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精)

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人博 编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中国
  • 社会文化史
  • 思想史
  • 政治史
  • 历史学
  • 清史
  • 民国史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65177
商品编码:27050875707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精)
  • 作者:王人博
  • 定价:38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ISBN号:978754956517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6-01
  • 印刷时间:2015-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01
  • 字数:220千字

编辑推荐语

1840—1919的政法变革是一个不可替代而又极富历史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标本,王人博所著的《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精)》以其为对象,着重考察了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阐述了近代中国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近代性”过程,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富强焦灼感”替代“立宪主义”的本体论价值成为中国近代立宪的规定性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此间面相复杂、歧义丛生的政制思想谱系,以及于**而言,其能够开放出来的实践意义又有哪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并非**被动响应,而是有着主动、积极的自我选择。 毫无疑问,近代性是西方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则节节败退。中国正是在这“前进—后退”的二元结构里,展开了自己的立宪史及近代性——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作者简介

王人博,**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法的中国性》《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等,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90年代**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被评为“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法的中国性》荣获中纪委2014年度**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制日报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等。

目录

代序 中国的近代性
受损的传统世界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四 遗产与资源
西方的**
一 制度的重要性
二 传统与西化
三 在中西之间
四 以自由为体
求生之道
一 预备立宪
二 宪法性文件
三 宪制的“预备”
革命
一 论战
二 革命中的隐患
三 用心很苦的“临时约法”
四 探求新方案
“五四”思想
一 告别传统
二 惟民主义
三 自由主义
结语 历史的意义
一 文化的实用主义
二 中国目标
三 政治的激进主义


《觉醒的巨龙:东方千年帝国在新潮中的嬗变(1840-1919)》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历史编年,而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试图捕捉中华民族在一百五十余载的巨变之中,所经历的深刻内在转型。我们将目光聚焦于一个古老国度如何挣扎着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其过程既充满了阵痛,也孕育着新生。 故事的开端,是那一场被后人称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鸦片战争。此役不仅打开了中国紧闭的国门,更以 brutal 的方式,将一个沉睡已久的帝国推入了世界格局的洪流。本书将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审视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政治体制造成的颠覆性冲击。我们将探究,在这场屈辱的军事失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部积弊,又是什么样的外部力量,开启了这段动荡不安的历程。 随后的数十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极其活跃的时期。从自强运动的艰难探索,到维新变法的短暂闪光,再到辛亥革命的惊天一击,每一个历史节点都牵引着民族的命运。本书将不仅仅罗列这些事件,更着力于揭示其背后的思想脉络与社会动力。我们将考察洋务派如何试图在“中体西用”的框架下引进西方技术,又为何最终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旧有体制;我们将分析康梁等维新志士的理想抱负,以及他们如何在一个守旧的时代,发出改革的呼声,最终遭遇的阻碍;我们也将深入解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如何从思想启蒙走向武装斗争,最终推翻帝制,为中国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关键的议题是“性”在中国社会中的演变。我们并非狭隘地理解“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权力关系,一种身份认同,以及一种性别观念。本书将追溯在西方文化冲击与国内社会变革的双重压力下,传统性别秩序如何被动摇,男女关系如何悄然改变,家庭结构如何面临挑战。我们将关注女性在这一时期的觉醒与呐喊,她们如何打破束缚,寻求自我解放,并在教育、就业等领域崭露头角。同时,我们也审视传统观念如何顽固抵抗,以及新的性别伦理如何艰难地生根发芽。 民族危机意识的觉醒,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每一次的割地赔款,每一次的丧权辱国,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击在国人的心扉。本书将描绘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乃至普通民众,如何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如何开始反思中国的落后,并积极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从严复对西方思想的译介,到梁启超对国民性的批判,再到鲁迅笔下“阿Q”式的国民劣根性,我们将看到各种思潮的涌动与碰撞,它们共同塑造着一个民族的自我认知与集体情感。 经济形态的剧变也是本书着重描绘的画卷。传统的农业经济如何在新兴的民族工业、外国资本主义的夹击下艰难转型;城市的面貌如何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而改变;新的阶级,如买办、产业工人、新式知识分子,如何登上历史舞台,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社会进程。本书将力求呈现出,在旧的经济根基松动的同时,新的经济力量是如何孕育并寻求发展的。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传统的伦理道德、婚丧嫁娶、教育模式,都在新旧思潮的交锋中经历着冲击与重塑。我们将看到,在西方物质文明与思想文化的渗透下,中国社会出现了怎样的“新”与“旧”的融合与冲突,如新式学堂的建立,报刊杂志的兴盛,以及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都标志着中国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现代化。 本书并非简单地讲述“过去”,而是希望通过对这一特定时期的深入梳理与解读,帮助读者理解现代中国是如何从历史的土壤中生长出来。它关乎一个国家的转型,一个民族的觉醒,一种文化的嬗变,以及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通过对1840年至1919年这段关键历史时期的细致爬梳,我们得以洞察中国如何在外部压力与内部革新中,一步步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力是巨大的,仿佛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让我得以审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作者在叙述历史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肌理。他对“性”的理解,更是超越了简单的生理概念,将其置于社会、文化、权力交织的复杂语境中。我尤其被书中对传统文化在近代转型中的复杂心态的描述所打动,中国如何在固守与变革之间摇摆,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定位,这些都描绘得入木三分。书中关于女性地位的探讨,以及家庭伦理在近代化浪潮中的变迁,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它揭示了社会进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作者的笔触冷静而细腻,既有对历史进程的宏观把握,又不乏对个体命运的微观刻画,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历史书,更是在与那个时代的灵魂进行对话,感受他们的痛苦、挣扎与希望。

评分

《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这部作品,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近代中国复杂的面貌。作者在论述中,独辟蹊径,将“性”这一看似个人化、私密的维度,置于宏大的社会变迁之中进行考察,这本身就极具启发性。我被书中对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敏锐捕捉所折服,从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排斥,到新思想的萌发与传播,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剖析得鞭辟入里。尤其是关于“性”的近代化,书中描绘了其如何与社会结构、性别观念、以及国家认同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既有进步又有滞涩的复杂过程。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它常常能打破我原有的思维定势,让我看到历史更深层的一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又饱含人文关怀,使得阅读过程既能增长知识,又能获得情感的共鸣。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对中国如何在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中重新定义自身、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反思。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震撼。作者在开篇就抛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那个被西方列强入侵、传统秩序摇摇欲坠的时代,中国如何定义并实践自身的“近代性”?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宏大的叙事框架,它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个层面紧密联系起来,展现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近代中国图景。作者对社会思潮的梳理尤为精彩,从太平天国的农民运动,到洋务运动的技术引进,再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政治革新,每一个阶段的思想脉络都被梳理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在探讨“性”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时,作者更是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她不仅仅是描述性的社会现象,更是将其视为社会权力结构、性别关系、以及个体身份认同重塑的重要载体。书中大量的史料运用和严谨的论证,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读完之后,我感觉对中国近代社会内部的张力、矛盾以及变革的动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再是碎片化的理解,而是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刻的认识体系。

评分

《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颠覆性的一部。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中国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反而以一种极为坦诚和深入的姿态,去挖掘这些困境背后的深层原因。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似乎总能抓住一些被传统史学忽视的细节,并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比如,在探讨“性”的近代化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道德观念变化,而是进一步深入到家庭结构、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地位的演变,揭示了这些看似微观的变迁如何与宏观的社会转型相互呼应。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理性与批判精神,她既肯定了中国近代社会在艰难摸索中取得的进步,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其中的局限与不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解构我们对近代中国固有的某些认知,然后重新构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 nuanced 的理解。它促使我不断反思,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是什么定义了一个民族的“近代性”?这种思考,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真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读完之后,我脑海中涌现出无数关于那个时代的回响。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鸦片战争的屈辱开端,到辛亥革命的曙光初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在这些剧烈变动中,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以及个体命运所经历的深刻转型。我尤其被书中对知识分子群体命运的描绘所打动,他们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挣扎、求索,试图为民族寻找出路,那种迷茫与坚韧交织的形象,仿佛就站在眼前。书中对“性”的探讨,并非流于表面,而是将其置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审视其如何受到冲击、重塑,进而影响到家庭、婚姻乃至整个社会伦理的变迁。这种视角非常独特,也极具启发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亲身感受着古老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的阵痛与新生。那些历史人物的抉择、那些社会变革的细节,都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人情冷暖的真实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