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中心城区图 基本信息 | ||||||||
| 书名: | 深圳中心城区图 | |||||||
| 出版: | 广东地图出版社 | |||||||
| ISBN: | 9787807212126 | |||||||
| 审图号: | 粤S(2007)035号 | |||||||
| 版次: | 2007年9月第1版 2017年12月修编 | |||||||
| 印次: | 2018年4月第3次印刷 | |||||||
| 尺寸: | 1.16*0.87米 | |||||||
| 语种: | 中文 | |||||||
| 重量: | 0.65kg | |||||||
| 装帧: | 精装双面覆膜 宽杆挂绳 无拼接 | |||||||
| 定价: | 180.00元 | |||||||
这本号称“2018新版”的深圳地图,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其实是抱着一种略微的期待与审慎的观望态度的。毕竟,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速度是出了名的快,五年前的地图,很多新的立交桥、新开的地铁线路甚至于新建的住宅区可能都已经悄然入住了。我最关心的是它对几个核心城区的精细度。比如福田CBD周边的路网更新,特别是那些新修的地下通道和地面上的单行道调整,我希望能看到最新的标注。如果它能清晰地标出每一个新落成的地标建筑的准确位置,那就非常给力了。我还特意对比了一下它对宝安机场T3航站楼周边的配套交通,包括机场快线和接驳巴士的走向,这对于经常出差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这张图在这些细节上做到了“与时俱进”,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纸质地图的范畴,更像是一个定格了城市某个时间点的“交通备忘录”。我期望它在色彩区分上也要到位,比如区分主干道、次干道和内部道路,那种清晰的层级感,能让人在复杂的城市肌理中迅速找到方向感。
评分拿到这地图后,我主要想测试它在龙岗区与罗湖区的交界地带的准确性。这两个区域的城中村改造和旧改项目非常多,很多老路都在变化,新开的连接通道也在不断出现。我拿着它去测试了几次,发现它在描述一些大型社区内部的道路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比如,在一些新建的高端住宅小区内部,原本开放的通道可能已经变成了私人道路或者被围墙封闭,但地图上依然显示为可通行的状态,这在实际导航中就造成了困扰。此外,对于一些新兴的产业园区,例如龙岗的坂田片区,一些工厂内部的规划路网更新得非常快,这张图对这些“内部结构”的反映显得有些滞后和模糊。它更偏向于宏观的主干道展示,但对于深入到社区和园区内部的“最后一公里”的导航支持略显不足,这使得它作为一本工具书的精准度打了折扣,毕竟,在深圳开车,最怕的就是被困在那些看起来通畅却实际受限的小路里出不来。
评分从制图工艺和设计美学上来说,这张“2018新版”的图册给我的感觉是中规中矩,甚至可以说有些保守了。它的纸张厚度尚可,不容易撕裂,这一点在户外使用时是个优点。然而,色彩的搭配和字体选择却显得老气横秋。深圳市的城市形象是充满活力和现代感的,但这张地图的整体色调偏暗,尤其是对绿地和水系的表示,缺乏必要的对比度,使得在光线不好的情况下辨识度降低。我特别希望它能在信息密度和视觉友好性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它似乎将过多的信息堆砌在有限的空间内,为了追求“全”而牺牲了“清”。例如,一些历史遗迹或者景点,如果能用特殊的图标和更醒目的颜色标注出来,而不是仅仅用细小的文字点缀在路名旁边,那么这张地图的附加值就会大大提升,从纯粹的交通工具,转变为一本带有导览性质的城市速查手册。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像是一个功能性的参考资料,缺乏让人愿意拿出来细细品读的吸引力。
评分总的来说,这张图的优势在于其覆盖范围广,几乎将深圳的各个行政区——从核心的福田、罗湖到外围的宝安、龙岗——都囊括在了一张相对完整的版图内,这对于希望对整个城市有个宏观概念的读者来说是方便的。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城市骨架——即高速公路、快速路和主要景观大道——的清晰描绘上。我可以大致了解从A区到B区的主要路径选择。但是,一旦涉及到2018年以后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微观变化,比如新增的桥梁或隧道,这张图就显得力不从心,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张“2017年末定稿”的地图,而不是真正的“新版”。对于一个需要每天在城市中穿梭、依赖精确导航的通勤者而言,它更像是一个备用方案,而不是首选工具。如果它能在数据更新的频率和精确度上再加把劲,或许能在数字化地图日益普及的今天,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
评分我主要关注的是南山区和福田区在公共交通枢纽周边的衔接情况。地铁站出口与公交站台之间的换乘步行距离,以及共享单车停放点的预留空间,这些都是衡量现代城市地图是否“智能”的关键指标。这张图在标识地铁站口时,只是简单地标出了一个圆圈和站名,但并未细化到具体的A、B、C、D出口的对应位置,这对于初次到访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缺失。在深圳,一个地铁站可能有八个甚至更多的出口,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商场或写字楼,走错一个出口可能意味着要多绕行十分钟。我期待看到更细致的“地铁口指向系统”,例如在图例中明确指出哪个出口对应哪个方向的主干道。此外,对于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虽然它在香港,但与深圳的交通联系紧密),周边配套的接驳信息,比如城际大巴的上客点,地图上也显得信息稀疏,这让它在作为连接珠三角地区的工具时,显得不够全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