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辛华著的《民国词史考论(精)》为十七章,分 别对民国词史的总体特征、民国词的群体流派、民国 词社、民国女词人、民国词选、民国词话、民国词体 理论等问题予以考论结合式研究的同时,还对与民国 词史相关的词集文献整理、诗词结社文献整理、诗词 学文献整理、等做出了有开拓意义的考论。还对民国 的词集序跋、词史论著、词集等目录与词人传记做出 专门考索。本书稿之所以采取考、论结合的方式,目 的是为*加细致、完善的民国词史作史料铺垫的同时 ,建构起全面而宏观的民国词史研究各项体系,由此 从文献入手开拓包括民国词在内的各种旧体文学、文 献与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也由此开拓近代文学、现代 文学、当代文学的研究的新领域。
    
曹辛华 1969年生,河南巩义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江苏省333人才工程领军人才(第二层次)、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世界汉学研究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世界汉学研究会晚清民国文学副会长。中国文章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中围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文学会理事。曾主持多个**社科基金项目、**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发表论文多篇,专著有《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词学卷》《中国词学研究》《唐宋诗词的文体观照》,编纂有《民国诗词学文献珍本整理与研究》《晚清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续编》《民国词集丛刊》《全民国词(**辑)》等著作。
前言
上编  民国词创作考论
  第一章  民国词史综论
    一  民国词史的界说
    二  民国词史的分期与特点
    三  民国词史的评价
  第二章  民国词群体流派考论
    一  民国词群体类型考述
    二  民国词流派考述
    三  民国词群体流派的意义
  第三章  民国女词人考论
    一  民国女词人考录
    二  民国女词人的主体特征
    三  民国女词人的创作状态
    四  民国女词人的词学观与创作主旨
    五  民国女性词的创作特征
    六  民国女性词的意义
  第四章  民国词社考论
    一  民国词社考索
    二  民国词社的意义
  第五章  南社诸子的词学创作考论
    一  南社诸子词集及填词情况考
    二  南社诸子的词学宗尚
    三  南社诸子的“学人之词”
    四  南社诸子对词境的开拓
    五  南社诸子对词体的革新
  第六章  论民国词体理论批评的发展、特点及其意义
    一  清末民初的词体理论批评
    二  五四运动到抗战前的词体理论批评
    三  抗战时期到解放时期的词体理论批评
    四  民国词体理论批评的特点与意义
中编  民国词史的诗词学生态考论
  第七章  论民国诗词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及其意义
    一  界说
    二  整理与研究的方式
    三  整理与研究的意义
  第八章  民国时期的宋词选本考论
    一  民国宋词选本补辑
    二  民国宋词选本的选型
    三  民国时期宋词选本的分期特征
    四  民国时期宋词选本的意义
  第九章  民国时期清词选本考论
    一  民国时期清词选本考索
    二  民国时期清词选本的特点
    三  民国时期清词选本的意义
  第十章  论全民国词话的考索、编纂及其意义
    一  民国词话考索问题
    二  民国词话的存在形态问题
    三  民国词话的类型及特点
    四  民国词话的价值与意义
    五  全民国词话的编纂问题
    附录  民国词话部分篇名、作者考录
  第十一章  论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及其意义
    一  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社团名考
    二  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的类型特点
    三  清末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的类型、特征
  第十二章  论抗日战争诗词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意义
    一  抗战诗词文献的界说
    二  抗战诗词文献的特征
    三  整理与研究的思路
    四  整理与研究的意义
下编  民国词史相关文献汇考
  第十三章  论民国词集文献的整理及其意义
    一  民国词集文献全面整理的基础与成就
    二  民国词集文献整理的思路与问题
    三  相关文献资料的总体分析
    四  民国词集文献整理的意义
  第十四章  民国词集版本考录
    一  民国词别集
    二  民国词总集
    三  民国词选类
    四  民国词社集类
  第十五章  民国词人考录
    一  例言
    二  小传
  第十六章  民国人论民国词史文献考录
    一  论近现代词史之著述考录
    二  论清末四大家等词人著述考录
    三  论其他民国词人之著述考录
  第十七章  民国时期词籍序跋考录
    一  民国时期词学著述之序跋考录
    二  民国期刊所见民国词集序跋考录
    三  民国词别集序跋考录
    四  民国词籍之评介考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这部《民国词史考论》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无疑是独树一帜的。它没有落入空泛的理论说教,也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史实堆砌,而是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学术风格。作者对于民国词学理论的探讨,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他能够将各种复杂的理论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能够将其与具体的词人作品相结合,进行深入的分析。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民国词学流派的划分与论述,作者能够准确地把握各个流派的特点,并且能够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民国词学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著作,我相信每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一本厚重的著作,刚拿到手就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大概预示着它内容的扎实与深入。封面设计典雅,褪色的黄纸和古朴的字体,仿佛将人带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我尤其期待书中对那些词学大师们的研究,他们的生平、他们的创作,以及他们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挣扎,这些都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史料,去辨析考证,才能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一部体系化的著作。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殊的节点,文化艺术领域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碰撞,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使命?是延续传统,还是寻求突破?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个人对民国时期的文学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动荡年代中依然坚持创作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时代的缩影。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感受字里行间的历史气息,去领略民国词的独特魅力。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民国词史考论》是一扇通往民国词学世界的窗户。虽然我并非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但书中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让我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了解民国词的发展历程。作者在梳理史料时,非常注重细节,对于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史实,他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几位重要民国词人的生平与创作的论述,作者通过细致的考证,展现了这些词人在历史洪流中的不易,以及他们对词学的贡献。阅读这本书,让我对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史画卷,它以严谨的态度,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民国词学璀璨的光芒。
评分这份《民国词史考论》给我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书本本身的厚度。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的考证功夫深深折服。许多曾经令我困惑不解的民国词学问题,在这本书中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解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和史料比对,层层剥茧,还原了民国词学发展的脉络。那些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词人,他们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甚至是鲜为人知的轶事,都被作者一一挖掘出来,并进行了独到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词学理论演变的探讨,民国时期,随着新思潮的涌入,词的创作和理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对于这些思潮如何影响词的发展,以及词人如何回应这些挑战,都有着非常精辟的论述。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群民国的词学大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能感受到他们在这个动荡年代里的思考与挣扎,也能看到中国古典诗词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
评分这本书无疑是民国词学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力作。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叙述,更是一部充满学术探索精神的著作。作者在考证过程中,对于史料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他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线索,将零散的信息巧妙地串联起来,构建起民国词史的完整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词人创作心路历程的描绘,那些在乱世之中,词人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命运融为一体,他们的词作又如何在历史的风雨中流传下来,这些都让我深受感动。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独特,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又不乏文学作品的生动。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文人雅集中,聆听他们对词的探讨,感受他们对文学的热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民国词学的概貌,更让我们看到了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在历史变迁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