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曆史,遺忘 哲學大傢利科晚年傑作 史學理論研究 法國哲學 精裝 華東師範大學

記憶,曆史,遺忘 哲學大傢利科晚年傑作 史學理論研究 法國哲學 精裝 華東師範大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保羅·利科 著
圖書標籤:
  • 記憶
  • 曆史
  • 遺忘
  • 利科
  • 哲學
  • 史學理論
  • 法國哲學
  • 精裝
  • 華東師範大學
  • 學術著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66880
商品編碼:28285172715
包裝:精裝
開本:16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一個從納粹集中營裏走齣來的法國哲學界的驕子,他的名字叫:保羅·利科。 

一個曾讓大名鼎鼎的法國哲學傢成為其助手的思想大傢,助手的名字叫:雅剋·德裏達。 

一本讓當今法國總統馬剋龍擔任編輯的晚年傑作,書名叫:《記憶,曆史,遺忘》。 

《記憶、曆史、遺忘》漢譯本的問世,可以提醒我們:常識,是一個十分脆弱的意見世界;理性,一直被“它的曆史所質疑”。誠如尼采如是說:“就曆史服務於生活而言,曆史服務於一種非曆史的力量。由於它的這一從屬地位,曆史永遠不可能也不應該成為像數學一樣的純科學。”因為“記憶”與“遺忘”始終是曆史編纂者們無法擺脫的“緊箍咒”,於是就有瞭“曆史書寫本身到底是良藥還是毒藥”的提問,因為閱讀曆史,就是在教化我們的史觀,教化我們記憶什麼、遺忘什麼,教化一代人的世界觀。

內容簡介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記憶問題受到越來越多曆史學傢和哲學傢的關注。《記憶,曆史,遺忘》一書由三個部分組成,它們根據主題和方法而獨立成章。第一部分是在鬍塞爾現象學的層次上來討論記憶以及與記憶有關的現象。第二部分探討曆史,這部分的討論屬於一種曆史科學的認識論。第三部分則試圖在一種關於我們人類之曆史條件的詮釋學的總體框架中對遺忘進行思考。

全書在細緻研讀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奧古斯丁、洛剋、尼采、鬍塞爾、塗爾乾、布洛赫、福柯、布羅代爾、埃利亞斯、哈布瓦赫、勒高夫等諸多重要思想傢的基礎上來考察記憶、曆史與遺忘這三個互相交錯又判然有彆的主題,是利科從個人、職業和公共層麵深入展開思考的結果。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保羅·利科(Paul Ric?ur,1913—2005),20世紀法國重要的哲學傢之一。其思想與研究跨越於多個人文學科領域,比如現象學、詮釋學、精神分析學、符號學、政治學與倫理學等,主要著作有《意願與非意願》《活的隱喻》《詮釋的衝突》《從文本到行動》《時間與敘事》等。 

譯者簡介: 
李彥岑,復旦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當代法國哲學。 
陳穎,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係,2007—2009年在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EHESS)交流學習,現居法國。譯有《存在的一代——海德格爾哲學在法國1927—1961》。

目錄

緻讀者1 

第一部分 論記憶與迴憶 

第一章 記憶與想象6 
導論6 
第一節 古希臘的遺産8 
1.柏拉圖:不在場事物的在場錶象9 
2.亞裏士多德:“記憶屬於過去”19 
第二節 記憶現象學概要27 
第三節 記憶與圖像55 

第二章 被訓練的記憶:使用與濫用70 
導論70 
第一節 人工記憶的濫用:記憶化的功績72 
第二節 自然記憶的濫用:被壓抑的記憶,被操控的記憶,被過度控製的記憶86 
1.病理學治療學層次:被壓抑的記憶87 
2.實踐層次:被操控的記憶101 
3.倫理政治層次:有義務的記憶109 

第三章 個人記憶,集體記憶117 
導論117 
第一節 內觀的傳統120 
1.奧古斯丁120 
2.洛剋128 
3.鬍塞爾137 
第二節 外觀:莫裏斯?哈布瓦赫152 
第三節 記憶歸因的三個主體:我,集體,親者158 

第二部分 曆史認識論 

序論曆史:良藥還是毒藥?181 
第一章 文獻環節:被做成檔案的記憶187 
導論187 
第一節 居住空間189 
第二節 曆史時間198 
第三節 見證209 
第四節 檔案217 
第五節 文獻證據233 

第二章 解釋/理解240 
導論240 
第一節 心態史地位的提升247 
第二節 三位嚴密的大師:福柯、塞爾托、埃利亞斯264 
第三節 尺度的變化277 
第四節 從心態概念到錶象概念288 
1.效用或強製的尺度291 
2.閤理化程度的尺度294 
3.社會時間的非量化麵的尺度298 
第五節 錶象的辯證法303 

第三章 曆史學傢的錶象314 
導論314 
第一節 錶象和敘述319 
第二節 錶象和修辭334 
第三節 曆史學傢的錶象和對於圖像的幻象354 
第四節 Représentance375 

第三部分 曆史的條件 

總論389 
序論 曆史的重負和非曆史393 
第一章 批判的曆史哲學402 
導論402 
第一節 “曆史本身”(DieGeschichteselber)405 
第二節 “我們的”現代性418 
第三節 曆史學傢和法官432 
第四節 曆史詮釋456 

第二章 曆史與時間469 
導論469 
第一節 時間性479 
1.嚮死存在479 
2.曆史學的死491 
第二節 曆史性501 
1.語詞“Geschichtlichkeit”的軌跡502 
2.曆史性與曆史編纂學512 
第三節 在時間中存在519 
1.在非本真的道路上519 
2.在時間中存在與記憶和曆史的辯證法521 
第四節 曆史的令人不安的陌生感532 
1.哈布瓦赫:被曆史打碎的記憶533 
2.耶魯沙利米:“曆史編纂中的隱憂”538 
3.諾拉:記憶的奇特場所543 

第三章 遺忘556 
導論556 
第一節 遺忘與痕跡的消失563 
第二節 遺忘與痕跡的持存573 
第三節 迴憶的遺忘:使用和濫用594 
1.遺忘和被壓抑的記憶595 
2.遺忘和被操控的記憶599 
3.被命令的遺忘:赦免605 

結語 艱難的寬恕 
導論613 
第一節 寬恕的公式615 
1.深度:過錯615 
2.高度:寬恕623 
第二節 寬恕精神的奧德賽之旅:製度的穿越629 
1.刑事罪責和不受時效約束的630 
2.政治罪責635 
3.道德罪責637 
第三節 寬恕精神的奧德賽之旅:交換的驛站639 
1.禮物經濟學642 
2.禮物和寬恕644 
第四節 迴歸自身650 
1.寬恕和承諾650 
2.解除行動者其行動的約束657 
第五節 迴顧一段旅程:重述662 
1.愉快的記憶663 
2.不愉快的曆史?666 
3.寬恕和遺忘670 

人名書名索引679

《記憶、曆史、遺忘》:一場關於時間、存在與敘事的深刻對話 保羅·利科,這位20世紀極具影響力的法國哲學傢,以其對人類境況的深刻洞察和對意義構建的孜孜以求,留下瞭諸多不朽的著作。在其晚年,利科傾注心血完成的巨著《記憶、曆史、遺忘》,無疑是他思想體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為我們理解人類經驗中幾個最核心、也最令人睏惑的維度——記憶、曆史與遺忘——提供瞭一套極為精湛且極具啓發性的哲學框架。 本書並非一份簡單的史學概覽,也不是對記憶現象的心理學描繪。相反,它是一場深邃的哲學探險,意圖揭示記憶、曆史與遺忘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的個體身份和集體認同。利科以其標誌性的嚴謹與雄辯,在三個看似獨立的範疇之間搭建橋梁,揭示它們如何相互依賴、相互製約,最終共同編織齣我們對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感知。 記憶:個體經驗的基石與迷宮 利科首先將目光投嚮“記憶”。他區分瞭兩種主要的記憶模式:一種是“經驗性記憶”,即我們個人對過去事件的直接迴憶,它是主體性的、流動的,並受到當下情感和認知的影響。另一種則是“曆史性記憶”,它更側重於知識、事件的客觀呈現,是經過篩選、組織和敘述的過去。利科敏銳地指齣,這兩種記憶並非截然分離,而是相互滲透、相互塑造。我們的個人記憶,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到社會、文化以及曆史敘事的影響;反之,個體的記憶經驗,也是構成宏大曆史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進一步探討瞭記憶的“遺忘”維度,並非將遺忘視為記憶的對立麵,而是視其為記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遺忘,在利科看來,並非簡單的喪失,它是一種主動的(有時是無意識的)選擇,一種將某些內容排除在當前意識之外的能力。這種選擇,無論是齣於保護自我,還是齣於適應社會需求,都對記憶的形態和功能産生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恰恰是通過這種“選擇性的遺忘”,我們纔得以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洪流中構建相對清晰的自我,並在曆史的長河中確定自己的位置。 曆史:集體經驗的重構與辯護 在梳理瞭記憶的復雜性之後,利科將視角轉嚮“曆史”。他認為,曆史並非對過去的簡單復製,而是一種“錶徵”。曆史的寫作,本質上是一種“敘事”活動,它將零散的事件碎片,通過因果鏈、時間順序和意義的賦予,整閤成一個連貫的故事。這種敘事活動,既是對過去的理解,也是對過去的“建構”。曆史學傢扮演著敘述者和解釋者的角色,他們的選擇、側重點和解釋角度,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瞭我們對過去的認知。 利科特彆關注曆史“客觀性”的追求與“主觀性”的局限之間的張力。他強調,盡管曆史研究力求客觀,但曆史學傢自身的存在、其所處的時代、其關注的議題,都不可避免地會滲透進他們的研究。因此,曆史的“真理”並非絕對靜止,而是需要在不斷的解釋、辯論和反思中纔能逼近。他深入探討瞭“曆史”作為一種知識形式,如何在公共領域中被爭奪、被挪用,以及如何成為構建集體身份、民族認同乃至政治閤法性的重要工具。 遺忘:曆史的陰影與解放 “遺忘”在利科的哲學體係中,扮演著更為辯證的角色。他區分瞭“有罪的遺忘”與“有益的遺忘”。“有罪的遺忘”是指那些試圖抹殺、否認罪責和創傷性曆史的遺忘,是逃避責任的錶現。“有益的遺忘”則是一種必要的能力,它讓我們能夠從沉重的過去中解放齣來,重新齣發,構建更美好的未來。例如,對於個人而言,適度的遺忘有助於走齣創傷;對於社會而言,適度的遺忘(而非否認)也可能是一種政治和文化上的必要,以避免被永恒的仇恨和衝突所束縛。 利科的核心論點在於,記憶與曆史的追求,以及遺忘的必要性,三者之間是一種永恒的辯證關係。我們不可能完全擺脫過去,也無法完全掌握過去。曆史的寫作,正是在這種“被記憶”與“被遺忘”的張力中進行的。同時,曆史的錶徵,也反過來影響著我們對記憶的理解和對遺忘的選擇。 跨越學科界限的哲學對話 《記憶、曆史、遺忘》並非一本局限於哲學領域的著作。利科的論述貫穿瞭文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乃至法律等多個學科的豐富素材。他引用大量的文學作品,從普魯斯特到喬伊斯,從曆史學傢的著作,到關於創傷、身份認同的討論,將哲學思考與具體的經驗案例巧妙地結閤起來。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他的論證既具普遍性,又富於感染力。 在書中,利科還探討瞭“代錶性”問題,即我們如何能夠“代錶”那些已經逝去、無法直接感知的人和事件。他認為,曆史的錶徵,尤其是那些極具代錶性的曆史事件,具有強大的情感和倫理力量,能夠連接過去與現在,提醒我們銘記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結語 《記憶、曆史、遺忘》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深入體悟的著作。它挑戰我們對時間、對過去、對自我與集體認同的直觀理解。利科的思考,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寶貴的哲學工具,去審視那些我們常常習以為常卻又異常復雜的經驗。在當今信息爆炸、曆史敘事日益碎片化和意識形態化的時代,重讀利科的這部晚年傑作,更能顯現其不朽的價值。它不僅是史學理論研究的豐碑,更是對人類存在本質的一次深刻的哲學追問,引導我們更加審慎地對待我們的記憶,更加自覺地理解我們的曆史,並更加智慧地處理我們與遺忘的關係。本書的齣版,無疑將對中國哲學界、史學界乃至整個思想界産生深遠的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開啓大腦迴路”的利器,讓我對“記憶”、“曆史”和“遺忘”這三個詞匯,有瞭顛覆性的理解。我一直覺得,“曆史”就是過去的事件,是已經發生的事情。但利科在這本書中,卻將“曆史”描述為一個充滿張力的“建構”過程。他從“記憶”入手,分析瞭記憶的“主觀性”和“選擇性”,讓我們明白,我們所“記得”的,並非全部的過去,而是一個經過過濾、加工的過去。而“遺忘”,在這本書裏,不再是曆史的“敵人”,反而成為曆史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手段”。利科認為,如果事無巨細地記住一切,我們將被過去的重擔壓垮,無法前進。他對於“曆史的錶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曆史學傢在書寫曆史時所麵臨的睏境。語言的局限性,主觀的視角,都使得曆史的“真相”變得難以捉摸。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讀到的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被建構”的敘事,是一種“被選擇”的過去。他關於“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討論,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們對曆史的理解,總是受到當下時代背景的影響。這本書帶來的哲學啓迪,是如此深刻,讓我對“曆史”這一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批判性思考。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像是一本“思維的探險地圖”,引領我深入“記憶”、“曆史”和“遺忘”這片未知的哲學大陸。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曆史”這個概念,似乎是某種客觀存在,是無法更改的事實。但利科的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看法。他巧妙地將“記憶”作為理解曆史的起點,並深入剖析瞭記憶的“建構性”和“選擇性”。我們之所以會“記住”某些事情,並非因為它們本身就足夠重要,而是因為它們在我們的當下語境中,被賦予瞭特殊的意義。這種意義的賦予,往往伴隨著對其他事物的“遺忘”。而“遺忘”,在這本書裏,並非簡單的“消失”,而是一種積極的、甚至是必要的“曆史化”過程。利科認為,沒有某種程度的遺忘,我們就無法擺脫過去的羈絆,無法嚮前發展。他對於“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論述,尤其讓我感到震撼。他指齣,曆史書寫者在試圖還原過去時,總是會遇到無法逾越的障礙,這些障礙,正是我們理解曆史“真實性”的邊界。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不僅僅是研究者對過去的“發現”,更是對過去的一種“重塑”。這種重塑,既包含瞭對“記憶”的提取,也包含瞭對“遺忘”的運用。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雖然有時顯得晦澀,但一旦進入情境,那種思想的火花會讓你欲罷不能。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絕對是一本能夠深刻改變你對曆史看法的書。

評分

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有瞭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我一直覺得,曆史就是過去的事件,就像電影一樣,真實地發生過,然後被記錄下來。但利科在這本書裏,讓我看到瞭一個截然不同的“曆史”。他將“記憶”、“曆史”和“遺忘”這三個概念,編織成一個復雜的哲學網絡。我尤其被他關於“記憶的“證詞””(testimony of memory)的論述所吸引。他認為,我們的記憶,不僅僅是對過去的簡單迴憶,更是一種對過去的“證詞”。這種證詞,充滿瞭主觀性,但也正是這種主觀性,構成瞭我們理解曆史的獨特視角。而“遺忘”,在這本書裏,不再是曆史的“敵人”,而是一種“曆史的必要”。利科認為,沒有某種程度的遺忘,我們就無法擺脫過去的陰影,無法嚮前發展。他對於“曆史的錶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曆史學傢在撰寫曆史時所麵臨的巨大挑戰。他們試圖用語言捕捉那難以捉摸的過去,但語言本身就充滿瞭局限性。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真相”,並非一個固定的、可被完全掌握的實體,而是一個不斷被建構、被協商的過程。他關於“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討論,更是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們對曆史的理解,總是受到當下語境的影響。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讓我不得不反復閱讀,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意義。

評分

讀完這本書,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思想的遠徵”,我深入探索瞭“記憶”、“曆史”和“遺忘”這片哲學大陸。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曆史”就是過去的事件,是客觀存在的。但利科在這本書中,卻將“曆史”描述成一個動態的、“被建構”的過程。他從“記憶”入手,揭示瞭記憶的“主觀性”和“選擇性”。我們所“記得”的,並非全部的過去,而是一個經過我們當下視角過濾和加工的過去。而“遺忘”,在這本書裏,不再是曆史的“敵人”,反而是曆史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利科認為,如果沒有選擇性的遺忘,我們就無法擺脫過去的包袱,無法為未來騰齣空間。他對於“曆史的錶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深刻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曆史學傢在試圖還原過去時所麵臨的睏境。語言的局限性,主觀的視角,都使得曆史的“真相”變得難以捉摸。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閱讀到的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被建構”的敘事。他關於“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討論,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們對曆史的理解,總是受到當下時代背景的影響。這本書帶來的思維衝擊,是如此巨大,讓我對“曆史”這一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

評分

這本書,啊,真的像是開啓瞭一扇通往思維殿堂的大門。我一直對“曆史”這個概念本身很著迷,它不僅僅是過去事件的堆砌,更是一個不斷被重新解讀、被賦予意義的過程。利科在這本書裏,就像一位老練的織工,用他深邃的哲學慧眼,將“記憶”、“曆史”和“遺忘”這三根看似鬆散的綫索,編織齣一幅宏偉的圖景。他並沒有提供一套簡單的曆史敘事框架,而是深入到我們認知和構建曆史的機製本身。讀到他關於“錶述”(representation)的討論時,我深受啓發。我們之所以能“知道”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曆史被“錶述”齣來瞭,通過文本、通過口述、通過紀念碑等等。但這種錶述本身就充滿瞭選擇、過濾和主觀性。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對曆史的理解,我曾經以為曆史是客觀的,是寫在紙上的事實,但利科讓我看到,曆史的形成是一個復雜而充滿張力的過程,它既是我們試圖抓住過去的方式,也是我們構建當下身份的基石。他關於“曆史化”(historicization)的論述尤其精彩,它意味著將某個現象置於其發生的特定時空語境中去理解,而不隻是孤立地看待。這對於理解當下發生的許多事件都非常有幫助。這本書的語言可能初讀有些挑戰,但一旦沉浸進去,那種思想的撞擊感是無比迷人的。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體驗,而是需要你反復咀嚼,纔能品味齣其中精妙之處。我尤其喜歡他對於“忘卻”的哲學辯護,很多人可能覺得遺忘是曆史的敵人,但利科卻看到瞭忘卻在曆史進程中的必要性,它不是簡單的抹殺,而是一種選擇性的放下,一種為瞭前行而必須承擔的代價。這本書讓我對曆史學研究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僅僅是考證史料,更是一種深刻的哲學追問。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智識的“洗禮”。利科用他獨特的哲學語言,將“記憶”、“曆史”與“遺忘”這三個看似日常但實則異常復雜的概念,進行瞭一次深邃的哲學挖掘。我一直對“曆史”的敘事方式感到好奇,為什麼不同的曆史學傢,對於同一段曆史,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解讀?這本書給我瞭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曆史的敘事,是“錶述”的結果。而“錶述”本身,就充滿瞭主觀性、選擇性,以及不可避免的“濾鏡”。利科對“錶述”(representation)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曆史學傢在構建曆史敘事時所麵臨的內在張力。他們既要努力貼近曆史的“真實”,又要用語言將其“再現”齣來,而這個“再現”的過程,本身就帶有創造的成分。我尤其被他關於“曆史敘事”(historical narrative)的論述所吸引。他認為,曆史敘事不僅僅是事件的羅列,更是一種“有意圖的組織”,是試圖在混亂的過去中尋找意義和秩序。這種組織,必然會涉及到選擇哪些事件被講述,哪些被忽略。而“遺忘”,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遺忘”的意義,它並非完全的虛無,而是一種“選擇性的失落”,是一種為瞭讓曆史得以前進而必須付齣的代價。利科對“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探討,也讓我深刻理解瞭曆史研究的邊界與可能性。我們無法完全還原過去,但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追問和反思,不斷逼近曆史的真相。這本書的厚重感,絕非僅僅體現在紙張的頁數上,更在於它所激發的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是我哲學閱讀生涯中的一次“意外之喜”。我一直覺得,“記憶”這個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用得太過輕描淡寫瞭。我們常常說“我記得”,但我們真的瞭解“記得”這件事背後蘊含的復雜性嗎?利科在這本《記憶,曆史,遺忘》中,毫不留情地解剖瞭“記憶”的本質。他區分瞭“記憶”的個體性和集體性,以及它們之間微妙而又深刻的互動。我特彆被他關於“記憶的負荷”的論述所打動。有些記憶,沉重得如同石頭,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但正是這些負荷,塑造瞭我們的身份,也塑造瞭我們對曆史的理解。而“遺忘”,更是這本書中最具顛覆性的部分。我一直以來,都將遺忘視為曆史的敵人,是需要被剋服的障礙。但利科卻敏銳地指齣,遺忘並非簡單的“消失”,它是一種主動的、甚至是必要的“構建”。沒有某種程度的遺忘,我們根本無法在曆史的洪流中前行,無法擺脫過去的泥沼。這種觀點,讓我對許多曆史事件的解讀方式都發生瞭根本性的轉變。他關於“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探討,更是讓我看到瞭曆史書寫者的睏境與責任。每一個曆史學傢,都在試圖用語言捕捉那轉瞬即逝的過去,但語言本身就充滿瞭局限性,曆史的“真相”也因此變得模糊不清。這本書,讓我對“曆史”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認識。它不是一個靜態的、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動態的、充滿爭議的建構過程。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理解曆史哲學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繞過的。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我哲學思索之旅中的一座“燈塔”,指引著我在“記憶”、“曆史”和“遺忘”的迷霧中前行。我曾經以為,“曆史”就是一個客觀事實,寫在書本上的東西,隻要我努力學習,就能掌握。但利科用他深刻的哲學洞察力,讓我看到瞭“曆史”背後更為復雜、更為動態的生成過程。他對於“記憶”的分析,讓我明白,我們的記憶並非靜態的儲存,而是一個主動的、充滿建構性的過程。我們之所以會記住某些事,往往是因為它們與我們當下息息相關,或者被賦予瞭某種特殊的意義。而“遺忘”,在這本書裏,不再是負麵的概念,而是“曆史”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利科認為,沒有某種程度的遺忘,我們就無法擺脫過去的沉重,無法構建新的未來。他對於“曆史的錶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精闢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曆史學傢在撰寫曆史時所麵臨的內在張力。語言的局限性,主觀性的影響,都使得曆史的“真相”變得模糊不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讀到的曆史,並非全部的真相,而是一種“被建構”的曆史。他關於“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討論,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們對曆史的理解,總是受到當下時代背景的影響。這本書帶來的思維衝擊,是如此巨大,讓我對“曆史”這一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

評分

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哲學”的“秘密通道”。我一直對“曆史”這個概念感到好奇,它究竟是什麼?是如何形成的?利科在這本書中,將“記憶”、“曆史”和“遺忘”這三個看似簡單卻又極其復雜的概念,進行瞭一次深刻的哲學剖析。我尤其被他關於“記憶的“痕跡””(trace of memory)的論述所吸引。他認為,記憶並非清晰的畫麵,而是模糊的痕跡,這些痕跡的解讀,充滿瞭不確定性。而“遺忘”,在這本書裏,不再是曆史的“敵人”,反而是曆史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機製”。利科認為,沒有某種程度的遺忘,我們就無法擺脫過去的陰影,無法構建新的身份。他對於“曆史的錶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精闢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曆史學傢在試圖還原過去時所麵臨的內在睏境。語言的局限性,主觀的視角,都使得曆史的“真相”變得難以企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閱讀的曆史,並非絕對的真相,而是一種“被建構”的敘事。他關於“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討論,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們對曆史的理解,總是受到當下時代背景的影響。這本書帶來的思想衝擊,是如此巨大,讓我對“曆史”這一概念,有瞭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就像是給我注入瞭一劑“哲學活水”,讓我對“記憶”、“曆史”和“遺忘”這三個概念,有瞭脫胎換骨的理解。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曆史”就是已經發生的事情,是可以被客觀記錄下來的。但利科在這本書中,卻將“曆史”描繪成一個動態的、“被建構”的過程。他從“記憶”這個最個人、最私密的層麵入手,揭示瞭記憶的“選擇性”和“建構性”。我們所“記得”的,並非全部的過去,而是一個經過我們當下視角過濾和加工的過去。而“遺忘”,在這本書裏,不再是曆史的“敵人”,反而是曆史得以存在的“必要條件”。利科認為,如果沒有選擇性的遺忘,我們就無法擺脫過去的包袱,無法為未來騰齣空間。他對於“曆史的錶述”(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的深刻分析,更是讓我看到瞭曆史學傢在試圖還原過去時所麵臨的睏境。語言的局限性,主觀的視角,都使得曆史的“真相”變得難以企及。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閱讀到的曆史,很大程度上是一種“被建構”的敘事。他關於“曆史的界碑”(limit-marks of history)的討論,也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們對曆史的理解,總是受到當下時代背景的影響。這本書帶來的思維衝擊,是如此巨大,讓我對“曆史”這一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