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介绍
<科学发现的逻辑>主要讨论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划界和归纳问题。作者论证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可证实性而是可证伪性,科学的方法不是归纳法而是演绎检验法。书中提出的有关科学的性质和方法以及科学知识增长的独创性论点,对科学哲学、认识论、逻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史、自然科学、医学、设计理论、社会科学均有影响。一些科学家都认为他的方法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
作者介绍
作者:(英国)卡尔·波普尔 译者:查汝强 邱仁宗 万木春 丛书主编:范景中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1982年,波普尔获颁荣誉侍从勋章。1994年9月17日逝于英国伦敦。
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
目录
英译本说明
版序言1934年版
英译本版序言 1959年版
致谢1960年版和1968年版
部分 科学逻辑导论
章 对于若干基本问题的考察
1.归纳问题
2.心理学主义的排除
3.理论的演绎检验
4.划界问题
5.作为方法的经验
6.作为划界标准的可证伪性
7.“经验基础”问题
8.科学客观性和主观确信
第二章 论科学方法理论问题
9.为什么方法论决定是不可缺少的
10.有关方法论的自然主义观点
11.作为约定的方法论规则
第二部分 经验理论的若干结构要素
第三章 理论
12.因果性、解释和预见的演绎
13.严格的和数的全称性
14.普遍概念和个别概念
15.严格全称陈述和严格存在陈述
16.理论系统
17.公理系统解释的几种可能性
18.普遍性水平 否定后件假言推理
第四章 可证伪性
19.约定主义的若干反对意见
20.方法论规则
21.对可证伪性的逻辑考察
22.可证伪性和证伪
23.事例和事件
24.可证伪性和无矛盾性
第五章 经验基础问题
25.作为经验基础的知觉经验:心理学主义
26.关于所谓“记录语句”
27.经验基础的客观性
28.基础陈述
29.基础陈述的相对性弗里斯的三难推理的解决
30.理论和实验
第六章 可检验度
31.纲领和例证
32.如何比较潜在证伪者类
33.用子类关系比较可证伪度
34.子类关系的结构逻辑概率
35.经验内容、衍推和可证伪度
36.普遍性水平和度
37.逻辑域略论测度理论
38.用维与可检验度进行比较
39.曲线集之维
40.两种减少曲线集维数的方法
第七章 简单性
41.排除美学的和实用的简单性概念
42.简单性的方法论问题
43.简单性和可证伪度
44.几何形状与函数形式
45.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简单性
46.约定主义和简单性概念
第八章 概率
47.概率陈述的解释问题
48.主观解释与客观解释
49.机遇理论的基本问题
50.冯·米泽斯的频率理论
51.新的概率理论计划
52.有穷类内的相对频率
53.选择、独立、无影响、无关
54.有穷序列顺序选择和邻域选择
55.有穷序列的n一自由度
56.节段序列二项式的形式
57.无穷序列频率的假说性估计
58.随机公理的考察
59.似机遇序列客观概率
60.伯努利问题
61.大数定律(伯努利定理)
62.伯努利定理和概率陈述的解释
63.伯努利定理和收敛问题
64.收敛公理的排除“机遇理论基本问题”的解决
65.可判定性问题
66.概率陈述的逻辑形式
67.思辨形而上学的概率系统
68.物理学中的概率
69.定律和机遇
70.从微观定律推演宏观定律的可能性
71.形式上单称的概率陈述
72.域理论
第九章 关于量子论的若干意见
73.海森堡纲领和测不准关系
74.量子论的统计学解释概要
75.用统计学对测不准公式作重新解释
76.以倒转海森堡纲领去除形而上学因素的尝试及应用
77.判决性实验
78.非决定论的形而上学
第十章 验证或理论如何经受住检验
79.关于假说的所谓证实
80.假说的概率和事件的概率:概率逻辑批判
81.归纳逻辑和概率逻辑
82.积极的验证理论:假说如何可“证明它的品质”
83.可验证度、可检验度和逻辑概率
84.关于“真的”和“被验证的”概念的使用
85.科学的道路
附录
新附录
索引
译后记
编导跋
说实话,我最初被吸引是冲着“中国美术学院”这个标签去的,以为或许能找到一些关于艺术理论或美学史的探讨,结果发现内容完全是关于科学哲学的深度剖析,这落差感是相当强烈的。但奇妙的是,一旦沉浸进去,那种严谨的逻辑推导反而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秩序美”。这书的结构安排得极其巧妙,从对归纳法的质疑开始,步步为营地构建起自己的理论大厦。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理论的预期性”和“偶然性检验”的区分。它迫使读者跳出“证实”的惯性思维,去主动寻找理论的薄弱环节。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我个人在项目规划和风险评估方面都有极大的启发。我发现,与其盲目地追求完美无缺的解决方案,不如先去设计那些能有效刺破现有方案的“试金石”。书中引用的许多哲学思辨,虽然晦涩,但一旦被作者用通俗的语言串联起来,便展现出惊人的穿透力,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这哪里是枯燥的哲学著作,分明是一场思维的极限挑战赛。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它并非在宣扬某一套不可动摇的哲学教条,反而是通过不断地自我批判和概念的精密化,来逼近更可靠的知识状态。书中对“硬核”与“柔性保护层”的区分,简直是一幅生动的科学共同体运作图景。想象一下,一个核心的科学信念如何被外围的辅助假设层层包裹,以抵御日常实验的冲击——这种“策略性”的辩护,在面对质疑时显得既现实又充满智慧。我个人对它阐述的“理论的可错性”深有感触,它消解了科学的某种神圣光环,使其回归到一种不断尝试、不断修正的人类实践活动本身。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我更加敬佩科学精神。这本书读起来需要极大的心智投入,但回报是巨大的,它重塑了我对“何为知识”的基本认知框架,这比记住任何具体的科学事实都要有价值得多。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种如同被投入冰水中的清醒感。它毫不留情地撕开了许多关于科学进步的浪漫化叙事,用冷峻的逻辑之剑直刺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科学共识”。尤其是在批判那些过度依赖观察和经验总结的传统方法时,作者的论证逻辑如同一张精密编织的网,让那些松散的归纳论点无处遁形。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拉普拉斯的妖”这类决定论思想的批判,这不仅是哲学上的探讨,更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自由意志和随机性的理解。全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保持着学术的严谨,但其内在的辩证张力却极具感染力,仿佛作者一直在与历史上的巨匠们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激烈辩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万物的方式都多了一层过滤镜,不再轻易接受表面的“因果关系”,而是会本能地去追问:“这个结论,它到底有没有被充分地证伪过?”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思维蜕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是惊人的,我需要反复阅读某些段落才能真正消化其中的内涵。它不像那些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追求速度和爽感,它要求你慢下来,甚至退回去,重新审视你一直以来坚信不疑的前提假设。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理论的不可公度性”的讨论,这对我理解不同科学范式之间的隔阂感触良多。就像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他们对“真理”的理解框架可能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作者没有试图强行架起一座桥梁去弥合所有分歧,而是深刻揭示了这种差异是如何在历史的演进中产生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学术争论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争论的焦点可能根本不在于谁对谁错,而在于双方使用的语言和建立的逻辑基础是否一致。这种对知识建构过程的深刻反思,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学会尊重知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评分这本装帧精美的书,甫一上手便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学术气息。我本来对哲学特别是逻辑学领域的著作抱持着敬畏之心,总觉得那是高深莫测的象牙塔理论。然而,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出乎意料地清晰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耐心地为你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概念。书中对“证伪主义”的阐述尤其引人入胜,它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定义上,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案例,比如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对比,将科学如何“进步”这一宏大命题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科学与伪科学边界时的那种审慎和犀利。他没有简单地划清界限,而是深入剖析了那些看似科学实则僵化的教条是如何在检验面前不堪一击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忍不住停下来,对照自己日常接触到的那些“真理”——无论是新闻报道、商业口号还是某些被奉若神明的理论——去反思其是否经得起严格的逻辑推敲。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科学史上的事件,更像是在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批判性思维的底层操作系统,教会我们如何以更审慎、更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未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