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殯葬綠皮書: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6~2017)
定價:128.00元
作者:李伯森;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20106528
字數:349000
頁碼:368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6~2017)》由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主編,全書分為總報告、綠色發展篇、標準建設篇、互聯網篇和附錄五大部分,匯集瞭有關專傢、學者和實務工作者16份研究報告及本領域主要資訊信息。
本書在迴顧瞭2015~2016年各級民政部門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殯葬事業發展的戰略機遇,破解殯葬事業發展難題,在深化殯葬改革進程中取得的係列成果;同時,指齣瞭我國殯葬業大數據研發與應用滯後等四個方麵存在的問題,提齣瞭進一步落實“十三五”殯葬事業發展規劃;夯實殯葬設施建設基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落實國傢“互聯網+”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殯葬業互聯網建設步伐;抓住關鍵殯葬專用設備和薄弱環節,加快殯葬專用設備更新改造等係列對策。
內容提要
本書在迴顧瞭2015~2016年各級民政部門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五大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殯葬事業發展的戰略機遇,破解殯葬事業發展難題;指齣瞭我國殯葬業大數據研發與應用滯後等四個方麵存在的問題;夯實殯葬設施建設基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大力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落實國傢“互聯網+”發展戰略,加快推進殯葬業互聯網建設步伐;抓住關鍵殯葬專用設備和薄弱環節,加快殯葬專用設備更新改造等係列對策。
目錄
作者介紹
李伯森,男,1965年8月生,山東諸城人,中國民主建國會會員。1988年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財政專業,現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長、民政部生態安葬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科研成果:2003年以來,組織完成瞭90餘個國傢科研項目(課題);組織製修訂瞭30多個國傢和行業殯葬標準;獲國傢50餘項,並獲10多項省部級以上奬勵。在組織完成“十一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殯葬領域汙染物減排和處理無害化公益技術研究與應用”中,作為課題責任人,主持完成瞭“殯葬園區生態規劃與生態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課題;主持完成瞭科技部下達的“建立善後保證金製度、完善社會保障體係”國傢軟科學課題。目前,作為總主編,正組織開展《中國殯葬史》的編纂工作;組織開展“十二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殯葬行業節能減排技術與示範”項目、國傢環保公益“殯葬行業汙染控製與環境管理技術體係研究”重大專項和“中國殯葬文化與科技公共服務網絡平颱建設”(2014~2017)國傢財政重大專項等科研工作。在著力加強殯葬自然科學和軟科學的並重研究,著力開展殯葬標準化體係建設,著力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著力搭建多功能、寬領域的科技創新平颱建設,著力抓殯儀場所環境監測和申報産品質檢資質認證工作,著力多渠道籌措科研經費,拓寬殯葬研究新領域等方麵,為提升我國殯葬科研的整體水平做齣瞭突齣貢獻。肖成龍,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政策文化研究室主任、環境科學專業研究員。
文摘
序言
從裝幀和設計上看,這本書的“綠皮”定位,本身就透露著一種迴歸自然、返璞歸真的理念,這和其探討的主題形成瞭有趣的呼應。然而,真正吸引我持續閱讀下去的,是其中穿插的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細節描寫。雖然主體是宏觀的報告,但作者似乎總能在關鍵的地方,插入一兩個令人心頭一震的微觀故事片段。這些片段,像是冰山露齣的尖角,暗示著水麵之下龐大的情感暗流和社會需求。它不是那種隻談政策、隻談經濟的“硬核”報告,它有著“軟核”的溫度。它讓我意識到,即便是最標準化、最流程化的服務行業,背後依然承載著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需求——被尊重、被記住、被好好安放。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成功地將“管理學”的嚴謹性與“人文學科”的同理心,融閤在瞭一起,形成瞭一種既專業又引人共鳴的閱讀體驗。
評分讀完這本報告,我的第一反應是,原來我們對“生”的關注,常常讓我們忽略瞭對“死”的規劃和理解。這本書像一劑清醒劑,猛地拉迴到現實,讓我們直麵現代社會在麵對死亡議題時的諸多尷尬與不適。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産業的報告,更是一麵摺射當代中國社會價值觀的鏡子。我注意到書中對不同階層在殯葬消費上的差異性描述,那種冰冷的數據背後,是鮮活的傢庭故事和經濟壓力。尤其是一些關於生態葬和傳統習俗衝突的案例分析,處理得極為微妙,沒有批判的姿態,隻有冷靜的記錄和分析,但這恰恰更引人深思——我們的社會在追求效率和環保的同時,是否也正在無形中消磨掉一些維係人與人之間情感連接的重要儀式?這本書教會我,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必須跳齣自己的個人經驗,從更宏大、更客觀的視角去審視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生命終點處理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我個人覺得是極其沉穩且具有學術力量的。它不是那種為瞭迎閤大眾而刻意簡化論述的“科普讀物”,相反,它要求讀者投入相當的專注力去跟隨作者的思緒。我尤其贊賞它在引用和論證上的嚴謹性,每一個觀點似乎都有紮實的文獻和案例支撐,這使得整本書的“可信度”非常高,讓人在閱讀過程中産生一種踏實的信賴感。那種感覺就像是跟隨著一位經驗老道的行業專傢在進行一次嚴肅的深度訪談,他不會繞彎子,而是直接切入問題的核心,然後用詳實的數據和案例來構建他的論證框架。對於任何希望從專業角度理解中國社會治理復雜性的研究者或從業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案頭必備的參考資料。它不僅僅是記錄瞭“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描繪瞭“為什麼會這樣”的底層邏輯,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沉澱。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報告時,我最大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些能讓人“拍案叫絕”的獨傢內幕或者爆炸性數據。畢竟,殯葬這個話題,總帶著一層神秘的麵紗,總讓人好奇麵紗後麵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真相和博弈。但這本書帶給我的,卻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更具結構性的理解。它不是那種追求短期轟動效應的讀物,更像是一份長期的社會診斷書。它耐心地梳理瞭政策的演變軌跡,分析瞭市場力量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滲透到這些最私密的人類活動中的。我驚喜地發現,作者並沒有滿足於簡單的現象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這些現象背後的經濟邏輯和社會心理學基礎。比如,關於“節地安葬”的推行,書中對不同地域的文化阻力與適應策略的對比分析,極其精妙,讓人不得不思考,在宏大的國傢意誌與根深蒂固的鄉土觀念之間,究竟該如何尋找一個可持續的平衡點。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現代化的進程有瞭一種全新的認識——它不僅僅是高樓大廈和互聯網,更是對“如何告彆”這件事的重新定義和重塑。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光是看著就覺得沉甸甸的,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畢竟“發展報告”這幾個字聽起來就自帶一種官方和嚴謹的氣息。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的時候,卻發現瞭一種意想不到的平衡。它沒有完全陷入枯燥的數據羅列,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觸,勾勒齣瞭一個我們日常生活中極少深入觸及的領域。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對社會肌理深層結構的探訪,那些關於生命終結、關於文化傳承、關於時代變遷下的儀式重塑,被細膩地展現在眼前。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原本被我們刻意迴避的話題,轉化為一種值得被正視和探討的社會議題。我特彆欣賞它在敘事上的剋製,沒有過度的煽情,卻處處透露著對個體生命與群體規範之間張力的深刻洞察。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一個高塔上,俯瞰著人世間最根本的循環,既感到渺小,又對生命的韌性感到敬畏。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社會變遷的一個獨特且富有洞察力的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