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徘徊挣扎。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极端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一个关心时代的知识人能够将他的关怀、时代境遇与学问套叠起来,形成一面三棱镜,映照他所属的时代。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
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王汎森 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
关于“近代”、“思想”与“学术”,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脉络,既规定了历史叙述的边界,也限制着我们理解的视野。汎森兄读书多、用心细、思考深,*善于重新探究历史底层和发现隐没资料,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用他自己的话),也*善于巧妙地选择“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在本书中,他不仅使原本有关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论述“去脉络化”,也总能通过特殊的资料选择、别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脉络化”,从而可能重建一个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
本书以动态而非静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对读书人的困扰以及后者的因应,使时代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的关联互动得以凸显。文字晓畅通达,辞足达其所欲言;既能关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体现出作者对晚清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见之于行事”,并不以“空言”似的泛论出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必会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罗志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自序
引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第一编 旧典范的危机】
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
——兼论清季历史的潜流
清末的历史记忆与国家建构
——以章太炎为例
【第二编 传统与现代的辩证】
从传统到反传统
——两个思想脉络的分析
中国近代思想中的传统因素
——兼论思想的本质与思想的功能
近代中国私人领域的政治化
“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
——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
晚清的政治概念与“新史学”
反西化的西方主义与反传统的传统主义
——刘师培与“社会主义讲习会”
思潮与社会条件
——新文化运动中的两个例子
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第三编 新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
清季的社会政治与经典诠释
——邵懿辰与《礼经通论》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
汪悔翁与《乙丙日记》
一个新学术观点的形成
——从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到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
傅斯年对胡适文史观点的影响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
——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价值与事实的分离?
——民国的新史学及其批评者
“主义崇拜”与近代中国学术社会的命运
——以陈寅恪为中心的考察
附 录
思想史与生活史有交集吗?
——读“傅斯年档案”
傅斯年与陈寅恪
——介绍史语所收藏的一批书信
如果把概念想象成一个结构
——晚清以来的“复合性思维”
索 引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很有讲究,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波谲云诡的年代。我一直觉得,好的书籍不仅要有深邃的内涵,外在的包装也同样重要,它代表着作者和出版社对作品的尊重。每一次捧起它,都能感受到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这是一种久违的、踏实的阅读体验,让人不禁放慢翻阅的速度,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书为了追求快速流通,在装帧上总显得有些仓促,但这本书却像是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而且,三联书店和理想国的组合,本身就是品质的保证,这种强强联合,让人对内容自然而然地产生高度的期待。这种仪式感,在碎片化的阅读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有些知识值得我们用心去对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展现了思想的“演化史”,而非孤立的成就展示。我们习惯于将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视为一个个闪耀的孤星,但这本书成功地将他们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你会发现,很多我们以为是全新出现的观念,其实早有前人在不同的维度上埋下了伏笔,或者说,正是前人的某些局限性,才促成了后人的突破。这种“系谱”的梳理,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近代史的认知维度,它不再是简单的政治事件堆砌,而是一场深刻的知识分子精神图谱的构建。我开始意识到,理解一个思想的诞生,必须回到它所处的时代语境,以及它与前代思想的复杂互动关系中去。这种结构化的理解,远比零散的阅读更为受用。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考据功夫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引文和注释,都体现了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增订版带来的充实感,让我觉得物有所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补充了新的发现,更像是对原有论述进行了一次精心的“淬火”与“校正”,使得整个逻辑链条更加坚实有力。对于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尽管有些段落需要反复咀嚼,但这种“被高质量知识滋养”的感觉,是任何轻量级读物都无法比拟的。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学术成果,是经得起时间淘洗和后人审视的,其价值在于其内在的逻辑自洽与历史洞察力。
评分我是在一个慵懒的周日下午,泡了一壶茶,关掉手机通知,才敢真正开始阅读这部“鸿篇巨制”。坦率地说,一开始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毕竟“系谱”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学术的严谨和距离感。然而,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高明,他不是生硬地罗列史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百年前的知识分子群像之中。那些曾经遥远的名字和理论,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起来,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继承与反叛,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代入感极强,仿佛我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现场旁观一场场世纪大辩论。每一次读到精彩的转折点,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复盘一下前因后果,这种深度思考的过程,才是阅读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一个微妙的后果是,它改变了我看待当下社会现象的方式。当你看清了百年前知识界是如何在西学东渐的洪流中挣扎求存、如何艰难地建立起本土化的现代话语体系后,再回望今天的各种思潮涌动,便能多一份冷静和超脱。你会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热议的许多“新问题”,很可能在一百年前的先贤那里就已经被以不同的形式探讨过了。这种历史的厚度感,有效地消解了当下讨论的许多浮躁情绪。它不是提供廉价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审视问题的“深度镜头”,让我学会了追溯源头,去理解为何我们的知识传统会形成今天的格局。这是一次精神上的“考古之旅”,收获远超预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