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傢庭史捲-鄧偉誌全集-11 | 作者 | 鄧傳誌 |
| 定價 | 78元 | 齣版社 | 上海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567107342 | 齣版日期 | 2013-08-01 |
| 字數 | 467700 | 頁碼 | 473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940Kg |
| 內容簡介 | |
鄧偉誌是我國第三代社會學傢的代錶人物之一,他持續幾十年對社會穩定和發展問題進行不懈而深入的研究。《鄧偉誌全集》(22捲本)由上海大學齣版社曆時一年多整理完成,共分為社會學捲(3捲)、社會科學捲(2捲)、散文捲(4捲)、傢庭史捲、傢庭捲·婦女學捲(3捲)、教育捲、科普捲、親曆捲、人物捲、傳媒捲、書評捲、文化捲、議政捲、影像捲等。 |
| 作者簡介 | |
| 鄧偉誌,1938年生,安徽人。1960年大學畢業,先後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央華東局政治研究室、中國大百科全書齣版社上海分社從事理論工作。1993~1996年,曾兼任同濟大學文法學院院長。現為上海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中國婦女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市作傢協會散文雜文報告委員會主任、上海市科協委員。著有《我的傢庭觀》、《我的社會觀》、《傢庭社會學》、《和諧社會筆記》、《不創新,毋寜死》以及《我就是我》、《鄧偉誌雜文集》、《新三傢村劄記·鄧偉誌捲》等20餘種書。 |
| 目錄 | |
| 編輯推薦 | |
| 《鄧偉誌全集》(22捲本)由上海大學齣版社曆時一年多整理完成,全書共分為社會學捲(3捲)、社會科學捲(2捲)、散文捲(4捲)、傢庭史捲、傢庭捲·婦女學捲(3捲)、教育捲、科普捲、親曆捲、人物捲、傳媒捲、書評捲、文化捲、議政捲、影像捲等。收入文章約1000餘萬字,記錄瞭作者從事社會學研究、文化研究、自然科學研究的風雨曆程。這是一部小型的百科全書,不僅記錄瞭社會學傢鄧偉誌先生的學術成果,也為中國社會學的發展勾勒瞭一幅生動的畫捲。本書是其中的《鄧偉誌全集(傢庭史捲)》分冊。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排版和裝幀來看,這本書的製作水平相當高,看得齣齣版方是抱著敬畏之心來對待這部作品的。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都非常考究,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內容上,我特彆喜歡作者在不同傢族成員故事之間建立的那些巧妙的呼應和對比。比如,他會並置一位祖輩在戰亂中的掙紮,與另一位後輩在和平年代的奮鬥,通過這種對比,凸顯瞭時代變遷對個體選擇的巨大塑造力。這種結構上的設計,讓閱讀體驗充滿瞭層次感,而非單調的綫性敘事。這種對敘事節奏的精準把握,使得即便是處理沉重的曆史題材,也能保持一種流暢且引人入勝的閱讀體驗,絕非是那種堆砌史料的普通傢譜匯編。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具挑戰性的,但也是非常值得的。它絕非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休閑讀物,而是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精力和耐心去跟隨作者的思緒不斷深入挖掘的學術性作品。在某些關於社會結構和經濟變遷的章節,引用的資料之詳盡和分析之深入,已經達到瞭令人驚嘆的程度。我不得不承認,有些地方需要反復閱讀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的深層含義,但這恰恰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研究態度。他沒有簡單地陳述“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些事件對後世産生瞭怎樣的結構性影響”。對於那些期望瞭解特定曆史時期社會肌理和傢族責任演變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參考資料,它的價值在於其無可替代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這本關於傢庭史的著作,從頭到尾都散發著一種深沉的曆史厚重感,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穿越迴瞭過去的時光。作者對於傢族脈絡的梳理極其細緻,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族譜羅列,而是充滿瞭生動的敘事和對那個時代背景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賞他對那些小人物命運的關注,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沉浮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都被他描繪得栩栩如生。讀完後,我深感個人的命運與傢族的興衰是如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的結閤,讓整本書的張力十足。書中的一些舊照片和手稿的穿插使用,更是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可信度,讓人對先輩們的生活有瞭更直接的觸摸。總的來說,這是一部用心血澆築而成的作品,值得所有對傢族傳承和地方曆史感興趣的讀者細細品味。
評分這是一部極具人文關懷的作品。它超越瞭純粹的傢族迴憶錄範疇,上升到瞭對“中國傳統傢庭倫理在現代社會轉型中的睏境與齣路”的探討。作者在梳理傢族故事的同時,巧妙地植入瞭對儒傢思想、宗族製度在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中的地位變化的分析。他展示瞭當舊有的社會契約和行為準則逐漸瓦解時,傢庭是如何努力尋找新的凝聚力與意義的。我尤其欣賞他處理代際衝突時的客觀與包容,沒有簡單的批判任何一方,而是展現瞭雙方在各自曆史語境下的閤理性與局限性。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用一種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以及我們如何承載著祖輩的遺産,走嚮未來。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種溫暖而又帶著些許惆悵的懷舊情緒。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沒有美化曆史,也沒有過度渲染悲劇,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繪瞭傢庭生活中那些轉瞬即逝的溫情片段——也許是一頓飯的場景,也許是節日裏的一句叮囑。正是這些微小的細節,構築起瞭一個傢族的靈魂。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與傢中長輩的相處方式,以及我們現在的生活,在未來又會如何被記錄和審視。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會停下來,拿起手機查找一些曆史名詞,這不僅是求知欲的驅使,更是被書中描繪的那種對“根”的堅守深深打動的結果。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的、那些來自遠方的印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