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地方的零基预算改革
定价:35.00元
作者:牛美丽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511700414
字数:170000
页码:1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零基预算(zero-based budgeting),作为一种决策理性的回归,在公共预算演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从实践来看,零基预算并不是很成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到了80年代中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国外学者们的大量研究证明,零基预算并不适合公共部门采用。有趣的是,中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力提倡并推行零基预算。财政部建议中央部门编制部门预算时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各级地方也掀起了零基预算改革的热潮。那么,为什么零基预算——这种已经被理论和实践检验并不适合公共部门采用的预算方法——会在中国兴起?这是本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为了找出答案,作者首先研究了美国零基预算的实践,并且对美国零基预算改革的影响和利弊作了详细的分析。接着,作者根据经济条件、地理位置和实行零基预算进程的不同,选取了四个地方作为四个案例分别进行了个案分析和案例间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地方的官方文件宣称零基预算已经在普遍实施,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中国的预算方法更像是目标预算(target-based budgeting),而非严格意义上的零基预算。通过零基预算在中国和美国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零基预算所依赖的理性决策原则和公共部门的预算决策过程差别很大。改革者的初衷并不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零基预算体系,而是要解决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之间的行政控制问题,即财政部门通过一系列规则的制定来规范支出部门的预算行为。同时,这项研究发现:财政能力、技术支持、组织学习能力和制度约束是影响地方预算改革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在这四个关键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只是构建现代预算制度的一个起步阶段。
本研究是一个描述性研究,因而采用了定性研究的设计,应用了综合案例的方法。作者选取了两个省和两个市作为四个典型案例,同时也对美国和中国的零基预算改革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公共部门应用零基预算和公共部门预算决策的一般性问题。为了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作者运用了多种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多角策略(triangulation strategy)、同行审阅(peer review)和自我评估(self-evaluation)。
本研究着眼于零基预算改革实践,终的目的是发现关于中国预算改革的一般性问题。从公共预算演进的过程来看,改革者们一直试图通过预算方法上的技术革新来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但是,这些建立在理性假设基础上的预算改革无一因遵照改革者的设计而取得的成功,究其原因,就在于公共预算与私人预算有着本质的差别,它并非按照市场原则来分配资源。资金供给者与分配决策者的分离使得预算决策必须按照既定的规则和程序来制定,而这些规则和程序制定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真正约束预算参与者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的预算环境。这个预算环境就是特定时期预算管理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包括技术条件,也包括经济的、文化的、组织的、制度的等多种条件。这些预算条件往往和改革者理想化的设计相冲突,使得基于理性设计的预算改革不能完全落实。因而,某一国家某一特定时期的预算管理实践总是在理性的设计与现实的条件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目录
作者介绍
牛美丽,2005年获得美布拉斯加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副教授,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公共预算、比较公共行政。目前已经在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连接课堂理论与中国实际的优秀教材。《中国地方的零基预算改革》无疑是其中难得的佳作。书中对零基预算的起源、核心原则、以及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用进行了清晰的梳理,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理论,而是将焦点牢牢锁定在中国的地方实践上。书中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地方政府在推行零基预算时遇到的具体挑战,如“项目打包”的困境、“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问题,以及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书中对某发达城市如何利用零基预算优化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配置,从而提升公共服务效率的案例分析,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精彩。这本书让我对零基预算在公共部门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与其说是理论的启迪,不如说是一种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我原本以为零基预算更多地是西方管理学中的概念,没想到作者能将它如此生动地展现在中国的实践土壤上。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改革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局限性。作者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了地方政府在推进零基预算时所面临的官僚体制惯性、部门利益博弈、以及技术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书中对某内陆省份在推行零基预算时,如何克服“人情预算”、“关系预算”的顽疾,以及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问责机制,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改革的复杂性,也让我对那些敢于挑战现状、勇于创新的地方政府官员们肃然起敬。这本书让我明白,改革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能否在理论框架下,精准把握现实的症结,并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书,更像是一本引导你“为何做”和“如何思考”的书。
评分这本书简直把我从头到尾都惊艳到了!我一直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地方层面的创新很感兴趣,而《中国地方的零基预算改革》恰恰填补了我知识上的一个巨大空白。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零基预算这一前沿管理理念是如何在中国不同地方政府中落地生根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案例分析部分,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通过详细的数据对比、访谈记录,甚至是政府内部的决策流程模拟,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真实脉络。比如,在某沿海城市的案例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如何从传统的“增量预算”模式转向“零基预算”模式,期间经历了怎样的阻力,又是如何通过层层沟通、培训和试点,最终实现效率的大幅提升和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化。书中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差异所带来的改革挑战和应对策略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认识到,零基预算并非一蹴而就的万能药,而是一个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系统性工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地方财政管理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也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充满了期待。
评分我平常对财经类书籍涉猎不多,但这本书却意外地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本身就是基层公务员,日常工作就与财政预算息息相关,所以当看到《中国地方的零基预算改革》这个书名时,就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读完之后,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书中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很多案例都直接取材于我们日常能接触到的地方财政工作。比如,书中对如何“盘点”部门的各项支出,如何“评估”各项活动的必要性和效益,以及如何“重新分配”有限的财政资金,这些描述都非常贴近基层实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预算的‘减法’哲学”的讨论,这在以往的预算工作中是很少被强调的。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我们的财政资金有时会感到“不够用”,以及如何通过更科学、更精细化的管理,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它没有落入“歌颂改革成就”的俗套,而是以一种审慎而客观的视角,深入探讨了零基预算在中国地方实践中所面临的深层挑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书中对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行零基预算时出现的“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例如,书中对某欠发达地区在引入零基预算后,如何通过改进绩效考核体系,防止“指标化”的僵化,以及如何鼓励部门积极性,避免“不作为”现象,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种对改革复杂性和潜在风险的清醒认识,使得本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和指导意义。它让我认识到,任何一项改革的成功,都离不开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困难的充分准备,而零基预算在中国地方的实践,正是一场充满智慧与勇气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