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你的10-12岁孩子
定价:29.90元
作者:(美)埃姆斯,(美)伊尔克,(美)贝克,玉冰
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3904712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1) 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美国格塞尔人类发展中心根据上千位孩子真实成长跟踪总结的早教百科 (2) 兰登书屋30年当家好书,全球阶梯教养,两代父母,3亿家长的信赖选择 (3) 中国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胡萍、小巫、安燕玲、海文颖倾情作序推荐! (4) 内容全面,从日常生活到教养难题,关于孩子每年的一切,都在书中可以找到!
内容提要
《你的10~12岁孩子》介绍孩子10-12岁时身心发展特质和成长规律;怎样在孩子10-12岁时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介绍10-12岁孩子的日常作息习惯;为父母讲解10-12岁孩子的管教方式;让父母了解10-12岁孩子的心智能力;告诉父母培养10-12岁孩子的道德意识。
目录
部分 我们对青少年的研究
章 导读——从宏观把握孩子的成长脉络
第二章 成长是核心
第三章 个性特征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演绎
第二部分 10-12岁孩子的成长与发育状况
第四章 你的10岁孩子
第五章 你的11岁孩子
第六章 你的12岁孩子
第三部分 孩子的成熟趋势以及各年龄区间的各项成长梯度
第七章 10-12岁孩子的人体机能体系:个头和体重增长迅速,异萌动
第八章 10-12岁孩子的自我照料及日常作息
第九章 10-12岁孩子的情绪起伏剧烈、渗入生活
第十章 10-12岁成长中的自我意识:追求“独立”
第十一章 10-12岁成长中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的成长
第十二章 10-12岁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真是反映行为能力和心理成长水平
第十三章 10-12岁孩子的学校生活对成长影响重大
第十四章 10-10岁孩子的道德意识:不必过分苛求
作者介绍
路易斯埃姆斯(1908-1996),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儿童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她毕业于耶鲁大学,毕生致力于儿童发展、儿童养育实践研究,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两代美国年轻父母。
弗兰西斯伊尔克(1902-1981),美国儿童行为学博士,与路易斯埃姆斯合著的作品很多都成为畅销书。
西德尼贝克 格塞尔人类发展研究所前所长,长期从事该研究所的医疗部门工作。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10到12岁的孩子——那个刚刚踏入“小大人”阶段的群体——是感到有些手足无措的。他们不再是那个只会依赖父母的幼童,但又远未成熟到可以完全自主。这种“半成品”的状态,让很多家长感到焦虑。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孩子开始在学校、在网络上寻找自己的定位,并用外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作者非常细致地分析了这种外部肯定依赖的形成过程,并提供了一套构建孩子内在价值体系的实用路径。书中有一段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我们停止用‘好孩子’的标准去捆绑他们时,他们才真正开始学习成为‘真实的自己’。”这句话击中了我的要害。很多时候,我们无意中培养出的是“取悦型人格”。这本书引导家长将焦点从“成绩”和“外在表现”转移到“内在的韧性和好奇心”上来。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一开始是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读到后面,更像是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它让我学会了放下控制欲,转而培养一种更有弹性的育儿哲学。这种深刻的理念转变,远比具体的技巧更有价值。
评分从装帧设计上看,这本书的用纸和印刷质量都非常出色,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也反映了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重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样,时而幽默风趣,时而沉静深刻,仿佛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教育家,用不同的“声调”与读者对话。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亲子冲突时的“非对抗性”策略。面对孩子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和偶尔爆发的叛逆,许多指导手册会建议家长“树立权威”,但这本却反其道而行之,强调“合作共赢的协商模式”。书中提供了一个“三步走”的解决冲突框架,核心在于先确认孩子的情绪,再阐述自己的立场,最后共同寻找第三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家庭氛围中的剑拔弩张感。它教会我,在孩子眼中,一个能够承认自己也有局限、愿意和他们一起学习解决问题的父母,比一个永远正确的权威形象,要亲近和可靠得多。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与其说是学习育儿知识,不如说是一次深入的自我教育和反思之旅。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成为了一个更平和、更有耐心的成年人。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不像学术著作那样严谨晦涩,但其内容的深度却丝毫不逊色。作者似乎深谙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波动曲线,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都能挖掘出背后深刻的成长意义。举个例子,书中详述了孩子在卧室空间上表现出的强烈占有欲,这不仅仅是“想有自己的隐私”,更是他们在建立自我边界和独立人格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可能会觉得孩子突然变得“小气”或“不听话”,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解释体系,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界限感”的建立是多么健康和必要。此外,书中对“屏幕时间”的管理也提供了一个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它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禁止策略,而是强调“内容质量优先于时间长短”的原则,并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共同制定出互相尊重的数字使用协议。这种基于尊重和平等对话的沟通模式,正是当下亲子关系中最稀缺的“润滑剂”。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停下来,拿起笔在书页空白处做笔记,因为书中的许多观点和建议都具有极强的即时操作性,读完后就能立刻在当晚的家庭互动中尝试运用,并且能切实感受到孩子反馈出的积极变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很吸引人,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略带手绘感的插图,让人立刻感觉到这是一本充满关怀和温暖的书。我是在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当时我对如何更好地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充满了好奇和困惑。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用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引入,比如青春期的微妙变化,孩子与同伴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们开始对世界产生独立思考的萌芽。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邻家长辈在聊天,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专家说教。我尤其欣赏它对“敏感期”的解读,不只是罗列出“应该”做什么,而是深入探讨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比如,书中提到孩子在这个阶段对规则的试探,实际上是对边界的探索和自我控制能力的练习,这种解读一下子打消了我很多不必要的焦虑。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开始反思过去一些处理亲子冲突的方式,很多时候是我们成人把自己的期待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而不是真正去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换位思考”的工具,让我能更耐心地去观察和接纳孩子成长的阵痛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教”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如何“陪伴”和“理解”的书籍,对于初为人父人母或者正在经历“叛逆期”挑战的家长来说,无疑是一剂定心丸。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并没有按照严格的年龄划分来设置章节,而是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展开,比如“情绪的火山与智慧的疏导”、“友谊的迷宫与社交的艺术”、“学业的压力与兴趣的平衡”等等。这种主题式的编排,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当前最困扰的问题,直接切入相应的章节进行阅读,非常具有实用性。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那一部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会孩子如何筛选信息、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没有采用空泛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可以融入日常对话的小技巧,比如在孩子提出一个观点时,引导他们去追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个信息的?”或者“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比强行灌输知识要有效得多。而且,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真实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中的父母和孩子,形象得仿佛就是我们身边的邻居,这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和可信度。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参加了一个长期、深入的亲子教育工作坊,不仅学到了方法,更重要的是重塑了自己对“育儿”这件事的认知框架,从过去的“目标导向”逐渐转向了“过程欣赏”。它让我明白,教育的本质是点燃,而不是塑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