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想國譯叢O18,2015年新潮社小林秀雄賞獲奬作品——日本知名學者小熊英二執筆、記錄瞭父親小熊謙二作為一個普通人跨越90年的人生經曆,反映瞭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日本社會發生的時代變遷,涵蓋日本戰前生活、戰時經驗以及社會經濟、政策、法製等狀況,是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紀史”。
2. 第一部庶民視角的日本現代史:一位平凡的日本兵,摺射二戰大曆史——過去關於戰爭的體驗,大多是有學曆有地位的人所寫,隻呈現瞭相對少數的視野。而那些占人口多數的下層平民,卻幾乎不曾留下自己的曆史記錄,《活著迴來的男人》是第一部這樣的作品,展示瞭日本社會不被記錄的“*大多數人”的真實生活。
3. 1924-2015,一個普通日本士兵跨越90年的生命史,一個普通市民眼中的戰爭、社會與國傢—— “我的父親,一位西伯利亞戰俘營歸國者,真正日本社會的*大多數人,讓我們看到平凡、謙卑、為他們著想的力量”,“不要把我父親想成一個特殊的人……我父親所采取的行動,潛在性地,是所有人都可能采取的行動。比起贊揚一個人的行動,更重要的是把這種可能性擴散到更多人身上”。
4. 作者小熊英二結閤“史傢”、“社會學者”和“人子”三重身份,對父親深度訪談而成——本書既是口述史,也是社會史,作者父親以個人視角和親身經曆迴應瞭“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等社會性的議題, 不僅是單一人物的生命軌跡,也融入瞭法製史與經濟史的視角。
5. 梁文道作序 “一個普通人的常識” 推薦——“這本《活著迴來的男人》糾正瞭我長存的偏見,讓我看到瞭一幅截然不同的戰時日本底層畫像”, “這些人纔是日本社會中真正的多數人……隻有瞭解瞭他們,我們纔能對這場戰爭和戰爭中的人有更深刻的觀照”。
《活著迴來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視角記述二戰前後日本生活史的著作。
書中主人公小熊謙二(作者的父親),齣生於1925年,十九歲被徵兵送往中國東北,後遭蘇聯拘留於戰俘營,在嚴酷的西伯利亞勞動瞭三年。活著返迴日本後,謙二在不斷更換工作時,染上當時視為絕癥的肺結核。從二十五歲到三十歲,人生*失落的光景在療養所中孤獨地度過。失去半邊肺葉的謙二,以三十歲“高齡”重歸社會,幸而趕上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浪潮,得以從“下層的下層”爬到“下層的中層”。升為銀發族後,他甚至與身在中國延邊的“原朝鮮日本兵”吳雄根共同成為原告,嚮日本政府發起戰後訴訟賠償。作者以平實的敘事和開闊的視角記錄瞭自己的父親作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軌跡,同時融入同時期的經濟、政策、法製等狀況,形成瞭一部“活生生的二十世紀史”。
作者介紹:
小熊英二(Eiji Oguma),知名日本社會學者。1962年生於東京,1988年於東京大學農學部,畢業後進入岩波書店工作。後進入東京大學院總閤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就讀,獲博士學位。現為應慶義孰大學總和政策學部教授,專攻曆史社會學。1996年以《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獲得三得利學藝賞;2003年以《“民主”與“愛國”》獲得每日齣版文化賞、大佛次郎論壇賞。2015年《活著迴來的男人》獲得新潮社小林秀雄賞。小熊英二執導的311福島核災議題紀錄片《首相官邸前的人們》已於2015年公開上映。
譯者簡介:
黃耀進,颱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係碩士畢業,曾任颱灣文化藝術基金會研究員。目前為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候選人、內容力有限公司內容製作總監。譯有荒木陽子、荒木經惟著《東京日和》、飯澤耕太郎著《寫真的思考:攝影的存在意義》、米山勇著《一日百年,東京建築時空之旅:搭JR走訪舊時代》等書。
一部以個人為經,大量政治、社會及經濟背景析介為緯的曆史社會學佳作。
我在《活著迴來的男人》裏麵看到的小熊謙二,他的每一個行動,每一個想法,都是來得這麼自然,仿佛一切閤該如此,盡皆常理而已。你隻需要認清現實,在有點能力的時候試著瞭解形成自己所處的現實的力量,同時再加上一點點同理心,你就會自然而然地變成這樣一個常人。誠然,在他兒子小熊英二的筆下,小熊謙二就隻不過是個凡常的普通人罷瞭。不過我們全都曉得,一個普通人的常識有時反而是不容易的,就連許多學養深厚的知識分子都不一定能夠擁有。——梁文道
導讀
001國際版序
第一章 入伍之前
007從北海道到東京
011謙二的小學記憶
025升學時代來臨
034走嚮統製經濟與愛國教育
042戰時就職
048我齣發瞭
第二章 前往戰俘營
061那種事我辦得到嗎?
072沒跟著原部隊走是我的幸運
081赤塔流放地
第三章 西伯利亞
088每個人的生存能力不一樣
099國傢應負起責任
105飯盒是活命的基礎
110對某位青年的追憶
第四章 民主運動
120不同的管理體製
126《日本新聞》與壁報新聞
131氣氛改變瞭
137檢舉反動分子
144歸國竟然就是這麼迴事嗎?
第五章 輾轉的生活
154西伯利亞歸國者的處境
165滾石般的日子
176無論如何都希望能知道真相
第六章 肺結核療養所
186失去一半的肺葉
194難熬的時期
200無能為力的小市民
第七章 經濟高速增長
232下層的下層
215 重要的是判斷誰有權限
223 當時就是可以賣齣這些商品的時代
232 搬入都營住宅
237結婚生子
243 自立門戶
第八章 戰爭的記憶
256 “一億總中流”的社會想象
263 安定還是停滯?
268 是戰爭我就討厭
第九章 戰後賠償審判
280 社會性活動時代
288非戰士兵之會
293 重訪赤塔
298 隻撫慰、不賠償
303 殖民地徵兵問題
308 我完全不在意彆人的評價
313 國民的良心
318 隻要還有希望,人就能活下去
325 後記
“所謂的國傢,與人心不同,隻是一種無機的物質”
“即使國傢缺乏良知,但在無意之中,與國傢的不義相對照,這個國傢的國民卻仍展示齣瞭良心。”
“剛從結核療養所齣院時,曾暗忖自己的人生大概隻能活到五十歲。我人生的前半段都處於榖底,不過從中途開始,逐漸趕上大時代的榮景,之後終於可以過著與常人一樣的生活。隻是,我生命途中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們,並不見得都如此幸運,許多人還沒達成任何成就,便走完人生旅途瞭。與他們相較,我現在算得上過著相當舒適的生活。”
“我沒想過能打贏官司,隻是在口頭辯論能夠利用的二十分鍾內,闡述我自己想錶達的話。為瞭沒必要的戰爭齣徵,被迫從事沒必要的勞務,造成大量的親友死亡。外祖父母也是,戰爭讓存來養老的財産全部消失,而且平白受瞭許多苦難。嚮法官陳述這些事情或許毫無幫助,但總要把心裏想說的話一吐為快。”
“何況,為國而戰是一種可能喪命的行為。不管是受命或資源,都屬於國傢和個人的一種契約,一種雇傭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國籍根本毫無乾係。這是一種近代國傢的常識。日本對人權的思考,在國際上既不通用,也談不上是文明國傢或現代國傢的做法。這是我對國傢的請求。類似這種國際性的戰後賠償,應該不具時效性。請不要一直逃避責任。而且,這種負麵遺産也不應該再留給下一代。”
導讀
一個普通人的常識(選摘)
吳雄根,我試著在網上搜索這個名字,除瞭“百度百科”錄有他的履曆,剩下的訊息幾乎全部都和《活著迴來的男人》這本書有關。我看不見有任何中文媒體采訪過他,也看不見有任何中文世界的網民討論過他的事跡,如果隻有在互聯網上存在纔叫作真正存在的話,那麼吳雄根就是一個差一點便不存在過的人瞭。這也難怪,這位朝鮮族、中國籍,又有過一個日本名字“吳橋秀剛”的老人,生在當年的僞滿洲國,又在日本東京念過書,一九四五年的時候還被強徵入伍“關東軍”第515部隊,戰後又為蘇聯紅軍俘至西伯利亞的赤塔地區戰俘營勞役,直到一九四九年纔被送迴已經變瞭天的中國。
這樣的人生自然是有缺陷的,不隻是他的經曆不夠美好,更是因為任何宏大、完整而又廣為流行的主流論述都很難恰到好處地容下他的一生。從戰後的政治運動角度來看,他是個問題相當嚴重的人,不隻留學過日本,而且當過“僞軍”,或許這是他那代東北朝鮮族人常常遭逢的命運;但是革命麵前,沒有身不由己這迴事的,所以戰後他肯定還是要被判定為一個漢奸。雖然他早在蘇聯做俘虜的時候就已經心嚮共産主義,一迴來就獻身革命建設新中國,可中蘇交惡之後,像他這種在蘇聯待過的人則又有瞭替蘇聯當間諜的可能,必須反復檢查交代好好監視。當然他是個受害者,他不是自願跑去蘇聯,不是自願加入關東軍,更不是自願生為“滿洲國”國民。可是這種受害者又嫌受害得不夠純粹乾淨,不像那些被戰火弄得傢破人亡、上得瞭電影電視劇的淒涼角色,因為他畢竟在敵人那邊待過,黑白不夠分明。假如他生來就是個日本人,戰後就應該和其他仍然生還的西伯利亞日本戰俘一樣,會被蘇聯遣送迴美軍占領的日本,於是又會惹起另一種疑慮,怕他其實是遭到洗腦改造特地歸日潛伏運動的“赤化分子”。
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他這不由自主的大半生如何坎坷,一定吃過許多人想象不到的苦。如果他要在有生之年尋求正義,討一個說法,至少讓他這輩子究竟是怎麼迴事有個可供理解的解答的話,他該嚮何處尋覓?
於是一九九六年,吳雄根到瞭日本,訴訟日本政府,要求賠償。這該是個大新聞,可是很奇怪,不僅保守的日本媒體少有報道,今日迴看,當時便連中國媒體似乎都無人關注這個消息。比起九十年代開始大量湧現的“慰安婦”索賠事件,其實來自颱灣地區和韓國的原日本軍人申訴數目更多,隻不過這些人的訴求會使得熱血簡單的國族主義尷尬,不像“慰安婦”那麼正邪易辨,所以大傢也就隻好冷漠對待,當他們不存在似的。
吳雄根的官司一路打到日本高法院,終失敗。日本建製的說法是很簡單的,它不隻不賠償這幾十萬當年被它強徵入伍的外國人,甚至也不賠償土生土長的日本兵,理由一貫是“戰爭受害是國民必須艱苦忍受之事”。《活著迴來的男人》的作者、曆史社會學者小熊英二解釋道:“如果隻針對特定被害者進行賠償,將會造成不公平的狀況。不過實際上,日本政府擔心的恐怕是,即便對一小部分受害者進行賠償,往後便像掀開冰山一角,接著來自國內外的賠償要求將永無止境……不賠償、不道歉,但撫慰對方。這就是日本的國傢立場。”所以,無論是“慰安婦”,還是被迫從軍的日本軍人及其軍屬,日本政府皆以基金“慰問”的方式瞭事。那麼它為什麼不“慰問”像吳雄根這樣的外籍士兵呢?他根本不是日本人,你又怎能用“戰爭受害是國民必須艱難忍受之事”這種大話打發?
另一方麵,處於冷戰時期詭譎的國際局勢,且彆說外籍士兵,就連“慰安婦”也不一定會受到韓國、中國颱灣乃至於大陸等亞洲地區政府的支援。吳雄根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就成立瞭“中國前蘇聯拘留者協議會”,找齣二百五十名和他境遇相似的俘虜與遺族,同時要求日本負責。可是這個團體的活動到瞭一九九二年就停瞭下來,因為“當年十月正好是中日恢復邦交二十周年紀念,適逢日本天皇訪中期間”。
所以,沒有自己政府的支持,也沒有媒體關注的吳雄根,一個人來到日本。不過他居然找到一個日本人願意和他共同起訴日本政府,成為亞洲各地對日賠償訴訟的首位日籍並列原告,這個人就是小熊英二的父親,同為蘇聯戰俘營歸來者的小熊謙二。在法庭上,他說:
他(吳雄根)身為朝鮮族,以日本國民身份接受徵兵,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蘇聯對日宣戰,隔天他於海拉爾入伍,鏇即遭受蘇聯軍隊的攻擊,他捲入戰鬥中並身負重傷,被搬送到蘇聯領土內的醫院。一九四八年齣院後,經由朝鮮迴到故鄉成為中國人。但曾為日本士兵的事實為他的生活帶來許多歧視待遇。
幾年前我領取瞭給西伯利亞拘留者的慰問狀與慰問金。但日本國認為吳是外國人,因為這項理由所以不適用於領取條件,這點令人無法接受。
為何他必須在西伯利亞過著拘留生活?請各位思考一下。過往,大日本帝國閤並朝鮮,一度使朝鮮民族的人們皆成為日本國民。其結果,他與我一樣因身為日本國民的義務而接受徵兵,之後成為關東軍士兵並成為蘇聯俘虜。隻要是針對西伯利亞拘留這個事實施行的慰問,他就應該享有同等的權利。
因為是日本國民所以受到徵兵,使他成為西伯利亞俘虜的也是日本國。同樣都是這個不負責任的日本國,事到如今卻說他是外國人,所以無法接受慰問,這完全不閤理。
這明顯就是一種歧視,是國際上無法認可的人權漠視……
雄辯滔滔,小熊謙二還在他自己撰寫的講稿裏引用瞭前歐洲殖民帝國與納粹德國的案例,痛陳日本政府之過。這麼看來,他應該很符閤大傢心目中“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形象;可他卻隻有初中文憑,是一傢小體育用品行的老闆,用他自己的話講,甚至是“底層中的底層”。這位小熊謙二為什麼會走到這一步?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
《預售 理想國譯叢018 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興趣。它並非那種充斥著宏大敘事和政治口號的曆史讀物,而是將焦點鎖定在瞭一個“普通日本兵”的個體身上,講述瞭他“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活著迴來”這四個字,蘊含著太多的故事和情感。在那樣一場波及全球的戰爭中,能夠從生死邊緣走齣來,本身就是一場生命的勝利,也是一段充滿艱辛的旅程。我非常好奇,這位“普通”的士兵,在戰爭中究竟經曆瞭什麼?他是如何麵對槍林彈雨、死亡威脅的?他的內心世界又是如何變化的?而“戰後生命史”這一部分,更是讓我産生瞭極大的興趣。戰爭的結束,對許多士兵而言,隻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他們如何在戰後的社會中重新定位自己?他們如何處理戰爭留下的心理創傷?他們又如何將這段特殊的經曆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之中?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從個體生命的微觀層麵,去理解宏大的曆史事件,去感受戰爭對人性的摧殘與磨礪,去探尋生命在睏境中的韌性與力量。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看到一個鮮活的個體,他的掙紮、他的痛苦、他的堅持,以及他最終如何用生命去書寫屬於自己的曆史。
評分“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當看到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裏立刻浮現齣一個人,一個在曆史洪流中被捲入戰爭,卻又奇跡般地“活著迴來”的普通人。這種“活著迴來”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它意味著經曆瞭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死考驗,經曆瞭那個瘋狂年代的殘酷洗禮。而“普通日本兵”的身份定位,則將敘事拉迴瞭最真實的層麵。我們總是習慣於從宏觀、從國傢、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解讀戰爭,但這本書,似乎要帶我們走進一個最基層的士兵的內心世界,去感受戰爭是如何滲透到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又是如何改變瞭他們的人生軌跡。我非常好奇,這位“普通”的士兵,他身上承載瞭怎樣的個人故事?他是如何做齣選擇的?他又如何看待戰爭,看待自己曾經的經曆?“戰後生命史”的敘述,更是讓人充滿遐想。戰爭的結束,往往是另一個艱難的開始。那些從戰場上歸來的士兵,他們帶著怎樣的傷痕?他們又如何在新生的和平年代裏,重新尋找生活的方嚮和意義?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摺射齣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命運,也摺射齣戰爭留給人類心靈深處的印記。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戰爭的本質,理解生命的價值,以及理解個體如何在曆史的巨變中,堅持自己的生命之路。
評分“預售 理想國譯叢018 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這個書名,單憑字麵意思,就能引發一係列的聯想和追問。我尤其對“活著迴來”這個短語感到震撼。在那樣一場全球性的、規模空前的浩劫中,能夠“活著迴來”,本身就是一件極其不易的事情。它不僅僅意味著身體上的幸存,更意味著心靈上要承受多少難以言喻的壓力和創傷。這本書承諾要講述的,是一位“普通日本兵”的視角,這一點非常吸引我。我們通常接觸到的戰爭敘事,往往聚焦於將領、政治傢,或是那些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但“普通士兵”,他們纔是戰爭最直接的承受者,他們的經曆,往往更能反映戰爭的本質和殘酷。他們的視角,可能充滿瞭掙紮、迷茫、恐懼,但也可能包含著戰友之間的情誼,對傢人的思念,以及對生命最原始的渴望。書名中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更是將敘事的時空範圍拉得非常長。戰爭的結束,不等於痛苦的終結。那些從戰場上歸來的士兵,他們如何在戰後的社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們如何與自己曾經的經曆和解?他們的生活,是否還會被戰爭的陰影所籠罩?這些都是非常深刻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層麵的議題,也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我進入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多維度的曆史空間,去感受個體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
評分讀到《預售 理想國譯叢018 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勾勒齣一位飽經風霜的男子的形象,他的眼神裏,一定蘊藏著常人無法想象的故事。特彆是“活著迴來”這四個字,它像一道閃電,瞬間劃破瞭我對戰爭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戰爭背後,那些關於生命的頑強抗爭。“普通日本兵”的身份設定,更是具有一種顛覆性。我們習慣於將戰爭的敘事與國傢、民族、意識形態聯係起來,而這本書似乎要將我們拉迴最基本的人性層麵,去關注一個鮮活的個體,他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是如何被捲入戰爭的漩渦,又是如何努力求生的。這不僅僅是一段個人的奮鬥史,更可能是對整個時代的迴顧,隻不過,它是從一個最微觀、最不易察覺的視角切入的。戰爭的殘酷,我們多少有所瞭解,但戰爭的“後遺癥”,那些在戰後依然存在的創傷,以及個體如何與這些創傷共存,卻是更少被深入探討的。這本書的“戰後生命史”部分,正是填補瞭這一空白,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它是否會描繪齣戰爭給個體帶來的永久性傷痕?他又是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繼續生活的?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是一個時代留給個體的深刻烙印,是曆史在個體生命中的迴響。
評分“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濃厚的閱讀興趣。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故事梗概,更像是一個充滿懸念的引子,讓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更多。“活著迴來”這幾個字,在我看來,比任何豪言壯語都更能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戰爭的殘酷。它意味著曆經生死考驗,意味著背負沉重的記憶,也意味著一份堅韌不拔的生命力。而“普通日本兵”的身份,則將敘事聚焦於個體,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加貼近、更加真實的視角去審視那段曆史。戰爭從來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無數個體的血淚和犧牲組成的。這位“普通士兵”的視角,無疑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戰爭對個體命運的影響,以及那些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個體經驗。更讓我感到著迷的是“戰後生命史”這一部分。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一切都迴歸平靜。對於那些曾經的士兵來說,他們的戰鬥可能並未停止。他們在戰後的生活中,又將麵臨怎樣的挑戰?他們的內心是否還留有戰爭的創傷?他們又是如何處理這些創傷,繼續前行的?這本書,仿佛提供瞭一個窗口,讓我們得以窺探一段被曆史洪流裹挾的個體生命,去感受他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掙紮,去理解他在和平年代裏的內心世界。它不僅僅是關於戰爭,更是關於人如何在曆史的巨變中,努力尋找生存的意義,以及如何帶著過去的痕跡,繼續前行。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勾起瞭一絲好奇心:《預售 理想國譯叢018 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它,但僅僅是這個標題,就已經在腦海中勾勒齣瞭一幅幅畫麵。首先,“預售”兩個字,傳遞齣一種期待和稀缺感,仿佛這本書承載著某種即將揭曉的重要信息,讓人迫不及待想抓住它。而“理想國譯叢”,這幾個字則代錶著一種品質的保證,它意味著這本書經過瞭嚴謹的篩選和翻譯,很可能觸及的是那些深刻、具有思想性的主題。最核心的吸引力在於“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活著迴來”這四個字,本身就蘊含著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劫難,以及劫後餘生的力量。二戰,這個人類曆史上最慘烈的衝突之一,每個人物的命運都像風中殘燭,生死一綫。“普通日本兵”的視角,則讓我想象它不同於那些宏大的戰史敘述,而是聚焦於個體,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選擇和記憶。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能從一個最微觀的視角,去理解戰爭的殘酷,去感受生命的韌性,去探尋曆史背後那些被忽略的個體命運。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能夠穿越時空的迷霧,去傾聽一個曾經的士兵,他的戰爭記憶,以及他在和平年代裏如何背負著這些記憶生活下去。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更可能是一段曆史的注腳,一份對人性、戰爭與和平的深刻反思。
評分《預售 理想國譯叢018 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這個書名,如同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又像一幅勾勒著滄桑歲月的素描。我尤其被“活著迴來的男人”這幾個字所吸引。“活著迴來”,這是何等的分量,它暗示著一段充滿艱辛、生死相搏的曆程,是在絕境中頑強求生的故事。在那個波瀾壯闊、也極其殘酷的二戰時期,每一個能“活著迴來”的生命,都蘊含著難以估量的價值和經曆。而“普通日本兵”的身份,更是讓我感到好奇。我們常常在曆史書上看到將軍、指揮官的故事,卻很少有機會深入瞭解那些在戰場最前綫,最直接承受戰爭衝擊的普通士兵。他們的視角,往往更加真實,更加貼近戰爭的血肉。這本書,似乎就是要將我們帶入這樣一個不常被提及的角落,去聆聽一個凡人的聲音,去感受一個普通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生存。而“戰後生命史”的補充,則將敘事的維度拉得更長。戰爭結束瞭,但故事並沒有結束。這位“活著迴來的男人”,他迴到和平年代後,又將如何麵對生活?戰爭的創傷是否還縈繞在他心頭?他又如何在新的人生篇章裏,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義?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迴憶錄,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一次對個體命運與宏大曆史交織的深刻解讀。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上,“活著迴來的男人”這幾個字,像是在沉默中呐喊,又像是在低語著塵封的往事。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問號:他經曆瞭怎樣的戰場?是太平洋的激戰,還是東南亞的叢林?他是如何幸存下來的?是運氣,是智慧,還是某種不為人知的犧牲?“普通日本兵”這個定位,更是打破瞭刻闆印象,讓人好奇這位“普通人”身上究竟承載瞭怎樣的不普通的故事。戰爭往往將個體簡化為符號,而這本書,似乎要把一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重新呈現齣來。二戰的曆史,我們耳熟能詳的是大國的博弈,是戰略的宏圖,是主義的衝突,但那些在硝煙中奔跑、在泥濘中爬行、在恐懼中呐喊的士兵們,他們的聲音,他們的經曆,往往淹沒在曆史的巨響之中。這本書的齣現,似乎就是要把這些被遺忘的聲音重新拾起,讓我們得以窺探戰爭的另一麵——從最底層、最個人的視角去感受它。而“戰後生命史”這一部分,同樣引人遐思。戰爭結束後,那些幸存者又將如何麵對生活?是被戰爭的陰影籠罩,還是努力融入社會?他們的內心是否還飽受著創傷?他們又如何看待戰爭,看待自己曾經的經曆?這無疑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話題,因為它關乎戰爭的長期影響,關乎個體的創傷修復,關乎曆史記憶的傳承。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性和生命力的書,一本關於如何在絕境中生存,如何在痛苦中前行的書。
評分《預售 理想國譯叢018 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這個書名,給我一種強烈的畫麵感和史詩感。“活著迴來”這幾個字,就像在廣闊的曆史畫捲上,重重地畫下瞭一筆,勾勒齣生命的堅韌與不屈。在二戰的慘烈背景下,能夠“活著迴來”,本身就是一種非凡的成就,它承載著無數的生死瞬間、悲歡離閤。而“普通日本兵”的定位,則讓我感到一種親切和真實。我期待的不是那些被神化或妖魔化的符號,而是想瞭解一個真實的個體,一個在戰爭機器的運轉中,有著自己喜怒哀樂、有著自己恐懼與希望的普通人。他的視角,無疑能為我們展現戰爭更具象、更微觀的一麵,讓我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戰爭對個體生命的衝擊。更重要的是,“戰後生命史”這一部分,揭示瞭這本書的深度。戰爭的結束,並不意味著苦難的終結。這本書似乎在探討,這些從戰場上歸來的士兵,他們如何在戰後的社會中,重新找到自己的生活意義,如何與戰爭的記憶共存,以及如何帶著曾經的傷痕,繼續前行。這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對人性、對生命頑強意誌的探索。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看到一個普通人的不普通的人生,看到戰爭留下的深刻印記,以及看到生命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綻放齣堅韌的光芒。
評分《預售 理想國譯叢018 活著迴來的男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二戰及戰後生命史》——這個書名,充滿瞭力量感和敘事性。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題,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讓我期待著閱讀一場關於生命、曆史與人性的深刻對話。“活著迴來”這幾個字,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激起瞭我內心無數的波瀾。在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有多少生命如同流星般劃過,而這位“普通日本兵”卻能夠“活著迴來”,這本身就蘊含著無數的驚心動魄和生死的較量。我好奇他究竟經曆瞭怎樣的磨難,纔能在浩劫中幸存下來。而“普通日本兵”的身份,更是打破瞭我們對於戰爭的刻闆印象,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最平凡、最接地氣的視角去審視戰爭。他不是宏大敘事中的英雄,也不是罪惡的化身,他隻是一個身處時代漩渦中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恐懼、迷茫,也有著對生存的渴望。更讓我著迷的是“戰後生命史”的後綴。戰爭結束瞭,但對於親曆者而言,戰爭的印記卻可能永遠烙印在生命裏。這本書似乎要探討的,正是這些幸存者如何在戰後的世界中,繼續他們的生命旅程。他們如何麵對曾經的經曆?如何與內心的創傷和解?如何在和平年代裏,找到新的生活意義?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傳記,更可能是一次對戰爭後遺癥的深刻剖析,一次對生命韌性的贊頌,一次對曆史與個體關係的哲學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