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1919的政法变革是一个不可替代而又极富历史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标本,王人博所著的《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精)》以其为对象,着重考察了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阐述了近代中国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近代性”过程,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富强焦灼感”替代“立宪主义”的本体论价值成为中国近代立宪的规定性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此间面相复杂、歧义丛生的政制思想谱系,以及于**而言,其能够开放出来的实践意义又有哪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并非**被动响应,而是有着主动、积极的自我选择。 毫无疑问,近代性是西方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则节节败退。中国正是在这“前进—后退”的二元结构里,展开了自己的立宪史及近代性——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王人博,**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法的中国性》《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等,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90年代**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被评为“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法的中国性》荣获中纪委2014年度**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制日报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等。
代序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四 遗产与资源
西方的**
一 制度的重要性
二 传统与西化
三 在中西之间
四 以自由为体
求生之道
一 预备立宪
二 宪法性文件
三 宪制的“预备”
革命
一 论战
二 革命中的隐患
三 用心很苦的“临时约法”
四 探求新方案
“五四”思想
一 告别传统
二 惟民主义
三 自由主义
结语 历史的意义
一 文化的实用主义
二 中国目标
三 政治的激进主义
最近读了《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得以审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作者在叙述历史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肌理。他对“性”的理解,更是超越了简单的生理概念,将其置于社会、文化、权力交织的复杂语境中。我尤其被书中对传统文化在近代转型中的复杂心态的描述所打动,中国如何在固守与变革之间摇摆,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些都描绘得入木三分。书中关于女性地位的探讨,以及家庭伦理在近代化浪潮中的变迁,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揭示了社会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作者的笔触冷静而细腻,既有对历史进程的宏观把握,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微观刻画,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更是在与那个时代的灵魂进行对话,感受他们的痛苦、挣扎与希望。
评分《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这部作品,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近代中国复杂的面貌。作者在论述中,独辟蹊径,将“性”这一看似个人化、私密的维度,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之中进行考察,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被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敏锐捕捉所折服,从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排斥,到新思想的萌发与传播,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剖析得鞭辟入里。尤其是关于“性”的近代化,书中描绘了其如何与社会结构、性别观念、以及国家认同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既有进步又有滞涩的复杂过程。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它常常能打破我原有的思维定势,让我看到历史更深层的一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饱含人文关怀,使得阅读过程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获得情感的共鸣。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如何在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中重新定义自身、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反思。
评分我最近读了《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震撼。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那个被西方列强入侵、传统秩序摇摇欲坠的时代,中国如何定义并实践自身的“近代性”?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宏大的叙事框架,它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层面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近代中国图景。作者对社会思潮的梳理尤为精彩,从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到洋务运动的技术引进,再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政治革新,每一个阶段的思想脉络都被梳理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在探讨“性”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时,作者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她不仅仅是描述性的社会现象,更是将其视为社会权力结构、性别关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重塑的重要载体。书中大量的史料运用和严谨的论证,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读完之后,我感觉对中国近代社会内部的张力、矛盾以及变革的动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理解,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刻的认识体系。
评分《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颠覆性的一部。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反而以一种极为坦诚和深入的姿态,去挖掘这些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似乎总能抓住一些被传统史学忽视的细节,并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比如,在探讨“性”的近代化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道德观念变化,而是进一步深入到家庭结构、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地位的演变,揭示了这些看似微观的变迁如何与宏观的社会转型相互呼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理性与批判精神,她既肯定了中国近代社会在艰难摸索中取得的进步,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中的局限与不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解构我们对近代中国固有的某些认知,然后重新构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 nuanced 的理解。它促使我不断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是什么定义了一个民族的“近代性”?这种思考,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关于那个时代的回响。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端,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初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这些剧烈变动中,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个体命运所经历的深刻转型。我尤其被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描绘所打动,他们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挣扎、求索,试图为民族寻找出路,那种迷茫与坚韧交织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书中对“性”的探讨,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审视其如何受到冲击、重塑,进而影响到家庭、婚姻乃至整个社会伦理的变迁。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也极具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亲身感受着古老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的阵痛与新生。那些历史人物的抉择、那些社会变革的细节,都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人情冷暖的真实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