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
作者:夏丏尊 叶圣陶
定价:48.00元
ISBN:9787513133012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9月
版次:1
开本:32开/880mm*1230mm
字数:143千字
页数:220页
装帧:精装
是否套装:否
编辑推荐
——自媒体时代,无数人在期待的一本写作指导书
——从提笔就怕到写作高手
——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怎样说清一个道理?怎样写出感人肺腑的文字?怎样写出惊心动魄的文案?
——经典民国教材,几代人受益不尽
——叶圣陶、夏丏尊,两位语文大师合力编著,教你让文字活起来
——多家写作培训班专用教材
内容简介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夏丏尊和叶圣陶合著的一部讲述文章作法的书籍。《七十二堂写作课》书中的文章均选自二人合编的《国文百八课》,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全书一共七十二讲,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人们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好书。
作者简介
夏丏尊,浙江绍兴上虞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著有《文章作法》《阅读与写作》《夏丏尊教育名篇》等,与叶圣陶合著《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作家、文学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毕生致力于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著有《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落花书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文章例话》等,与夏丏尊合著《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
目 录
Contents
讲 文章面面观 / 001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 004
第三讲 文言体和语体(二) / 006 第四讲 作者意见的有无 / 009
第五讲 文章的分类 / 011 第六讲 应用文 / 014
第七讲 书信的体式 / 016 第八讲 书信与礼仪 / 018
第九讲 书信和诸文体 / 020 第十讲 记述和叙述 / 022
第十一讲 记述的顺序 / 024 第十二讲 叙述的顺序 / 026
第十三讲 记叙的题材 / 028 第十四讲 材料的判别和取舍 / 030
第十五讲 叙述的快慢 / 032 第十六讲 叙述的倒错 / 034
第十七讲 过去的现在化 / 036 第十八讲 观点的一致与移动 / 039
第十九讲 日记 / 041 第二十讲 游记 / 043
第二十一讲 随笔 / 046 第二十二讲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048
第二十三讲 间接经验的证明 / 050 第二十四讲 人称的立脚点 / 052
第二十五讲 第二人称的立脚点 / 054 第二十六讲 第三人称的立脚点 / 056
第二十七讲 叙述的场面 / 058 第二十八讲 事物与心情 / 060
第二十九讲 情感的流露 / 063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 065
第三十一讲 情绪与情操 / 068 第三十二讲 记叙与描写 / 071
第三十三讲 印象 / 074 第三十四讲 景物描写 / 076
第三十五讲 人物描写 / 079 第三十六讲 背景 / 082
第三十七讲 记叙文与小说 / 084 第三十八讲 小说的真实性 / 086
第三十九讲 韵文和散文 / 089 第四十讲 诗的本质 / 093
第四十一讲 暗示 / 097 第四十二讲 报告书 / 101
第四十三讲 说明书 / 103 第四十四讲 说明和记述 / 105
第四十五讲 说明和叙述 / 108 第四十六讲 说明和议论 / 110
第四十七讲 说明的方法 / 112 第四十八讲 类型的事物 / 115
第四十九讲 抽象的事理 / 117 第五十讲 事物的异同 / 119
第五十一讲 事物间的关系 / 121 第五十二讲 事物的处理法 / 123
第五十三讲 话义的诠释 / 125 第五十四讲 独语式和问答式 / 127
第五十五讲 知的文和情的文 / 129 第五十六讲 学术文 / 132
第五十七讲 对话 / 135 第五十八讲 戏剧 / 138
第五十九讲 文章中的会话 / 141 第六十讲 抒情诗 / 144
第六十一讲 叙事诗 / 147 第六十二讲 律诗 / 150
第六十三讲 仪式文(一) / 152 第六十四讲 仪式文(二) / 154
第六十五讲 宣言 / 156 第六十六讲 意的文 / 158
第六十七讲 议论文的主旨 / 160 第六十八讲 立论和驳论 / 162
第六十九讲 议论文的变装 / 164
第七十讲 推理方式(一) —— 演绎 / 166
第七十一讲 推理方式(二)—— 归纳 / 169
第七十二讲 推理方式(三)—— 辩证 / 172
附录
本书提到的选文选辑
寄小读者·通讯七 冰心 / 174 三弦 沈尹默 / 178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 179 卢参 朱自清 / 180
五四事件 周予同 / 183 梧桐 李渔 / 186
朋友 巴金 / 187 书叶机 龚自珍 / 190
养蚕 丰子恺 / 192 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 叶圣陶 / 194
先妣事略 归有光 / 197 闲情记趣 沈复 / 199
画家 周作人 / 206 新教师的堂课 [日本]田山花袋
夏丏尊译 / 208 词四首 李煜 / 211
丛书集成凡例 / 212 图画 蔡元培 / 213
关于《国文百八课》 夏丏尊 叶圣陶 / 215
部分内容在线试读
讲
文章面面观
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和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每一篇文章有着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某篇文章记载着什么事物、事理或抒述着什么意思、情感,那事物是什么样子,事理是否真确,意思是否正当,情感是否真挚,又,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对于世间有什么关系,对于我们有什么益处:诸如此类是内容上的探究。同是记载事物、事理或抒述意思、情感,在文章上有多少方式,怎样说起,怎样接说下去,什么地方说得简单,什么地方说得繁复,到末了又怎样收场,以及怎样用词,怎样造句,怎样分段落,怎样定题目、加标点:诸如此类是形式上的探究。
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至于文章的形式纯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以外,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
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
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个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的知识。
一、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
二、文章里用着的词类,有否你所未见的或和你所知道的某词大同小异的?(语汇的搜集)
三、文章里词和词或句和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的地方?你能否一一辨认,并且说出所以然的缘故?(文法)
四、文章里对于某一个意思用着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种说法又有什么不同?(修辞)
五、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
六、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的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了起什么感觉?(风格)
七、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
别的项目当然还有,以上所举的是重要的几个,每个项目代表文章的探究的一个方面。能从多方面切实留意,才会得到文章上的真实知识,有益于阅读和写作。
第二讲
文言体和语体(一)
现在我国的文章有文言体和语体两种。小学里读的都是语体文,一到中学校,就要兼读文言体的文章了。
文章本是代替言语的东西,凡是文章,应该就是言语,不过不用声音说出来而用文字写出来罢了;言语以外决不会另有文章。所谓文言,其实就是古代的言语。
言语是会变迁的。古代的人依了当时的言语写成文章,留传下来,后代的人依样模仿,不管言语的变迁不变迁;于是言语自言语,文章自文章,明明是后代人,写文章的时候偏不依当时的言语,定要依古人的言语才算合式。因而就有了文言体。这情形各国从前也曾有过,不但我国如此。
我国现在行用语体文了,但年数还不长久,从前传下来的书籍都是用文言体写的,社会上有一部分的文章也还沿用着文言体。所以,我们自己尽可以不再写文言体的文章,但为了要阅读一般书籍和其他用文言体写的文章,仍非知道文言体不可。
文言体和语体的划分,越到近代越严密,这显然和科举的考试制度有关。古人所写的文章时时流露着当时言语的分子,近代的文章,只要是与科举考试无关的,也常常可以在文言里看出言语的成分来。文言体、语体混合的文章,自古就很多。
举一个例说,曲剧里的词曲大都是文言体,而说白却大都是语体,白话的“白”字就是从这里来的。这显然是文言体和语体混合的明证。此外如演义体的小说,如宋元以来的语录,如寻常家书等类的文章,里边都保存着许多言语的原样子。
这文言体和语体的混合,可以看作从文言体改革到语体的桥梁。
第三十讲
抒情的方式
抒情大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明显的;又一种是含蓄的。作者在记叙事物之后,情不自禁,附带写一些“快活极了”“好不悲伤啊”一类的话,教人一望而知作者在那里发抒他的感情,这是明显的方式。作者在记叙了事物之后,不再多说别的话,但读者只要能够吟味作者的记叙,也就会领悟作者所要发抒的感情,这是含蓄的方式。
我们试取归有光的文章作为例子。归有光作《先妣事略》,琐琐屑屑叙述了一些关于他的母亲的事情,末了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这明明是感情极端激动时所说的话。不然,若就母亲生子的关系说,世界上哪一个人没有母亲?若就母亲死了以后的时期说,哪一个人死了母亲还会有母亲?“世乃有无母之人”岂不是一句毫无意义的话?唯其在感情极端激动的时候,才会有这种痴绝的想头;就把这痴绝的想头写出来,更号呼着天诉说自己的哀痛,才见得怀念母亲的感情尤其切挚。这是明显的抒情方式的例子。再看《项脊轩志》,归有光在跋尾里叙述了他的夫人和项脊轩的关系,末了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骤然看去,这一句只是记叙庭中的那棵枇杷树罢了,但是仔细吟味起来,这里头有人亡物在的感慨,有死者渺远的怅惘,意味很是深长。如果那棵枇杷树不是他夫人死的那一年所种下的,虽然“今已亭亭如盖”,也只是无用的材料,就不会被写入文章里了。这是含蓄的抒情方式的例 子。
以上所说两种方式并没有优劣的分别,采用哪一种,全凭作者的自由。不过,如果采用明显的方式而只写一两句感情激动的话,如作《先妣事略》只说:“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而前面并没有琐屑的叙述,那是没有用的,因为人家不能明白你为什么要说这种痴绝的话。如果采用含蓄的方式,而所取的材料与发抒的感情没有关系,如作《项脊轩志》的跋尾而说起庭中的几丛小草,那也是没有效果的,因为人家从这几丛小草上吟味不出什么来。所以,选取适宜的事物,好好地着笔记叙,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是必要的。
从情味说,两种方式却有点儿不同,明显方式比较强烈,好像一阵急风猛雨,逼得读者没有法子不立刻感受。含蓄的方式比较柔和,好像风中的柳丝或者月光下的池塘,读者要慢慢地凝想,才能辨出它的情味来。
还有一层,作者在一篇抒情文里头兼用着两种方式也是常见的事。
◎48位写作大师联袂奉献,28个写作秘技精细拆解,快速有效地提升写作力!
向鲁迅 、张爱玲、沈从文、顾城、白先勇、 严歌苓、金庸、川端康成、菲茨杰拉德 、安妮宝贝······等48位高手索要文章秘技,28条写作秘技一一精细拆解,让你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
◎彻底颠覆传统的写作指南,豆瓣读者9.4分高分推荐,连续32周位列专栏前十名,写作开始变得有趣而简单!
只读不写,就能提高写作力?
莫言的文笔居然不如安妮宝贝?
张爱玲居然从来没写过美男子?
千万不能读翻译的作品?
······
从写作理念到写作方法的全面颠覆,重新定义什么是好文笔,什么样的写作才能让他人喜欢,
经过上万人检验的写作指南,豆瓣读者9.4分高分推荐,写作可以不再困难。
◎自媒体时代的写作圣经,长江学者、「ONE·一个」主编 、畅销书作家、 知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红人激赏点赞!
「ONE·一个」主编 小饭——
她在知识分享和趣味之间所做到的平衡,是我看见的Best-One。
知乎大V、畅销书作者采铜——
好的师父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并指出做出这些好东西的路径。
作家张春——
这本书像个“读书地图”,即使你不想学写作,也可以按这个地图,把自己读书的旅程走得更有滋味。
······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不是所有的人都真的会读,但真正会读的人一定会写!
《大师们的写作课》让你通过读就能迅速地提升写作能力,从48位文学大师的笔下,找到关于写作的密码——
【内容篇】从“颜色”到“情色”,你的笔下也可以写出10万种活色生香;
【技能篇】从“标点”到“收束”,为你深度解码大师们的写作密码;
【拓展篇】从传统文学、外国语言、前人新秀、自媒体大众那里,为你开辟更多提升写作的路径。
你也可以成为一个真正会写的人,写出你宝藏一样丰富的内心,写出你强大的影响力!
舒明月
豆瓣人气作者,写作教练。
对语言文字高度敏感,有甄别汉语写作的火眼金睛。于豆瓣阅读开设文学精读与写作教学专栏,读者评分9.4,为全平台罕见高分,获“小雅奖·优胜专栏奖”。发起组织“双周一篇”小说写作、“卡片式写作”等各类项目,开讲“文笔训练营”系列课程,引导上万人取得写作的实质提升。
本书中,作者以庖丁解牛般的细致和娴熟,分析点评48位的经典文本,力求为读者奉上精准独到且行之有效的一套写作方法。
舒明月的文章是那种通吃的。无论你是学院派,还是迷恋通俗作品,都会对她的文字感兴趣。她在知识分享和趣味之间所做到的平衡,是我看见的Best-One。
——小饭( 「ONE·一个」主编)
成为高手的关键一步是什么?知道好的东西是什么样的。好的师父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并指出做出这些好东西的路径。在写作这件事上,舒明月就是这样的师父。 ——采铜 (知乎大V,畅销书作者)
带着读者一起悦读经典,语言泼辣生动、见解独特有趣,不盲从,带给你不一般的阅读体验。
——何成洲 (挪威奥斯陆大学文学博士,长江学者)
这本书像个“读书地图”,即使你不想学写作,也可以按这个地图,把自己读书的旅程走得更有滋味。 ——作家张春
当年语文考试做阅读理解时受过的那些委屈,全靠看这本书补回来了。
——生煎孢子(文学新锐 、“月薪两万生活指南”系列作者)
川端康成描写茶碗的颜色像黄昏的天色,我们读后再去观察茶碗和黄昏,都会觉得更美了。在这本书里,舒明月以她非凡的鉴赏力挑出了文学中的类似片段,供我们抵达更美的生活。
——余点(精英女性生活平台Queen主义创始人,畅销书作者)
对文字的把握是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必然有悟的成分而难以言传。舒明月的文字是难能可贵的尝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笔力送达的终点,也许是你那份丰富而敏感,却本以为不可言传的内心。
——肥肥猫(知乎知名答主)
伟大的创造常常始于模仿,始于对前人才智的熟稔于心和重新组合。心理学中有个“解释水平理论”,认为细节可以有效缩短人与任务之间的心理距离,丰富的细节能让人着手行动。这本写作谈,一大难能可贵之处,正是通过大量的举例,提供了丰富的操作细节。阅读写作书常陷入的一种“道理都明白,但是做不到”的尴尬,这本书可以帮你化解。本书作者也是拖延症互助组织“战拖会”里的资深达人,曾亲身克服拖延,完成众多作品和译著,也曾用自己的经验有效帮助了很多“战友”。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如果你写东西的时候也遭遇过拖延症小怪兽,现在就用这本书开路吧!
——高地清风(“战拖会”创始人,国内知名拖延症咨询师)
Part 1 ——内容篇——
在文学世界里看见10万种活色生香
【颜色】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 (上)
【颜色】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 (下)
【花事】化“景语”为“情语”的四步法
【美食】各种普通食物好吃的时刻
【萌物】汪曾祺的“鸡教”与杨绛家的猫
【童真】真 ≠ 善——撕破孩童世界的隐讳
【容貌】千万别将外貌与性格过多联结
【男色】张爱玲为什么从来不写美男子?
【情色】如何写出韩国情色电影一样的唯美
【云雨】像剥开一个珍美的桔子似的
Part 2 ——技能篇——
深入解码,寻找大师们的写作密码
【标点】天才笔下的标点不同凡响
【造语】出奇制胜,才能“惊”艳于人
【比喻】善用比喻是一种基因突变 (上)
【比喻】善用比喻是一种基因突变 (下)
【通灵】菲茨杰拉德化平庸为神奇的法力
【情感】“冷”心肠写不出“热”文章
【血书】高手对决,比的是情感浓度
【匮乏】“黄金时代”请你放下文艺范儿
【节制】冯唐是如何毁在没有节制上的?
【雅俗】正确添加方言俗语的姿势
【收束】散文要“度尾”,小说多“煞尾”
Part3 ——拓展篇——
为写作开辟每一种可能
【传承】好一朵牡丹花,谁来接过去?
【译言】你为什么不必读翻译文学?
【互文】语言的杂交,掌控得好就是创意
【模仿】先模仿艺术,再模仿生活
【新秀】与安妮宝贝相比,莫言差在哪里?
【社会】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被阅读
【文艺】我们不能拥有才华,而是才华将我们用作容器
后记:写作是一种具有杀伤力的梦
文字,不只是一小部分的爱好
以前我并不知道很多人对于文笔这回事有着深沉的执念。我以为关注此事的大约只有中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要过高考独木桥嘛,直到有个旧日同窗写了一封邮件给我,倾诉他因文笔不佳而产生的种种纠结烦恼。起初我不以为意,心想他一介社会学博士候选人,文章只需有理有据、逻辑分明就好,要那些个花哨玩意作甚?依此思路我回复了邮件,劝他放下心中执念,发展自己真正的长处以成就自己云云。之后的一阵子,出于无事不探求、时时爱分析的作风,和各色朋友聊天时我都会提到这一话题:你希望自己有很出色的文笔吗?你曾经因为文笔平平而体验过很深的挫败感吗?答案各式各样,但有一致的走向,那就是:这事比我想象中的更是个事。尤其几位素来不大有文艺气息的朋友,在诚挚交流之下竟纷纷摇头叹息,沧桑地说起年少时为写好作文很是下了些不为人知的力气。可惜收效甚微,愈挫愈颓,最终失望放弃,关上一扇门不再打开。
这些交谈震到了我。我本以为对文字的重量、质感与明暗的讲究,只是很小一撮人的爱好,那性质跟北京爷们玩核桃论“质、形、色、个”也差不太多:非关经济不涉民生,玩儿几把切莫当真。这些天的小范围调查让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想古时候写了字的纸张都不可轻慢,得一齐拿到孔庙中烧化;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所能承载的,说到底,核桃怎么能够比拟?
不过,且先不管文字能不能通上灵,它能通往人类的心灵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和诸多朋友的交谈,我深深领受到自我表达是每个人心底根深蒂固的渴求,它一点也不亚于对食与色的追逐。口头表达有局限之处,要是能够轻松驾驭文字,精确传神地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思,那自然是极好的。相反,有苦乐而难诉诸文字,心中欢腾喧嚣笔下却一片死寂,该有多么地憋屈。自幼写作顺溜常被师长教唆“将来当个作家”的我,还真是没太体贴过这一群人的心理。要不然也不会在别人郑重其事来讨教的时候,说出“文笔不好就随它去鸟,发展自己真正的长处”这样的话来。这就好比心理咨询师说出“婚姻不好就随它去鸟,埋头专注事业吧”或者“拖延症就随它去鸟,散漫一点的人生何尝不好”之类的屁话来。亏得我同学有涵养,没有跟我认真计较。
其实,我太应该理解他的心境了。我难道没有体验过和他一样求之不得的痛苦彷徨吗?将时光拉回三年多前,那时我还是个中重度拖延症患者,明明万般渴望妥善安排各项事宜,却架不住屡屡拖延,将生活过得滞重不已。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只能绝望久了就挣扎一下子,挣扎完了再绝望一阵子。本以为将在这样的轮回中耗尽光阴,谁知误入豆瓣的战拖小组,学到些番茄工作法之类的小技巧,一试之下,效果竟然好得惊人。于是在战拖的正道上就一路狂奔、所向披靡了,一面读书译书丰富理论,打通心里的任督二脉;一面积极应用各样技巧、各色软件??到今天俨然战拖达人了,时不时发个文章讲述下战拖心得,动不动解答下新一代拖友的战拖疑虑。在应付人生重要事项时,我已基本根绝了拖延旧习,生活开始呈现一些月朗风清的眉目了。
这个世界上有天生行事利落、对时间的感觉精准、轻轻松松就能有条不紊安排生活的人,也有很多始终在一片混乱中延挨度日的人。你本以为两者之间隔着不可逾越的深沟巨壑,到最后却发现相隔的只是番茄工作法、晨间日记、Do It软件以及一周三次跑步而已。同样的道理,这世上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的苏东坡,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也有从来提笔就犯难、挠破头皮多少回的芸芸大众,我们斗胆猜想一下,其中相隔的大概也不会是吓死人的天堑吧?一定有某些技巧和窍门能够帮助他们架起桥梁,只是目前在这一领域开拓的人还寥寥无几罢了。现有关于写作技法的书多是教人编织故事,关注的是如何构思情节、人物,如何熟谙大众心理、运用编剧理论、缀以流行元素写出一部受欢迎的小说或剧本。专注于提升文笔,探讨如何增加文字的密度,以丰富的词汇和句式织造出锦绣文章的,目前我还没看到。而依据常识以及与朋友们的交谈,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有志有闲于写小说或剧本,他们只是想使写下的日记和游记更流畅生动,富有趣味,使书面呈现的感慨或议论足以匹配他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度。
写到这里,我要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诗了: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深深受益于互联网分享文化的我,想到终于也可以有一些东西拿出来分享给他人,简直欢呼雀跃。但愿我根据多年经验整理出的这套文章精读术能和番茄工作法一样有奇效。当然,战拖经验提醒我,凡事不可开头设想得过于美好,先踏踏实实地写吧,哪怕最终只有五个人结实地受益,也不为枉写了。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之所以用了这么个标题,意在旗帜鲜明地反对如下观点:好文笔是写出来的。
我认为在提升文笔的训练中,读比写重要。只读不写,写作仍旧可以提升;但只写不读就未必了。“熟能生巧”这个词只适用于简单的手眼配合、肌体平衡活动,而任何一门艰深的学科,后起之秀再怎样天赋异禀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好开拓。语言文字何其精微复杂,埋头硬写绝对难以搞定。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怎样取法呢?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坚决不要跟从多年来统治着中学语文课堂、在高校文学系也占据半壁江山的那种陈词滥调:使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精神,传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文章完全踩不到点上,简直像神婆在摇铃跳舞,自欺欺人。可怕的是,体制已批量产出了成千上万个神婆,戕害了或正戕害着无数未来花朵的审美品位。
举个例子说明,且看鲁迅《秋夜》的著名起段: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中学教案是怎么讲解的呢?“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是不是感到牵强敷衍,隔靴搔痒,解释力弱到令人过目就忘?咱还是来看看台湾的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说法吧:
(如果将鲁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一个句子??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剪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准备描写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张的解释令人信服。为什么信服?因为任何读者,只要用心跟随鲁迅的文字,他的大脑里呈现出的情境——镜头的转移以及画面的切换,一定和张大春所言如出一辙。只不过普通读者难以像小说家那样感觉锐敏而得于心,文字娴熟而应于手,因此只能一面朦胧觉得教案的解释不对劲,一面却又口中嗫嚅说不出所以然。而得到真正通透的解释后,除了恍然大悟的智力愉悦外,倘若读者有心,就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文章起承转合、控制节奏的技法了。
在本书中,我将试着以一个世故读者的犀利的眼,看穿貌似浑然天成的作品下作者的匠心,并将它们条陈出来。这些作者包括但不止于鲁迅、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胡兰成、余光中、金庸、白先勇、阿城、琦君、朱天文、简媜、张大春、安妮宝贝、严歌苓、李娟、冯唐、郭敬明、大咕咕咕鸡??希望我的发现能够给执着于提升文笔的人们一点启发和助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还可以向我的微信公众号——文字Geek(wenzigeek)后台发送 “颜色”“花事”“美食”等关键词,获取对应章节推荐阅读的文字材料。
在线试读:
【颜色】
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上)
胡兰成在《禅是一枝花》里记过这样的一件事:
那同学道:我二哥去年到日本去开学会,去看能乐练习,有一女子姓中司,是中学教员,每周也来学舞,她在能乐的舞台上执扇而舞,束发的押发针的宝石红,随着身体的旋转一闪一闪,给我二哥非常的女性的感觉。中司生得纤弱秀丽,人前进退应对有礼仪,我二哥说她真是个小小可怜娘,像田塍上的槿花。我二哥就被她头上押发针的一点宝石红迷住了。中司因师父介绍,随众认识了我二哥,回去搭电车恰好有几站是同路,她在电车上应对,极敬重我二哥,且觉得亲近,也不过是这样。惟有那晚她舞时押发针闪动的宝石红,听我二哥讲起来,我都为之神往了。那仅仅是一个颜色呵,可是古今来女色的色都在这里了。
这是本篇的绝妙引子。色彩之令人目眩而神惑,想必大家都有体会。一个极好的颜色,即便不能达到上文中铭心刻骨的效果,也至少会令它所附着的事物显得更为可爱。因此,若以文字再造一个世界,无论写景状物、记事言情,都应该像设计师或电影导演那样孜孜于色彩的运用。哪怕对颜色不十分敏感,酌量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也总能收获积极的效果。正如品位一般的女人不可轻易自化浓妆,但简单涂些粉底、抹个唇彩,妥妥地可以提升美丽指数,不大容易出差错。
鲁迅就是个善于运用颜色的大家,他特别懂得在寒冽清冷的底子上涂绘鲜明的色彩,印象最深的是《野草》中的一段: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在色彩之外,鲁迅对景和物的“形”并没有着笔太多,不过是“单瓣”“磬口”几个词而已。之所以给人以难以抹灭的印象,设色之妙占据了七八成。他在这一段中使用的全都是饱和度相当高的色彩。雪的纯白晶莹与花的鲜艳夺目互相映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相同的手法在小说《在酒楼上》中也有使用: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于远行。
其实鲁迅曾经说过:“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是他写景状物仍旧当得起顾随形容的“一笔一个花”,全然大家水准,这其中奥妙,就在善于用色。当然他对色彩一定有天生的敏锐,但后天的自我培养也不可忽略。记得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就提到说他留日时曾经读过不少美学方面的书籍。诸位看客实在应该效仿他老人家,即便自认格高,也不惮精益求精。
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闻名的《秋夜》中,亦有一段深可赏玩: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有人曾评论:这样的设色和构图,是一幅标准的齐白石小品。简直要为此评论点一百个赞,太得风人深致了!
雪白、猩红与翠绿,仍旧一派明艳,没有对自身笔力的高度自信,不敢如此大胆使用色彩。写到这里,我陡然联想到了夫人彭女士出访时的着装,很多也是这样的用色思路。据说被《名利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着装,足见此种风格的征服力。
鲁迅说了许多,就此打住吧。接下来可以说说岁月静好的爱玲了。我对张爱玲小说的总体评价是“明艳端方,光彩照人”。与鲁迅的清冷凄艳不同,她笔下是一片彩绣辉煌,流光溢彩,像撒了金粉一样,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富贵气象。且看著名的《金锁记》片段:
1.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2.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
赤金、银红和闪蓝——又是金,又是银,又如宝石般闪耀,此等色泽,谁人不爱?《金锁记》里还有一句,“敝旧的太阳弥漫在空气里像金的灰尘,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里去,昏昏的??”,连灰尘都是金的,张小姐果然造境不遗余力。
张爱玲写颜色还有一招绝活,即不知从哪里搜罗来各种名词作为色彩的前缀,这当然是承袭的红楼笔法,不过也有她自己的创造在里头。比如《金锁记》里随意扫扫就有雪青、蟹壳青、竹根青、佛青、藏青等各种青,搜了搜《中国传统色彩名录》,发现并没有什么“竹根青”和“佛青”,大概都是张小姐的发明。现代人也还在延续着这种发明,比如造了“太空灰”或者“科技灰”等词,不过,失去了无数古典文本层层晕染的美感,这些词总是让人觉得怪怪的。由此牵连出一个大问题,即——任何现时的写作都与已有的文本存在着呼应,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呼应,可以增加写作的魅力。
张爱玲是个感官异常敏锐的人,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望尘莫及。但技法层面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比如心中想到某种色彩笔下却只有干巴巴的灰绿红蓝,完全不知如何向细处描摹时,可以发动联想,找日常事物中相似的颜色。从前我教一个小孩写作文,每天留了20分钟给他做这项训练,效果非常好。我拿裁缝店里的那种布料卡的大厚本来,随手翻一页,指一个给他,问他:
“这是什么颜色?”
“呃??”
“好好想想,有什么东西和它颜色一样的?”
“咖啡??”
“那它就是咖啡色!好聪明啊!”
实在咬着手指想不出来的,就叫他记住了,哪天看到了或想到了告诉我。那段时间这小孩对颜色格外留意,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对颜色的详细观察与联想,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一段最为令人称绝: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脑中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是的,文字描摹了美好的物态,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真实生活因为有文字的呼应显得更美。这大约就是许多人存有对文笔的执念,抱有对艺术的向往的原因。
序言: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
好文笔是读出来的?之所以用了这么个标题,意在旗帜鲜明地反对如下观点:好文笔是写出来的。
我认为在提升文笔的训练中,读比写重要。只读不写,写作仍旧可以提升;但只写不读就未必了。“熟能生巧”这个词只适用于简单的手眼配合、肌体平衡活动,而任何一门艰深的学科,后起之秀再怎样天赋异禀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才好开拓。语言文字何其精微复杂,埋头硬写绝对难以搞定。必须阅读经典作品,取法乎上,写作才有可能获得实质提升。
怎样取法呢?一个基本的判断是,坚决不要跟从多年来统治着中学语文课堂、在高校文学系也占据半壁江山的那种陈词滥调:使用了什么手法,寄托了什么感情,表现了什么精神,传达了什么思想??分析文章完全踩不到点上,简直像神婆在摇铃跳舞,自欺欺人。可怕的是,体制已批量产出了成千上万个神婆,戕害了或正戕害着无数未来花朵的审美品位。
举个例子说明,且看鲁迅《秋夜》的著名起段: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中学教案是怎么讲解的呢?“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是不是感到牵强敷衍,隔靴搔痒,解释力弱到令人过目就忘?咱还是来看看台湾的小说奇才张大春的说法吧:
(如果将鲁迅的原句)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两个句子,乃至于“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这样的一个句子??一旦修剪下来,读者将无法体会那种站在后园里缓慢转移目光、逐一审视两株枣树的况味。修剪之后的句子也将使《秋夜》的首段变成描写“枣树”的准备;然而鲁迅根本没准备描写枣树呢——或者应该这么说:枣树只是鲁迅为了铺陈秋夜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个“奇怪而冗赘”的句子竟是写来为读者安顿一种缓慢的观察情境,以便进入接下来的五个句子:“这(按:指枣树)上面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张的解释令人信服。为什么信服?因为任何读者,只要用心跟随鲁迅的文字,他的大脑里呈现出的情境——镜头的转移以及画面的切换,一定和张大春所言如出一辙。只不过普通读者难以像小说家那样感觉锐敏而得于心,文字娴熟而应于手,因此只能一面朦胧觉得教案的解释不对劲,一面却又口中嗫嚅说不出所以然。而得到真正通透的解释后,除了恍然大悟的智力愉悦外,倘若读者有心,就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关于文章起承转合、控制节奏的技法了。
在本书中,我将试着以一个世故读者的犀利的眼,看穿貌似浑然天成的作品下作者的匠心,并将它们条陈出来。这些作者包括但不止于鲁迅、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胡兰成、余光中、金庸、白先勇、阿城、琦君、朱天文、简媜、张大春、安妮宝贝、严歌苓、李娟、冯唐、郭敬明、大咕咕咕鸡??希望我的发现能够给执着于提升文笔的人们一点启发和助益。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读者还可以向我的微信公众号——文字Geek(wenzigeek)后台发送 “颜色”“花事”“美食”等关键词,获取对应章节推荐阅读的文字材料。
文字,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爱好
以前我并不知道很多人对于文笔这回事有着深沉的执念。我以为关注此事的大约只有中小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要过高考独木桥嘛,直到有个旧日同窗写了一封邮件给我,倾诉他因文笔不佳而产生的种种纠结烦恼。起初我不以为意,心想他一介社会学博士候选人,文章只需有理有据、逻辑分明就好,要那些个花哨玩意作甚?依此思路我回复了邮件,劝他放下心中执念,发展自己真正的长处以成就自己云云。之后的一阵子,出于无事不探求、时时爱分析的作风,和各色朋友聊天时我都会提到这一话题:你希望自己有很出色的文笔吗?你曾经因为文笔平平而体验过很深的挫败感吗?答案各式各样,但有一致的走向,那就是:这事比我想象中的更是个事。尤其几位素来不大有文艺气息的朋友,在诚挚交流之下竟纷纷摇头叹息,沧桑地说起年少时为写好作文很是下了些不为人知的力气。可惜收效甚微,愈挫愈颓,最终失望放弃,关上一扇门不再打开。
这些交谈震到了我。我本以为对文字的重量、质感与明暗的讲究,只是很小一撮人的爱好,那性质跟北京爷们玩核桃论“质、形、色、个”也差不太多:非关经济不涉民生,玩儿几把切莫当真。这些天的小范围调查让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想古时候写了字的纸张都不可轻慢,得一齐拿到孔庙中烧化;仓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文字所能承载的,说到底,核桃怎么能够比拟?
不过,且先不管文字能不能通上灵,它能通往人类的心灵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和诸多朋友的交谈,我深深领受到自我表达是每个人心底根深蒂固的渴求,它一点也不亚于对食与色的追逐。口头表达有局限之处,要是能够轻松驾驭文字,精确传神地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思,那自然是极好的。相反,有苦乐而难诉诸文字,心中欢腾喧嚣笔下却一片死寂,该有多么地憋屈。自幼写作顺溜常被师长教唆“将来当个作家”的我,还真是没太体贴过这一群人的心理。要不然也不会在别人郑重其事来讨教的时候,说出“文笔不好就随它去鸟,发展自己真正的长处”这样的话来。这就好比心理咨询师说出“婚姻不好就随它去鸟,埋头专注事业吧”或者“拖延症就随它去鸟,散漫一点的人生何尝不好”之类的屁话来。亏得我同学有涵养,没有跟我认真计较。
其实,我太应该理解他的心境了。我难道没有体验过和他一样求之不得的痛苦彷徨吗?将时光拉回三年多前,那时我还是个中重度拖延症患者,明明万般渴望妥善安排各项事宜,却架不住屡屡拖延,将生活过得滞重不已。我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只能绝望久了就挣扎一下子,挣扎完了再绝望一阵子。本以为将在这样的轮回中耗尽光阴,谁知误入豆瓣的战拖小组,学到些番茄工作法之类的小技巧,一试之下,效果竟然好得惊人。于是在战拖的正道上就一路狂奔、所向披靡了,一面读书译书丰富理论,打通心里的任督二脉;一面积极应用各样技巧、各色软件??到今天俨然战拖达人了,时不时发个文章讲述下战拖心得,动不动解答下新一代拖友的战拖疑虑。在应付人生重要事项时,我已基本根绝了拖延旧习,生活开始呈现一些月朗风清的眉目了。
这个世界上有天生行事利落、对时间的感觉精准、轻轻松松就能有条不紊安排生活的人,也有很多始终在一片混乱中延挨度日的人。你本以为两者之间隔着不可逾越的深沟巨壑,到最后却发现相隔的只是番茄工作法、晨间日记、Do It软件以及一周三次跑步而已。同样的道理,这世上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的苏东坡,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也有从来提笔就犯难、挠破头皮多少回的芸芸大众,我们斗胆猜想一下,其中相隔的大概也不会是吓死人的天堑吧?一定有某些技巧和窍门能够帮助他们架起桥梁,只是目前在这一领域开拓的人还寥寥无几罢了。现有关于写作技法的书多是教人编织故事,关注的是如何构思情节、人物,如何熟谙大众心理、运用编剧理论、缀以流行元素写出一部受欢迎的小说或剧本。专注于提升文笔,探讨如何增加文字的密度,以丰富的词汇和句式织造出锦绣文章的,目前我还没看到。而依据常识以及与朋友们的交谈,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有志有闲于写小说或剧本,他们只是想使写下的日记和游记更流畅生动,富有趣味,使书面呈现的感慨或议论足以匹配他们思想和灵魂的深度。
写到这里,我要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诗了: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深深受益于互联网分享文化的我,想到终于也可以有一些东西拿出来分享给他人,简直欢呼雀跃。但愿我根据多年经验整理出的这套文章精读术能和番茄工作法一样有奇效。当然,战拖经验提醒我,凡事不可开头设想得过于美好,先踏踏实实地写吧,哪怕最终只有五个人结实地受益,也不为枉写了。
在线试读:
【颜色】
除了灰绿红蓝,我们还能写出什么?(上)
胡兰成在《禅是一枝花》里记过这样的一件事:
那同学道:我二哥去年到日本去开学会,去看能乐练习,有一女子姓中司,是中学教员,每周也来学舞,她在能乐的舞台上执扇而舞,束发的押发针的宝石红,随着身体的旋转一闪一闪,给我二哥非常的女性的感觉。中司生得纤弱秀丽,人前进退应对有礼仪,我二哥说她真是个小小可怜娘,像田塍上的槿花。我二哥就被她头上押发针的一点宝石红迷住了。中司因师父介绍,随众认识了我二哥,回去搭电车恰好有几站是同路,她在电车上应对,极敬重我二哥,且觉得亲近,也不过是这样。惟有那晚她舞时押发针闪动的宝石红,听我二哥讲起来,我都为之神往了。那仅仅是一个颜色呵,可是古今来女色的色都在这里了。
这是本篇的绝妙引子。色彩之令人目眩而神惑,想必大家都有体会。一个极好的颜色,即便不能达到上文中铭心刻骨的效果,也至少会令它所附着的事物显得更为可爱。因此,若以文字再造一个世界,无论写景状物、记事言情,都应该像设计师或电影导演那样孜孜于色彩的运用。哪怕对颜色不十分敏感,酌量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也总能收获积极的效果。正如品位一般的女人不可轻易自化浓妆,但简单涂些粉底、抹个唇彩,妥妥地可以提升美丽指数,不大容易出差错。
鲁迅就是个善于运用颜色的大家,他特别懂得在寒冽清冷的底子上涂绘鲜明的色彩,印象最深的是《野草》中的一段: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仔细研究一下会发现,在色彩之外,鲁迅对景和物的“形”并没有着笔太多,不过是“单瓣”“磬口”几个词而已。之所以给人以难以抹灭的印象,设色之妙占据了七八成。他在这一段中使用的全都是饱和度相当高的色彩。雪的纯白晶莹与花的鲜艳夺目互相映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相同的手法在小说《在酒楼上》中也有使用: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于远行。
其实鲁迅曾经说过:“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但是他写景状物仍旧当得起顾随形容的“一笔一个花”,全然大家水准,这其中奥妙,就在善于用色。当然他对色彩一定有天生的敏锐,但后天的自我培养也不可忽略。记得萧红回忆鲁迅的文章中就提到说他留日时曾经读过不少美学方面的书籍。诸位看客实在应该效仿他老人家,即便自认格高,也不惮精益求精。
以“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闻名的《秋夜》中,亦有一段深可赏玩:
那罩是昨晚新换的罩,雪白的纸,折出波浪纹的叠痕,一角还画出一枝猩红色的栀子。??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麦那么大,遍身的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
有人曾评论:这样的设色和构图,是一幅标准的齐白石小品。简直要为此评论点一百个赞,太得风人深致了!
雪白、猩红与翠绿,仍旧一派明艳,没有对自身笔力的高度自信,不敢如此大胆使用色彩。写到这里,我陡然联想到了夫人彭女士出访时的着装,很多也是这样的用色思路。据说被《名利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着装,足见此种风格的征服力。
鲁迅说了许多,就此打住吧。接下来可以说说岁月静好的爱玲了。我对张爱玲小说的总体评价是“明艳端方,光彩照人”。与鲁迅的清冷凄艳不同,她笔下是一片彩绣辉煌,流光溢彩,像撒了金粉一样,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富贵气象。且看著名的《金锁记》片段:
1.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
2.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
赤金、银红和闪蓝——又是金,又是银,又如宝石般闪耀,此等色泽,谁人不爱?《金锁记》里还有一句,“敝旧的太阳弥漫在空气里像金的灰尘,微微呛人的金灰,揉进眼睛里去,昏昏的??”,连灰尘都是金的,张小姐果然造境不遗余力。
张爱玲写颜色还有一招绝活,即不知从哪里搜罗来各种名词作为色彩的前缀,这当然是承袭的红楼笔法,不过也有她自己的创造在里头。比如《金锁记》里随意扫扫就有雪青、蟹壳青、竹根青、佛青、藏青等各种青,搜了搜《中国传统色彩名录》,发现并没有什么“竹根青”和“佛青”,大概都是张小姐的发明。现代人也还在延续着这种发明,比如造了“太空灰”或者“科技灰”等词,不过,失去了无数古典文本层层晕染的美感,这些词总是让人觉得怪怪的。由此牵连出一个大问题,即——任何现时的写作都与已有的文本存在着呼应,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呼应,可以增加写作的魅力。
张爱玲是个感官异常敏锐的人,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望尘莫及。但技法层面还是有很多可以学习的,比如心中想到某种色彩笔下却只有干巴巴的灰绿红蓝,完全不知如何向细处描摹时,可以发动联想,找日常事物中相似的颜色。从前我教一个小孩写作文,每天留了20分钟给他做这项训练,效果非常好。我拿裁缝店里的那种布料卡的大厚本来,随手翻一页,指一个给他,问他:
“这是什么颜色?”
“呃??”
“好好想想,有什么东西和它颜色一样的?”
“咖啡??”
“那它就是咖啡色!好聪明啊!”
实在咬着手指想不出来的,就叫他记住了,哪天看到了或想到了告诉我。那段时间这小孩对颜色格外留意,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
对颜色的详细观察与联想,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一段最为令人称绝:
去年岁暮,我在京都观察晚霞,就觉得它同长次郎使用的红色一模一样。我以前曾看见过长次郎制造的称之为夕暮的名茶碗。这只茶碗的黄色带红釉子,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来的。观赏这只茶碗的时候,我脑中不由地浮现出场本繁二郎的画来。那是一幅小画。画的是在荒原寂寞村庄的黄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乱的十字型云彩。这的确是日本黄昏的天色,它渗入我的心。场本繁二郎画的霞彩,同长次郎制造的茶碗的颜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时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这幅画。于是,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是的,文字描摹了美好的物态,但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真实生活因为有文字的呼应显得更美。这大约就是许多人存有对文笔的执念,抱有对艺术的向往的原因。
我对这本书的“大师”们在书中所占的篇幅感到疑惑。标题暗示了这是一场群星璀璨的写作盛宴,但实际阅读下来,感觉更像是作者个人观点的放大镜,而非对诸多写作流派的全面梳理。那些所谓的“大师的智慧”往往只是被简短地提及,然后迅速被作者自己的解读所取代,且这种解读的视角相对单一,未免有失公允。我本期待能听到不同风格的大师们关于写作的不同声音,从中汲取多元化的灵感,然而呈现的却是一种被过度“净化”和“统一化”的写作理念。这种对标题的过度承诺,在实际内容中未能得到兑现,让人感觉被轻微地误导了。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作者邀请读者进入他自己的思想小圈子,而非带领大家去探索广阔的文学世界。
评分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的逻辑安排混乱不堪,缺乏清晰的脉络引导。它似乎是把不同主题的文章随意拼凑在一起,章节之间的关联性非常薄弱,读者很难从中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比如,本应是基础篇的内容,却突然穿插了几个高级应用技巧,而更基础的语法规则却被丢弃在靠后的位置。这种跳跃式的编排方式,使得初学者在阅读时会感到无所适从,总是在尝试将散落的知识点强行串联起来。对我而言,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走迷宫,每当你以为找到了出口,却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如果作者能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重新组织内容,这本书的价值或许能得到提升,但目前的这种结构,只会让读者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难以构建稳固的学习路径。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表示非常失望。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罗列一些看似高深的理论框架,却完全忽略了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理论家慷慨激昂地阐述“写作的本质”,但他却从未真正拿起笔写过任何东西。书里充满了大量的抽象名词和复杂的句式,但当你试图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写作场景时,你会发现它们几乎没有任何实际指导意义。举例来说,当涉及到如何构思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时,书中给出的建议空泛到令人啼笑皆非,完全不如我在网上随手搜到的几篇博客文章来得实在。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写作的理论汇编”,而非一本能真正教会你如何提高写作技能的实用手册。对于那些期待能找到具体技巧和有效方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一场视觉上的灾难。内页的字体选择充满了复古的意味,但这种复古感在如今的阅读体验中显得格格不入,让人感觉像是误入了某个陈旧的档案室。装帧上选用的纸张手感粗糙,油墨味久久不散,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透着一股廉价的气息。更糟糕的是,章节之间的过渡生硬,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跳跃到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段落,让人不禁怀疑校对工作是否走过场。我尝试着去适应这种阅读风格,但阅读过程中的挫败感让我难以集中精力。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寻宝之旅,希望能找到几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但大多数时候,我只收获了眼睛的疲劳和内心的疑惑。这本书在制作层面的粗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愉悦感,使得原本可能存在的知识点也因此被埋没在了这些制作上的瑕疵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如同喝下一杯温吞水,平淡到让人昏昏欲睡。作者的叙述方式缺乏激情和变化,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用同一个模具刻出来的,节奏感极其单一,缺乏起伏和张力。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读完其中一部分,过程中多次需要停下来深呼吸,努力提醒自己保持清醒。仿佛作者本人在写作时也处于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没有注入任何个人情感或独特的见解。书中很少出现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即便是试图引用其他大师的言论,也多是生硬地堆砌,没有经过作者自身的消化和阐释。这种缺乏个性和生命力的文字,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极其枯燥乏味,让人难以产生任何情感共鸣或持续的阅读兴趣,读起来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而非一次知识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