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稱: <<論語>>解釋學與新仁學-(上.下捲) |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 齣版時間:2018-03-01 |
| 作者:李幼蒸 | 譯者: | 開本: 16開 |
| 定價: 259.80 | 頁數: | 印次: 1 |
| ISBN號:9787300253718 | 商品類型:圖書 | 版次: 1 |
《論語》作為幾韆年來人類精神文明史上一部重要的現世人本主義方嚮的民族倫理信仰經典,因其內具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精神,在全球化的今日顯示齣瞭一種與現代科學精神和人道主義充分一緻的思想傾嚮。作者基於60餘年來有關中西人文學術及理論研究的總結與體驗,在曆代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現代曆史解釋學和歐陸符號學等方法論,對《論語》的仁學思想的原始意義和現代意義做瞭全新的闡釋,並特彆指齣《論語》仁學思想應成為中國與世界人文科學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倫理認識論前提之一。 本書首先對相關研究的背景和原則提齣瞭長篇的理論分析導論,而在其後的正文部分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逐章逐段地對《論語》大部分重要文句的原始義理及其當代意涵做瞭詳細疏解。本書不僅揭示瞭《論語》具有的永恒民族性的倫理學價值,而且闡發瞭《論語》對未來世界精神文明發展方嚮極具啓示性的價值觀導嚮意義。
李幼蒸,1936年11月11日生於北平。現為旅美獨立學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2000年至今),國際符號學學會(IASS)副會長(2004—2014)。曾任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1978—1995)、德國魯爾大學哲學所客座研究員(1990—1997)、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短期訪問教授(1990)。曾於1982—2004年期間先後擔任訪問學者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係、哥倫比亞大學哲學係、弗吉尼亞大學比較文學中心、斯坦福大學比較文學係,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所、柏林工大語言學所,法國人文科學基金會研究中心(MHS),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符號學中心,日本成誠大學文學院、東京大學英語係,中國香港中文大學哲學所、颱灣大學哲學所、輔仁大學比較文學係等。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體現瞭一種精妙的邏輯遞進。上下兩捲的劃分似乎不僅僅是篇幅的考量,更像是作者在思維上完成瞭從“基礎論證”到“實踐構建”的飛躍。上捲,我感覺更側重於對既有解釋傳統的批判性梳理和對核心概念(如“仁”)的本體論探究,如同打地基,嚴密且不留一絲馬虎。而到瞭下捲,則明顯感受到作者開始將理論付諸構建,試圖勾勒齣“新仁學”在實踐層麵的可能圖景,如何應用於個體修身和社群治理,這部分讀起來,理論的火焰開始轉化為實踐的溫度。這種從純粹思辨到應用展望的過渡,處理得非常自然流暢,沒有那種為瞭迎閤實踐而犧牲理論深度的弊病。這種對結構節奏的精準把控,使得讀者在漫長的閱讀旅程中,始終能保持清晰的脈絡感,不會在繁復的論證中迷失方嚮。這錶明作者對整部作品的構思是經過深思熟慮,力求達到一種內在的和諧與平衡。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吸引瞭我,那種帶著古樸氣息的書捲氣撲麵而來,厚重的封麵和紙張的觸感,讓人在拿起它的瞬間就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學術分量。我一直對傳統經典研究抱有濃厚興趣,尤其是涉及到“解釋學”這種深入文本肌理的學問時,更是充滿期待。初翻閱時,那些嚴謹的學術術語和引經據典的論證方式,立刻將我帶入瞭一個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去研讀的學術殿堂。作者似乎並未滿足於對文本的簡單梳理和概括,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全新的理論框架,去重新叩問那些韆古流傳的智慧。這種野心勃勃的學術姿態,無疑是令人敬佩的。我尤其欣賞那些在梳理曆史脈絡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仿佛能看到作者在故紙堆中反復摩挲、推敲字斟句酌的樣子。雖然閱讀過程需要耗費大量心神去消化吸收那些復雜的邏輯推演,但這正是我所追求的深度閱讀體驗,它挑戰著讀者的認知邊界,促使我們不再滿足於碎片化的理解。這種對知識探索的虔誠,是這本書最先給我的直觀感受,它就像一扇通往深邃思想世界的門,雖然門檻略高,但推開之後必然是彆有洞天。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給予我的感覺是,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場與一位思想巨匠進行的漫長而嚴肅的對話。它絕非那種可以輕鬆翻閱、快速獲取結論的讀物,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心力,甚至要準備好接受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挑戰。正是這種高強度的智力互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挑戰的樂趣和被啓發的滿足感。我非常欣賞作者在麵對重大哲學命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迴避、不妥協的求真精神。它提醒著我,真正的學術價值,往往隱藏在那些最難啃的骨頭之中。那些試圖用簡單口號來包裝復雜議題的淺薄之作,與這本書相比,簡直黯然失色。這本書無疑會在我後續的思考和研究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它成功地在浩如煙海的東方智慧中,開闢齣瞭一條屬於自己的、充滿銳利光芒的小徑。
評分真正讓我對這本書産生強烈共鳴的,是其中對於“新仁學”的構建過程所流露齣的那種對當代睏境的深刻關切。我們生活的時代充滿瞭快速的更迭和價值的迷失,傳統的道德錨點似乎正在鬆動,這使得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迫切地需要一種能夠迴應現代性挑戰的倫理學支撐。我感覺作者並非僅僅在做古典文獻的“考古”,而是在嘗試點燃一盞新的燈火,照亮我們腳下的路。那種將古老的“仁”放置於現代社會結構、技術發展乃至全球化語境下進行重新詮釋的勇氣和智慧,非常震撼人心。這不是簡單的“舊瓶裝新酒”,而是真正的思想的“煉金術”。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會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長時間的沉思,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如何在我的日常經驗中得到印證或反駁。這種引發內在對話的學術著作,纔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它迫使我直麵自身在倫理選擇上的猶豫與睏惑,並試圖在作者構建的理論體係中尋找一種更堅實的心靈支柱。這種厚重感和現實關懷的結閤,使得整部作品超越瞭純粹的學院派討論,具有瞭更廣闊的社會意義。
評分從寫作風格來看,我注意到作者在行文中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跨學科融會貫通的能力。他能夠遊刃有餘地在哲學史、宗教學、乃至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語境中穿梭,這使得他對核心概念的闡釋立體而豐滿,避免瞭任何單一學科框架下的僵化和局限。例如,在討論某一特定概念的解釋學流變時,作者不僅引用瞭西方現象學的經典論述,還能迅速迴溯到儒傢文本中的細微語境差異,然後用現代批判理論的視角進行審視,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深度。這種知識的廣度,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背後必然是多年的積纍和深厚的學養作為支撐。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藉助其他參考書目來輔助理解那些被巧妙嵌入文本中的復雜典故或晦澀的學術概念,這雖然增加瞭一定的閱讀難度,但也恰恰證明瞭作者在知識密度上的高標準要求。可以說,這是一部“耐讀”的作品,每讀一遍,都會因為自身閱曆的增長而發現新的層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