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典藏书系-卡尔·威特的教育 | ||
| 作者 | (德)卡尔威特,文道著 | ||
| 定价 | 24.8元 | ||
| ISBN号 | 9787547035719 | ||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
| 出版日期 | 2015-07-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我绝不剥夺儿子玩的权利 通过对儿子的教育,我发现玩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玩之中可以逐步开发孩子的智力。 父母总是把孩子玩泥巴、玩水、玩沙、玩石子看成是一种没出息、没教养的行为,认为这样的孩子成不了大器。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孩子与不同,不可能像大人那样坐在那儿静静地思考问题,孩子须在玩的过程中通过触摸事物,实际的摆弄和操作来认识世界。对孩子来说,周围的一切环境都是学习的对象,他们往往在各种活动中发展起他们的智力。 只要有空,我带儿子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识。在参观前,儿子都要先阅读大量有关的书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自己的眼睛实地接触这些事物,获得了大量与直接感知相一致的信息与知识。在这时,儿子的脑子总是转动得特别快,心里充满着寻根究底的疑问。面对儿子源源不断的问题,我总是尽我所能给他说明和解释,并做到深入浅出,决不随便敷衍。因为我知道,这样教授知识自然而且有效。 只要能满足儿子的求知欲望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我决不吝惜体力和金钱;为了向儿子公开魔术的秘密,我曾不惜重金,请魔术师现身说法。类似这样的事情还非常多。儿子生长在内陆地区,但他总在书中看到对大海、大洋的描述。他很喜欢看这一类的书,在看了麦哲伦、哥伦布等航海的传记以及《马可·波罗游记》这些书以后,他非常想去看看大海。于是,我带他去了地中海海岸。平生次看到大海,儿子兴奋极了。我们在那里拾贝壳,采集海藻,拾水母、海星等。我对他讲述了这些海产品以及海底生物的各种知识,他对神奇的海底世界十分向往。我们又在沙滩上做各种游戏,比如堆山、凿河、开湖、垒岬、修湾、筑岛、封岛等。要使孩子形成地理概念,海边真是有利的地方。我把地球仪带到海边,告诉他地中海在这里,越过地中海能到达非洲,非洲大陆的两边是太平洋和大西洋,越过太平洋可以像马可·波罗那样到达中,而越过大西洋可以像哥伦布那样到达美洲。这样,儿子逐步了解了地球的概念,学会了世界地理。 光参观还只是这类教育的一部分。每次参观归来,我还让儿子详细叙述见到过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由于有这一功课要完成,使儿子在参观中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我或者导游的介绍与讲解。这样一来,效果更为显著,儿子能记住更多的东西。 儿子3 岁以后,我不再局限于哈勒地方,开始领着他到各方周游。5 岁时,儿子已经在我的陪伴下,几乎周游了德的所有大城市。在旅途中,我们既登山,也去游览名胜;既去寻找古迹,也去凭吊古战场,还参观了无数的古堡、宫殿、园林、教堂。回到旅馆后,我让儿子把看到的一切写信告知他的母亲和熟人。回到中,他还要向亲人们口头讲解旅途见闻和切身体会。6 岁时,儿子已经成了洛赫附近见多识广的孩子了。他的见识甚至超过很多大人。人们在地理、历史方面有什么想知道的都去问他,或者想听听其他地方的奇闻逸事的,也会来找卡尔。后来,儿子干脆写了一本游记,将自己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写了下来,大都看得津津有味。 儿子的丰富的知识得益于他在玩的过程中通过接触实际环境的切身体会。通过各种玩乐,儿子不仅熟悉地掌握了各种常识,也培养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生活情趣。我从来不想把儿子培养成所谓的学者,他们只懂得自己的一点专业,为了显示他们有高人一等的学识,不论对谁,走到哪里,总是一味卖弄他的专业,不管人是否愿意。对于专业以外的东西,他们一概不知,也毫无兴趣。比如,他们非常缺乏常识,像一些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们对时事等问题发表的拙劣看法,时常成为人们的笑柄。 带有偏见的人们认为我儿子除了坐在书桌前面,其他什么也不干。他们甚至认为,他可能除了学究式的知识外,还会点外语,其他一概不懂了。但是了解我儿子的人都知道,他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少年都少。事实上,他把大量的时间尽情地花费在了玩耍和运动上,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的一个的天才,出生于1800年。卡尔八九岁时,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种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是擅长数学。9岁那年,考中莱比锡大学。1814年4月,未满14岁的卡尔由于数学论文而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两年以后,又于16岁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还未上任,便接受了普鲁士王的赏金去意大利留学。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的大学里讲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本书为老卡尔·威特,根据亲子教育的成功经验,写成的一本举世闻名的教育奇书——《卡尔·威特的教育》。 |
| 编辑推荐 | |
| 跨越三个世纪的教育经典 畅销全世界的亲子教育经典,幼儿教育的教材! 一本书让您将一个普通的孩子培养成天才! 名校联合推荐的教育读本: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 |
| 作者介绍 | |
| 老卡尔·威特,天才卡尔·威特之父,牧师职业。编者文道,曾任出版社编辑,编撰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图书。 |
| 序言 | |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赞叹,叙事流畅,逻辑缜密,仿佛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作者在构建其教育框架时,似乎将东西方不同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精妙的融合,既有东方哲学中对“心性”修养的重视,又不乏西方教育中对“独立思考”的强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学会质疑,更是一种构建自身判断体系的过程。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阐述如何引导孩子(或者说,引导任何人)去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有信息。这种由内而外的启发式教育,比任何填鸭式的灌输都要有效得多。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思考着如何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教育问题的全新视角,它超越了工具性的指导,直抵教育的本质——塑造完整的人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刻板说教,反而充满了文学性和画面感。作者擅长运用譬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复杂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作者构建的那个理想的教育场景中,亲身感受着每一个教育瞬间的张力与美好。书中关于“个性化发展”的论述,简直是为当今高度同质化的社会开出的一剂良方。它鼓励我们去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轨迹,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孩子。这种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观,是建立健康社会关系的基础。读罢此书,我深感充实,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带来了一种力量——去更有勇气和智慧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与挑战。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教育理念的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教育哲学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结合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探讨的“自我驱动力”的培养,书中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一些习惯。比如,书中强调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真正含义,它不是鼓励盲目跟风,而是引导个体去深挖自身潜在的热情所在,并通过持续的探索来构建知识体系。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到位,每一个故事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可能忽略的细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有效学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获取,而是更注重内在的思考和内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指南,更像是一次对自我成长的深度对话。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偏向理论性的读物有些抗拒,总担心会陷入空泛的术语和晦涩的阐述中。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非常亲和的姿态展开,作者似乎深知普通读者在面对教育问题时的困惑和焦虑,所以他总是先抛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层层剥茧,给出富有洞察力的解答。书中关于“挫折教育”的部分尤其发人深省。过去我总觉得要保护孩子免受所有失败,但书中指出,适度的、有引导的失败,才是构建坚韧品格的基石。这种观点非常现实,也极具挑战性。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成功”的定义。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每一个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读起来毫无压力,反而会产生一种“读下去”的强烈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它触及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关乎家庭环境的营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作者对“环境塑造人”的论断,让我对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有了更警惕的关注。比如,书中提到家庭氛围中无意识的榜样作用,远胜于任何刻意的说教。这种细腻的观察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和人文关怀。此外,书中对“创造力”的论述也极具启发性。它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公式,而是强调创造力来源于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和不受限的尝试精神。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成人教育”的教材,它帮助我这个成年人重新校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白了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相互影响的旅程,而不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