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永續農耕-碧山-08
定價:49元
作者:左靖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50865710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碧山”係列MOOK書
由“碧山計劃”發起人左靖主編
試圖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傳統文化
在中國人的生産和生活中的位置
並以此為源頭探討展開傳承與創新行動的可能
內容提要
“碧山”係列MOOK書第8輯以“永續農耕”為主題,通過敘述各式返鄉客與土地的故事,探討人們順應自然、與自然永續共處的可能性,並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梳理農耕文化在中國人生活中的位置。
目錄
作者介紹
左靖
1970年11月生。策展人,齣版人,《碧山》雜誌書主編。現居黟縣、北京和閤肥。2002年參與創辦中國個三年展——中國藝術三年展(後更名為南京三年展)。2006年底創辦《當代藝術與投資》雜誌。2011年和歐寜發起碧山共同體計劃,開始緻力於鄉村建設。他曾擔任南視覺美術館(南京)執行館長、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北京)藝術總監。作為藝術教育者,他在安徽大學教授紀錄片和當代藝術課程;作為獨立電影的推廣者,他曾擔任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和中國紀錄片交流周的策展人,並發起、創辦“藝術空間放映聯盟”(ISAAS)和“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CIFA);他曾經策劃過很多當代藝術展覽,其中包括“未來考古學”第二屆中國藝術三年展、“詩意現實:對江南的再解讀”、“趣味的共同體”、 “在瓦倫西亞55天:中國當代藝術展” 、“我的大學:劉大鴻與雙百工作室”等,並為藝術傢顔磊、王音、董文勝、高世強等策劃過個展。他曾應邀在奧地利、西班牙、智利、日本、巴西和挪威的一些藝術中心和博物館策劃展覽。他還曾主編《工作坊:藝術傢是如何工作的》、《另類的錶述者:他們的行為、舞蹈和錄像》、《紀錄何為:對大師與他們作品的凝視》等等。他目前的工作領域包括鄉村建設、獨立電影和當代藝術。
文摘
序言
在今天的漢語中,“永續”是一個深具魅力的正麵詞語。令人悲哀的是,正是由於人類的經濟、社會、文化齣現瞭越來越多不可持續的危險,作為一種自我修復,永續,以及如何永續被人們廣泛討論,並被作為一種“新知”與實踐,重新迴到人間。
上個世紀初,美國土壤學傢富蘭剋林·H·金考察瞭包括中國在內的三個東亞國傢的農耕體係。在那個時代,“永續”一詞在東亞似乎還沒有被發明。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農業已經開始麵臨挑戰。一個並非的農耕環境,如何剋服自身的劣勢,從而使自己龐大的民族得以“永續”,對這個答案的探尋成為這位土壤學傢此行的目的。《四韆年農夫: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一書,是他對東亞三國永續農耕係統的由衷贊美。然而,隨著化學農業時代的到來,加之越來越嚴重的工業汙染,農耕版圖上似乎已經沒有一片淨土(富蘭剋林·H·金先前贊美的東亞三國也不例外)。如何永續,已經是擺在全人類麵前的問題。遙想當年化學農業的齣現,也是為瞭人類的“永續”——補充並保持土壤的肥力,生産齣足夠的糧食以滿足日益膨脹的人口。到瞭今天,不可控的化學農業所帶來的負麵效應已經快把人類帶入一個萬劫不復的境地。那麼,不同地域的人們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應對危機呢?
日本在1992年發布“新的食物·農業·農村政策方嚮”,開始緻力於環境保全型農業的推進,而組織製度創新方麵則有在戰前就成立的綜閤農協。作為復閤性的鄉村復興力量,從2000年開始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並不直接與農耕相關,但它構建瞭農民與世界溝通交流的橋梁,並以設計計劃、粉絲俱樂部、梯田銀行等綜閤方法,激發農民和社會參與的熱情,以直觀的大地藝術的形式,復蘇並振興瞭衰敗的農業和農村,從而達到廣泛的社會共識。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與嬉皮士運動相關的返土歸田運動在歐美等地展開。與上一輪的運動相比,在全球化無遠弗屆的今天,一群人在法國鄉村進行的新鄉村主義則是充分考慮到土地與農業的現狀。他們通過各種民間機構的聯結,重組農村的工作結構和社會結構,打破單一壟斷的大型資本控製社會經濟的模式,創造與價值觀多元社會相匹配的多樣化經濟形式,重塑人與土地、人與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
同樣是為瞭迴應快速擴張而高破壞性的工業化農業,澳大利亞人在20世紀70年代發明瞭永續設計(Permaculture)一詞。在《食物森林的築與住》一文中,同是澳大利亞人的一對夫婦就如何實踐自己的樸門永續設計展開瞭詳細的論述……
再來看看中國。
2000年以來興起的鄉村建設迄今已經有15年瞭,返鄉青年在今天也是一個熱門話題。就我參與的碧山計劃而言,在農耕方麵幾乎是個空白,這是因為農耕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加之農村土地問題的復雜性,使我們對農耕望而卻步。就這一兩年碧山返鄉青年的返鄉意願來看,從事農耕也並非他們的選擇。但是,離開農耕的鄉村建設還是鄉村建設嗎?這是我們要迴答的問題。本輯的、二篇文章講的是兩位返鄉青年的故事,並且,他們終都選擇瞭農耕:四川的唐亮經過瞭“小毛驢市民農園”和“分享收獲”兩個曆練階段,終迴到自己的傢鄉從事生態農耕,為扭轉“不用農藥、化肥就種不齣東西來”的慣性思維,唐亮與從事“傳統”化學農業的父親以及鄉民們進行瞭長時間的﹃博弈﹄。賴青鬆的經曆則要復雜得多,《青鬆米手劄》記敘瞭他從中學時代步入中年的心路曆程。從從事環境教育、生態調查、共同購買、日文翻譯,直到專職務農成立榖東俱樂部,讓城鄉聯結實現互助,賴青鬆不但在農村找到瞭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還為颱灣農村帶來瞭新的農事風潮。
本輯《碧山》提及的還有愛農會、沃土工坊、綠心田、農夫市集等民間力量,他們的工作和全國各地的實踐一起,開啓瞭永續農耕在今天的可能性。在農業的生産價值之外,讓我們重新發現農業的生態價值、生活價值,從而體會到農業更深層的價值:生命的價值。正如沃土工坊發起人郝冠輝在《一場生命的邀約》裏寫到的那樣,農業的職業屬性決定瞭農人是和大自然一起工作的,在和大自然的工作中,體現齣順應自然、敬畏天地生命的特質——這就是永續農耕的可能所在。
2015年9月16日於貴州堂安村
《永續農耕-碧山-08》這個書名,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於鄉村生活的美好嚮往。碧山,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清新自然的空氣,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和草木的清香。“永續農耕”則傳遞瞭一種對土地的敬畏和對未來的責任感。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是一部描繪現代人在鄉村實踐永續農耕的真實故事集。書中或許會講述一些年輕人告彆都市喧囂,選擇迴到鄉村,用創新的方式和古老的智慧,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的故事。我期待看到他們如何剋服睏難,如何將生態理念融入到生産經營中,如何建立起可持續的社區聯係。書中可能會詳細介紹一些具體的實踐案例,比如如何利用微生物技術改良土壤,如何發展循環農業,如何將農産品與旅遊、教育相結閤,創造更多價值。而“08”這個編號,或許代錶著他們的第八個農場項目,或者他們開始實踐永續農耕的第八年。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充滿瞭希望和活力,它讓我相信,即使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可以找到一條迴歸自然、實現綠色生活的美好道路,並從中獲得心靈的慰藉和生活的啓示。
評分《永續農耕-碧山-08》這個書名,讓我腦海中浮現齣一幅充滿詩意的畫麵。碧山,宛如一顆鑲嵌在山水間的綠寶石,而“永續農耕”則如同滋養它的甘泉,生生不息。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以散文詩般的筆觸,描繪碧山地區一年四季的農耕生活。書中可能沒有生硬的理論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展現人與土地之間和諧共生的關係。我期待看到關於那些辛勤耕耘的農民的描寫,他們的臉上刻滿瞭歲月的痕跡,眼中卻閃爍著對土地的熱愛。也許會有關於傳統農具的介紹,那些承載著曆史和智慧的老物件,在現代機械化的浪潮中,依然散發著獨特的光芒。我也設想,書中會穿插一些關於當地物産的描寫,例如碧山特有的茶葉、榖物或是山野菜,它們是如何在自然的饋贈下,被悉心培育,最終成為餐桌上的美味。而“08”這個數字,或許代錶著某個特殊的年份,記錄著這一年裏,碧山農耕的點點滴滴,也許是某個豐收的喜悅,也可能是某個應對挑戰的堅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一種溫潤的、充滿人文關懷的閱讀體驗,它讓我感受到一種寜靜的力量,一種對生活本質的迴歸。
評分單看《永續農耕-碧山-08》的書名,我首先想到的是它可能是一份關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學術研究。碧山,作為一個地名,很可能代錶著一個特定的研究區域,或者一個具有代錶性的生態環境。而“永續農耕”則明確指嚮瞭農業生産方式的變革,旨在解決傳統農業帶來的環境問題。“08”這個數字,我猜測可能與一個研究項目、一個評估周期或者一個發錶年份有關,錶明這可能是該領域一項階段性的、有深度的研究成果。我預期這本書會包含大量的科學數據、政策分析以及跨學科的理論探討。它可能會深入分析化肥、農藥使用對土壤和水體的影響,探討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在緩解環境壓力方麵的作用。書中可能還會涉及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個角度,分析永續農耕模式的推廣麵臨的經濟障礙和社會接受度問題。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政策製定和市場引導的建議,幫助推動永續農耕的普及。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是一份嚴謹、客觀、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報告,旨在為解決全球性的農業與環境挑戰提供科學依據和實踐指導。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永續農耕-碧山-08》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很可能是一份詳盡的實踐報告或者案例分析。碧山,這個地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讓我聯想到可能是某個特定區域的農業發展史或者經驗總結。而“永續農耕”更是直接點明瞭主題——如何實現可持續的農業生産。這讓我想到,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當前傳統農業模式所麵臨的挑戰,例如土壤退化、水源汙染、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等,然後提齣一套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我猜測“08”可能代錶著第八個年度報告、第八個實驗項目,或者第八個關鍵的討論階段。我期待它能包含大量的實證數據、圖錶分析,甚至可能引用相關的科學研究成果。書中可能會細緻地描繪某個特定農場或社區在實施永續農耕過程中的具體步驟、遇到的睏難以及最終取得的成效。它可能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更側重於“如何做”,以及“為什麼這樣做”。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一些具體的農事操作技巧,瞭解不同季節的農耕重點,以及如何利用自然力量來解決農業生産中的問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非常實在,不空談概念,而是腳踏實地地去探索農業的未來。
評分剛拿到《永續農耕-碧山-08》的時候,就覺得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沉靜而悠遠的韻味。碧山,這個名字似乎就蘊藏著綠意盎然的生命力,而“永續農耕”,更是點齣瞭對土地、對未來負責任的態度。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這份沉甸甸的書名,就足以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我設想,這或許是一本關於古老耕作智慧的傳承,或者是對現代農業模式的反思,也可能是一種全新的生態農業理念的探索。我猜測,書中會詳細闡述如何在不竭澤而漁的前提下,讓土地持續産齣,同時保持生態平衡。或許會提到堆肥、輪作、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具體實踐方法,甚至會穿插一些碧山地區獨特的農耕故事和人物。我尤其好奇,在“08”這個編號的背後,是否代錶著這是一個係列的延續,或者是對某個特定時期、特定主題的深入挖掘。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種解決方案,一種讓我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係的可能性,一種讓我們的餐桌更加健康、讓我們的鄉村更加美麗的生活哲學。總而言之,它給我一種“返璞歸真”的信號,暗示著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或許需要放慢腳步,去傾聽土地的聲音,去學習古人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