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参数:
目录:
各种皴法图介
苍松与共寿
泉暴图
山居图
深山古寺钟声
松风古寺秋
漓江帆影
秋山图
江山秋霁
十月江南霜似雪
雨洗天容净
寂寂秋山溪水阔
巨石如兽
山高遮日月
水向地中流
山居人忘老
鸟啼惊落花
日暮宿谁家
观瀑图
山色水光入画来
碧汉鸢飞
晚山醉染夕阳红
高低远近意如何
门虽设而长开
云壑松风
竹密山高
竹海龙吟
松风瀑影
独钓寒江雪
丹枫俯碧流
深山何处钟 秋林不厌精
独访山家
苍松绿水人家
……
内容介绍:
本书为荣宝斋画谱之山水部分,由著名山水画家吴(羊攵)木先生绘,并包括中国画宜忌概要三十则、各种皴法图介等内容。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国画山水画中“意境”的营造是最高深的学问。很多时候,即使我模仿得再像,总感觉画面缺少一股“气韵”,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生命力。这本书,恰恰在“气韵”的塑造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不仅仅是教授绘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在引导读者去感受自然,去理解自然。书中在介绍各种山体、树石、云水的画法时,常常会穿插一些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例如,在讲解如何画树时,它不会简单地告诉你树枝的走向,而是会让你去观察不同季节树木的形态,去感受风吹过树梢时的摇曳姿态。这种引导,让我在绘画时,不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去创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气韵生动”的论述,它并非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通过对笔墨的细微之处的刻画,来体现画面的生命力。例如,在勾勒山石的轮廓时,如何通过飞白、侧锋等笔法,让山体显得遒劲有力;在点染水波时,如何通过墨色的变化,表现水的流动和光泽。这些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明白了“意在笔先”并非虚言。它教会我如何将内心的感受融入到笔墨之中,让画面真正“活”起来。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购买这本《荣宝斋画谱188山水部分》是带着一丝犹豫的。毕竟,荣宝斋的名头很大,我担心这本书会像很多经典画谱一样,虽然内容精湛,但对于没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未免过于高深,难以企及。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在保持了荣宝斋一贯的严谨与专业性之余,更展现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接地气”的态度。它并没有回避国画技法的复杂性,而是将其分解成一个个可执行、可模仿的小单元。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设色”的部分。虽然我更偏爱水墨的写意,但接触到山水画,设色也是绕不开的一环。书中对于不同色彩的调配、晕染,以及如何利用色彩来表现季节、气候和空间的层次感,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例如,如何用花青、赭石等传统矿物颜料来表现山体的厚重感,又如何用藤黄、石绿等来点缀植被,使其生机盎然。它不仅仅教你“怎么调色”,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这么调色”,以及“这样调色能达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这种由表及里、触类旁通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色彩的运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是那些简单的色彩搭配,在书中得到了如此细致的阐释,也变得不再平凡。我开始尝试着将书中的色彩理论运用到自己的练习中,发现即使是简单的几笔设色,也能让画面立刻生动起来,仿佛有了呼吸。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在传统书画班学习过一段时间的学生,我对国画的“师承”和“临摹”有着深刻的体会。而这本《荣宝斋画谱188山水部分》,就像是将一位经验丰富的国画大师请到了我身边,手把手地教我。它在内容安排上,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法,而是循序渐进,将山水画的创作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从构图的立意、章法的布局,到笔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虚实相生”的讲解。在山水画创作中,虚实的处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画面的意境和呼吸感。书中通过对比不同的范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通过留白、墨色浓淡、物象虚实等手法,来营造出深邃的空间感和空灵的意境。例如,在表现远山时,如何用淡墨皴擦,使其若隐若现,与前景的实景形成对比,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又如,在描绘云雾时,如何通过笔墨的虚化,让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添朦胧的美感。这种对中国画核心美学的深入解读,让我不仅仅停留在“形似”的层面,更能开始领悟到“神似”的真谛。它让我明白,国画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笔墨的技巧,更在于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东方美学。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画发展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荣宝斋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传承者,其出版物必定有其独到之处。这本《荣宝斋画谱188山水部分》,更是没有让我失望。它在“技法”的传授上,做到了“博采众长”,但又“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云水”的描绘。云水的变化万千,是山水画中极具表现力的元素。这本书在讲解云水时,并非简单地教授几种画法,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天气、不同季节下云水的形态特征,以及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表现其流动感、体积感和光泽感。例如,在表现“瀑布”时,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流畅的线条和飞白的运用,来模拟水流的冲击力;在描绘“云雾”时,则通过淡墨的晕染和笔触的虚实结合,来营造出云雾的飘渺和朦胧之感。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笔墨表现,让我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能够感受到清风拂面,听到水流潺潺。它不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更是在传授一种“观物之法”,一种对自然的细致体察和艺术化的表达。
评分坦白说,我曾经对“工笔山水”这类技法感到一丝畏惧,总觉得它过于细腻,对于我这种喜欢挥洒写意的人来说,显得有些束缚。然而,这本《荣宝斋画谱188山水部分》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在“工笔”的精细之处,展现出了一种难以置信的“灵动”。书中在讲解“勾勒”时,并没有强调僵硬的线条,而是通过示范,展示了如何运用“提按顿挫”的笔法,让线条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例如,在勾勒山石的轮廓时,可以根据山体的走向,灵活运用粗细、轻重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其体积感和质感。在描绘树木的枝叶时,也并非简单的重复勾勒,而是通过对不同叶片形态的细致观察,运用不同的勾勒笔法,让画面显得生机勃勃。更让我惊叹的是,它在“渲染”部分,同样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书中对于色彩的晕染,并非简单的平涂,而是通过“撞色”、“烘染”等多种技法,将色彩的过渡处理得恰到好处,营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空间层次。这种在精细中寻求变化,在严谨中不失灵动的讲解,让我对工笔山水画的魅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尝试更多工笔技法的兴趣。
评分这本《荣宝斋画谱188山水部分》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不仅仅是绘画技巧的提升,更是对中国山水画“精神”的理解。它在阐述技法的同时,也融入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书中对于“诗情画意”的结合,以及如何将文人情怀融入山水画的创作,都进行了非常精彩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取景”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看见”,更是“选择”和“提炼”。书中引导读者去观察自然中的“美”,去发掘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景致,并尝试将其转化为笔下的画面。例如,在描绘山水时,它鼓励我们去感受山峦的巍峨、水的灵动、云雾的飘渺,并将这些感受转化为笔墨的语言。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家的作品分析,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解读,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意境”的深邃之处。它让我明白,好的山水画,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自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和表达。这种精神层面的引导,是任何单纯的技法教程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荣宝斋画谱188山水部分》这本书,在我的绘画实践中起到了“启蒙”和“提振”的双重作用。在刚开始接触山水画的时候,我常常会因为构图的单一、景物的堆砌而感到沮丧。而这本书,在“构图”和“布局”方面,给予了我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指导。它没有把构图看作是简单的“摆放”元素,而是从“立意”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思考画面的主题,去选择合适的视角,去安排前景、中景、远景的层次。我特别欣赏它关于“经营位置”的讲解,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高远、平远、深远”等不同的构图方式,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意境。例如,在表现雄伟壮丽的山峰时,如何运用“高远”构图,让画面显得气势磅礴;在描绘幽静的山谷时,如何运用“平远”构图,让画面充满宁静致远之感。书中的范画,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构图思路的示范。我常常对着范画,尝试去分析作者是如何将景物安排得恰到好处,如何通过留白来增强画面的呼吸感。这种从整体到局部的讲解方式,让我不再对构图感到畏惧,而是能够更有信心地去进行画面设计。
评分这本《荣宝斋画谱188山水部分》在对“笔墨”的讲解上,绝对称得上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一直认为,中国画的灵魂在于笔墨,而笔墨的运用,又是一门极其精深的美学。这本书,恰恰将笔墨的奥秘,分解成了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步骤。它不仅仅教你如何握笔、如何运腕,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通过不同的笔法,来表现不同的物象和意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笔”的讲解,它从最基础的“点、线、面”开始,逐步深入到各种“皴法”的运用。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皴法的名称,更重要的是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每一种皴法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在表现山石、树木时的特点。例如,在讲解“披麻皴”时,书中清晰地展示了如何用中锋、侧锋相结合的笔法,来表现山石的层叠和肌理;在讲解“雨点皴”时,则详细描述了如何用短促、有力、变化的笔触,来模拟雨点落在山石上的效果。这种深入骨髓的笔墨分析,让我对“笔墨”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
评分在阅读《荣宝斋画谱188山水部分》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用性”。很多国画教程,虽然理念先进,但对于实际操作指导却显得不足。而这本书,则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它不仅仅讲述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讲述了“怎么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快速画出有神韵的树木”这一章节。在传统国画学习中,画树往往是耗时耗力的环节,一不小心就容易画得呆板无神。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巧妙的速写技法,例如通过“写意”的手法,用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树的姿态,并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树的体积感和光影。它并没有回避“速写”的技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辅助创作的手段,用以捕捉自然的瞬间灵感。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组合”的建议,例如如何将不同种类的树木进行搭配,如何将树木与山石、云水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营造出丰富的画面层次。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巧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快速地将所学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大大提升了我的绘画效率。
评分这本《荣宝斋画谱188山水部分》的确是一本让人惊喜的国画入门佳作。作为一名对中国山水画一直怀揣着浓厚兴趣,却苦于无从下手的“小白”读者,我翻阅过不少号称“简单易学”的教程,但往往因为理论过于空泛,或者步骤过于跳跃,而最终只能浅尝辄止。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笔墨运用讲起。我特别喜欢它对于“皴法”的讲解,不是简单地罗列几种皴法名称,而是通过大量的图例,清晰地展示了各种皴法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表现不同山石纹理时的微妙差异。例如,在讲解披麻皴时,书中不仅展示了其基本笔触,还深入分析了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赋予山石以生命力,让它们仿佛真的在眼前连绵起伏。此外,对于“点苔”的讲解也十分细致,从点苔的形状、大小、疏密,到如何根据山石的走向和光照来点缀,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书中穿插的范画,更是点睛之笔,每一幅都蕴含着丰富的笔墨语言,我常常对着范画反复揣摩,试图从中悟出作者的构图思路和用笔技巧。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直观、最耐心的方式,引领我一步步走进国画山水的世界。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中,找到自信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