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日本史巨擘安德魯*戈登代錶性著作,瞭解日本的非凡巨著】
安德魯*戈登曾任哈佛大學曆史係主任及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有著“當今美國日本史研究巨擘”的美譽。在這本奠定其大眾影響力的經典通史中,他總結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日本史研究成果,完整解析瞭近200年的現代日本曆史。全麵徹底的研究、冷靜客觀的思考、精闢中肯的論述、親切友好的文風……使《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遠勝同題材其他作品,與赫伯特*比剋斯的《昭和天皇:裕仁與近代日本的形成》、約翰*道爾的《擁抱戰敗 : 第二次*大戰後的日本》並立,成為美國主流讀者群“理解當代日本不可迴避的重要著作”。
【從德川幕府到福島核危機,全景式展現日本200年現代史】
從19世紀初的德川幕府到2011年的福島核危機,這部史詩般的曆史著作全景式展現瞭日本200年的現代化曆程,囊括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藝術、外交事務,以及幾乎所有能想到的日本社會其他層麵的重大趨勢。增訂版更緊貼日本社會脈動,對舊版內容進一步擴充,加入瞭後小泉時代、修憲爭論、雷曼事件、“3*11”災難及其後續影響等重要事件。
【兼具深度與廣度,一部全麵且深入理解日本的“百科全書”】
本書兼具深度與廣度,涵蓋甚廣,有類百科全書。在恢弘敘事的架構之下,詳論200年中現代日本的政治發展、經濟演化、社會變革、教育體製、生活方式、思想風潮等各個麵嚮,是一部極其全麵且深入的通史論著,也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日本文明入門書。對於幫助我們理解現代日本發展脈絡、理清東亞近代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以難以抗拒的親和力,描繪齣一個活生生的現代日本】
一改學術研究和曆史著述的刻闆麵孔,本書重視日本曆史在政治、社會的結構變化,亦力圖更多地再現普通人的生活,描摹齣日本人在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與喜悅。天皇、武士、軍人、神官、學者、農民……各方勢力糾纏,或聯閤或對抗,一起推動曆史的車輪走嚮現代化,共同走過這200年動蕩壯闊的曆史,他們如何理解自己身處的社會和政治環境?閱讀本書,我們可對日本人民的實踐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臨其境把握曆史的溫度。
【眾多獨創觀點,打破看待日本的固有觀念】
作為哈佛大學日本史研究專傢,安德魯*戈登在吸收學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日本曆史發展提齣若乾新觀點:獨創“帝國民主主義”一詞以概括日本大正時期(1912—1926)政治狀況,指齣效忠天皇思想壓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病因;進一步發展“跨戰爭”概念,強調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是一個連續的社會發展階段,反對以“二戰”結束和美軍占領為曆史斷代界限。另外,迥異於其他通史書籍,他將現代日本史放在*近代化的脈絡中進行考察,指明現今所謂日本的種種獨特性,多為現代民族國傢建立過程中為凸顯民族性而進行的“傳統的發明”,強烈否定廣為流行的“日本獨特論”。
【跳脫中日視角,美國學者眼中的現代日本史】
將一本由美國學者撰寫的日本史譯成中文有什麼意義?作為中國讀者,我們或許更熟悉日本學者、大陸或*學者筆下的日本史,而作為擁有第三方視角的“旁觀者”,安德魯*戈登揭示齣瞭許多容易被我們固有立場遮蔽的部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國人未能撰寫一本周全的現代日本史之前,譯介、閱讀這樣的一本翻譯著作,亦是非常有必要的。
【現代日本史經典入門讀物,新版再次升級】
自2003年初版以來,本書已成為歐美近百所高校的核心教科書,並持續修訂,成為檢驗日本史研究進展的黃金標準,更被譯成中文、日文和韓文等近20種語言,頗具全球性影響力。
中文修訂版譯自英文第3版,一直講到2011年的“3*11”大地震及其後果,特彆增加卡通、漫畫及愛情旅館等等主題,集中呈現近年來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的全新成果。
【譯文典雅準確、流暢優美,中文修訂版隆重推齣】
本書由*日本史研究學者李朝津翻譯,譯文典雅、準確、流暢,堪稱“信達雅”的典範。中文修訂版依照英文第3版全麵增改,曆時1年餘逐字譯校、審校,並經作者和譯者親自審定,由中信齣版集團旗下新思文化以全新麵貌重磅推齣。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是一部全景式展現日本近200年現代化曆程、瞭解日本現代曆史的通識讀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瞭日本現代化過程的來龍去脈,在恢宏敘述的同時,也細緻反映瞭日本不同階層的實踐活動和情感體驗,是一本全新解讀現代日本史的通俗曆史佳作。
*近200年,中日曆史相互交織,關聯甚大。而日本被稱為中國“大門口的陌生人”,除瞭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及後來的抗日戰爭等事件外,中文*對日本曆史,尤其是日本內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瞭解甚少。
日本是中國的重要鄰邦,未來的歲月裏依然會在政治和經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過去200年的現代化經驗是個令人驚嘆的故事。《現代日本史》時間跨度從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是一部全麵敘述東鄰日本近200年近代化曆程的通史著作。
作為哈佛大學日本史研究專傢,安德魯*戈登在吸收學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日本曆史發展提齣自己的獨到解讀。迥異於其他通史書籍,作者將日本近代史放在*近代化的脈絡中進行考察,指明現今所謂日本的種種獨特性,多為現代民族國傢建立過程中為凸顯民族性而進行的“傳統的發明”,強烈否定廣為流行的“日本獨特論”。
本書內容涵蓋層次甚廣,有類百科全書,但並非刻闆地敘述日本曆史在政治、社會的結構變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全景式的手法,描摹日本人在近代化過程中所經曆的陣痛與喜悅。天皇、武士、軍人、神官、學者、農民……各方勢力糾纏,或聯閤或對抗,一起推動曆史的車輪走嚮近代化,共同走過這200年動蕩壯闊的曆史,他們如何理解自己身處的社會和政治環境?閱讀本書,讀者可對日本人民的實踐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臨其境把握曆史的溫度。
【美】安德魯*戈登 (Andrew Gordon)
美國哈佛大學曆史學教授、現代日本史研究專傢,曾任哈佛大學曆史係主任及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日本的政治史和社會史。
著述、編寫及翻譯有多部重要著作,2003年齣版的《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已成為歐美高校的核心教科書,並持續修訂,成為檢驗學術研究進展的黃金標準,被譯成中文、日文和韓文等近20種語言。他的另一本專著《戰前日本的勞工與帝國民主》(Labor and Imperial Democracy in Prewar Japan)榮獲美國曆史學會費正清奬。他的新著《製造消費者:現代日本的縫紉機》(Fabricating Consumers: The Sewing Machine in Modern Japan)已於近期齣版。
李朝津
早年就讀於*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東洋史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曆史學博士。現任颱北大學曆史係教授,專門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中日關係史。
錶、圖錶 vii
增訂版作者序 001
增訂版譯者序 005
*版譯者序 008
序言(英文第三版) 012
緒論:曆史長河的綿延烙印 001
一、地理與氣候 001
二、政治製度 003
三、早期對外關係 005
|*部分|德川政權的危機
*章 德川體製 014
一、統一天下 015
二、德川幕府的政治設計 018
1. 大 名 020
2. 天皇製度 022
3. 武 士 023
4. 村民及町人 025
5. 日本邊緣人與日本 026
第二章 德川幕府社會及經濟的轉變 032
一、17 世紀的昌盛繁榮 032
二、停滯與活力並存之謎 041
第三章 德川晚期的思想* 051
一、德川政權的意識形態基礎 051
二、文化多元性及其矛盾 055
三、改革、批判及叛亂等各種思想 062
第四章 德川幕府的覆亡 069
一、西方列強與不平等條約 070
二、德川統治勢力的瓦解 075
三、*與協調的政治 081
四、幕府復興、薩長反叛及國內動蕩 084
|第二部分|近代革命: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1868—1905)
第五章 武士革命 092
一、民族革命下的各種政策 094
1. 政治統一及中央官僚製度 095
2. 四民平等 098
3. 徵兵令 101
4. 義務教育 102
5. 一君萬民 105
二、富國強兵之道 107
三、開國進取 112
第六章 明治初期的參與和抗爭 118
一、政治論述及其爭論 119
二、自由*運動 123
三、武士叛亂、農民起義及新宗教 132
四、婦女的參與 135
五、條約改正與國內政局 140
六、明治憲法 142
第七章 明治初期社會、經濟及文化的變遷 146
一、地主與佃農 147
二、産業革命 150
三、工人隊伍及工作環境 156
四、平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發展 164
五、文化與宗教 170
六、強化日本人的認同及一體命運感 176
第八章 帝國與國內秩序 182
一、帝國的進程 183
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傢的脈絡 198
三、國會政治的紛擾 202
四、民眾抗爭的年代 210
五、操控民族主義 217
|第三部分|日本帝國的興衰
第九章 “一戰”後的經濟與社會 224
一、戰時景氣及戰後衰退 225
二、地主、佃農及農村生活 232
三、城市生活:中産階級與工人階級 238
四、社會變動中的文化迴響 250
第十章 兩次大戰期間的日本帝國與民主 260
一、政黨內閣的齣現 261
二、議會*的結構 266
三、意識形態的挑戰 270
四、帝國民主主義的各種統治策略 274
五、日本、亞洲與西方列強 280
第十一章 經濟大恐慌及其迴應 295
一、經濟及社會危機 296
二、打破瓶頸:國外新齣路 302
三、走嚮新的社會及經濟體製 311
四、走嚮新的政治體製 317
第十二章 戰時日本 329
一、中日戰爭的擴大 329
二、往珍珠港之路 332
三、太平洋戰爭 337
四、總體戰的動員 341
五、戰爭陰影下的生活 350
六、戰爭的結束 359
七、戰爭的責任及遺産 363
第十三章 美國占領下的日本:新齣發點及延續的舊結構 366
一、忍其所難忍 367
二、美國的布局:非軍事化及民主化 372
三、日本人的迴響 379
四、逆轉的過程 389
五、走嚮復蘇及獨立:另一個不平等條約? 391
|第四部分|戰後與當代的日本,1952—2012
第十四章 戰後經濟及社會的轉變 400
一、戰後的“經濟奇跡” 401
二、“跨戰爭”模式的社區鄰裏、傢庭、學校及職場 409
三、戰後的共同體驗及一體化生活方式 414
四、分歧的持續與重組 422
五、維持社會的穩定及其變遷 427
六、社會安定及變遷下的各種意象與意識形態 431
第十五章 高度成長時代的政治鬥爭及其調解 441
一、政治鬥爭 442
二、調和政治 456
三、全球關聯性:石油危機與高度成長的終結 471
第十六章 兩極化*中的全球大國:20 世紀80 年代的日本 476
一、*新角色及新衝突 477
二、經濟:石油危機下的繁榮 488
三、政治:保守派的風光日子 493
四、20 世紀80 年代富庶中的社會與文化 499
第十七章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1989—2008 508
一、昭和時代的終結 509
二、社會分裂的陰影 513
三、*個“失去的十年”的經濟 523
四、自由民主黨的衰落與復興 532
五、評估改革、說明復蘇 545
六、在亞洲與西方之間 548
第十八章 震蕩、災難及其後續:2008 年以來的日本 556
一、雷曼震蕩 556
二、希望政治與迷惘政治 562
三、在衰頹的氣氛中尋找意義 566
四、“3*11”災難及災後 571
附錄 1885—2014 年日本曆屆總理大臣(首相) 589
注 釋 593
參考書目 616
【一、戰爭陰影下的生活】
在整個20 世紀30 年代,日本對華戰爭的規模不斷升級,開支亦逐步擴大,然而大部分的日本人仍生活得相當優裕,物質無甚匱乏。從1937 年到1941 年,工業生産增長達15%,重化工業因為軍事需求的關係,發展更為明顯;公共討論空間的確受到鉗製,但文化生活仍頗為蓬勃而有生氣。因此當日本領導人把日本內政外交帶往一個新方嚮時,從個人的周圍環境觀察,大部分人民實無須懷疑其領導人的智慧。
正如上麵所提及的,太平洋戰爭在1942 年發生逆轉,日本開始陷入劣勢,然而早在20 世紀30 年代末,一些令人不安的跡象其實已逐漸浮現。在經濟方麵,1937 年以後的增長速度很明顯地放緩,通貨膨脹率在戰前是6%,雖不理想,但仍在控製範圍。然而1937 年中日戰爭全麵爆發後,通貨膨脹率開始加劇,遽增至兩位數;徵稅額亦在20世紀30年代下半葉急升;到1938年,軍事開支已占去*預算的3 / 4、國民生産總值的30%。如果與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及80年代的經濟狀況相比,日本的失衡情形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此後數年中,其嚴重情況更是變本加厲。到20世紀40年代初,消費經濟實質上已消失。為瞭嚴格掌握資源去嚮,紡織及其他消費工業絕無其他渠道可以取得任何原料及資本,總動員計劃更迫使其設備轉為戰時生産服務。不過物價與工資管製産生意想不到的惡果,它迫使消費者、雇員及工人轉嚮黑市求取所需貨物及工作,*後導緻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從1934年到1945年,日本實質工資下跌60%,而美國及英國同期的實質工資則上升20%,德國則是維持原狀。到1944年初,當時各大都會仍未遭*空襲,民間生活已經好幾年陷入物資匱乏狀態,*亦實施管製。
這種每況愈下的情形可見於一個老闆娘的平實迴憶,她原來生活相當富裕,與丈夫在東京經營麵包店。根據她的自白:
有一陣子我們隻能買到一種上海(假)雞蛋……它們不像真正的雞蛋可以起泡沫,因此糕點也發不起來瞭,不過到後來也沒法買到瞭,我們隻好改賣三明治,其後糖又無法供應瞭。我們買來10條麵包,能切多薄便多薄,由於買不到火腿肉,隻好用鮪魚作材料……不久,我們這些小老百姓連雞蛋也買不到瞭,更不用說鮪魚,我們隻好放棄三明治生意……到後來,我們連烤麵包的機器也給瞭軍部,因為它們是鐵製的……我們身邊也沒有多少東西剩下,飛機空襲又一天比一天緊,*後我們決定離開東京……我們門前中町的傢是在3 月9 日那一天的空襲中被燒毀的……不過我們還算幸運,傢裏的人都在戰爭中活瞭下來。
當動員與戰爭的陰影逐步籠罩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時,日本的文化*卻扮演著各色各樣的角色。或是為自保,或是為不滿時局,有些人便投入到藝術工作及非政治性活動中,藉以逃避現實。*的作傢榖崎潤一郎(1886—1965)緻力於將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翻譯為現代日語,約於1938 年完成。一些左翼學者亦由積極變為消極,轉而翻譯歐洲古典社會科學名著。久留間鮫造(1893—1982)就是在這時期開始編纂馬剋思著作辭典,*後完成這項巨細無遺的浩大文化工程,有類今天因特網時代的搜索引擎,其不同之處僅在於它是計算
機問世以前的産物。
有少數異議者雖未有互相交流,但各自企圖躲過言論檢查,發錶其批判性看法。下麵一首詩發錶於1944 年,很明顯未被當局檢查齣來,因此得以宣揚其和平主義觀點:
鼠
拋棄生死之生
一隻老鼠有若浮雕
挺立於熱鬧街道之中
俄然老鼠壓得扁平一塊
來往如織的
車輪
一起飛滾而來
像熨鬥壓嚮老鼠
把它熨得扁平
老鼠
一隻的老鼠
不但老鼠沒瞭,一隻也沒瞭
死亡陰影頓時銷聲匿跡
有一天,在熙來攘往的街道
隻看見一塊扁平之物
於陽光下遭受踐踏與蒸烤
然而這首詩的作者究竟屬於少數人,大部分的知識分子多半熱烈支持戰爭。他們加入*主辦的藝術傢與作傢團體,或是撰寫文章,或是發錶演講,主張戰爭動員及革新是一個偉大任務,目的是“超剋近代”。
戰爭爆發以後,思想界*重要的工作便是批判現代性及西方文化,其努力到1942年7月達到高潮,亦即當時在京都大學所召開的“近代之超剋”研討會。日本國內不少*學者聚首一堂,希望能把他們在學術上的貢獻與地緣政治學聯結起來。在他們看來,思想工作其實是整個戰爭的一部分,應為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聖戰”盡一番力量。對他們而言,中國與太平洋戰爭有其“*史的意義”,這意義不外乎“日本人的血與西方知性之間的相剋過程,西方知識至今已形成一個體係,橫行霸道,而日本人的浴血奮鬥纔是我們知性活動的真正原動
力”,與西方思想扞格不兼容,兩者必須做殊死決戰。正如在實際戰爭中,日本要解放亞洲,不要接受西方霸權;在文化戰爭中,亦要反抗近代性及西方,不要屈膝於西方的文化理想中。
“近代之超剋”的支持者認為文化上的真正敵人是理性的“科學”,它可以溯源至希臘、猶太及基督教,日後逐漸成為西方傳統。西方傳統文化是以人神對立為中心,然而日本則相反,它從來沒有人神矛盾或緊張的關係,因為日本精神源於神道,其基礎為一個“知的統一性”,強調存在、生命以至萬物的“全體性”。
反近代性者認為自19 世紀80 年代以來,明治維新便遭齣賣。他們認為明治維新真正的精神是承擔東方的責任,聯閤各東方國傢反抗西方。從某一層麵而言,日本是成功的,因為當印度遭淩辱、中國被瓜分之際,日本卻屹立不倒,成為反抗西方的中流砥柱。然而其後卻
不是這迴事,明治日本稍後的“近代化”政策導緻全國陷入西方物質主義中,日本人民變得自私自利,看不到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在天皇仁愛的領導下,共同創造一個不分階級、和睦相處的社會。反近代性者認為日本到20 世紀20 年代更泥足深陷,大傢渾渾噩噩,隻知追求個人利益及快樂,而“摩登女郎”、美國電影、速度、縱情聲色,均成為這些生活的特徵。上述所謂商業化及庸俗化的生活,其實已存在於德川時期的大眾文化中,不過當時把一切過失均諉之於西方文化的侵略,特彆是美國輸齣的毒素,美國民主被指責為一種掩人耳目的手法,這種小恩小惠卻欺瞞瞭許多無知大眾。
下麵一首詩可以說是上述批判精神的總結,它是竹村健太郎於1941年12月4日所作,剛好是珍珠港事變發生前夕,當時社會的氣氛是期待戰爭擴大。也許是偶然,這一首詩剛好發錶在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發生的日子。
我立於義與生命
彼立於利
我可說捍衛正義
彼可說利之侵略
當彼藐視四方
我則打造大東亞傢庭
戰爭的目的被神聖化,它要解放亞洲,使其不再受西方操縱的現代主義壓迫,重新恢復亞洲社會的和諧。長榖川如是閑(1875—1969)*是*作傢,1942年初他曾在《日日新聞》上寫道:“東亞民族將會以大東亞戰爭為開端,建立一個共通文化區域,與自中古時期以來的歐洲類似……而*步就是要將西方影響力逐齣東亞。這偉大的任務現在正落到日本的肩膀上。”
日本*的戰時文化政策是上述精神的反映,國傢政策公然排除英美文化的影響力。德法電影雖仍準許上映,但隻限於那些歌頌英雄事跡的電影,愛情片則被拒之門外。所有“敵國音樂”都在禁止之列,特彆是那些靡靡之音的爵士音樂。日本音樂文化*是由*控製的一個組織,擁有相當多的教師及音樂傢會員。由於爵士音樂在日本十分風行,它在1943 年1 月宣布,要“將美國爵士音樂的影響橫掃齣日本”,規定每個月的第三個星期五都開會討論“消滅頹廢爵士音樂”的方法。自20 世紀20 年代齣現的美容院,其後日益普遍,到戰時亦被指責為汙染女性的純潔,燙發因而被列為禁止項目。棒球在19世紀90 年代後便十分受歡迎,亦成為被禁目標,在1943 年4 月文部省下令停禁“東京大學棒球聯盟”間的大學比賽,主要是配閤大學體育課程以軍事訓練優先的目標。日本*同時發動一場淨化語言的運動,要改變多年來英語及其他西方語言混雜於日語的情況,故棒球中的“打擊”及“齣局”等外來語要用本土詞匯取代;“日本阿爾卑斯山”等用詞亦要重新命名為帶有本土氣息的“中部山嶽”;*也不鼓勵民間使用“爸爸”“ 媽媽”等西式稱謂。
無論知識分子還是*都大聲疾呼,要求全民拋棄墮落無恥的西化生活方式,用犧牲精神取代之,稱這纔是真正的日本皇道。他們的呼喚確實努力不懈,而且是無處不在。因為消費品
愈來愈短缺,刻苦而又自我犧牲的生活事實上是無法避免的。西方的*品已從商店貨架上消失,城市婦女亦不再穿著時髦服裝,換上所謂傳統日式女性工作服,美容用的吹風機則送往軍方,作為再生軍用物資使用。
然而當文化行為與物資短缺或軍事需求無關時,其限製的效果則不太彰顯。人們對棒球的興趣仍然維持不減。1943 年10 月,軍方開始徵召大學生入伍,當時在文部省強製下,大學間的棒球比賽已經被禁6 個多月。即便如此,早稻田大學及慶應義塾大學的校方仍認為兩
校間的棒球比賽是*好的送彆方式。兩校的比賽吸引瞭一大批觀眾。至於職業比賽,球員都換上軍隊製服及軍帽。1944 年1 月,聯盟名稱亦改為“日本棒球國傢服務*”,但球迷依舊蜂擁到球場去。甚至在1944 年,當比賽在後樂園球場(今東京體育館所在位置)進行時,看颱上方要布置高射炮防守,平均仍有2 500 名球迷觀看這個敵國的全民娛樂項目。直到1944 年11 月,職業賽事纔完全被禁止。
音樂界的情況亦如此。當爵士音樂被禁時,咖啡廳隻是把留聲機關上幾天而已。但很快,老闆又開始播放舊流行麯,開始還把聲音調低,後來便愈來愈大膽。甚至在軍隊內亦無法完全禁止“敵國音樂”。四個神風特攻隊隊員在等候任務分配時偷空參加瞭一個傳統詩歌創作比賽。在他們創作的和歌中,有兩句這樣寫道:
與美國人拼命的男人在聽爵士音樂。
久違瞭爵士樂,真希望和平快點來臨。
所謂超剋近代文化的工作是充滿矛盾的,與新政治及社會經濟秩序事業的打造如齣一轍,無法産生一貫的政策,在執行時亦漏洞百齣。在思想層麵,反近代主義事實上源於西方,日本當時所用的觀念性語匯,均為歐洲的尼采及海德格爾等人所提倡。而且的確,當聲嘶力竭地喊齣“ 超剋近代”的口號時,所反映齣的現實就是日本的近代化已根深蒂固;在一般大眾層麵,西方的潮流、品味及習慣已深深打進日本社會,無法輕而易舉地割棄。口號雖然叫得震天響,但要打仗,則必須倚賴“理性科學”以生産飛機,也要用它來應付生産及戰場上的各種需要。事實上,日本工程師所設計的零式戰鬥機十分齣色。另一方麵,臭名昭著的“731部隊”細菌戰專傢把冷酷的“近代”理性應用於生物戰爭計劃中。這支部隊亦被稱為“石井部隊”,以其創立人石井四郎命名。該部隊於1935年創立於中國東北哈爾濱郊區,日本軍方在此實施大量人體試驗,基本上以中國人為對象,過程相當殘酷,目的是要開發和試驗細菌對平民大眾的影響,例如鼠疫、肺結核等傳染病。*後,我們必須瞭解到近代性及傳統價值的喪失所引起的不安並不限於日本或軸心國傢,它是近*活的一種明顯特點,全*皆然。戰時日本使用極端方式以應付這種揮之不去的近代性難題,*後造成災難性後果。
節選自《第十二章 戰時日本》
【二、“3*11”災難及災後】
當對現在與未來懷有悲觀情緒的說法到處流播、被炒作得沸沸揚揚的時候,日本人民在2011年3月11日下午遭遇有史以來*強烈的地震。它亦是*上有史以來第5大地震。地震強度為9級,震中位於日本東北宮城縣海上離海岸不遠的地方,它的威力是1923年關東大地震的100倍,而後者死亡人數已遠超10萬。幸好建築規範嚴格,同時建築技術亦容許高層大樓能吸收地震,居屋與辦公室的毀壞程度與地震強度相比仍屬溫和。但相繼而來的海嘯卻帶來高達15至16米高的海浪,直撲廣大海岸綫,搗毀瞭防波堤。原來預估的設計根本沒有發揮作用,結果造成數以韆計的人被淹死。在某些地區,由於海岸綫地形作用,波浪甚至高達30至40米。由於不少受害者被波浪捲到海上,準確死亡數字無法核實。截至2012年7月,死亡數字接近19 000,另有2 906名失蹤者,估計他們事實上已不能存活。約有27萬人無傢可歸,他們或因住所被毀,或依照*命令撤齣傢園,隻能居住在臨時設施內,重建新居的希望則遙遙無期。
海嘯後存活下來的*多無法描述他們在海嘯打擊中的見聞:很多市鎮完全被淹沒,一度是那些市鎮大動脈的道路、建築物等,如今毫無蹤影可尋。在日本東北福島縣岸邊的核電設施,其冷卻係統為海嘯破壞,更使情況雪上加霜。福島*核電廠離東京241 公裏,由東京電力公司(TEPCO)經營管理,其部分電力輸送給東京市居民。由於冷卻係統失靈,産生連串令人心驚膽戰的爆炸,*後是核燃料棒融化,嚮空中釋放大量輻射塵,然後飄落至泥土及水源中。到現在沒有接到報告說有人因暴露於輻射中而死亡,隻能希望輻射的長期影響減至*低限度。但隻能說是希望,無法肯定。
東京電力到2011 年12 月纔宣布完成核電廠的“冷關閉”。然而至少到2012 年夏天仍有少量的輻射銫由廠內漏齣,福島縣及附近各縣河流及湖泊仍可以探測到含輻射的泥土,其汙染程度及所産生的危險,至今仍未有定論。輻射不斷外泄究竟有多嚴重實在不易判斷,不過要完全清理福島核電廠本身,大概要好幾年,何況核燃料泄漏後,輻射會擴散到福島及其鄰近各縣的水源及泥土中。在此後幾十年中,無法不擔憂數以百萬計人口的長期健康問題(災害發生時,隻福島縣的居民便超過200 萬)。
在3 月13 日的記者招待會上,以及在兩星期後對國會發錶的演說中,菅直人首相稱這次復閤式災難為“二戰”結束以來“我們國傢*深重的災難”。明仁天皇似乎支持菅的說法,3 月16 日他*地通過全國電視網發錶意見。這是在其父裕仁天皇於1945 年8 月在廣播
中宣布日本投降以來,天皇*在廣播中發錶演說。明仁天皇呼籲人民“在未來的日子裏,永遠不要放棄希望並好好照顧自己”,類似其父在1945 年廣播中所說的“忍其難忍”。他的演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對*時間參與援救者的感謝,*個便是自衛隊,此亦是日本天皇*次公開提到自衛隊。
到2011年春夏間,“3*11”整個事件過程更為清楚,它是由兩個相關但截然不同的災難造成的,而其所産生的結果亦很不一樣。一個是海嘯産生的災難。生存者在哀痛其損失時,亦要奮力重建他們的生活及小區。他們一麵討論把居處搬到高地的優缺點,同時亦談及長久以來的問題,即人口老齡化及縮減,以及年輕人工作機會的減少。另一個災難是核災及其多重影響。約有8.8萬名居民被迫撤離他們的傢園,6.2萬人甚至要搬離福島縣,迴來的機會微乎其微;另外有200多萬名居民要長期暴露在低度輻射中,這可能對他們的身體不利;還有就是全國能源供應及能源政策問題。
一年之後,關於災難後果的各種故事仍在平麵及廣播媒體中廣為流傳,甚至是在更新式的網絡以及社交媒體*中。在2012年2月至7月間,至少有4份重要報告討論核燃料泄漏的原因及影響,寫作班子由一個重要的獨立調查團隊(2月)、東京電力公司(6月)、國會調查委員會(7月初)和一個*顧問小組(7月末)組成。在關鍵問題上,他們的看法有分歧,例如對首相應對的評價—除瞭東京電力公司的報告外,他們一緻指責*的應對動作錯亂、*及東京電力公司的顢頇,以及未能實時公布重要信息。
要解讀這些災難並非易事,在事發後*為普遍的一種想法是與其他危機做比較,甚至直接聯係起來。簡而言之,可以用“沒想到”這三個字總括,災後人們不斷聽到這三個字。因為一直以來人們預估下一次大地震會發生在日本東海(名古屋地區),從來沒想到會發生在日本東北部;也沒想到海嘯能破壞沿東北海岸綫的防波堤及示警係統—它們都是花瞭無數金錢與血汗建立起來的,一直被引以為傲;也沒想到在地震與海嘯的雙重打擊下,一個核電廠會轉化為一個與“原子彈”差不多的東西;更沒想到在災難前供應大東京及東北地區25% 的電力網絡會停擺多月,而該地區的生産力占日本國民生産總值的40% ;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是生産供應鏈如此脆弱,地震直接影響所及的東北地區,其生産力隻占日本國民生産總值6%,但卻讓日本其他地方,甚至歐美的生産設施停擺。故“3*11”事件也在華爾街金融專傢的預料之外,在2008 年,他們原本宣稱的金融安全閥工具卻因為次級貸款引發瞭全球金融崩潰;換個比喻,“3*11”事件成為針對金融市場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正如2001 年恐怖主義者將飛機變成一種武器般難以想象。
亦有另一種解讀,它把上述情況聯係起來,角度卻有不同。到2011 年春末,日本輿論主流已認為災難發生不是意外,而是人們沒有“意願”麵對其後果,特彆是重要人物。其實這種想法在災難發生幾天後便齣現,尤其涉及受損核電廠的問題;輿論也批評地震學傢的預言過分自信,隻著重其他地區;同時亦批評工程師及災難科學傢對堤壩結構過分樂觀。有部分專傢及社會活躍分子事前便曾提及核危機的警示,他們人數雖少卻有一定的知名度。有些人事後聲名大噪,好像要補償他們過去所受的冷遇,以及人們不願意麵對他們曾提及的“不中聽的真相”。
因此災難以前不是沒想到,缺乏政治及經濟上的行動力成為災難的關鍵因素,上述事實不可否認。2012 年3 月曾有報道,2004 年東南亞海嘯發生後,東京電力公司做過海嘯演習,其規模與“3*11” 類似。這個演習準確地預計到所受損失的程度。據說由於要準備應對這種緊急狀況所費不菲,*後便未采取任何行動。核災難的根源其實相當深遠,事發後,記者、社會活動傢與學者不但指責東京電力公司及*,更創造瞭“原子力村”這個名詞,提醒社會大眾長期以來它背後隱含的政治及企業利益。從20世紀50年*始,無論全國還是地區的政治*、官僚、科學傢及私人企業都提倡並支持核電(同時亦支持大水壩發電)。他們認為這是個雙贏的發展構想,不但為發展城市及全國經濟提供所需能源,而且為日本農村帶來就業機會及經濟發展。現在當然可以瞭解,這種發展策略與安全機製背道而馳。不過縱然及早戳破核電安全的神話,能否為本國找到更好的能源來源卻是另一個問題。
要通過什麼樣的政策來發展什麼樣的能源?要設立更安全的核電廠還是放棄核能發電?應該在什麼地方、實行哪一種重建方案?無論對個人還是傢庭,企業還是國傢,答案完全要看人民願意承受多大的風險,所謂危險都是憑空想象,但卻不一定發生。在災難發生後的短短幾個星期中,衝突便齣現,一方麵是在重建過程中緻力於改良,另一方麵則是要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或繼續走生意發財之道。有人想重建釜石市那樣更大的防波堤,而且獲得不少支持。可事實上在海嘯過程中,堤壩隻能稍微減輕其力度而已。亦有人主張擴大沿岸森林區及填土區,它在某些地區的確發生作用。另外一些意見是增加更方便的逃生路徑,重新設計市中心及高地住宅區。有關上述各種意見,縱使各方麵都願意盡其*大善意配閤,也難以下決定。
在災難後的好幾個月,當日本人民一直思考上述各種問題時,一種重要的敘事齣現。這種敘事把草根階層及日本各地方看作“好人”,抗衡社會上層的“壞蛋政客”及企業行政人員,這些人自私而又枉顧人民利益(尤其是東京電力公司的人)。無論在日本還是*各地,幾乎同時廣泛流傳著一些故事,指齣東北地區災民遵守秩序、忍耐、置苦樂於度外及擁有強韌生命力等特性。在撤離中心,他們盡量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不會侵奪彆人財物,亦願意把僅有的東西與彆人分享。強烈的對照麵則是那些政客,他們沒有到災區慰問,亦沒有公開錶示同情或支持,甚至趁機在政界爭權奪利,在救災過程中攫取利益,其實政客間的政策基本上差異不大。在整個受災過程中,中央*內*能脫穎而齣的隻有自衛隊,其名聲不但更鞏固且贊譽有加。民意調查顯示人們對自衛隊在救援及賑濟工作上的錶現幾乎一緻贊揚。在日美軍亦與自衛隊配閤,參加一個“友情行動”計劃(OperationTomodachi),社會上一般反應都不錯。
好人的草根階層與冷冰冰的政客、官僚及企業精英,這種黑白分明的兩極化分法無疑過分簡化。若仔細觀察,從災民傢中失竊到救濟組織**賑災捐助,這些事時有耳聞。當地民眾自身亦常有齟齬,甚至互相鬥爭。在中央,很多公務員勤勤懇懇、努力不懈地工作—並不限於自衛隊,他們提供救濟,為復原計劃編列預算與尋找財源,並且調查問題發生的原因。當然,所謂有責任感及道德感的大眾與無責任感及壞透瞭的領導人,這些說法對很多人來說並非沒有根據。
具體而言,政治人物*咬*的戲碼來得十分迅速,令人訝異。不隻自民黨與民主黨之間齣現鬥爭,民主黨內部也同樣産生紛爭。2011 年6月2 日,離震災還不到3 個月,國會對首相菅直人便投下不信任票,主要是由他自己黨內的投機分子背叛造成的。原因之一固然是不滿其應對災難的方法,但也是由於黨內反對派長期纍積的不滿所造成的,*顯著的例子便是權力不斷走下坡的*一郎。為瞭阻止不信任案的成立,菅直人承諾“隻要災害處理有一定進度”,便會辭去首相一職。2011年8月,他依約辭職,次月其首相及民主黨總裁職務由野田佳彥擔當,野田是一位低調卻更保守的政治老手。因此在*的災難麵前,大傢會好奇地追問:究竟這群對舊遊戲樂此不疲的政治傢內心在想什麼?
野田內閣無須麵對救援及賑災的危機,但卻要化解更長期性的復原及外交上的挑戰。民主黨仍身處危機四伏的政治及政策環境中。為瞭不增加*債務而能支付災害復原建設,野田在2012年夏天與自民黨妥協,以換取國會通過兩階段加稅案,把消費稅提高至2倍,亦即由原來的5%提升至2015年的10%。不過加稅與民主黨2009年的競選政綱相抵觸,*宣稱他反對野田的原因與反對菅直人一樣。2012年7月,*脫離民主黨,49名民主黨議員跟隨他,另行成立一個小黨,但有相當實質性的影響力。結果民主黨在國會的眾議院中僅以微弱優勢成為多數黨。為瞭取得自民黨的支持,野田承諾在短期內舉行大選。
…………
節選自《第十八章 震蕩、災難及其後續:2008年以來的日本》
序言
麵對現代*急劇的變遷,日本人民在過去200 多年的經驗是個令人贊嘆的故事。而本書以此為重點,開始於德川幕府統治的後期
1800 年前後,終結於21 世紀初的日本。
這200多年間,正是現代**的蛻變期。現代*的齣發點在1800 年左右,這一時間點開創瞭*史不平凡的階段,亦象徵日本巨大變化的初期,然而兩者的聯係是韆絲萬縷的。英國的工業革命急遽地改變全球經濟及軍事力量的現況,法國及其他地方的政治革命催生齣現代民族國傢及民族主義,不但推動連串的新觀念的産生,為人類社會爭取正義及機會,而且為全*發展齣各種全新的統治形式。本書*部分便是檢討上述各種全球性變遷如何匯聚於日本,與
此同時,日本德川幕府統治亦麵臨不斷高漲的政治及社會危機。
在第二部分,本書轉為關注日本的近代革命及19 世紀末的驚人變遷。這一時期曆史通稱為“明治時代”,“明治”為睦仁天皇在1868年即位時所用的年號。在明治一朝,日本迅速由半殖民地變為帝國主義*的一員,其成就令人吃驚。第三部分則敘述日本的帝國主義時代,始於日本一躍成為全球強國之一,終於第二次*大戰生靈塗炭的體驗以及占領時期。*後一部分則探討當代日本的戰後曆史,以及今天日本人民所麵臨的種種問題,當然這亦是*各地問題的一部分。
【各種主題的相互關聯性與現代體驗】
本書的英文題目其實反映齣兩個重要的主題:現代性及關聯性。通常這類書籍會題名為“日本現代史”(Modern Japanese History),如此一來,整個寫作重心便會以日本為主,強調其日本特性,也就是說嚮讀者訴說一段以“日本”為中心的曆史,隻不過它是發生在我們稱為“現代”的這一段時間而已。本書則題名為“現代日本史”(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目的是把重心由日本性轉移至現代性,因此它是要訴說一段“現代”的獨特曆史,隻不過發生在一個名為“日本”的地方而已。
換言之,日本現代史是*現代史的一部分,兩者無法分割開來。亦齣於這個理由,本書不能不以關聯性作為其主題。事實上,海外對日本一直有深遠影響,它包括思想、事件、物質以及資源,無所不包。當然日本對其他地方亦有其影響,兩者相互交流的結果有時是正麵的,有時則是負麵的。無論如何,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日本人民與其他地方的人民有不少共同分享的東西。當我在以後各章中談及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各個領域時,這個主題會更為清楚。
德川政權的危機當然有它的內在因素,但國際環境的變化確實加速瞭德川統治的崩潰。一群新一代的領導人譜寫齣一個國傢建設的劇目,反映齣他們理解瞭歐美諸國軍事及經濟力量興起的緣由。在反對及爭論之下,他們所走的道路有一定的麯摺迂迴,但其現代化工程的確有很大影響。從他們的時*始,日本與*其他地方一樣,民族國傢的特質成為其現代史的核心主題,而本書討論的重點則是其重組政治生活的鬥爭過程。這些矛盾所涉及的觀念與製度都是現代*政治生活的焦點:憲法與國會、君主與民主、兩性權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及軍人的角色,等等,不一而足。本書一方麵重視統治者
執行的政策,另一方麵亦關注一般大眾的政治行動,這對各個政策也有影響。
與*其他地方一樣,19 世紀及20 世紀資本主義在日本的冒升是現代化的一個有關麵貌。本書會討論*及私人的角色,還有工作人員與管理層的互動。日本與其他地方一樣,其社會關係十分復雜,社會階級之間、兩性在職場及傢庭之間、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這些關係都是復雜且有重大影響力的。要求和諧相處的呼聲不時發齣,有時有效,但衝突依然是常態,而且頗為嚴重,本書會特彆注意這方麵。
現代*史的第三個麵貌是國傢間的衝突,以及衝突後所喚起的國傢意識。日本在亞洲及全球所扮演過的角色十分引人注目,主要是因為它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日本曾於20 世紀前期在國際上帶來深重災難。從19 世紀50 年代到80 年代,日本原是個無獨立性的半殖民地,為西方列強掌控。但到1905 年,這個新國傢卻成為殖民強國,與西方
列強平起平坐。在20 世紀30 年代及40 年代,日本轉而進行帝國擴張,並發動戰爭,要在整個亞洲建立霸權,結果以失敗收場。自此,日本在全球政治上成為一個和平而消極的國傢。日本、亞洲及西方這三者的關係不但變動不休,而且至今仍難有定論,這也是以後章節的重要焦點。
在現代曆史的整個脈絡中,關聯性的另一麵是多元性。任何地方的曆史在寬廣的*史中都自有其獨特性,日本亦不例外。如果關聯性及全球互動為日本現代史的核心主題,無可否認日本人民的思想及行為也有其獨特性。本書固然強調日本與其他地方分享共有的現代經驗,但亦會指齣日本與眾不同的一些經驗。舉例來說,德川時代武士統治階層的特性,無疑會塑造19世紀末現代化運動的形態。日本現代史的另一個特徵便是國傢強有力的角色,*一直要求掌控社會及經濟變化過程中所産生的混亂,社會階級關係和兩*均包括在內。*的行動有時會觸發意想不到的結果,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視。
承認日本現代史的種種獨特性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學者和學生不要用隻此一傢、與眾不同甚至異國情調的眼光來看待日本曆史。這種錯覺的存在,部分原因是日本人自身孜孜不倦地要界定何謂“日本性”,並希望能藏之名山,傳之萬代。他們的做法有時近乎執著。至少從19世紀到今天,這種情況仍然存在,因此日本人這種對界定“日本”的熱衷,成為本書在討論精英及大眾文化時的一個重要主題。本書會指齣很多所謂的“日本傳統”隻不過是現代*中所創造的神話而已,部分“日本傳統”被視為進步的絆腳石,部分則成為日本的典型,並嚮*展示。正如美國人一直要尋求一種獨特的“美國式生活形態”(今後亦會繼續下去),並誓言負保護之責,而法國人、中國人以至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類,其實亦同樣會宣稱他們有自己“*”的特性,並要努力保衛之。因此在整個日本現代史中,要找齣一種“日本性”,並要保衛它,這種深沉的熱心到今天仍然存 在,並非稀奇之事。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