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失控 |
| 作者 | 凯文·凯利 |
| 定价 | 89.0元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21272295 |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这是《黑客帝国》主要演员的必读物之一,这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从这本书里,人们可以窥探到SNS的今天和未来。 《失控》一书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 同时又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15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 |
| 作者简介 | |
| 凯文凯利(1952~),绰号KK,世界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届世界黑客大会发起者。1994年,其预言未来科技发展的传奇著作《失控》横空出世,十几年后,稳重所指相继实现。2010年,《失控》中文版问世,即在中国互联网界和科技媒体中引起轰动。从此,KK的一言一行都成为互联网发展的“风向标”。在互联网创业大潮席卷各领域的今天,KK依旧冷静地游走在新科技产品与人迹罕至的原始部落中,思考科技该如何发展以及人类将怎样依靠科技,从而更加幸福地生活。也许只有这样,才可以预见到那些能够真正改变我们生活的发明。KK让我们相信,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是一个充满温暖、人性和自由的“进托邦(Protopia)”。 |
| 目录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编辑推荐 | |
| KK著作: 《 href='#' target='_blank'>必然》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3802456.html 《 href='#' target='_blank'>新经济,新规则》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3498229.html 《 href='#' target='_blank'>技术元素 (The Technium)》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2698574.html 《 href='#' target='_blank'>科技想要什么》 href='#' target='_blank'>product../23802454.html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风并不是我通常偏爱的类型,它缺乏传统小说那种强烈的代入感和情绪张力,更多地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下的疏离感。然而,正是这种抽离出来的视角,赋予了它独特的批判力量。作者仿佛站在历史的高空之上,俯瞰着人类文明的几次关键转向,那些我们视为“进步”的飞跃,在作者的视角下,往往被解读为一次次对更大失控的累积性赌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历史偶然性的探讨,它颠覆了我过去对线性进步史观的认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变数和非线性的世界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忆起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并试图用书中提出的“失控模型”去套用分析,这种智力游戏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它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更像是一套看待世界的底层操作系统,需要时不时地进行版本升级和校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涌现”这一概念的阐释,那种从底层简单规则中自发产生的复杂模式,简直是美学的体现。作者用极为精妙的比喻,将原本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使得即便是对复杂动力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大致领会其精髓。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巨大的、由无数粒子构成的蜂巢内部,看到了那些个体行为如何汇集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它不是一本关于“做什么”的书,而是关于“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的深刻洞察。这种对自然和技术世界底层逻辑的揭示,带来的冲击感,远超任何情节上的反转。它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创造”与“引导”之间的界限,意识到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对系统自身潜力的释放,而非强行施加于其上的外部意志。读完后,我对那些试图用宏大蓝图来规划一切的宏伟工程,都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怀疑和审慎。
评分初读此书时,我几乎被其庞大的信息密度给“淹没”了,它不像很多畅销书那样追求轻松易读,相反,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带着笔记和查阅工具才能啃完的学术著作,但正是这份厚重感,构成了它不可替代的深度。作者对各个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令人叹为观止,从生物进化论到复杂的网络科学,再到人类行为学的细枝末节,所有的论据都被严谨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宏大而自洽的知识体系。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消化完其中关于“反馈回路”如何塑造智能的章节,那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的论证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这本书迫使你调动起大脑中几乎所有的知识储备去理解其核心论点,一旦跨越了初期的理解壁垒,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洞察力是多么具有穿透性,它揭示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基本运作原理,那些我们以为是“随机”发生的事情,其实都遵循着某种更深层的、非人为的设计法则在运行。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作者仿佛拥有将枯燥的理论包裹在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下的魔力。我常常在深夜里,只为弄明白下一个转折点会指向何方,而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本,却又立刻被书中的某个哲学思辨或社会观察所吸引,重新拿起。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平行宇宙,在这个宇宙里,我们习以为常的因果律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宿命般的、由复杂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必然性。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事件的角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偏移,那种对“控制”的执着开始松动,取而代之的是对涌现现象的敬畏。特别是书中对信息流动的描绘,那种无形的、自我组织的秩序,让人不禁联想到我们自身社会结构的脆弱与韧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技术伦理的探讨,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将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问题抛给读者,迫使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不提供廉价慰藉的写作方式,正是其高明之处,也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时效性的价值,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开了现代社会对“万事皆可定制”这一美好幻觉的迷信。作者的笔触冷静得近乎冷酷,他没有使用过多的煽情词汇,而是用冰冷的逻辑链条,一步步展示了当我们试图对一个高度复杂的、自适应的系统进行“精确干预”时,会产生何种灾难性的、通常是反直觉的后果。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优化陷阱”的那段描述,它精妙地指出了我们过度追求单一目标的效率时,如何系统性地扼杀了系统的弹性与多样性。这对于任何身处管理层或者热衷于流程再造的人来说,都是一记警钟。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而在于它精准地诊断了我们这个时代病灶——那种过度自信的工程学思维——并揭示了这种思维模式的内在悖论。它让人在敬畏自然和生命系统的同时,对人类的“小聪明”保持一份必要的警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