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史(上下)

北洋军阀史(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来新夏 编
图书标签:
  • 北洋军阀
  • 军阀混战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政治
  • 军事
  • 民国史
  • 袁世凯
  • 段祺瑞
  • 冯国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09612
商品编码:2641397210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北洋军阀史(上下)
  • 作者:来新夏
  • 定价:95
  •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 ISBN号:978754730961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5-01
  • 印刷时间:2016-05-01
  • 版次:2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242
  • 字数:1000千字

编辑推荐语

由来新夏等著的《北洋军阀史(上下)》一书是北洋军阀史研究的**之作,收到**外学界的高度重视、好评。作者来新夏先生是**外***的北洋军阀史研究专家。 本书以极为稀见的近代史资料为基础,结合**外相关研究成果,完整地记述了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 本书可读性极强。首先是信息量极为丰富,整个晚清至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云尽在其中,庞大的北洋军阀人物个个栩栩如生。其次,文字极为简练生动。第三,富有思想性。作者对历史的观察和思考,充满了辨析和探索、反思意识,字里行间可见一个传统帝国的现代转型的艰难之路。

内容提要

由来新夏等著的《北洋军阀史(上下)》一书是 **历史学家来新夏先生等北洋军阀史研究的重要成 果,也是目前****一部专门研究和完整记述北洋 军阀集团兴起、发展、纷争、衰落和退出的集大成之 作。它以**丰富的史料和**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 果为基础,以北洋军阀兴衰为主线,对1895-1928年 中国社会历史问题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很 多新的观点和思考,极大地拓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 究空间和认识空间。
    

作者简介

来新夏(1923-2014),浙江萧山人,**近现代史(尤擅北洋军阀史)学家、目录学家、方志学家,被学界称誉为“纵横三学”。除本书外,还著有《北洋军阀史稿》《林则徐年谱新编》《古典目录学》《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中国近代史述丛》等二十余种学术著作,并有随笔集《冷眼热心》《路与书》《依然集》《枫林唱晚》等多种。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北洋军阀史的研究对象
二、北洋军阀史的划阶段问题
三、近代军阀的定义
四、北洋军阀集团的特点
五、北洋军阀集团历史作用的估计
六、五十年来的北洋军阀史研究
七、北洋军阀史文献述略
八、未来的展望
第二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兴起(1895~1912)
第一节 十九世纪末期的清王朝
一、内外交困的形势
二、日趋腐朽的旧军
1.八旗和绿营
2.湘军和淮军
第二节 新建陆军的建立
一、编练新军的呼声
二、编练新军的实验——定武军与自强军
1.定武军
2.自强军
三、袁世凯与北洋新军的建立
1.袁世凯的练军主张
2.袁世凯接管定武军
3.新建陆军的营制与人员
4.新建陆军的特点
四、北洋三军的来历
1.“北洋”的由来
2.新建陆军的归属
3.袁世凯在权力道路上的起步
第三节 武卫右军的组建
一、袁世凯与戊戌变法
1.变法运动的兴起
2.帝党后党的政争
3.袁世凯对戊戌变法的两面手法
二、武卫军的组建
1.荣禄与武卫军
2.袁世凯率武卫右军移驻山东
3.《训练操法详晰图说》的编写
三、武卫右军的扩编
1.武卫右军镇压山东义和团
2.袁世凯军事力量的发展
3.武卫右军实力的保存
第四节 从北洋常备军到北洋六镇
一、北洋常备军的组建
1.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
2.袁世凯编练北洋常备军
3.各类军事学堂的成立
二、清政府设立练兵处
1.日俄战争的形势
2.练兵处的设立
3.袁世凯操纵练兵处
4.统一全国军制
三、北洋六镇的成军
1.北洋六镇的编练
2.袁世凯势力的膨胀
第五节 北洋军阀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一、编练新军三十六镇计划的破产
二、两次会操与陆军部的设立
1.河间会操
2.彰德会操
3.陆军部的设立
三、袁世凯政治军事权力的集中
1.袁世凯与清政府的争夺军权
2.袁世凯被罢黜
3.武昌起义与袁世凯重被起用
四、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1.袁世凯的拨弄武力
2.南北议和
3.清帝退位与孙中山辞职
五、北洋军阀集团形成的原因
1.晚清社会的转型
2.列强侵华政策的变化
3.袁世凯的个人作用
第三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发展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1912~1916)
第一节 袁世凯政权的建立
一、袁世凯继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迁都之争与京保津兵变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整顿军队,加强军事实力
1.调整军事机构
2.*新军队编制
三、袁世凯操纵下的阁潮
1.干预内阁,破坏责任制
2.从“责任内阁”到“御用内阁”
四、袁世凯政权下的政党分合
1.辛亥革命前后政党林立的局面
2.北京政府成立后的政党分合
第二节 赣宁之役
一、袁世凯裁遣南军与“军民分治”
1.以“战后裁军”削弱南方军事力量
2.以“军民分治”削弱革命党人兵权
二、“宋教仁案”
1.袁世凯制造和平假象和孙黄应邀入京
2.“政党政治”与国会席位之争
3.宋教仁被刺与革命党人的觉醒
三、善后大借款
1.善后大借款的披露
2.南方的倒袁准备
四、赣宁之役的经过
1.袁世凯备战和罢免三督
2.湖口起兵
3.江苏战场和南京之战
4.赣宁之役的后果
五、北洋军阀军事实力的进一步扩充
1.征募兵员
2.调配兵力
3.充实军备
第三节 袁世凯的卖国独裁统治与白朗起义
一、袁世凯的卖国外交
二、袁世凯的独裁内政
1.玩弄党派,逼选正式大总统
2.政治会议与袁记“新约法”的酝酿
3.强化军事机构与军警统治
三、各地的抗暴斗争和白朗起义
第四节 “洪宪”帝制与护国战争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准备
1.《中华民国约法》的公布与袁世凯集权
2.尊孔复古逆流的泛滥
3.军事力量的调配
二、列强对帝制的态度与“二十一条件”交涉
1.英、美等国的态度
2.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件”及其交涉
三、“洪宪”帝制丑剧的出台
1.袁氏徒党的“劝进”活动
2.“国民代表大会”及其选举
3.袁世凯接受帝位
四、护国战争
1.反袁联合阵线
2.护国战争的爆发
五、“洪宪”帝制的失败
1.列强对帝制态度的变化
2.“洪宪”帝制的失败及袁世凯恚死
第四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派系纷争(上)(1916~1920)
第一节 皖系军阀统治的确立
一、袁世凯死后的**政局与段祺瑞组阁
1.各方争夺中央统治权的斗争
2.南北新旧约法之争
3.段祺瑞内阁的产生
二、黎(元洪)段(祺瑞)府院之争
1.府院权限之争
2.对德外交风波与段祺瑞被免职
三、张勋复辟
1.张勋其人与复辟的内外气候
2.四次徐州会议与复辟丑剧的上演
3.各地群起反对复辟与段祺瑞兴师“讨逆”
第二节 皖系军阀统治的强化
一、南北战争
1.南北关系的恶化
2.忽战忽和的南北战争
二、从“西原借款”到《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1.亲日外交政策的确立
2.“西原借款”真相
3.《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的秘密签订
三、安福俱乐部与“安福国会”
1.临时参议院的召集
2.安福俱乐部的产生
3.“安福国会”的选举活动
四、皖系嫡系军队——参战军、西北军的编练
1.段祺瑞出任参战督办与督办参战事务处的成立
2.参战军的编练
3.西北军的编练
第三节 皖系军阀统治的削弱
一、南北议和
1.南北议和的**外背景
2.上海和会的召开与破裂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巴黎和会的召开与中日山东问题交涉
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第四节 直皖战争
一、北洋军阀集团的分裂与纷争
1.北洋军阀集团分裂割据局面的形成
2.直皖奉军阀的角逐
二、直皖矛盾的激化与直皖战争的酝酿
1.徐树铮西北“筹边”与安福系肆意倒阁
2.“救国同盟条件”的签订与七省反皖同盟的缔结
3.吴佩孚衡阳撤防与直皖战争风云乍起
三、直皖战争的爆发与皖系的失败
1.直皖双方的备战活动
2.皖系军阀的溃败及其统治的结束
第五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派系纷争(下)(1920~1924)
第一节 直奉军阀的权利角逐
一、直奉军阀的妥协与矛盾
1.直奉两派军阀的暂时“联合”
2.洛吴势力的上升和直奉关系失衡
3.直奉矛盾冲突下的北京政府
二、直系军阀势力的扩展与“联省自治”运动
1.吴佩孚练兵备战
2.湘鄂战争
3.“联省自治”运动的兴起及其发展
三、直奉矛盾的激化
1.靳云鹏内阁的困境
2.奉张支持梁士诒组阁
3.华盛顿会议上的山东问题交涉
4.吴佩孚力倒梁阁
5.直奉关系日趋紧张
第二节 **次直奉战争
一、帝国主义与直奉军阀
二、直奉双方积极备战
三、直奉两军交战
1.战争的经过
2.战争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吴佩孚的“恢复法统”与黎元洪复出
1.“法统重光”的骗局
2.黎元洪再次出山
二、黎元洪复出后的艰难处境
1.恢复国会之艰难
2.“废督裁兵”之落空
3.组织内阁之反复
三、直系军阀的内部纷争
1.保派与洛派之争
2.愈演愈烈的阁潮
四、黎元洪被逐与曹锟贿选
1.直系迫黎去职
2.曹锟贿选大总统
五、直系军阀的暴政与“二七”工人大罢工
1.直系军阀祸国殃民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二七”大罢工
第四节 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
一、张作霖整军备战
二、粤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的建立
三、江浙战争与孙传芳新直系的突起
1.江浙战争爆发与浙卢溃败
2.孙传芳异军突起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
1.直奉两系的兵力部署
2.热河战场
3.山海关战场
五、冯玉祥与北京政变
1.政变的发生
2.溥仪被逐出宫
六、直系失败的原因及对政变的评价
第六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衰落(1924~1926)
第一节 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建立与善后会议的召开
一、北京政变后的北方政局与临时执政府的建立
1.国奉抗衡形势下的北方政局
2.天津会议
3.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
二、孙中山北上与段祺瑞召开善后会议
1.孙中山北上
2.善后会议的召开
三、临时执政府的卖国外交
1.段祺瑞宣布“外崇国信”
2.“金佛郎案”的解决
3.关税会议的召开
第二节 奉系军阀势力的扩张及其内部矛盾的加剧
一、奉系军阀在北方的积极经营
1.奉系谋取直隶地盘
2.胡憨之战与奉国相争
二、奉系势力的南下
1.齐(燮元)卢(永祥)之争
2.张宗昌督鲁、杨宇霆督苏、姜登选督皖
3.“五省联军”的抵制与浙奉战争
三、郭松龄倒戈反奉
1.奉系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2.“郭(松龄)冯(玉祥)密约”与郭松龄反奉
3.日本对郭松龄事件的干涉
4.巨流河之战和郭松龄倒戈失败
第三节 国民军与北方各派军阀的混战和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
一、国、奉、直军阀的离合与混战
1.国奉战争
2.直奉军阀的“反赤”联合
二、“三一八”惨案与临时执政府垮台
1.大沽口事件与“三一八”惨案
2.段祺瑞临时执政府的垮台
第七章 北洋军阀集团的覆灭(1926~1928)
第一节 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与直系残余势力的溃灭
一、北伐战争前的**形势
1.北伐前夕的北方政局
2.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二、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与吴佩孚、孙传芳的先后溃败
1.两湖战场与吴佩孚的溃败
2.赣闽浙苏皖战场与孙传芳的溃败
第二节 国民军在北方的奋战
一、国民军与奉直晋联军的战争
1.南口战役
2.西安守城战与甘肃战役
二、五原誓师与国民军联军的崛起
1.冯玉祥五原誓师
2.国民军联军在西北的崛起
第三节 奉系军阀的顽抗与溃败
一、张作霖组织“安国军”与联蒋反共
1.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2.联蒋反共与杀害***
二、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与“安国军政府”的建立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武汉国民政府的北伐
2.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宁汉合流
3.“安国军政府”的建立与“安国军”窥苏、图豫、攻晋
三、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与奉系军阀的覆灭
1.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2.日奉关系恶化与张作霖皇姑屯被炸
3.张学良东北“易帜”
附录一 大事年表
附录二 北洋军阀人物志
附录三 参考书目提要
后记


《军阀混战:一九一一至一九二八》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动荡和复杂的时期——北洋军阀的统治年代,从辛亥革命的余波席卷全国,直至国民政府基本统一中国的1928年。这段时期,中国饱受内战、割据与外国势力干涉之苦,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第一部分:军阀割据的成因与早期格局(一九一一至一九一六) 本书首先回溯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北洋政府的背景。我们将详细探讨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以及为何它未能彻底推翻旧势力,反而为军阀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袁世凯的崛起与北洋集团的形成: 分析袁世凯如何凭借其掌握的北洋陆军,迅速成为掌握实权的政治人物。本书将追溯北洋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派系划分(如直系、皖系、奉系等)的早期萌芽,以及它们在中央政府中的博弈。 二次革命与袁世凯的专制: 叙述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巩固权力的过程,以及他试图复辟帝制的野心如何激起全国反对。 民国初年的政治混乱: 揭示袁世凯统治下,国会虚设,政党被压制,民主共和的理想遭受严峻挑战的现实。 袁世凯逝世后的真空与权力分散: 详细阐述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政府权威的瓦解,以及各地督军、军阀如何趁机坐大,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我们将描绘出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版图的初步割裂状态。 第二部分:军阀混战的全面爆发与主要势力角逐(一九一六至一九二四) 袁世凯去世后,中国进入了更为剧烈的军阀混战时期。本书将聚焦于各大军阀集团之间的权力争夺,以及这场混战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 直系与皖系的对抗: 重点描绘段祺瑞领导的皖系与冯国璋、曹锟等领导的直系之间的激烈斗争。分析他们争夺中央控制权的策略、军事行动以及幕后支持势力(如日本与英美)。 奉系的崛起与关外势力: 介绍张作霖及其奉系军阀如何在东北地区发展壮大,并逐渐将势力范围向关内扩张。分析奉系军阀的特点、其与日本侵略势力的复杂关系。 其他地方实力派: 除了主要几大军阀,本书还将触及其他重要的地方实力派,如山西的阎锡山、西北的马家军等,分析他们在特定区域的统治模式及其在全国格局中的作用。 “府院之争”与政治动荡: 详细阐述“府院之争”等政治事件,揭示军阀政治的运作模式,以及其如何导致政局不稳,政府更迭频繁。 护法运动与南方力量: 简述孙中山领导的南方护法运动,分析其在军阀割据背景下的努力与局限,以及南方力量在与北方军阀对抗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军阀政治的走向与历史的转折(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八)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分析军阀政治走向衰落的原因,以及国民革命兴起对军阀统治的冲击。 直系与皖系的分崩离析: 探讨直系和皖系内部因权力斗争、失误决策等原因而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奉系北洋政府的最后挣扎: 描述张作霖及其奉系在控制北京后的局势,以及其在内忧外患下的困境。 国民革命的兴起与北伐战争: 重点描绘国民党改组、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及最终发起北伐战争的过程。分析北伐战争如何成为推翻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的关键性力量。 军阀的最终结局: 叙述北伐战争对各大军阀集团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分析不同军阀的最终命运,有的被消灭,有的投降,有的则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 军阀统治的历史遗产: 总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留下的深刻历史印记,包括其对中国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造成的长期影响。本书将审视这一时期留下的经验教训,以及它为之后中国历史的演变所奠定的基础。 《军阀混战:一九一一至一九二八》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宏大而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对这场持续了十余年的军阀混战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力求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进程中的这一关键篇章,及其在中国现代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本书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力图呈现一个多层次、多视角的历史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史实资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读历史的视角和方法。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各派系军阀的权力运作机制的分析。例如,北洋政府的内阁制度是如何被架空,总统的权力是如何被军阀集团所掣肘,以及各派系是如何通过控制中央政府的某个部门或某个关键职务来巩固自身权力。书中对于军阀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利益纠葛的梳理,也十分到位。军阀不仅仅是军事上的统治者,更是经济上的掠夺者。他们如何控制地方财政,如何通过发行债券、垄断贸易来聚敛财富,以及这些财富是如何支撑他们的军事扩张和政治活动,这些都被书中一一揭示。我还对书中关于军阀与列强关系的描述印象深刻。在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列强对华的侵略和干涉,对北洋军阀的崛起和统治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军阀们又是如何利用列强的矛盾,或者屈从于列强的压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解答。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个事件或某个人物,而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国际环境中去考察。

评分

《北洋军阀史(上下)》让我对“军阀”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经认为军阀就是一群只知道打仗、只知道抢夺权力的土皇帝,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对于孙中山先生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以及他与各路军阀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他的三次北伐,以及他与段祺瑞、曹锟等人的政治较量,都展现了那个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书中对于北洋政府的内阁更迭,每次政坛地震背后的权力博弈,以及各个派系之间的联盟与背叛,都描述得十分生动。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政治舞台上的明争暗斗,看到了政治家们的权谋与智慧,也看到了他们的无奈与妥协。书中对于军阀之间的军事对抗,例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也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不仅描述了战役的进程,也分析了战争爆发的原因、影响以及各方力量的消长。通过这些军事描绘,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枪杆子出政权”的现实逻辑,以及军事力量在政治格局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人物并非简单的符号,他们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历史进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评分

《北洋军阀史(上下)》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迷宫中穿行。我曾以为我对那个年代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多隐藏的细节和更深层次的联系。书中关于民国初年国家统一的艰难历程,以及北洋军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的理解。袁世凯去世后,中国并未迎来和平,反而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军阀割据局面。书中对于各路军阀之间的合纵连横、相互攻伐的描述,让我看到了中国政治的碎片化和权力的真空。我看到了段祺瑞的“再造共和”的努力,也看到了他与皖系军阀的崛起和衰落。我看到了曹锟的贿选总统,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丑闻。我还看到了张作霖在东北的强势崛起,以及他与中央政府的复杂关系。书中对于军阀统治下社会状况的描绘,也让我感触颇深。战乱、贫困、赋税沉重,普通民众的生活充满了艰辛。然而,在这样的乱世中,也并非没有一丝生机。书中也提及了一些地方官员和士绅在努力发展地方经济、维护地方秩序的尝试,这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韧性和求变的精神。

评分

《北洋军阀史(上下)》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险。我曾以为北洋军阀是一群简单的野心家,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复杂的动机和矛盾的性格。书中关于吴佩孚这位“秀才军阀”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身上的儒雅气质与他对权力的追逐,以及他与直系军阀的崛起和衰落,都展现了那个时代政治人物的多面性。书中对于他如何利用“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包装自己,以及他与各路政治力量的周旋,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还对书中关于军阀统治下社会思潮的分析,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宣传机器来巩固其统治,印象深刻。在那个信息传播并不发达的时代,媒体和宣传在塑造公众舆论、影响政治格局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对于北洋军阀如何利用报刊、传单等方式来攻击对手、宣传自己,都进行了生动的描述。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不仅仅是理解政治和军事,更要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

评分

翻开《北洋军阀史(上下)》,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冰冷的历史数据,而是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年代深感着迷。袁世凯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段祺瑞的铁腕手段,张作霖的东北王气魄,以及冯国璋、曹锟等人的身影,都仿佛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作者笔下的北洋军阀,不再是刻板印象中只有权力斗争和军阀混战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更为立体和复杂的人格。我看到了他们在大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看到了他们试图在乱世中建立秩序的努力,也看到了他们个人野心与国家命运的纠葛。这本书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个时期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辛亥革命的余波,到五四运动的兴起,再到国民党北伐的开端,北洋军阀的统治贯穿了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关键的时期之一。作者通过翔实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我展现了那个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各派系之间的权力博弈,以及他们如何影响着中国的走向。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军阀派系形成、权力转移机制以及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和统治方式的细致描绘印象深刻。这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幅描绘时代变迁的宏大史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思考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是如何在动荡中求生存、求发展,又如何在历史的巨轮下被裹挟前进的。

评分

《北洋军阀史(上下)》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并非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与历史对话,在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书中关于民国初年政坛风云变幻的描写,尤其是袁世凯称帝的曲折过程,以及随后引发的各方反应,让我得以窥见权力巅峰的诱惑与毁灭性。袁世凯的雄心壮志,他的政治手腕,以及他最终的失败,都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教训。而继之而起的军阀混战,更是将中国推入了更为混乱的境地。书中对于每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每一次重要的政治妥协,每一次重要的权力洗牌,都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个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时代,地方军阀是如何凭借枪杆子争夺地盘,如何进行权力交易,以及他们对普通民众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作者在分析这些事件时,并非简单地归咎于军阀个人的贪婪,而是深入探究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列强的干涉以及政治体制的缺陷。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能够跳出简单的“好人坏人”的二元论,去理解那个时代更深层次的矛盾和挑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换做是我,在那样的大环境下,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种代入感,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

评分

这本书并非一本容易一口气读完的著作,它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画,需要耐心去品味每一个细节,去体会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在《北洋军阀史(上下)》中,我不仅看到了叱咤风云的军阀巨头,也看到了他们麾下的各色人物,以及那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社会群体。《北洋军阀史》中关于冯国璋的描写,让我看到了这位“总统”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妥协,以及他试图在乱局中维持一定程度的秩序的努力。而曹锟的贿选总统,更是将民国政治的黑暗面暴露无遗。书中对这些事件的披露,并非是猎奇式的,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作者对于军阀统治下社会经济的描述,也十分到位。例如,在军阀混战期间,地方经济是如何受到破坏,赋税是如何被层层盘剥,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是如何在战乱和贫困中挣扎。同时,书中也提及了一些军阀在发展地方经济、兴办实业方面的尝试,虽然这些尝试往往带有其个人的利益考量,但在客观上也对某些地区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复杂而矛盾的描绘,让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有了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黑暗时代”的标签可以概括。

评分

读完《北洋军阀史(上下)》,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直线向前,而是在曲折中前进,充满了偶然与必然的交织。这本书对于冯玉祥这位“倒戈将军”的刻画,便足以说明这一点。他的身上既有革命的热情,也有摇摆不定的政治立场。他的“五原誓师”,他的“北京政变”,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书中对于他与各路军阀的复杂关系,以及他如何在大时代中寻求生存和发展,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我还对书中关于军阀经济活动的研究印象深刻。军阀统治的本质,是建立在对经济资源的控制之上的。他们如何通过控制税收、盐业、矿业等关键产业来维持其军事力量,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如何影响了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这些都被书中一一揭示。书中对于军阀派系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权力交易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政治运作的残酷性。每一次权力的转移,每一次联盟的形成,背后都充满了利益的算计和权谋的较量。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需要具备一种批判性思维,不能人云亦云,而要通过多方面的史料和解读,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评分

翻阅《北洋军阀史(上下)》,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潮起潮落。这本书对于北洋军阀的兴衰史的梳理,脉络清晰,逻辑严谨。我看到了袁世凯死后,中国政坛如何进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以及各路军阀是如何趁机崛起,争夺地盘和权力。书中对于段祺瑞、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主要军阀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军事实力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看到了他们的政治野心,他们的权力斗争,以及他们在中国近代史舞台上留下的印记。书中对于每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如五四运动、护法运动、府院之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阐述了北洋军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还对书中关于军阀经济活动的描述,印象深刻。军阀的统治,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他们如何通过控制地方财政、搜刮民脂民膏来维持其军队和政治活动,以及这些经济活动如何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这些都被书中一一揭示。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历史,需要具备一种历史的纵深感,要看到事件的因果关系,要看到历史的演变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如同醇厚的陈酿,初入口时或许有些许涩意,但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到其深沉而丰富的底蕴。读《北洋军阀史(上下)》,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嘈杂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书中对于各路军阀的刻画,绝非简单的脸谱化,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我看到了段祺瑞这位“军人干政”的典型,他的身上既有坚持国家统一的信念,也有对权力运作的精明。他的“善后会议”、“善后公债”等举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究竟是怎样的考量?他对日本的暧昧态度,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这些问题,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阐释。再说到张作霖,这位“东北王”的崛起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粗犷、他的魄力,以及他对东北的统治,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地方势力如何在复杂的中央局势中生存并壮大。他与日本人的周旋,与列强的角力,构成了另一番跌宕起伏的叙事。书中所述的各派军阀,如皖系、直系、奉系、晋系等等,他们的权力基础、军事实力、政治理念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盟与对抗,都被一一梳理得井井有条。这不仅仅是枯燥的政治斗争的罗列,更是对中国近代国家机器如何被分割、被重塑的深刻剖析。作者的视角,既有宏观的历史大势,也有微观的人物命运,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来引人入胜,让我对那个时期的中国政治生态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