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愚蠢”(“哲學烏鴉”黎鳴先生拷問曆史之力作)
定價:38.00元
作者:黎鳴
齣版社:中國廣播影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04370853
字數:280000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21 世紀中國人應當怎樣變得聰明起來
“哲學烏鴉”黎鳴先生拷問曆史之力作
從人文思想層麵解讀“中國崛起”之迷思
尼采: 我用一句格言就能戳穿一個大人物, 就像一支大頭針釘在蝴蝶上一樣。
歌德: 每一種思想*初總是作為一個陌生的來客齣現的。
利希滕伯格: 在一隻螃蟹看來, 一個朝前走的人要多蠢有多蠢!
司湯達: 我, 一個哲學傢, 並不關心滿桌的鈔票, 而關心的是數鈔票的人。
內容提要
本書是哲學傢黎鳴先生反思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全書分為“人學原理篇”、“追問曆史篇”、“瞻望未來篇”和附錄。在“人學原理篇”中,作者通過比較中西方文化對人性善惡的不同理解,由此引發元精神與三個世界性民族的種種哲思。在“追問曆史篇”中,作者反思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的種種弊病。在“瞻望未來篇”中,作者通過中西哲學的比較和中西傳統文化的研究,剖析瞭各自的利弊,並站在哲學傢的立場對中國文化提齣瞭希冀。本書文筆犀利、深刻而真誠,充分體現瞭一個“哲學老頑童”的學術功底和思想力度。
目錄
人學原理篇
1 文化人性的外衣
2 人性本善與本惡
3 人性原惡與原欲——永恒的實在
4 中西古代聖哲與人類元精神
5 人性禁忌與文化需求
6 聖哲的精神原則與現代人類的精神癥
7 元精神與三個世界性民族
追問曆史篇
8 為什麼中國人如“一盤散沙”
9 為什麼中國人難以閤作
10 為什麼中國人不能首先興起近代自然科學
11 為什麼中國人的“中世紀”如此漫長
12 為什麼中國人缺乏真信仰精神
13 為什麼中國人缺乏真求知精神
14 為什麼中國人不能隻靠復興傳統來振興民族文化
15 為什麼中國社會長期以來缺乏文明進步的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琴聲”中弱的一根“弦”是什麼
16 為什麼中國文人難以承擔現代知識分子的大任
17 為什麼說中國文人“非常卑鄙”
18 為什麼說中國人具有這麼強大的生命力
19 為什麼中國人孝而不忠
20 為什麼中國人的祖國愈來愈龐大
21 為什麼中國人的曆史既悠久又連續
22 為什麼中國人必須繼續珍惜孝的精神傳統
23 為什麼中車文人需要深刻的反省
24 為什麼中國人講“禮”而不講“理”
25 為什麼中國人重做人而不重做事
26 為什麼中國人欺善怕惡
27 為什麼中國兒童多不聽話
28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愚蠢”
瞻望未來篇
29 中國人,告彆過去
30 為什麼說中國文化一定町以在21世紀興起
31 為什麼說西方文化在21世紀會逐漸走嚮低落
32 為什麼說21世紀人類進入道德真窄的時代
33 為什麼說西方哲學已經死瞭
34 為什麼說20世紀是西方哲學走嚮死亡的後曆程
35 《巨變》人類嚮何方
36 從人學的觀點呼喚人類的第三等級製
附 篇
37 天纔黃金律
38 垂暮者的“童話”青春者的精神“n麵”
——也談使年輕人愚昧的“金庸熱”
39 問題片論
40 在垃圾文字的環境中成長
——就少兒讀物、少兒教育、人學和人性教育等問題答記者問
41 “不閤時宜”的演講
“思想狂徒”黎鳴(代跋)
作者介紹
黎鳴,當代哲學傢,被思想界譽為“哲學烏鴉”和“思想狂人”。1944 年齣生於江西南昌,現居北京。1981 年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一直從事社會控製論、信息哲學、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著有《中國的危機》、《問人性》、《儒學的終結》、《人性與命運》、《西方哲學死瞭》、《發現中國曆史》、《發明中國曆史》和《創造中國曆史》等十幾部專著。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直擊靈魂的挑釁意味,讓人不禁想探究作者究竟是以何種視角和論據來支撐如此大膽的判斷。閱讀的初始階段,我仿佛被一股強大的氣場所吸引,急切地想知道,這位“哲學烏鴉”黎鳴先生,究竟是如何抽絲剝繭,剖析那些深植於民族集體潛意識中的思維定式與行為模式。他筆下的文字,並非簡單的曆史陳述,更像是一種帶著批判性反思的哲學思辨。我尤其欣賞那種不畏前塵、敢於直麵文化“痛點”的勇氣。很多時候,我們習慣於將現實中的睏境歸咎於外部因素,卻鮮少有人願意深入挖掘內在的文化基因。這本書的價值,恰恰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內省工具,迫使讀者跳齣舒適區,以一種近乎殘酷的誠實麵對我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根本問題。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設置瞭一係列深刻的疑問,讓思考本身成為一場艱難而又必要的精神跋涉。這種挑戰既讓人感到不適,卻又充滿瞭知識上的興奮感。
評分坦率地說,閱讀此書需要極大的心理準備,因為它所揭示的真相可能會讓你感到不適甚至憤怒。然而,也正是在這種閱讀過程中的起伏和掙紮裏,我找到瞭久違的深度思考的樂趣。作者對於傳統思維模式的批判,是立體且多層次的,他沒有將任何一個文化符號神聖化,而是將其置於理性的顯微鏡下進行審視。這種徹底的去魅過程,雖然殘酷,卻是實現真正思想解放的前提。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周遭世界的觀察角度發生瞭一種微妙但持久的改變,看待舊有觀念時,多瞭一層審視的距離感。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對於任何渴望真正理解“我們從哪裏來,將往何處去”的思考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裏程碑式的作品。
評分初讀全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語言的犀利與邏輯的嚴密。黎鳴先生的文字風格猶如一把精準的外科手術刀,毫不留情地剖開那些被曆史煙塵和傳統美德所掩蓋的邏輯謬誤。他似乎對概念的界定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每一步論證都建立在清晰的定義之上,使得整個論述體係顯得異常堅固。我常常需要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迴味某一句論斷,感受那種思想的重量。這與市麵上那些流於錶麵的文化評論截然不同。這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曆史背景知識,纔能真正跟上作者的節奏。特彆是當他探討“群體性思維惰性”時,那種對數韆年文化積澱中形成的思維桎梏的解構,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僅僅是批評古人,更是對當下我們思維惰性的深刻警示,具有極強的現實指導意義。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古代經驗”與“現代睏境”的橋梁。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曆史的循環往復,卻不明白其內在的驅動力是什麼。黎鳴先生通過對特定曆史階段的反復考察和深入剖析,揭示瞭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後,實則有著某種深層的、難以擺脫的文化慣性在起作用。這種慣性,有時錶現為對權威的過度依賴,有時則體現為對非理性信念的盲目服從。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批判的同時,也流露齣一種深沉的關懷。這種“愛之深,責之切”的情感底色,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既有思想的冷峻,又不失人文的溫度。它不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審判,而更像是一位長者對後輩發齣的、基於痛苦經驗的忠告。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作者進行的高強度智力對話。黎鳴先生的寫作手法極其擅長設置“反常識”的論點,迫使你從一個全新的、甚至有些顛覆性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你所熟知的一切曆史片段。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去查閱一些被我忽略已久的曆史細節,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細節串聯成一個宏大的批判性敘事框架的。這種“被驅動去學習和思考”的狀態,正是我認為一本優秀思想著作所應具備的特質。它沒有用華麗的辭藻來粉飾太平,而是選擇瞭一種近乎解剖學的精確,去探究文化肌理深處的“病竈”。這種毫不妥協的求真精神,在當下這個信息碎片化、觀點淺薄化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能可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