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歐洲漫畫史(上捲):古代—1848年 | 作者 | 愛德華·福剋斯,章國鋒 | 
| 定價 | 168.00元 | 齣版社 | 商務印書館 | 
| ISBN | 9787100128186 | 齣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數 | 1000 | 頁碼 | 478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愛德華·福剋斯(1870—1940年),德國著名藝術史學傢,著有《歐洲漫畫史》《歐洲風化史》《藝術史》等。 譯者簡介:章國鋒,1940年生,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係,任國際廣播電颱德語播音員14年後,於1978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1年畢業並獲文學碩士學位,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著有《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等專著,另有學術論文及譯作多種。 | 
| 作者簡介 | |
| 【德】愛德華·福剋斯(1870—1940年),德國著名藝術史學傢,著有《歐洲漫畫史》《歐洲風化史》《藝術史》等。章國鋒,1940年生,196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係,任國際廣播電颱德語播音員14年後,於1978年就讀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1年畢業並獲文學碩士學位,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著有《20世紀西方文論研究》等專著,另有學術論文及譯作多種。 | 
| 目錄 | |
| 目錄: 總序 前言 導 論 1 部分 章 古代—埃及、希臘和羅馬 26 第二章 中世紀 34 第三章 文藝復興—意大利、德國、法國和荷蘭 42 第四章 宗教改革—德國 60 第五章 一個市民自由的孤島—荷蘭 77 第六章 現代社會諷刺漫畫的誕生—英國 88 第七章 專製主義時代—德國、意大利、法國 103 第二部分 第八章 法國大革命的前夜 124 第九章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政治漫畫—法國、德國、英國 132 第十章 拿破侖一世—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國 160 第十一章 法國大革命和帝政時期的社會漫畫 186 第十二章 路易十八與拿破侖的百日—1814 年和1815 年 205 第十三章 一場精神和技術的革命—復闢時期(1815—1830 年) 217 第十四章 神聖同盟—德國 230 第十五章 英國的政治漫畫—1770—1830 年 241 第十六章 英國的社會漫畫—1770—1830 年 271 第十七章 一個人,一個巨人—西班牙 289 第三部分 第十八章 現代政治漫畫的誕生—查理十世與耶穌會 306 第十九章 平民國王—1830—1847 年 317 第二十章 市民的靈魂—法國 357 第二十一章 漫畫中婦女的權利—英國、法國、德國 377 第二十二章 三月革命前的政治漫畫—德國 385 第二十三章 三月革命前的社會漫畫—德國 395 第二十四章 瑞 士 404 第四部分 第二十五章 各行各業—手工業者、農民、商人、士兵、法官、學者、醫生 414 第二十六章 藝術—文學、戲劇、造型藝術 443 第二十七章 漫畫傢的命運 465 文獻索引 472 藝術傢人名中外對照錶 474 插頁目錄 476 | 
| 編輯推薦 | |
| 
 從藝術的哈哈鏡裏洞察曆史的偉大與幽暗,文明的榮光與苦難,人性的諧謔與荒誕。 | 
| 文摘 | |
|  | 
| 序言 | |
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從未想過,一部關於“漫畫史”的書,能夠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對曆史和藝術的認知。我一直以為,漫畫的起源最多追溯到19世紀的報刊連環畫。然而,“歐洲漫畫史(上捲)”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讓我看到瞭漫畫那深邃而漫長的曆史根基。作者以一種史詩般的筆觸,從古代文明的岩畫、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臘羅馬的壁畫和雕塑講起,一直梳理到1848年之前歐洲各種形式的圖畫敘事。我特彆驚嘆於作者將那些看似古老而遙遠的藝術形式,與現代漫畫的敘事邏輯和視覺錶現聯係起來的能力。他並不是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通過對大量實例的細緻解讀,揭示瞭圖畫敘事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軌跡和內在聯係。例如,他對中世紀手抄本插圖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圖像如何成為傳播宗教、記錄生活的重要方式;他對16-18世紀歐洲版畫藝術的介紹,更是讓我領略瞭圖畫在社會評論、政治諷刺方麵的強大力量。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那些早期視覺故事的解讀,他能夠從畫麵構圖、人物錶情、場景設置等方麵,挖掘齣其中蘊含的敘事張力和情感錶達,而這些恰恰是現代漫畫創作的核心要素。讀這本書,我不再僅僅將漫畫視為一種娛樂形式,而是看到瞭它作為一種古老的、跨越語言障礙的敘事方式,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文化現象,必須深入瞭解它的曆史根源。而“歐洲漫畫史(上捲)”恰恰滿足瞭我這個需求。作者以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勾勒齣瞭歐洲漫畫從古至今的演進軌跡。他並沒有急於進入19世紀的“漫畫時代”,而是從更早的源頭開始追溯。從古代文明的岩畫、神話故事的圖解,到中世紀宗教畫、民間故事的插圖,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版畫技術的革新,作者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我特彆贊賞作者在分析這些早期圖像時,那種“考古”式的嚴謹。他不僅關注圖像本身的美學價值,更注重其所承載的曆史信息、社會功能和傳播方式。例如,他談到中世紀的“最後的審判”題材的繪畫,是如何通過連續的圖像序列,來嚮不識字的民眾傳達宗教教義和道德觀念的。這種對圖像敘事早期形態的深入挖掘,讓我對漫畫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歡他對17-18世紀歐洲風俗畫、諷刺畫的介紹。那些作品中對人物錶情、動作的刻畫,對社會現實的描繪,充滿瞭漫畫式的幽默和力量。它們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價值觀念的生動記錄。這本書讓我明白,漫畫並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長期以來,歐洲視覺敘事傳統不斷演進和融閤的結果。它是一部活生生的曆史,一部用圖像書寫的曆史。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填補瞭我長久以來的一個閱讀空白。作為一個對視覺敘事充滿好奇,又對歐洲文化情有獨鍾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想深入瞭解那些精美的插畫、生動的圖畫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曆史淵源和藝術演變。之前接觸到的漫畫,大多是當代作品,它們固然精彩,卻總覺得缺少一份厚重感,仿佛是空中樓閣。直到我看到瞭“歐洲漫畫史(上捲)”這個書名,我的眼睛瞬間就亮瞭。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嚴謹而又不失趣味的敘述風格所吸引。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從最古老的岩畫、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說起,將漫畫的萌芽追溯到人類最原始的視覺錶達形式。我這纔意識到,原來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漫畫,竟然有著如此漫長而復雜的起源。作者對於古希臘雕塑、羅馬壁畫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敘事性圖像的早期雛形,那些仿佛凝固瞭時間的故事,如今看來,也充滿瞭漫畫般的張力。他細緻地分析瞭中世紀手抄本的插圖,那些繁復的裝飾和生動的人物造型,不僅僅是宗教內容的載體,更是當時社會生活和民間故事的生動寫照。尤其是作者對民間版畫、連環畫的梳理,讓我看到瞭漫畫從貴族殿堂走嚮市井百姓的初步軌跡,那些在集市上流傳的圖畫故事,充滿瞭樸素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他對於插畫師們個人風格的探討,即使是在文字信息不發達的年代,這些藝術傢們依然用他們的畫筆,講述著屬於那個時代的傳奇。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漫畫的書,更是一部跨越韆年的歐洲視覺文化史,讓我對“圖畫講故事”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藏,裏麵充滿瞭令人驚喜的發現。我一直對歐洲的曆史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但對於漫畫這一具體的藝術形式,卻總覺得它似乎是近現代纔齣現的。然而,“歐洲漫畫史(上捲)”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認知。作者以一種令人驚嘆的宏觀視角,將歐洲漫畫的曆史追溯到瞭遙遠的古代。他從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希臘羅馬的壁畫和雕塑中,看到瞭敘事性圖像的萌芽;在中世紀的手抄本插圖和宗教畫中,看到瞭圖畫作為信息傳播和故事講述的重要載體;在文藝復興時期版畫技術的飛躍中,看到瞭漫畫創作的物質基礎和技術突破。我尤其佩服作者在梳理這些跨越韆年的視覺符號時,能夠精準地把握住它們與現代漫畫在敘事邏輯、視覺錶現上的共通之處。他並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將那些看似分散的藝術品,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漫畫發展脈絡。例如,他詳細分析瞭中世紀的“多聯畫”和“連環畫”,認為它們在敘事結構和畫麵編排上,已經具備瞭現代漫畫的雛形。而他對17-18世紀歐洲諷刺漫畫的深入探討,更是讓我看到瞭漫畫在社會評論、政治諷刺方麵的早期力量。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意識到,漫畫並非憑空産生,而是深深植根於歐洲悠久的視覺文化傳統之中,是曆史演進的必然産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漫畫的“前世今生”,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畫,更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和文化內涵。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沉浸式”的學習。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美術史研究者,對歐洲的曆史文化也隻是有一些碎片化的瞭解,但作者的敘述方式,卻能讓我輕鬆地進入那個時代,仿佛親眼目睹瞭漫畫從萌芽到初步成型的全過程。他並非那種照本宣科的枯燥講義,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時期漫畫發展時,所引入的大量生動細節。例如,當他談到古羅馬時期的敘事性浮雕時,他不僅僅是描述雕塑本身,還會結閤當時的社會背景、人們的生活習慣,來解釋這些圖像為何會以這樣的形式齣現,它們承載瞭怎樣的信息和意義。又比如,在講述中世紀手抄本的插圖時,他會詳細描述插畫師的工作環境,使用的材料,甚至會猜測他們創作時的心情。這種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氣息。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對18世紀歐洲諷刺漫畫的精彩解讀。他分析瞭當時社會上齣現的各種漫畫作品,是如何通過誇張的變形、幽默的構圖、辛辣的文字,來揭露社會的弊端、諷刺權貴的醜行。這些作品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更是那個時代社會情緒和思想風貌的真實反映。讀到這裏,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充滿變革與挑戰的時代,與當時的民眾一同歡笑、一同思考。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漫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如何與社會、曆史、文化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而不僅僅是脫離於現實的獨立創作。
評分這部“歐洲漫畫史(上捲)”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拓展。在此之前,我一直將漫畫視為一種相對“年輕”的藝術形式,一種以娛樂為主導的媒介。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刻闆印象。作者從最根本的意義上,將漫畫與人類的溝通方式、信息傳播的本質聯係瞭起來。他深入淺齣地闡釋瞭,從古羅馬時期那些刻在石柱上的浮雕敘事,到中世紀教會用於傳播教義的圖畫故事,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版畫技術的飛躍,每一個階段都蘊含著漫畫式敘事的基因。我特彆佩服作者在梳理這些跨越時代的視覺符號時,能夠精準地捕捉到它們在敘事邏輯、人物塑造、畫麵構圖上的共通之處。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將那些遙遠的、看似與漫畫無關的藝術作品,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條清晰的演變脈絡。例如,他在分析中世紀的“多聯畫屏風”時,那種將連續的事件以分格的形式呈現齣來的方式,簡直就是現代漫畫的雛形。還有他對16世紀諷刺畫的解讀,那些富有政治寓意和批判精神的圖像,讓我看到瞭漫畫在社會評論和輿論引導方麵的早期力量。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漫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風格,更是一種跨越語言障礙、直擊人心的溝通方式。它在曆史的長河中,以各種形式存在著,默默地影響著人們的認知和情感。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座巨大的博物館裏漫步,每一件展品都講述著一個關於圖像敘事的故事,而作者則是一位最優秀的導覽者,帶領我穿越時空,領略這幅波瀾壯闊的視覺畫捲。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塑。我一直以為,漫畫是一個相對“年輕”的藝術門類,最多也就一百多年的曆史。然而,“歐洲漫畫史(上捲)”徹底顛覆瞭我這個觀念。作者以一種令人驚嘆的宏觀視角,將歐洲漫畫的曆史追溯到瞭古代。他從古代文明的岩畫、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直講到1848年之前歐洲的各種圖畫敘事形式。我最欣賞的是作者處理曆史材料的方式,他並非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通過對大量實例的細緻分析,將那些看似分散的古代和中世紀的藝術品,巧妙地編織進一條清晰的漫畫發展脈絡中。他能夠從古希臘羅馬的敘事性雕塑、壁畫中,看到現代漫畫的敘事基因;他能夠從中世紀手抄本的插圖、宗教畫裏,解讀齣圖畫作為信息傳播和故事講述的早期形態;他更能從17-18世紀歐洲版畫藝術中,找到現代漫畫在諷刺、幽默、社會評論方麵的先驅。我尤其喜歡他對那些早期視覺故事的深入解讀,他能夠從構圖、人物造型、甚至是畫麵的留白處,挖掘齣其中蘊含的敘事張力和情感錶達,這些都是構成漫畫魅力的關鍵要素。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將漫畫視為一種簡單的娛樂形式,而是看到瞭它作為一種古老的、跨越語言障礙的敘事方式,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想深入瞭解歐洲的視覺藝術,但又覺得從純粹的繪畫史或者雕塑史入手,可能有些過於學術化,難以找到切入點。而“歐洲漫畫史(上捲)”的標題,立刻吸引瞭我,因為它將“漫畫”這個相對熟悉的詞語,與“歐洲曆史”這個宏大的主題結閤在瞭一起。翻開書頁,我被作者嚴謹而又不失生動的筆觸所吸引。他並沒有從19世紀末的“現代漫畫”開始講起,而是將時間軸拉得非常長,從古代文明的圖騰、壁畫,一直講到1848年之前歐洲的各種圖畫敘事形式。我特彆驚喜於作者對古代和中世紀圖像的解讀。他能夠從那些古老的岩畫、陶器上的裝飾,以及教會的壁畫、手抄本插圖裏,發現敘事性圖像的萌芽和發展。他詳細分析瞭這些早期圖像是如何利用畫麵順序、人物造型、符號象徵等手段來講述故事、傳遞信息的,這讓我對“圖畫講故事”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喜歡他對17-18世紀歐洲版畫藝術的論述,那些風俗畫、諷刺畫,充滿瞭生活氣息和批判精神,它們在構圖、人物刻畫、甚至一些幽默的處理方式上,都讓我看到瞭現代漫畫的影子。這本書讓我明白,漫畫並不是一個孤立的藝術門類,而是深深植根於歐洲悠久的視覺文化傳統之中,是曆史發展和技術進步共同孕育的産物。
評分讀完“歐洲漫畫史(上捲)”之後,我對“漫畫”這個概念有瞭前所未有的認識。在此之前,我可能一直將漫畫局限於報刊雜誌上的連環畫,或者是現代齣版的各種漫畫作品。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狹隘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為宏觀的視角,將歐洲漫畫的曆史追溯到瞭遙遠的古代,一直到1848年。他從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臘羅馬的敘事性浮雕和壁畫,一直講到中世紀的手抄本插圖、民間版畫,再到17、18世紀的諷刺畫和風俗畫。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分析這些早期圖像時,那種“考古”般的嚴謹和對敘事性視覺的敏銳洞察。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不同曆史時期圖像敘事的特點,以及它們與現代漫畫在錶現手法和敘事邏輯上的聯係。我特彆喜歡他對中世紀宗教畫和民間故事插圖的解讀,它們不僅是藝術品,更是當時社會信息傳播、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而他對17-18世紀歐洲諷刺漫畫的深入剖析,更是讓我看到瞭漫畫作為一種批判性媒介的早期力量。這本書讓我明白,漫畫並非橫空齣世,而是歐洲漫長視覺文化傳統演進和融閤的必然結果。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藝術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視覺敘事方式演變的曆史。
評分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感受,是它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漫畫”這個詞的理解邊界。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的漫畫,總是和輕鬆、幽默、甚至有些“低幼”的形象聯係在一起。然而,作者通過詳實的考證和深入的分析,將歐洲漫畫的曆史維度,一下子拉長到瞭我們難以想象的境地。他從古代的壁畫、陶器上的裝飾圖案,一直講到1848年之前歐洲各種形式的圖畫敘事,這中間橫跨瞭數韆年,涵蓋瞭無數的藝術流派和社會變遷。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如何將那些看似不相關的曆史事件和藝術品,巧妙地編織進漫畫發展的敘事綫索中。比如,他談到古希臘的瓶畫,那些描繪神話故事、日常生活場景的連續圖像,雖然風格迥異於現代漫畫,但其敘事性和視覺流程的特點,卻是與漫畫一脈相承的。再比如,他對中世紀宗教畫和民間故事插圖的剖析,那些以圖畫為主要載體的傳播方式,讓我看到瞭漫畫在啓濛民智、普及知識方麵的早期作用。尤其是作者對17-18世紀歐洲版畫藝術的論述,那些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題材,如風俗畫、諷刺畫、情節畫等,簡直就是現代漫畫的直接先驅。我看到瞭那些版畫中對人物錶情、肢體動作的細膩刻畫,對場景氛圍的營造,對敘事節奏的把握,這些都是漫畫創作的核心要素。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明白,漫畫並非橫空齣世,而是深深植根於歐洲悠久的視覺文化傳統之中,是曆史演進的必然産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