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艾思奇全书(全八卷)
定价:600.00元
作者:艾思奇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01
ISBN:9787010050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8.249kg
编辑推荐
艾思奇是我党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建设初期杰出的哲学家,他一生为研究、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艾思奇全书》8卷,共530万字,汇集了作者一生在哲学研究领域的丰硕成果,书中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中,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内容提要
艾思奇为我国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用*的话来说,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的一生都在宣传、传播、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延安抗大、马列学院、陕北公学任哲学教员,到后来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国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述颇丰。《艾思奇全书》—8卷由“艾思奇全书编委会”收集、整理,基本上收录艾思奇一生的著述,其中既有大部分公开发表、出版过的著作、文章、译文、专论以及短论、杂文、文艺作品,包括影响很大的通俗哲学读物《大众哲学》和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又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发表、出版过讲义、讲解、辅导报告、讲学提纲和文稿,总字数达560万字,有近200万字是未公开发表过的著述,从中可以看到艾老是如何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哲学事业、教育事业的,给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艾思奇形象。
目录
序言——怀念艾思奇同志
序
编辑说明
卷目录
现象·本质(1933.5)
抽象作用与辩证法(1933.6)
现代自然科学的危机(1933.6)
进化论与真凭实据——“用真凭实据来答复进化论者”的批判(1933.7)
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1933.12)
怎么研究自然科学(1935.7)
大众哲学(原名《哲学讲话》)(1936.1)
哲学研究大纲(1936.6)
怎么做读书笔记——答易琼君(1936.10)
胡适也来挑拨离间(1936.11)
附录一:近物理学展望 菊池正士著(1933.10译)
附录二:宇宙线 菊池正士著(1933.10译)
附录三:论现实 高尔基著(1936译)
附录四:《知识的应用》(文集)序·目录 序:李公朴
附录五:《新哲学论集》(论文集)目录
第二卷目录
哲学讲话(1934.11-1937.7)
民族解放与哲学(1936.8)
如何研究哲学(1936.8)
思想方法论(1936.11)
现代哲学读本(1937.3)
哲学生活(1937.4)
辩证法唯物论梗概(1937.6)
抗战文艺的动向(1938.2)
孙中山先生的哲学思想(1938.4)
主义者与道德(1938.9)
哲学“研究提纲”(1939)
民族与民族斗争(1939.3)
家庭(1939.3)
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1939.4)
怎样研究辩证法唯物论(1939.8)
抗战中的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1940年1月6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
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40.4)
附录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宋词鉴赏辞典》真是让我爱不释手,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到它分量十足,装帧精美,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的。里面收录的宋词数量之多,简直让人惊叹,而且对每一首词的赏析都非常深入和独到。我特别喜欢它对背景和意境的解读,有时候一首词读起来平淡无奇,但经过一番讲解,仿佛突然能感受到词人当时的心情和笔下的风光,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特别美妙。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对于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它能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让我对熟悉的宋词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对于热爱古典文学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案头宝典,翻阅时总能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感悟。
评分我对《西方哲学史》的兴趣起源于大学时代对形而上学的困惑,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引路人。它不像有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一种清晰的脉络和生动的叙事将那些拗口的哲学家思想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赞赏作者对于历史语境的把握,哲学思想从来都不是孤立产生的,它总是植根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之中。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如何影响了后世,也明白了康德的“三大批判”是如何集大成又开创了新局面。每一章的过渡都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思想的迷宫中穿行。虽然内容庞大,但阅读体验却出奇地顺畅,让我对西方思想的演变有了一个宏观而又细致的认知框架。读完后,看待很多社会现象和文化思潮时,都会不由自主地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收获颇丰。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历史类书籍兴趣一般,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和帝王将相的陈词滥调,而是选择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年份,切入点极其精妙。作者的笔力非常老辣,他通过描绘几个关键人物——比如那位被架空的皇帝、正直的清官、苦闷的文官——来侧面展现明朝末年的制度性困境。那种“一切都在僵化,一切都在衰败,但谁也无力回天”的宿命感,读起来让人心里发堵,但又忍不住想探究下去。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你明白历史的悲剧往往不是由某一个坏人造成的,而是整个体制和文化氛围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字简练,信息密度极高,读完之后,你会对明朝历史,乃至对传统官僚体系的弊端,产生一种穿透性的理解。非常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有好奇心,但又不想读那些厚重教科书的人。
评分最近购入的这本《气候变迁与人类未来》给我带来了不小的震撼。这本书的论述非常严谨,充满了最新的科学数据和模型分析,但作者在铺陈这些复杂的科学事实时,却用了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对气候学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跟上节奏。它清晰地展示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从冰川融化到极端天气频发,每一个论点都有扎实的证据支撑。更让我感到紧迫的是,它并没有停留在“问题”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和政策转向的必要性。读完后,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选择,比如能源使用、消费习惯,都多了一层责任感和紧迫感。这本书无疑是了解当前地球健康状况的必读之作,它迫使我们正视眼前的挑战,并思考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本关于园林艺术的图册《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与意境》,简直是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这本书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无论是布局的精巧,还是植物的搭配,都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极致匠心。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片集,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中国园林中“借景”、“对景”、“框景”这些核心美学概念是如何运用的。读着文字,看着那些如诗如画的太湖石和曲径通幽的小路,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青苔的味道。它让我明白,中国园林追求的不是西方的对称和宏伟,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意境,是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无限的自然。每次翻开它,都能找回一种久违的宁静和平和,是极佳的放松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