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失控 |
| 作者 | 凱文·凱利 |
| 定價 | 89.0元 |
| 齣版社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21272295 |
| 齣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數 | |
| 頁碼 | |
| 版次 | 1 |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這是《黑客帝國》主要演員的必讀物之一,這本關於機器、係統、生物和社會的“大部頭”,揭示瞭社會進化、特彆是互聯網發展的“先知預言”,從這本書裏,人們可以窺探到SNS的今天和未來。 《失控》一書涉獵:天文、化學、生物、計算機、控製論、運籌學、社會學…… 同時又堪比《黑客帝國》中洞悉未來的“神諭”,正在興起的“雲計算”、“物聯網”等都可以在這本寫於15年前的書中找到相關的影子。 |
| 作者簡介 | |
| 凱文凱利(1952~),綽號KK,世界科技雜誌《連綫》創始主編,“網絡文化”(Cyberculture)的發言人和觀察者,屆世界黑客大會發起者。1994年,其預言未來科技發展的傳奇著作《失控》橫空齣世,十幾年後,穩重所指相繼實現。2010年,《失控》中文版問世,即在中國互聯網界和科技媒體中引起轟動。從此,KK的一言一行都成為互聯網發展的“風嚮標”。在互聯網創業大潮席捲各領域的今天,KK依舊冷靜地遊走在新科技産品與人跡罕至的原始部落中,思考科技該如何發展以及人類將怎樣依靠科技,從而更加幸福地生活。也許隻有這樣,纔可以預見到那些能夠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發明。KK讓我們相信,科技帶給我們的未來,終將是一個充滿溫暖、人性和自由的“進托邦(Protopia)”。 |
| 目錄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編輯推薦 | |
| KK著作: 《 href='#' target='_blank'>必然》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3802456.html 《 href='#' target='_blank'>新經濟,新規則》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3498229.html 《 href='#' target='_blank'>技術元素 (The Technium)》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2698574.html 《 href='#' target='_blank'>科技想要什麼》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3802454.html |
| 文摘 | |
| 暫無相關內容 |
| 序言 | |
| 暫無相關內容 |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文風並不是我通常偏愛的類型,它缺乏傳統小說那種強烈的代入感和情緒張力,更多地展現齣一種宏大敘事下的疏離感。然而,正是這種抽離齣來的視角,賦予瞭它獨特的批判力量。作者仿佛站在曆史的高空之上,俯瞰著人類文明的幾次關鍵轉嚮,那些我們視為“進步”的飛躍,在作者的視角下,往往被解讀為一次次對更大失控的纍積性賭注。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於曆史偶然性的探討,它顛覆瞭我過去對綫性進步史觀的認同,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充滿變數和非綫性的世界圖景。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迴憶起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並試圖用書中提齣的“失控模型”去套用分析,這種智力遊戲本身就充滿瞭樂趣。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套看待世界的底層操作係統,需要時不時地進行版本升級和校準。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它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毫不留情地剖開瞭現代社會對“萬事皆可定製”這一美好幻覺的迷信。作者的筆觸冷靜得近乎冷酷,他沒有使用過多的煽情詞匯,而是用冰冷的邏輯鏈條,一步步展示瞭當我們試圖對一個高度復雜的、自適應的係統進行“精確乾預”時,會産生何種災難性的、通常是反直覺的後果。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優化陷阱”的那段描述,它精妙地指齣瞭我們過度追求單一目標的效率時,如何係統性地扼殺瞭係統的彈性與多樣性。這對於任何身處管理層或者熱衷於流程再造的人來說,都是一記警鍾。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具體的解決方案,而在於它精準地診斷瞭我們這個時代病竈——那種過度自信的工程學思維——並揭示瞭這種思維模式的內在悖論。它讓人在敬畏自然和生命係統的同時,對人類的“小聰明”保持一份必要的警惕。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簡直讓人欲罷不能,作者仿佛擁有將枯燥的理論包裹在引人入勝的故事外衣下的魔力。我常常在深夜裏,隻為弄明白下一個轉摺點會指嚮何方,而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書本,卻又立刻被書中的某個哲學思辨或社會觀察所吸引,重新拿起。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宇宙裏,我們習以為常的因果律被徹底顛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近乎宿命般的、由復雜係統相互作用産生的必然性。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日常事件的角度都發生瞭微妙的偏移,那種對“控製”的執著開始鬆動,取而代之的是對湧現現象的敬畏。特彆是書中對信息流動的描繪,那種無形的、自我組織的秩序,讓人不禁聯想到我們自身社會結構的脆弱與韌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技術倫理的探討,它沒有給齣簡單的答案,而是將一個又一個棘手的問題拋給讀者,迫使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這種不提供廉價慰藉的寫作方式,正是其高明之處,也讓這本書具有瞭超越時效性的價值,值得反復品讀。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湧現”這一概念的闡釋,那種從底層簡單規則中自發産生的復雜模式,簡直是美學的體現。作者用極為精妙的比喻,將原本抽象的理論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對復雜動力學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大緻領會其精髓。我感覺自己仿佛被帶入瞭一個巨大的、由無數粒子構成的蜂巢內部,看到瞭那些個體行為如何匯集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它不是一本關於“做什麼”的書,而是關於“世界是如何運作的”的深刻洞察。這種對自然和技術世界底層邏輯的揭示,帶來的衝擊感,遠超任何情節上的反轉。它讓人開始重新審視“創造”與“引導”之間的界限,意識到真正的力量往往來自於對係統自身潛力的釋放,而非強行施加於其上的外部意誌。讀完後,我對那些試圖用宏大藍圖來規劃一切的宏偉工程,都産生瞭一種本能的懷疑和審慎。
評分初讀此書時,我幾乎被其龐大的信息密度給“淹沒”瞭,它不像很多暢銷書那樣追求輕鬆易讀,相反,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帶著筆記和查閱工具纔能啃完的學術著作,但正是這份厚重感,構成瞭它不可替代的深度。作者對各個學科領域知識的融會貫通令人嘆為觀止,從生物進化論到復雜的網絡科學,再到人類行為學的細枝末節,所有的論據都被嚴謹地編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個宏大而自洽的知識體係。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其中關於“反饋迴路”如何塑造智能的章節,那種層層遞進、邏輯嚴密的論證過程,與其說是閱讀體驗,不如說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這本書迫使你調動起大腦中幾乎所有的知識儲備去理解其核心論點,一旦跨越瞭初期的理解壁壘,你會發現其中蘊含的洞察力是多麼具有穿透性,它揭示瞭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基本運作原理,那些我們以為是“隨機”發生的事情,其實都遵循著某種更深層的、非人為的設計法則在運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