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六韬·三略》推荐:《六韬》《三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著作,唐代的黄滔在《全唐文·祭南海南平王》中记载,“天生大贤,浚六韬三略之才谋”。这两《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六韬·三略》皆为战略战术上的集大成者,后来被用来泛指兵书、兵法。
盈虚
本篇讲述国家盛衰成败的关键在于君主贤明与否,而非寄托于自然。为君应当如尧帝一样,推行德政、举贤任能、减轻劳役、赏罚分明、体恤弱者。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②不等乎?其天时③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注释】
①熙熙:纷杂的样子。
②不肖:不贤。
③天时:自然运行的时序变化。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天下纷纷杂杂,有时兴盛,有时衰败,有时安定,有时动乱。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什么呢?是君主有贤与不贤的差别呢,还是天时变化自然而成呢?”
太公说:“君主不贤,国家就会遭遇危险,百姓就会叛乱;君主贤明,国家就会安定,人民安享太平。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是否贤明,与天时没有关系。”
【原文】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①之王②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注释】
①帝尧:传说中上古的贤君,陶唐氏,名放勋。
②王(wàng):称王。
【译文】
文王说:“古代贤君的事迹,能否讲给我听一听呢?”
太公说:“过去尧帝统治天下,是上古所说的贤君。”
【原文】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①,甍桷椽楹不斫②,茅茨③遍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粱之饭,藜藿④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贤君之德矣。”
【注释】
①垩(è):白色的土,可以用来粉刷墙壁。
②甍(méng):屋脊。桷(jué)椽(chuán):屋梁上承受草或瓦的木条,圆的为桷,方的为椽。楹(yíng):柱子,指厅堂的前柱。斫(zhuó):砍,雕刻。
③茨(cí):蒺藜。
④粝(lì)粱、藜藿(lí huò):指粗糙难以下咽的饭菜。
【译文】
文王说:“帝尧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呢?”
太公说:“帝尧做君主时,不用金银珠玉作为装饰,不穿锦绣华美的衣裳,不观赏珍奇奢华的物品,不收藏古玩宝物,不听淫靡放纵的音乐,不粉刷宫殿的墙壁,不雕饰屋脊梁柱,不修剪庭院茅草,以鹿皮御寒,以粗布遮体,吃粗粮饭,喝野菜汤。不因服劳役兵役耽误农时,清减欲望约束心志,无为而治。官吏中忠诚守法的,提高他的官职;廉政爱民的,增加他的俸禄。民众中孝敬老人爱护幼小的,就爱护尊重他;尽心从事农桑的,就慰问勉励他。鉴别善良有美德的人,对他的门庭予以表彰。内心公正,操守端正,以法制禁止邪恶诈伪。对待厌恶的人,有功必赏;对待喜爱的人,有罪必罚。善待鳏寡孤独的人,救济遭遇祸患的人家。帝尧自己生活却很简朴,很少征用赋税劳役,所以天下百姓富足,面无饥寒之色。百姓拥戴他就像景仰日月一般,近他就如同近父母一般。”
文王说:“伟大啊,贤君的高尚德行!”
作者:(周代)太公望 (西汉)黄石公 译者:张伊宁
六韬
文韬
文师
盈虚
国务
大礼
明传
六守
守土
守国
上贤
举贤
赏罚
兵道
武韬
发启
文启
文伐
顺启
三疑
龙韬
王翼
论将
选将
立将
将威
励军
阴符
阴书
军势
奇兵
五音
兵征
农器
虎韬
三阵
疾战
必出
军略
临境
动静
金鼓
绝道
略地
火战
垒虚
豹韬
林战
突战
敌强
敌武
乌云山兵
乌云泽兵
少众
分险
犬韬
分合
武锋
练士
教战
均兵
武车士
武骑士
战车
战骑
战步
三略
上略
中略
下略
最近无意中翻到一本《孙子兵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军事谋略都抱着一种朦胧的好奇,觉得战场上的斗争充满了智慧和人性。这本《孙子兵法》更是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思考。《孙子兵法》的语言虽然古老,但其蕴含的道理却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论述,这不仅仅适用于战场,更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作中的项目推进,还是人际关系的处理,亦或是自我成长的规划,都离不开对自身和对方的深刻认知。作者字字珠玑,寥寥数语便能点醒迷津。读《孙子兵法》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对话,他用他的人生经验和洞察力,为我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让我能够更冷静、更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究竟应该如何布局,如何出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并非鼓励我们去争斗,而是教会我们在不动声色中化解危机,在悄无声息中取得胜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模式都有了 subtle 的改变,看待问题不再那么片面,而是能够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审视。
评分最近刚读完一本《易经》,说是“易”,实则包罗万象,博大精深。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里面充满了神秘而又引人入胜的符号和解释。一开始接触《易经》,确实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那些卦象、爻辞,像是密码一样,需要慢慢去破译。但随着深入阅读,我开始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它讲述的不仅仅是占卜,更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我特别着迷于它对于“变”的理解,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而《易经》正是揭示了这种变化的规律和趋势。这种思想让我对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感到焦虑和恐惧,而是学会去顺应变化,去把握时机。每一次翻开《易经》,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示。有时是一句爻辞,有时是一个卦象,都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让我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它教会我,在顺境时要保持警惕,在逆境时要坚定信念,而这一切都源于对“时”的把握。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双能够看透事物本质的眼睛,对世界的认知也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刚读完一本《诗经》,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古代的诗歌画廊,里面充满了质朴而又深情的歌谣。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古人虽然生活在遥远的时代,但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对于生活的热爱,却是如此的真挚和动人。每一首诗都像是一幅生动的画面,描绘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劳动场景、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爱情的诗篇,虽然语言简单,但那种含蓄而又深沉的爱意,却能穿越时空,打动人心。它让我看到了古代男女之间纯粹的情感,没有现代社会那么多的杂质和功利。《诗经》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它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从诗歌中,我能了解到当时的婚丧嫁娶、祭祀礼仪,甚至连当时人们的饮食起居都能窥见一斑。这本书让我对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认识。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是历史的见证。阅读《诗经》,我感觉自己仿佛与古人产生了心灵的共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它让我更加珍视当下的生活,也更加懂得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前段时间借阅了一本《论语》,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有些担心它会不会过于枯燥,毕竟是几千年前的著作。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孔子先生的言行录,虽然篇幅不长,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智慧和人性的光辉。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其中关于“仁”的论述,虽然“仁”的定义有很多种解释,但贯穿始终的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读《论语》,我感觉自己好像回到了那个时代,与孔子及其弟子们一同探讨人生哲理。他对于为人之道的讲解,对于君子的标准,对于学习的态度,都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他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至今仍是我学习的座右铭。它提醒我,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要结合思考,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更有品德、更有智慧的人。它并非高高在上地教导,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实践。读完《论语》,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和,对人生的看法也更加积极和开朗。
评分最近偶然接触到了《道德经》,这本书真的是以一种极其精炼而又充满诗意的方式,阐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起初,我被它那种朴素的语言和看似矛盾的论述所吸引。“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就如同一个引子,让我开始好奇那个“非常道”的“道”究竟是什么。越是深入阅读,越是觉得《道德经》所阐述的“道”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规律,一种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智慧。《道德经》并没有给我一套生硬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隐喻,让我去体会、去感悟。比如,它谈论到“上善若水”,水能滋养万物而不争,这让我反思在生活中,我们是否应该学习水的品格,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它所倡导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启示。它让我学会放慢脚步,去观察,去感受,去理解事物的本质。读《道德经》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逐渐摆脱内心的浮躁,寻找到一份宁静和从容。
评分还是可以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印刷质量确实一般,纸张很薄,字体较小。
评分还行
评分还行
评分物美价廉 值得购买 赞一个
评分质量还行,就是字太小了。
评分很好的书,建议大家多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