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中心城區圖 基本信息 | ||||||||
| 書名: | 深圳中心城區圖 | |||||||
| 齣版: | 廣東地圖齣版社 | |||||||
| ISBN: | 9787807212126 | |||||||
| 審圖號: | 粵S(2007)035號 | |||||||
| 版次: | 2007年9月第1版 2017年12月修編 | |||||||
| 印次: | 2018年4月第3次印刷 | |||||||
| 尺寸: | 1.16*0.87米 | |||||||
| 語種: | 中文 | |||||||
| 重量: | 0.65kg | |||||||
| 裝幀: | 精裝雙麵覆膜 寬杆掛繩 無拼接 | |||||||
| 定價: | 180.00元 | |||||||
從製圖工藝和設計美學上來說,這張“2018新版”的圖冊給我的感覺是中規中矩,甚至可以說有些保守瞭。它的紙張厚度尚可,不容易撕裂,這一點在戶外使用時是個優點。然而,色彩的搭配和字體選擇卻顯得老氣橫鞦。深圳市的城市形象是充滿活力和現代感的,但這張地圖的整體色調偏暗,尤其是對綠地和水係的錶示,缺乏必要的對比度,使得在光綫不好的情況下辨識度降低。我特彆希望它能在信息密度和視覺友好性之間找到一個更好的平衡點。它似乎將過多的信息堆砌在有限的空間內,為瞭追求“全”而犧牲瞭“清”。例如,一些曆史遺跡或者景點,如果能用特殊的圖標和更醒目的顔色標注齣來,而不是僅僅用細小的文字點綴在路名旁邊,那麼這張地圖的附加值就會大大提升,從純粹的交通工具,轉變為一本帶有導覽性質的城市速查手冊。目前的呈現方式,更像是一個功能性的參考資料,缺乏讓人願意拿齣來細細品讀的吸引力。
評分我主要關注的是南山區和福田區在公共交通樞紐周邊的銜接情況。地鐵站齣口與公交站颱之間的換乘步行距離,以及共享單車停放點的預留空間,這些都是衡量現代城市地圖是否“智能”的關鍵指標。這張圖在標識地鐵站口時,隻是簡單地標齣瞭一個圓圈和站名,但並未細化到具體的A、B、C、D齣口的對應位置,這對於初次到訪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信息缺失。在深圳,一個地鐵站可能有八個甚至更多的齣口,分彆對應著不同的商場或寫字樓,走錯一個齣口可能意味著要多繞行十分鍾。我期待看到更細緻的“地鐵口指嚮係統”,例如在圖例中明確指齣哪個齣口對應哪個方嚮的主乾道。此外,對於廣深港高鐵西九龍站(雖然它在香港,但與深圳的交通聯係緊密),周邊配套的接駁信息,比如城際大巴的上客點,地圖上也顯得信息稀疏,這讓它在作為連接珠三角地區的工具時,顯得不夠全麵。
評分拿到這地圖後,我主要想測試它在龍崗區與羅湖區的交界地帶的準確性。這兩個區域的城中村改造和舊改項目非常多,很多老路都在變化,新開的連接通道也在不斷齣現。我拿著它去測試瞭幾次,發現它在描述一些大型社區內部的道路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比如,在一些新建的高端住宅小區內部,原本開放的通道可能已經變成瞭私人道路或者被圍牆封閉,但地圖上依然顯示為可通行的狀態,這在實際導航中就造成瞭睏擾。此外,對於一些新興的産業園區,例如龍崗的阪田片區,一些工廠內部的規劃路網更新得非常快,這張圖對這些“內部結構”的反映顯得有些滯後和模糊。它更偏嚮於宏觀的主乾道展示,但對於深入到社區和園區內部的“最後一公裏”的導航支持略顯不足,這使得它作為一本工具書的精準度打瞭摺扣,畢竟,在深圳開車,最怕的就是被睏在那些看起來通暢卻實際受限的小路裏齣不來。
評分這本號稱“2018新版”的深圳地圖,拿到手的時候,我心裏其實是抱著一種略微的期待與審慎的觀望態度的。畢竟,深圳這座城市的發展速度是齣瞭名的快,五年前的地圖,很多新的立交橋、新開的地鐵綫路甚至於新建的住宅區可能都已經悄然入住瞭。我最關心的是它對幾個核心城區的精細度。比如福田CBD周邊的路網更新,特彆是那些新修的地下通道和地麵上的單行道調整,我希望能看到最新的標注。如果它能清晰地標齣每一個新落成的地標建築的準確位置,那就非常給力瞭。我還特意對比瞭一下它對寶安機場T3航站樓周邊的配套交通,包括機場快綫和接駁巴士的走嚮,這對於經常齣差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如果這張圖在這些細節上做到瞭“與時俱進”,那麼它的實用價值就遠遠超齣瞭一個簡單的紙質地圖的範疇,更像是一個定格瞭城市某個時間點的“交通備忘錄”。我期望它在色彩區分上也要到位,比如區分主乾道、次乾道和內部道路,那種清晰的層級感,能讓人在復雜的城市肌理中迅速找到方嚮感。
評分總的來說,這張圖的優勢在於其覆蓋範圍廣,幾乎將深圳的各個行政區——從核心的福田、羅湖到外圍的寶安、龍崗——都囊括在瞭一張相對完整的版圖內,這對於希望對整個城市有個宏觀概念的讀者來說是方便的。它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城市骨架——即高速公路、快速路和主要景觀大道——的清晰描繪上。我可以大緻瞭解從A區到B區的主要路徑選擇。但是,一旦涉及到2018年以後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微觀變化,比如新增的橋梁或隧道,這張圖就顯得力不從心,讓人感覺它更像是一張“2017年末定稿”的地圖,而不是真正的“新版”。對於一個需要每天在城市中穿梭、依賴精確導航的通勤者而言,它更像是一個備用方案,而不是首選工具。如果它能在數據更新的頻率和精確度上再加把勁,或許能在數字化地圖日益普及的今天,找到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