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孔子家语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文白对照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孔子家语
  • 儒家经典
  • 国学
  • 经典
  • 译注
  • 文白对照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中华国学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享游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460
商品编码:28331526276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孔子家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460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三国)王肃,整理,杨博,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主编

《孔子家语》一书zui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后来王肃对其进行整理,现存十卷。本书内容完整其准确,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书中的注释与译文充分吸收了现有的注解成果,综合各家,择善而从,既通俗易懂又不失其严谨性。本书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于研究孔子的思想,具有巨大的价值。


  内容简介

《孔子家语》是一部了解和研究孔子的重要著作,被称为“孔子研究书”。如要真正走近孔子,并理解他,则要从《孔子家语》入手。

本书稿以原文、注释、译文的形式,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答和言谈行事,以及孔子与各诸侯国君的问答。文字严谨,内容充实,译注也很,有助于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孔子的思想,进一步走进孔子,也有助于推动早期儒学的研究。


  目 录

【孔子家语 目录】

相鲁… …………………………005

始诛… …………………………010

王言解… ………………………015

大婚解… ………………………023

儒行解… ………………………028

问礼… …………………………036

五仪解… ………………………038

致思… …………………………047

三恕… …………………………055

好生… …………………………059

观周… …………………………063

辩政… …………………………068

六本… …………………………075

辩物… …………………………083

哀公问政… ……………………086

在厄… …………………………091

困誓… …………………………097

执辔… …………………………104

本命解… ………………………111

郊问… …………………………115

五刑解… ………………………115

刑政… …………………………121

冠颂… …………………………127

庙制… …………………………128

辩乐解… ………………………130

问玉… …………………………133

屈节解… ………………………136

七十二弟子解… ………………136

本姓解… ………………………149

终记解… ………………………154


  作者介绍

《孔子家语》一书zui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后来王肃对其进行整理,现存十卷。王肃为东海郯人,曾遍注儒家经典,是郑玄之后的经学大师。他主张微言大意,综合治经,反对郑玄不谈内容的文字训诂学派。


  精彩书摘

相鲁

【原文】

孔子初仕,为中都①宰②。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

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

寸之棺,五寸之椁③,因丘陵为坟,不封④、不树。行之一

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

定公⑤谓孔子曰:“学子此法以治鲁国,何如?”孔

子对曰:“虽天下可乎,何但鲁国而已哉!”于是二年,

定公以为司空⑥,乃别五土之性⑦,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

咸得厥所。

先时,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沟而合诸墓⑧

焉。谓季桓子⑨曰:“贬君以彰己罪,非礼也。今合之,

所以掩夫子之不臣。”

由司空为鲁大司寇⑩,设法而不用,无奸民。

【注释】

①中都:鲁邑,在今山东省汶上县以西。

②宰:一邑之长官。

③椁:棺木的外面称椁,里面称棺。

④封:聚土以建坟。

⑤定公:鲁国之国君,定公是谥号,名姬宋。

⑥司空:官名。掌管土地管理与工程建设等事务。

⑦五土之性:旧注,“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

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

⑧合诸墓:使得各个陵墓圈到一起。

⑨季桓子:季平子之子。

⑩大司寇:六卿之一,主管刑狱的官职。

【译文】

孔子开始为政时,担任中都地方长官。他制定了养生

送死的礼节,提倡孝敬长者,以年龄之别享有不同食物;

帮助弱者,以身体的强弱来分配不同的任务;男女走路各

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起据为己有;器具上

不雕刻过多的文饰。安葬死者,用厚四寸的棺木,厚五寸

的椁木;依傍丘陵而建坟;禁止聚土而成坟墓,禁止在坟

墓旁种植松柏。如此实施一年,西方诸侯国都争相效仿。

鲁定公对孔子说道:“用您推行的制度治理鲁国,怎

么样?”孔子回答说:“此制度足以治理天下,何况只是

鲁国呢!”自此之后第二年,定公任命孔子为司空。孔子

根据鲁国土地的性质,将其分门别类,以此在不同的土地

上生养不同的物产。这样,万物各得其所,获得了适宜的

生长环境。

早先之时,季平子将鲁昭公葬在鲁国先君墓地的南

面,孔子派人将鲁昭公的陵墓与先君的陵墓合在一起。孔

子对季桓子说:“贬损国君却彰显自己的罪过,不合乎礼

制。如今将陵墓合到一起,以此来掩饰令尊不守臣子之道

的行为。”

而后,孔子由司空被升任为大司寇。虽然修订了法

令,却无须使用,不侵扰百姓,秩序井然。

【原文】

定公与齐侯①会于夹谷②,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

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并出疆,

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③司马④。”定公从之。

至会所,为坛位,土阶三等,以遇礼相见,揖让

而登。献酢⑤既毕,齐使莱人⑥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

历阶⑦而进,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两君为好,

裔夷之俘敢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

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偪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

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心怍,麾而避之。

有顷,齐奏宫中之乐,俳优⑧侏儒⑨戏于前。孔子趋

进,历阶而上,不尽一等,曰:“匹夫荧侮诸侯者,罪

应诛。请右司马速刑焉!”于是斩侏儒,手足异处。齐侯

惧,有惭色。

【注释】

①齐侯:齐国国君。

②夹谷:即今山东莱芜境内的夹谷山。

③左右:正副。

④司马:掌管军事的官职。

⑤献酢(zuò):主宾相互敬酒。

⑥莱人:少数民族莱国,在齐国之东。

⑦历阶:一步一级地登台阶。

⑧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

⑨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杂技艺人。

【译文】

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会盟,孔子主持礼仪。在此

之前,孔子对鲁定公说:“我听说有文事时必须以武力为

后盾,有武事时也要有和平的外交准备。古时诸侯离开疆

土,必须与相应的官员同时出行。因此,我请求您带上征

服司马。”定公听从了孔子的建议。

抵达会盟的地方时,盟会的高台已经筑就,且设置了

三级台阶,以通往高台。定公与景公施以会遇之礼,相互

作揖谦让着登上高台。敬酒之后,齐国一方派莱人手持兵

器擂鼓,以此向鲁定公示威。孔子快速登上台阶,保护定

公退避,并厉声说道:“鲁国的士兵们,拿起武器战斗。

我们两国的国君在此友好会盟,夷狄边远之人竟然手持兵

器行暴。这不是齐国号令诸侯的方法。边远异国不得

图谋中原,夷狄之族不得侵扰华夏,俘虏不得干扰会盟。

军队不能威逼友好。这样的行为于神明而言不祥,于道德

而言不义,于为人而言失礼。齐侯一定不会那样做吧?”

孔子这一番言论让齐景公感到羞愧,齐景公于是挥手让莱

人军队撤下。

一会儿之后,齐人演奏宫廷音乐,俳优与侏儒表演杂

技。孔子快步上前,站于中间的台阶上说道:“戏弄侮辱

诸侯国君的人,其罪当斩。请右司马对他们行刑。”

因而,诛杀了侏儒,断了他们的手脚。齐景公内心惧

怕,脸上有愧疚之色。

【原文】

将盟,齐人加载书①曰:“齐师出境,而不以兵车

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兹无还②对曰:“而

不返我汶阳③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

齐侯将设享礼,孔子谓梁丘据④曰:“齐鲁之故,吾

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且牺象⑤

不出门,嘉乐⑥不野合⑦。享而既具,是弃礼;若其不具,

是用秕稗⑧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

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

齐侯归,责其群臣曰:“鲁以君子道辅其君,而子独

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归所侵鲁之四邑⑨及

汶阳之田。

【注释】

①载书:即盟书,诸侯会盟时所订的誓约文件。

②兹无还:鲁国的大夫。

③汶阳:鲁国汶水之北,在今泰山东南麓莱芜市境内。

④梁丘据:齐国的大夫。

⑤牺象:饰有鸟形、鸟羽或象骨的酒器。

⑥嘉乐:钟鼓之乐。

⑦野合:在旷野演奏音乐。

⑧秕稗(bǐ bài):旧注,“秕,穀不成者。稗,草之

似穀者”。

⑨四邑:旧注,“郓、 、龟、阴”。

【译文】

在鲁、齐两国将要盟誓之时,齐人在盟书上写了一

条:“齐国军队出境作战,如果鲁国拒绝派出三百辆战车

随从出征,齐国便会按照盟书中的条约惩罚鲁国。”孔子

让兹无还反击道:“如果齐国不将侵占我们的汶阳的属地

归还,而让鲁国单方满足齐国的要求,齐国也要按照盟书

的条约接受惩罚。”

齐国将设宴款待鲁定公。孔子对梁丘据说道:“齐

鲁两国之间的礼仪,阁下难道没有听说过?会盟已经完

成,却又要款待我国君主,是徒然烦劳齐国群臣。而且,

牺尊、象尊等酒器不能拿出宫门,宫廷之乐也不能在荒野

中演奏。如果荒野中举行的宴享礼仪万事俱备,则不合乎

礼仪。如若礼仪简略,则又显得轻贱且不郑重。宴席简陋

则会侮辱国君,悲戚礼仪则会臭名昭著。愿您好好考虑,

宴客本是为彰显君主昭明的德行,若非如此,还不如不

做。”zui终,没有举行宴会。

齐景公回去之后,责备群臣说道:“鲁国的臣子用君

子之道来辅佐君主,而你们偏偏用荒蛮的夷狄之道来辅佐

我,因而得罪了鲁国。”于是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四座

城邑,以及汶河以北的土地。

【原文】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①不藏甲②,邑无百雉③之城,

古之制也。今三家③过制,请皆损之。”乃使季氏宰仲由④

隳⑤三都⑥。叔孙辄⑦不得意于季氏,因费宰公山弗扰⑧率费

人以袭鲁。孔子以公与季孙、叔孙、孟孙入于费氏之宫,

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及台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⑨

勒士众下伐之,费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强公室,弱私

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注释】

①家:指卿大夫。

②甲:旧注,“甲,铠也”。

③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

一雉。

③三家:指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在鲁国具有很大

势力。

④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

⑤隳:毁坏。

⑥三都:指费、郈、成三地,分别为季孙、叔孙、孟

孙的都城。

⑦叔孙辄:叔孙氏庶子。

⑧公山弗扰:费城长官。

⑨申句须、乐颀:鲁国大夫。

【译文】

孔子对鲁定公说:“卿大夫不能私藏兵器,封地不能

超过百雉,自古以来便是这样。现今,三家都了制度

规定,请您削减他们的城邑。”因而命令季氏家臣仲由拆

毁三家的城池,叔孙氏的庶子叔孙辄在季氏家族中得不到

器重,便联合费城的长官公山弗扰,率领费人攻进鲁国国

都,发动叛乱。孔子护着鲁定公,与季孙氏、叔孙氏、孟

孙氏三大夫躲入季氏的宫室,登上武子台。费人向武子台

发起进攻,攻到台的一侧时,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率兵

前去战斗,将费人击退。如此,摧毁了三家的城池,壮大

了公室的力量,削减了卿大夫的势力。君尊臣卑,各司其

职,各安其位,政治教化为之一新。

始诛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①,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

“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

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

乎?”于是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②,戮③之于两观

之下,尸于朝三日。

子贡④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

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⑤,吾语汝以其

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⑥,

二曰行僻⑦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⑧,五曰顺

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

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⑨徒成党,其谈说足以饰褒莹⑩

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

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11诛潘正12,周公13诛管蔡,太公14

诛华士15,管仲16诛付乙,子产17诛史何18,是此七子皆异世

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云:

‘忧心悄悄19,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注释】

①司寇:主管刑狱的官职。

②少正卯:与孔子同时讲学的鲁国大夫。

③戮:杀掉。

④子贡:孔子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⑤居:坐下。

⑥心逆而险:思想悖逆而险恶。

⑦僻:邪僻。

⑧记丑而博:《荀子》杨惊注,“丑,谓怪异之事”。

旧注,“丑谓非义”。

⑨撮(cuō):旧注,“撮,聚”。

⑩莹:一本作“荣”,指迷惑民众。

11文王:周武王父,名姬昌,号西伯。

12 潘正:《荀子·宥坐》作“潘止”,《说苑·指

武》作“潘阯”。事迹不详。

13 周公:名姬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

14太公:名尚,姜太公,周文王之师。

15 华士:旧注,“士之为人虚伪,亦聚党也”。《韩

非子》云:“耕而后食,凿井而饮。”概为隐士。

16 管仲:名夷吾,字仲,助齐桓公称霸。

17 子产:名侨,字子产,郑国政治家。

18 史何:《荀子·宥坐》作“邓析、史付”,《说

苑·指武》作“邓析”。

19 悄悄:忡忡。

【译文】

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一职,并代理宰相之职,脸上有

喜悦的神色。仲由问道:“我听说对君子而言,祸患来临

时不惧怕,福禄来到后也不欢喜。如今您得到高官却极为

高兴,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对,确实有这样的

话。然而不是也有‘身居高位仍旧谦逊地对待下人为高兴

之事’的说法吗?”于是,孔子当政七天便诛杀了扰乱朝

政的鲁国大夫少正卯。在宫殿门外的高台上行刑,并在朝

廷陈列其尸体三天。

子贡向孔子进言说:“少正卯在鲁国非常。如

今您当政时首先便诛杀了他,或许是不恰当的吧!”孔子

说:“坐下来,我告诉你其中的缘由。天下有五大罪行不

可宽恕,而不包含偷窃。种是思想悖逆而为人险恶,

第二种是行为邪僻而固执,第三种是言语而又能言善

辩,第四种是精通怪异的事情,第五种是言行不端而广施

恩惠。如若一个人具有其中一种恶性,便免不了君子的诛

杀,但少正卯具备每一种。他活动之地足以聚集自己的势

力,以结党营私;他的言论足以粉饰自己,迷惑众人;他

的势力足以自成一派,成为异端;他是人中之奸雄,不可

以不诛杀。历史之中,殷汤诛杀尹谐,文王诛杀潘正,周

公诛杀管叔、蔡叔,姜太公诛杀华士,管仲诛杀付乙,子

产诛杀史何。这七个人处于不同的时代但都被诛杀,是因

为这七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违背了世道,因此不可以被宽

恕。正如《诗经》中所说:‘忧虑重重难除掉,成群小人

太可恼!’小人成群,足以让人担忧。”

【原文】

孔子为鲁大司寇①,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②执之,三

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

季孙③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④告余曰:‘国

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

赦,何哉?”

冉有⑤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

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⑥。三军

大败,不可斩也。狱犴⑦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

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

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

《书》⑧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⑨,惟曰未有

慎事⑩。’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

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

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待

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诗》11云:‘天子是毗12,俾13民

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14而不用。今世则不然,

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

繁而盗不胜也。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

也。百仞15之山,重载陟16焉,何哉?陵迟故也。今世俗之

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注释】

①大司寇:官职名。鲁有三卿,司空兼司寇,孟孙

兼职。司空下有小司寇,孔子似乎是小司寇,《荀子·宥

坐》作“孔子为鲁司寇”。

②狴(bì):牢狱。

③季孙:亦称季孙氏,三卿之一,司徒兼冢宰,鲁桓

公子季友后裔。

④曩(nǎng):以前,从前。

⑤冉有:即冉求,孔子弟子,季氏家臣,字子有。

⑥辜:无罪。

⑦狱犴(àn):刑狱。

⑧《书》:此处指《尚书·康诰》。

⑨勿庸以即汝心:旧注,“庸,用也。即,就也。刑教


  前言

前言

孔子思想之沉博,品行之高尚,几千年来一直影响

着世人。他以生命以哲学宏思,以高大的形象和宏博的

人格,施惠于当世,也感染着后代的人们。他以礼修身

养性,以德从政启君,以恕宽厚待人。如今翻看泛黄的古

籍,字里行间依然散着圣人的教诲,潜心研读,亦可以从

中得到行己立身、自处于世的启示。所谓“一支妙笔,战

胜七雄五霸;几卷诗礼,流传亿万斯年”便是如此。

如今人们多熟知《论语》,将其作为研究孔子为人、

思想的重要典籍,这无可厚非。但是,《孔子家语》的价

值也不应被忽略。它记载了孔子与弟子以及公卿大夫的思

想言行,内容丰富而隽永,精深而宏大,被称为是“孔子

研究书”。它有比《论语》更完整精细的场景,记载

的事情更全面,记载的时间更早。如若想要更深刻地了解

孔子的为人与思想,以及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施政措

施、文化百态,在熟知《论语》的同时,也更应熟知《孔

子家语》。

《孔子家语》又称《孔氏家语》,简称《家语》。

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另有《孔安国序》

《后孔安国序》《王肃序》这三篇序。其内容究竟在何时

写成,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王柏所作《家语考》,zui先

指出此书是伪作之书,清人姚际恒所作《古今伪书考》、

范家相所作《家语证伪》、孙志祖所作《家语疏证》,以

及诸多学者皆认为此书是伪书。尽管如此,此书仍以强

韧的生命力在岁月之河中流传,即表明它不可被忽视的

价值。

王肃是三国时曹魏经学家,字子雍。他师从大儒

宋忠,饱读诗书,遍注群经,以广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

底蕴,以《礼记》《左传》等为借鉴,编纂了当时以家学

形式流传的《孔子家语》,从而宣扬其道德价值。《孔子

家语》之所以流传至今,与他有着割不掉的联系。

因《孔子家语》更为详细地讲述了孔子的身世、思

想,也更全面地呈现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于己能修身立

德、增慧,于政治能提供借鉴、给予启示。所以,现

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孔子家语》的价值。

鉴于此,我们决定译注这本《孔子家语》。本书按照

原文、注释、译文的体例,综合各家之长,吸收现有的成

果,同时加以自己理解,将这本珍贵的典籍呈献给读者。

由于本书的篇幅有限,所以并未向读者呈现《孔子家语》

的全貌,而是选取其中zui为精华的篇章,加以详细译注。

在译注的过程中,遵循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原则,既

认真细致,又通俗易懂,以适应更多的读者。

由于编者学识有限,在译注时难免会出现些许疏漏,

如有不妥之处,愿读者批评指正。



《诗经》:开启中国诗歌的滥觞,照见先民的情感世界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多为民歌,反映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劳动生活,情感真挚淳朴;“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创作,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宴饮等;“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歌,歌颂祖先的功德。 《诗经》以其朴素的语言、生动的描绘、深沉的情感,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百态。从《关雎》中对爱情的纯真向往,到《硕鼠》中对剥削者的强烈控诉;从《采薇》中战士的思乡之情,到《鹿鸣》中宴饮的欢快场面,《诗经》无不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其艺术手法也极为丰富,重章叠句、赋比兴等表现方式,为后世文学创作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阅读《诗经》,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先民们在农耕渔猎中的辛劳与欢愉,听到了他们在婚恋嫁娶中的喜悦与忧伤,感受到了他们在战争徭役中的悲愤与无奈。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历史文献,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珍贵史料。 《尚书》:国家政治的源头活水,权力运作的古老记录 《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史书之一,汇集了商周时期君臣之间的重要文告、命令、训诫、誓词等,展现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雏形和权力运作的规律。它由“书经”演变而来,历经多个朝代的编纂和增补,内容庞杂,但核心价值在于其对国家大政方针、君主治国理念、臣下劝谏臣服等方面的记录。 《尚书》的内容可以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等部分,分别记录了尧、舜、禹、汤、盘庚、武王伐纣等历史时期君主的言行与朝政。“盘庚”篇记录了盘庚迁殷的决策,体现了领导者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洛诰”篇则展现了周公辅佐成王,稳定政局的智慧;“牧誓”篇记录了武王伐纣的誓词,揭示了战争的道义与动因。 《尚书》的语言古朴典雅,充满了政治智慧和道德训诫。它所传达的“德治”理念,“敬天保民”的思想,以及对臣子“纳谏”、“从善”的要求,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尚书》,不仅能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更能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理解权力与责任的深刻含义。 《周易》:宇宙万象的哲思之书,变易之道的人生启示 《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之一,其核心是“易”,即变化。它通过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组合,象征天地万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六十四卦,每一卦都配有卦辞和爻辞,对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解读。 《周易》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阴阳”学说是其核心,认为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的根本动力。《周易》还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获得和谐与发展。 《周易》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最初可能用于占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哲学和伦理思想逐渐被发掘和重视。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学、数学等学科的重要文献,更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处理事务、指导人生的智慧宝典。 阅读《周易》,我们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宏大与精微,体会到事物变易的无常与必然。它教导我们要认识到变化是永恒的,要学会适应变化,把握机遇,趋吉避凶。从《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坤卦》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准则。 《论语》:孔子思想的精华结晶,儒家伦理的千年典范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其内容涵盖了孔子的政治、道德、教育、哲学等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孔子“仁”、“礼”、“智”、“信”、“义”等核心思想。 《论语》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孔子在书中阐述了“仁者爱人”的道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和谐;他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将自我修养与社会秩序紧密结合;他重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鼓励人们不断学习和进步。 《论语》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经典,更是指导中国人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重要教材。书中提出的“君子”理想,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品格和价值追求。 阅读《论语》,我们仿佛置身于孔子与弟子们充满智慧的对话之中,感受着孔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辉。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好学,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治学之道,《论语》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深刻的道德启示。 《孟子》:仁政理想的坚定倡导者,性善论的有力辩护者 《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言论著作,由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编纂而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在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方面,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并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史。 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来治理国家,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实行“德政”而非“力政”。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对人民的尊重和对君权的制约。孟子还提出了“王道”与“霸道”的区别,主张以仁义取天下,而非以武力征服。 在伦理学方面,孟子明确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同“善射”之人知道射箭的技巧一样,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能导致人的“失性”,但可以通过“扩充”善性来恢复和实现。 《孟子》的语言雄辩有力,充满说服力。孟子善于运用类比和譬喻,将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例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形象地阐述了“义”的重要性。 阅读《孟子》,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对“仁政”理想的坚定追求。他鼓励人们发挥善性,追求道德完善,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的君子。孟子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大学》:个人修养的起点,治国平天下的蓝图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被尊为儒家“四书”之一,是一部论述如何实现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经典著作。其核心思想是“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强调发扬人内在的光明德性;“亲民”则要求将这种德性施予他人,使之共同进步;“止于至善”则追求个人品德和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 “八条目”是对实现“三纲领”的具体路径的阐述,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环节层层递进,强调了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基础。从“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开始,通过“致知”(获得真知)、“诚意”(使意念真诚)、“正心”(使内心端正),达到“修身”(提高个人品德)。继而“齐家”(管理好家庭),再到“治国”(管理好国家),最终实现“平天下”(使天下太平)。 《大学》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责任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个人的完善是国家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其逻辑严谨,条理清晰,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提供了系统而完整的修身治国理论。 阅读《大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内到外的成长路径。它告诉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从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开始。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我反思,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层层推进,《大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从个人到社会的宏伟蓝图,指引着我们追求至善的理想人生。 《中庸》:中道哲学的精髓,和谐境界的追求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后被尊为儒家“四书”之一,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系统阐述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核心在于“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适度原则,以及“庸”,即恒常不变的道德实践。 《中庸》认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性的根本在于天命,遵循天性而行是“道”,而修养自己的行为使之合乎“道”就是“教”。《中庸》强调,一个人要“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这里的“中”是未发时的状态,而“和”是发而皆节的状态。这体现了《中庸》对情绪的理性控制和对行为的适度追求。 《中庸》还提出了“诚”的概念,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是内在的真实性,是天道的本质,而“诚之”则是人的努力去达到这种真实。通过“诚”,人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庸》的语言深刻而隽永,充满了哲学思辨。“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中庸也,则为君子矣。”这句话强调了中庸之道对君子品格的重要性。“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体现了君子在不被理解时的泰然自若。 阅读《中庸》,我们可以领悟到一种平和、理性、持守的智慧。它教导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和各种诱惑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衡,遵循适度的原则,追求人生的和谐与圆满。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的根本原则,帮助我们在变幻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中庸之道”。 《庄子》:道家思想的瑰宝,逍遥精神的自由飞翔 《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作,由庄周及其后学所著,全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思想最为集中和深刻。 《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瑰丽奇特的文笔、深邃玄妙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它批判了儒家等“世俗”的价值观念,提倡“道”的至高无上。庄子认为,“道”是超越一切名相、概念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因此,人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抛弃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和超脱。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逍遥游”。它描绘了一个超越世俗束缚、摆脱生死烦恼的自由境界。庄子通过各种奇幻的比喻和寓言,如“鲲鹏展翅”、“庖丁解牛”、“坐忘”、“心斋”,来阐释其“道”的哲学和“逍遥”的精神。他认为,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人应该“齐物论”,打破是非、物我、生死的界限,达到一种“遗世独立”的超然状态。 《庄子》的语言极富艺术感染力,想象奇特,譬喻生动,幽默讽刺,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书中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世俗功名利禄的深刻嘲讽。 阅读《庄子》,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自由驰骋的思维空间。它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引领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宏大视野,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智慧警示;从“鼓盆而歌”的生死观,到“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超然心态,《庄子》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世界、理解人生、实现精神自由的可能性,它鼓励我们挣脱功利的枷锁,在精神的国度里自由翱翔。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巅峰之作,制胜策略的千古秘诀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作者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全书共十三篇,以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智慧,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规律、战略战术、用兵之道。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其核心思想是“慎战”。孙子强调,用兵之道,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将军事斗争视为最后的手段,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轻启战端。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在出兵之前,必须进行周密的谋划和准备。 《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是其最著名的军事原则。它强调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入了解,包括地形、天时、人心、兵力、士气等各个方面,是取胜的关键。此外,书中还提出了“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以及“奇正相生”、“避实击虚”、“因粮于敌”等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战术思想。 《孙子兵法》的语言简洁精炼,逻辑严密,其思想不仅适用于军事领域,更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管理、外交等各个领域,成为指导人们制定策略、处理问题的智慧宝典。 阅读《孙子兵法》,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强大力量。从“兵者,诡道也”的策略运用,到“攻心为上”的心理战术;从“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争层次,到“知天知地,然后知九战之地,知地形,然后知九战之形”的战术考量,《孙子兵法》不仅教会我们如何赢得战争,更教会我们如何避免战争,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实现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汉书》:中国历史的宏伟画卷,帝王将相的时代缩影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主要记述了西汉时期的历史,涵盖了从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到汉成帝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的历史。 《汉书》的体例沿袭了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分为本纪、表、志、传等部分。其中,“本纪”记录了汉朝历代皇帝的世系和重大事宜;“表”则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了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志”详细记载了古代的律历、礼乐、天文、地理、经济、兵器等方面的制度和知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传”则以人物传记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汉朝时期各色人物的命运和功过。 《汉书》以其严谨的史学态度、丰富翔实的史料、优美流畅的文笔,成为研究西汉历史不可或缺的巨著。班固在《汉书》中,不仅记录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事件,更深入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思想流派,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西汉历史画卷。 阅读《汉书》,我们仿佛穿越回两汉之际,亲眼见证了秦朝的覆灭、汉朝的兴盛、匈奴的侵扰、丝绸之路的开辟、儒家思想的独尊等重大历史事件。从“鸿门宴”的惊心动魄,到“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从“汉武盛世”的雄才大略,到“昭君出塞”的民族融合,《汉书》以其史诗般的叙述,生动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展现了帝王将相的风采,也折射出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它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 《史记》:史学之祖,百家之源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历时近十四年完成。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记载了中国古代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精湛的叙事艺术、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史学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中,打破了以往史书的局限,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主的纪传体体例,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部分,为后世史书的编写奠定了基础。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司马迁以其生花妙笔,将枯燥的历史事件描绘得栩栩如生,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秦始皇的雄才大略、项羽的悲壮命运、刘邦的帝王心术、韩信的军事才能等。其语言精炼生动,富有感染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思想价值同样不可估量。司马迁在书中,秉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抱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刻的解读和评价,展现了其独立的思想和批判精神。他关注民生疾苦,揭示历史的规律,并对统治者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公正的评判。 阅读《史记》,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的历史之门。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习俗、思想观念,以及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从“鸿门宴”的刀光剑影,到“卧薪尝胆”的励精图治;从“管鲍之交”的深厚友谊,到“赵氏孤儿”的忠义传承,《史记》以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必读之作,更是涵养人文素养、汲取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最惊喜的部分,在于它提供的“文白对照”模式,真正实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完美对接。我个人虽然对古文有一定的基础,但遇到一些复杂的长句或晦涩的表达时,依然需要参考现代译文来确保理解无误。这本书的对照方式不是简单的左右分栏,而是逐句对照,甚至很多情况下是逐段、逐义对应,这样极大地提高了阅读效率。更重要的是,译文的风格非常克制和忠实,它没有用过于口语化或现代的网络用语来稀释原文的庄重感,而是采用了典雅、准确的现代汉语来重述,既保留了文言的意境,又使得思想的流转清晰可见。对于那些想从零开始接触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简直是最好的入门阶梯,让他们可以在不产生阅读挫败感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培养起对文言的语感和理解力。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最看重的是译注的严谨性和权威性。市面上很多所谓的“精粹”版本,往往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了原意的准确性,甚至会加入很多不必要的现代解读,导致失真。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注释部分深入浅出,对一些关键概念和历史背景的解释,都引用了可靠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论述作为支撑,绝非一家之言的臆断。每次读到一些涉及礼制或哲学思辨的深奥之处,回头对照注释,总能豁然开朗,理解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本意,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表面。特别是对于那些多义词在特定语境下的精准辨析,体现了编纂者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和对儒家思想体系的透彻把握,这使得这本书真正配得上“国学经典精粹”的称号,是进行深度研究和自我提升的可靠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典雅的气质,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轻浮设计。封面选用的材质触感温润,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觉得累手。最让我欣赏的是它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古文和现代译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连续性,又能在需要时迅速切换视角。字体选择上,宋体和楷体的搭配处理得非常讲究,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照顾了现代读者的视觉习惯,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经典著作的人,也不会感到过于晦涩难懂。装订线的设计也很结实,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经得起反复翻阅和品味,完全不像有些版本读几次就松散了。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精细打磨,本身就是对先贤智慧的一种尊重,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心生敬畏,感觉这是一本可以世代传承的珍藏品,而不是快消品。

评分

坦白说,购买这类经典读本,我最怕的是遇到“注水”严重的版本,即篇幅很厚,但内容重复或空洞。然而,这本书的价值密度非常高。每一页的内容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信息量,无论是原文的精炼,还是注释的详尽,都做到了惜墨如金。它成功地在“精粹”和“完整”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既没有因为追求“精粹”而删减掉核心的论述脉络,也没有因为追求“详尽”而加入不必要的旁枝末节。这种恰到好处的取舍,使得阅读过程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效且充实的体验。读完一章,你不是觉得“读完了”,而是觉得“领悟了”,这对于希望在快节奏生活中汲取传统智慧的人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选择,物超所值,是案头常备的案本。

评分

书中的选文编排逻辑,体现了一种超越时间线的知识体系构建。它不是简单地把所有的语录堆砌在一起,而是似乎遵循着某种内在的教学顺序,从基本的德行修养、君子之道,逐步深入到治国理政的方略,最后落脚于对人伦关系的阐释。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使得读者的心绪能够自然而然地被引导进入到孔子思想的完整框架中去。我发现,当我按照这个顺序阅读时,对于很多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仁”是如何体现在“孝悌”中,又如何扩展到“恕道”与“忠君爱国”的。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远比零散阅读要有效得多,它帮助读者构建起了一个坚固的儒学知识地图,让原本抽象的道德规范变得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