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上.下卷)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幼蒸著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解释学
  • 新仁学
  • 儒学
  • 中国哲学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 经典研究
  • 文本分析
  • 道德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大学
ISBN:9787300253718
商品编码:27178338957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论语>>解释学与新仁学-(上.下卷)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作者:李幼蒸 译者: 开本: 16开
定价: 259.8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300253718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论语》作为几千年来人类精神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的现世人本主义方向的民族伦理信仰经典,因其内具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精神,在全球化的今日显示出了一种与现代科学精神和人道主义充分一致的思想倾向。作者基于60余年来有关中西人文学术及理论研究的总结与体验,在历代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历史解释学和欧陆符号学等方法论,对《论语》的仁学思想的原始意义和现代意义做了全新的阐释,并特别指出《论语》仁学思想应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伦理认识论前提之一。 本书首先对相关研究的背景和原则提出了长篇的理论分析导论,而在其后的正文部分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逐章逐段地对《论语》大部分重要文句的原始义理及其当代意涵做了详细疏解。本书不仅揭示了《论语》具有的永恒民族性的伦理学价值,而且阐发了《论语》对未来世界精神文明发展方向极具启示性的价值观导向意义。

作者简介

李幼蒸,1936年11月11日生于北平。现为旅美独立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0年至今),国际符号学学会(IASS)副会长(2004—2014)。曾任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1978—1995)、德国鲁尔大学哲学所客座研究员(1990—1997)、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短期访问教授(1990)。曾于1982—2004年期间先后担任访问学者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弗吉尼亚大学比较文学中心、斯坦福大学比较文学系,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所、柏林工大语言学所,法国人文科学基金会研究中心(MHS),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符号学中心,日本成诚大学文学院、东京大学英语系,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哲学所、台湾大学哲学所、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系等。


《论语》诠释的千年回响与现代新解 《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石,千百年来,历经无数仁人志士的解读与阐发,其内涵的深度与广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挖掘与重塑。本书(上、下卷)并非仅仅对《论语》文本进行简单的梳理或汇编,而是深入探讨了《论语》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流派中所经历的诠释学演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新仁学”的理论框架,旨在回应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与伦理挑战。 上卷:追溯《论语》诠释学的历史脉络 上卷主要致力于梳理《论语》诠释学的历史发展,从汉代的经学独尊,到宋明的理学高潮,再到近现代的新儒家思潮,力求呈现《论语》解读方式的变迁及其背后深刻的文化与社会动因。 第一章:汉代经学视域下的《论语》 汉代是《论语》成为官方经典的重要时期。本章将考察汉代学者如郑玄、何晏等如何通过训诂、考据等方法,将《论语》纳入一个庞大的经学体系。重点在于分析当时《论语》的解读如何服务于政治、伦理和社会教化的目的,以及这一时期的解读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探究汉代学者如何理解“仁”的内涵,例如将其与“忠”、“孝”、“礼”等概念联系起来,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论语》的阐释来巩固统治秩序与社会伦理。 第二章:魏晋玄学与《论语》的“形而上”转向 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对《论语》的解读带来了新的视角。本章将分析王弼等玄学家如何从“有”与“无”的哲学角度来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特别是孔子关于“道”的阐释。我们将探讨玄学如何将《论语》的关注点从现实的政治伦理,部分地转向对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性的追求,以及这种转向如何丰富了《论语》的解读维度。 第三章:宋明理学与《论语》的“格物致知” 宋明理学是《论语》诠释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之一。本章将深入分析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大家对《论语》的解读。我们将重点考察他们如何围绕“性理”、“心学”、“格物致知”、“致良知”等概念,对孔子思想进行系统性的哲学建构。本章还将探讨宋明理学如何将《论语》中的伦理教诲上升到宇宙论的高度,以及这种解读对中国思想史和社会实践产生的巨大影响。例如,朱熹对“仁”的“爱人”之说的深化,以及王阳明“心即理”对“内圣”功夫的强调,都将是本章探讨的重点。 第四章:明清之际的激变与《论语》的新解读 明清易代之际,一些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包括《论语》的解读提出了挑战。本章将考察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如何从政治批判、历史反思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论语》。我们将分析他们如何质疑某些传统的诠释,试图发掘《论语》中更为朴素、更为关注民生的思想,以及这种激变如何为后来的思想变革埋下伏笔。 第五章:近现代新儒家与《论语》的“民族精神”重塑 进入近现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新儒家学者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徐复观等,试图在《论语》中寻找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源,并将其与现代性相融合。本章将详细梳理他们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们如何重新阐释“仁”、“礼”、“道”等核心概念,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构建现代新儒学。我们将重点关注他们如何将《论语》中的道德精神与政治理想、文化认同等相结合,例如牟宗三对“道德意志”的强调,以及徐复观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论证。 下卷:构建“新仁学”的当代价值 下卷则在前卷历史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阐释“新仁学”的理论框架,探讨《论语》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创新性转化与实践意义。 第一章:“新仁学”的理论基础:对《论语》核心概念的再激活 本章将立足于《论语》文本,对“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的哲学辨析。我们将超越历史上的单一诠释,尝试发掘这些概念在当代语境下的新的可能性。例如,如何理解“仁”作为一种普遍关怀与同情心,如何在多元社会中实践“义”的担当,如何看待“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与情感表达的平衡,以及“智”与“信”在信息时代的重要性。我们将强调“仁”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着的实践,而非僵化的教条。 第二章:“新仁学”的实践维度:重建个体伦理与社会关怀 “新仁学”的核心在于其强烈的实践指向。本章将探讨如何将“新仁学”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个体伦理与社会关怀。我们将讨论如何在个人生活中践行“仁”,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恕”道,如何在职业领域秉持“义”,以及如何通过“忠恕之道”来化解社会冲突。本章还将关注“新仁学”如何在公共领域发挥作用,例如在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如何以“仁”的精神来指导社会治理与制度设计。 第三章:“新仁学”与现代性的对话:挑战与融合 现代社会面临诸多复杂挑战,如个体主义的泛滥、功利主义的盛行、技术异化等。“新仁学”并非复古,而是要与现代性进行深刻的对话。本章将分析“新仁学”如何回应这些挑战,例如如何调和个体自由与集体责任,如何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失人文关怀,如何利用技术而避免被其奴役。我们将探讨“新仁学”如何吸收现代性的合理成分,例如人权、法治、科学精神等,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儒家思想体系中,形成一种既有传统根基又具时代精神的伦理学说。 第四章:“新仁学”的文化涵养:重塑精神家园 在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认同面临挑战。“新仁学”的提出,也包含着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意义。本章将探讨“新仁学”如何通过对《论语》的创新性解读,来唤醒民族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将关注“新仁学”如何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定义“君子人格”,如何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路,来涵养个体品德,促进社会和谐,并最终为人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第五章:“新仁学”的未来展望:通往和谐社会之路 《论语》的智慧历久弥新,而“新仁学”的探索则指向未来。本章将对“新仁学”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我们将探讨“新仁学”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理念,如何与其他文明的伦理思想进行对话与交流,以及最终如何以其独特的精神力量,为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贡献力量。本章将强调“新仁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其在应对全人类共同挑战中的潜力。 本书(上、下卷)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论语》解读视角,不仅回顾了其诠释学的漫长历史,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新仁学”,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富有生命力与现实意义的伦理关照,指明了一条通往更美好个体生存与社会和谐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写作风格来看,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跨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他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哲学史、宗教学、乃至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语境中穿梭,这使得他对核心概念的阐释立体而丰满,避免了任何单一学科框架下的僵化和局限。例如,在讨论某一特定概念的解释学流变时,作者不仅引用了西方现象学的经典论述,还能迅速回溯到儒家文本中的细微语境差异,然后用现代批判理论的视角进行审视,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深度。这种知识的广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背后必然是多年的积累和深厚的学养作为支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参考书目来辅助理解那些被巧妙嵌入文本中的复杂典故或晦涩的学术概念,这虽然增加了一定的阅读难度,但也恰恰证明了作者在知识密度上的高标准要求。可以说,这是一部“耐读”的作品,每读一遍,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长而发现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种带着古朴气息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厚重的封面和纸张的触感,让人在拿起它的瞬间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学术分量。我一直对传统经典研究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涉及到“解释学”这种深入文本肌理的学问时,更是充满期待。初翻阅时,那些严谨的学术术语和引经据典的论证方式,立刻将我带入了一个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研读的学术殿堂。作者似乎并未满足于对文本的简单梳理和概括,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去重新叩问那些千古流传的智慧。这种野心勃勃的学术姿态,无疑是令人敬佩的。我尤其欣赏那些在梳理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细致入微,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故纸堆中反复摩挲、推敲字斟句酌的样子。虽然阅读过程需要耗费大量心神去消化吸收那些复杂的逻辑推演,但这正是我所追求的深度阅读体验,它挑战着读者的认知边界,促使我们不再满足于碎片化的理解。这种对知识探索的虔诚,是这本书最先给我的直观感受,它就像一扇通往深邃思想世界的门,虽然门槛略高,但推开之后必然是别有洞天。

评分

真正让我对这本书产生强烈共鸣的,是其中对于“新仁学”的构建过程所流露出的那种对当代困境的深刻关切。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了快速的更迭和价值的迷失,传统的道德锚点似乎正在松动,这使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回应现代性挑战的伦理学支撑。我感觉作者并非仅仅在做古典文献的“考古”,而是在尝试点燃一盏新的灯火,照亮我们脚下的路。那种将古老的“仁”放置于现代社会结构、技术发展乃至全球化语境下进行重新诠释的勇气和智慧,非常震撼人心。这不是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真正的思想的“炼金术”。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长时间的沉思,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如何在我的日常经验中得到印证或反驳。这种引发内在对话的学术著作,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它迫使我直面自身在伦理选择上的犹豫与困惑,并试图在作者构建的理论体系中寻找一种更坚实的心灵支柱。这种厚重感和现实关怀的结合,使得整部作品超越了纯粹的学院派讨论,具有了更广阔的社会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体现了一种精妙的逻辑递进。上下两卷的划分似乎不仅仅是篇幅的考量,更像是作者在思维上完成了从“基础论证”到“实践构建”的飞跃。上卷,我感觉更侧重于对既有解释传统的批判性梳理和对核心概念(如“仁”)的本体论探究,如同打地基,严密且不留一丝马虎。而到了下卷,则明显感受到作者开始将理论付诸构建,试图勾勒出“新仁学”在实践层面的可能图景,如何应用于个体修身和社群治理,这部分读起来,理论的火焰开始转化为实践的温度。这种从纯粹思辨到应用展望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没有那种为了迎合实践而牺牲理论深度的弊病。这种对结构节奏的精准把控,使得读者在漫长的阅读旅程中,始终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感,不会在繁复的论证中迷失方向。这表明作者对整部作品的构思是经过深思熟虑,力求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予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思想巨匠进行的漫长而严肃的对话。它绝非那种可以轻松翻阅、快速获取结论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心力,甚至要准备好接受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挑战。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智力互动,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的乐趣和被启发的满足感。我非常欣赏作者在面对重大哲学命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回避、不妥协的求真精神。它提醒着我,真正的学术价值,往往隐藏在那些最难啃的骨头之中。那些试图用简单口号来包装复杂议题的浅薄之作,与这本书相比,简直黯然失色。这本书无疑会在我后续的思考和研究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它成功地在浩如烟海的东方智慧中,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充满锐利光芒的小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