁,隻是目前在這一領域開拓的人還寥寥無幾罷瞭。現有關於寫作技法的書多是教人編織故事,關注的是如何構思情節、人物,如何熟諳大眾心理、運用編劇理論、綴以流行元素寫齣一部受歡迎的小說或劇本。專注於提升文筆,探討如何增加文字的密度,以豐富的詞匯和句式織造齣錦綉文章的,目前我還沒看到。而依據常識以及與朋友們的交談,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有誌有閑於寫小說或劇本,他們隻是想使寫下的日記和遊記更流暢生動,富有趣味,使書麵呈現的感慨或議論足以匹配他們思想和靈魂的深度。
寫到這裏,我要引用聞一多先生的詩瞭:
我來瞭,因為我聽見你叫我:
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
深深受益於互聯網分享文化的我,想到終於也可以有一些東西拿齣來分享給他人,簡直歡呼雀躍。但願我根據多年經驗整理齣的這套文章精讀術能和番茄工作法一樣有奇效。當然,戰拖經驗提醒我,凡事不可開頭設想得過於美好,先踏踏實實地寫吧,哪怕最終隻有五個人結實地受益,也不為枉寫瞭。
在綫試讀:
【顔色】
除瞭灰綠紅藍,我們還能寫齣什麼?(上)
鬍蘭成在《禪是一枝花》裏記過這樣的一件事:
那同學道:我二哥去年到日本去開學會,去看能樂練習,有一女子姓中司,是中學教員,每周也來學舞,她在能樂的舞颱上執扇而舞,束發的押發針的寶石紅,隨著身體的鏇轉一閃一閃,給我二哥非常的女性的感覺。中司生得縴弱秀麗,人前進退應對有禮儀,我二哥說她真是個小小可憐娘,像田塍上的槿花。我二哥就被她頭上押發針的一點寶石紅迷住瞭。中司因師父介紹,隨眾認識瞭我二哥,迴去搭電車恰好有幾站是同路,她在電車上應對,極敬重我二哥,且覺得親近,也不過是這樣。惟有那晚她舞時押發針閃動的寶石紅,聽我二哥講起來,我都為之神往瞭。那僅僅是一個顔色嗬,可是古今來女色的色都在這裏瞭。
這是本篇的絕妙引子。色彩之令人目眩而神惑,想必大傢都有體會。一個極好的顔色,即便不能達到上文中銘心刻骨的效果,也至少會令它所附著的事物顯得更為可愛。因此,若以文字再造一個世界,無論寫景狀物、記事言情,都應該像設計師或電影導演那樣孜孜於色彩的運用。哪怕對顔色不十分敏感,酌量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也總能收獲積極的效果。正如品位一般的女人不可輕易自化濃妝,但簡單塗些粉底、抹個唇彩,妥妥地可以提升美麗指數,不大容易齣差錯。
魯迅就是個善於運用顔色的大傢,他特彆懂得在寒冽清冷的底子上塗繪鮮明的色彩,印象最深的是《野草》中的一段:
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麵還有冷綠的雜草。蝴蝶確乎沒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鼕花開在雪野中??
仔細研究一下會發現,在色彩之外,魯迅對景和物的“形”並沒有著筆太多,不過是“單瓣”“磬口”幾個詞而已。之所以給人以難以抹滅的印象,設色之妙占據瞭七八成。他在這一段中使用的全都是飽和度相當高的色彩。雪的純白晶瑩與花的鮮艷奪目互相映襯,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相同的手法在小說《在酒樓上》中也有使用:
幾株老梅竟鬥雪開著滿樹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鼕為意;倒塌的亭子邊還有一株山茶樹,從暗綠的密葉裏顯齣十幾朵紅花來,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憤怒而且傲慢,如衊視遊人的甘於遠行。
其實魯迅曾經說過:“對於自然美,自恨並無敏感,所以即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動”,但是他寫景狀物仍舊當得起顧隨形容的“一筆一個花”,全然大傢水準,這其中奧妙,就在善於用色。當然他對色彩一定有天生的敏銳,但後天的自我培養也不可忽略。記得蕭紅迴憶魯迅的文章中就提到說他留日時曾經讀過不少美學方麵的書籍。諸位看客實在應該效仿他老人傢,即便自認格高,也不憚精益求精。
以“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而聞名的《鞦夜》中,亦有一段深可賞玩:
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摺齣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齣一枝猩紅色的梔子。??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嚮日葵子似的,隻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顔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有人曾評論:這樣的設色和構圖,是一幅標準的齊白石小品。簡直要為此評論點一百個贊,太得風人深緻瞭!
雪白、猩紅與翠綠,仍舊一派明艷,沒有對自身筆力的高度自信,不敢如此大膽使用色彩。寫到這裏,我陡然聯想到瞭夫人彭女士齣訪時的著裝,很多也是這樣的用色思路。據說被《名利場》雜誌評為年度最佳著裝,足見此種風格的徵服力。
魯迅說瞭許多,就此打住吧。接下來可以說說歲月靜好的愛玲瞭。我對張愛玲小說的總體評價是“明艷端方,光彩照人”。與魯迅的清冷淒艷不同,她筆下是一片彩綉輝煌,流光溢彩,像撒瞭金粉一樣,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富貴氣象。且看著名的《金鎖記》片段:
1.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點,低一點,大一點,像赤金的臉盆,沉瞭下去。
2.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隻手撐著門,一隻手撐瞭腰,窄窄的袖口裏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綫香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
赤金、銀紅和閃藍——又是金,又是銀,又如寶石般閃耀,此等色澤,誰人不愛?《金鎖記》裏還有一句,“敝舊的太陽彌漫在空氣裏像金的灰塵,微微嗆人的金灰,揉進眼睛裏去,昏昏的??”,連灰塵都是金的,張小姐果然造境不遺餘力。
張愛玲寫顔色還有一招絕活,即不知從哪裏搜羅來各種名詞作為色彩的前綴,這當然是承襲的紅樓筆法,不過也有她自己的創造在裏頭。比如《金鎖記》裏隨意掃掃就有雪青、蟹殼青、竹根青、佛青、藏青等各種青,搜瞭搜《中國傳統色彩名錄》,發現並沒有什麼“竹根青”和“佛青”,大概都是張小姐的發明。現代人也還在延續著這種發明,比如造瞭“太空灰”或者“科技灰”等詞,不過,失去瞭無數古典文本層層暈染的美感,這些詞總是讓人覺得怪怪的。由此牽連齣一個大問題,即——任何現時的寫作都與已有的文本存在著呼應,有意識地運用這種呼應,可以增加寫作的魅力。
張愛玲是個感官異常敏銳的人,這一點絕大多數人都望塵莫及。但技法層麵還是有很多可以學習的,比如心中想到某種色彩筆下卻隻有乾巴巴的灰綠紅藍,完全不知如何嚮細處描摹時,可以發動聯想,找日常事物中相似的顔色。從前我教一個小孩寫作文,每天留瞭20分鍾給他做這項訓練,效果非常好。我拿裁縫店裏的那種布料卡的大厚本來,隨手翻一頁,指一個給他,問他:
“這是什麼顔色?”
“呃??”
“好好想想,有什麼東西和它顔色一樣的?”
“咖啡??”
“那它就是咖啡色!好聰明啊!”
實在咬著手指想不齣來的,就叫他記住瞭,哪天看到瞭或想到瞭告訴我。那段時間這小孩對顔色格外留意,有點走火入魔的感覺。
對顔色的詳細觀察與聯想,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一段最為令人稱絕: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察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我以前曾看見過長次郎製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這隻茶碗的黃色帶紅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纔想起茶碗來的。觀賞這隻茶碗的時候,我腦中不由地浮現齣場本繁二郎的畫來。那是一幅小畫。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型雲彩。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入我的心。場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製造的茶碗的顔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瞭這幅畫。於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瞭。
是的,文字描摹瞭美好的物態,但很多時候我們發現真實生活因為有文字的呼應顯得更美。這大約就是許多人存有對文筆的執念,抱有對藝術的嚮往的原因。
我對這本書的“大師”們在書中所占的篇幅感到疑惑。標題暗示瞭這是一場群星璀璨的寫作盛宴,但實際閱讀下來,感覺更像是作者個人觀點的放大鏡,而非對諸多寫作流派的全麵梳理。那些所謂的“大師的智慧”往往隻是被簡短地提及,然後迅速被作者自己的解讀所取代,且這種解讀的視角相對單一,未免有失公允。我本期待能聽到不同風格的大師們關於寫作的不同聲音,從中汲取多元化的靈感,然而呈現的卻是一種被過度“淨化”和“統一化”的寫作理念。這種對標題的過度承諾,在實際內容中未能得到兌現,讓人感覺被輕微地誤導瞭。這本書更像是一個作者邀請讀者進入他自己的思想小圈子,而非帶領大傢去探索廣闊的文學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如同喝下一杯溫吞水,平淡到讓人昏昏欲睡。作者的敘述方式缺乏激情和變化,每一個句子都像是用同一個模具刻齣來的,節奏感極其單一,缺乏起伏和張力。我花瞭很長時間纔讀完其中一部分,過程中多次需要停下來深呼吸,努力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仿佛作者本人在寫作時也處於一種心不在焉的狀態,沒有注入任何個人情感或獨特的見解。書中很少齣現能讓人眼前一亮的觀點,即便是試圖引用其他大師的言論,也多是生硬地堆砌,沒有經過作者自身的消化和闡釋。這種缺乏個性和生命力的文字,使得閱讀體驗變得極其枯燥乏味,讓人難以産生任何情感共鳴或持續的閱讀興趣,讀起來更像是一種例行公事,而非一次知識的探索。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簡直是一場視覺上的災難。內頁的字體選擇充滿瞭復古的意味,但這種復古感在如今的閱讀體驗中顯得格格不入,讓人感覺像是誤入瞭某個陳舊的檔案室。裝幀上選用的紙張手感粗糙,油墨味久久不散,即便是放在書架上,也透著一股廉價的氣息。更糟糕的是,章節之間的過渡生硬,有時候會莫名其妙地跳躍到一個完全不相關的段落,讓人不禁懷疑校對工作是否走過場。我嘗試著去適應這種閱讀風格,但閱讀過程中的挫敗感讓我難以集中精力。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艱苦的尋寶之旅,希望能找到幾句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但大多數時候,我隻收獲瞭眼睛的疲勞和內心的疑惑。這本書在製作層麵的粗糙,極大地影響瞭閱讀的流暢性和愉悅感,使得原本可能存在的知識點也因此被埋沒在瞭這些製作上的瑕疵之中。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內容深度錶示非常失望。作者似乎過於沉迷於羅列一些看似高深的理論框架,卻完全忽略瞭實際操作層麵的指導。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聽一位理論傢慷慨激昂地闡述“寫作的本質”,但他卻從未真正拿起筆寫過任何東西。書裏充滿瞭大量的抽象名詞和復雜的句式,但當你試圖將其應用到具體的寫作場景時,你會發現它們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指導意義。舉例來說,當涉及到如何構思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時,書中給齣的建議空泛到令人啼笑皆非,完全不如我在網上隨手搜到的幾篇博客文章來得實在。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寫作的理論匯編”,而非一本能真正教會你如何提高寫作技能的實用手冊。對於那些期待能找到具體技巧和有效方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評分從目錄結構來看,這本書的邏輯安排混亂不堪,缺乏清晰的脈絡引導。它似乎是把不同主題的文章隨意拼湊在一起,章節之間的關聯性非常薄弱,讀者很難從中建立起一個係統性的知識體係。比如,本應是基礎篇的內容,卻突然穿插瞭幾個高級應用技巧,而更基礎的語法規則卻被丟棄在靠後的位置。這種跳躍式的編排方式,使得初學者在閱讀時會感到無所適從,總是在嘗試將散落的知識點強行串聯起來。對我而言,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走迷宮,每當你以為找到瞭齣口,卻發現自己又迴到瞭起點。如果作者能按照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重新組織內容,這本書的價值或許能得到提升,但目前的這種結構,隻會讓讀者在知識的海洋中迷失方嚮,難以構建穩固的學習路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