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特價)數字視頻和高清:算法和接口(原書第2版) 計算機與互聯網 書…|230837

(正版特價)數字視頻和高清:算法和接口(原書第2版) 計算機與互聯網 書…|23083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查爾斯 波因頓Charles Poy 著,劉開華 譯
圖書標籤:
  • 數字視頻
  • 高清視頻
  • 視頻算法
  • 視頻接口
  • 計算機
  • 互聯網
  • 圖像處理
  • 多媒體
  • 技術
  • 專業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互動齣版網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66502E
商品編碼:27210228202
叢書名: 國外電子與電氣工程技術叢書
齣版時間:2017-06-01

具體描述

 書名:  (正版特價)數字視頻和高清:算法和接口(原書第2版)|230837
 圖書定價:  99元
 圖書作者:  (加)查爾斯·波因頓(Charles Poynton)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7/6/1 0:00:00
 ISBN號:  9787111566502E
 開本:  16開
 頁數:  0
 版次:  1-1
 內容簡介
本書從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實際問題、演播室標準、視頻壓縮、分發標準6個大的方麵係統闡述瞭數字視頻與高清技術。書中對基本概念的詮釋極為精準,這在同類書籍中較為罕見。
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電子與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數字媒體等相關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數字視頻技術”課程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在視頻技術、圖像處理與通信、電視工程技術、影視技術、多媒體技術、電影技術等領域從事研究、開發、生産及維護的科技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齣版者的話
譯者序
前言
緻謝
第一部分引言
第1章光柵圖像2
1.1幅型比概念3
1.2幾何4
1.3圖像采樣4
1.4數字化4
1.4.1量化5
1.4.2一維采樣5
1.4.3二維采樣5
1.5感知均勻性5
1.6色彩6
1.7亮度和色差分量6
1.8數字圖像的錶示方法7
1.9標清和高清8
1.10方形采樣8
1.11幅型比的比較9
1.12幅型比9
1.13幀頻11
第2章圖像的采樣和顯示12
2.1圖像狀態12
2.2EOCF標準13
2.3娛樂節目14
2.4圖像獲取14
2.5麵嚮消費者的視頻獲取14
2.6消費類電子顯示器15
第3章綫性光和感知均勻性16
3.1對比16
3.2對比度17
3.3感知均勻性18
3.4“編碼100”難題和非綫性圖像編碼18
3.5綫性和非綫性21
第4章量化22
4.1綫性度22
4.2分貝22
4.3噪聲、信號和靈敏度23
4.4量化誤差24
4.5全擺幅24
4.6演播室擺幅(下餘量和上餘量)25
4.7接口偏移量26
4.8處理編碼26
4.9二進製補碼迴繞27
第5章對比度和明亮度28
5.1感知特性28
5.2顯示處理信號的曆史28
5.3數字驅動電平29
5.4信號和明度之間的關係30
5.5算法31
5.6黑色電平設置33
5.7對比度和明亮度控製的影響33
5.8交替傳譯35
5.9LCD中的明亮度和對比度控製36
5.10PDP中的明亮度和對比度控製36
5.11桌麵圖形的明亮度和對比度控製36
第6章計算中的光柵圖像38
6.1特徵圖像的描述39
6.2光柵圖像39
6.2.1二值圖像39
6.2.2灰度圖像40
6.2.3真彩色圖像40
6.2.4僞彩色圖像41
6.3不同類型之間的轉換41
6.4圖像文件42
6.5計算機圖形學中的“分辨率”42
第7章圖像結構43
7.1圖像重建43
7.2采樣孔徑44
7.3光斑輪廓45
7.4“箱”分布46
7.5高斯分布46
第8章光柵掃描47
8.1閃爍率、刷新率和幀頻47
8.2掃描簡介48
8.3掃描參數48
8.4隔行掃描49
8.5抖動50
8.6模擬係統中的隔行掃描51
8.7隔行掃描和逐行掃描51
8.8掃描錶示法52
8.9運動描繪53
8.10分段幀(24PsF)53
8.11視頻係統的分類53
8.12係統之間的轉換53
第9章分辨率55
9.1幅頻響應和帶寬55
9.2視覺靈敏度56
9.3觀看距離和角度56
9.4剋爾效應57
9.5分辨率58
9.6視頻中的分辨率59
9.7觀看距離59
9.8再談隔行掃描59
第10章恒定照度61
10.1恒定照度原理61
10.2CRT補償62
10.3從恒定照度的分離62
10.4亮度63
10.5照度轉換成色度的“泄露”63
第11章圖片渲染66
11.1環繞效果 66
11.2色調比例調整66
11.3渲染閤並67
11.4桌麵計算中的圖像渲染68
第12章亮度和色度簡介69
12.1亮度69
12.2照度簡述69
12.3色差編碼(色度)69
12.3.1Y′PBPR70
12.3.2Y′CBCR70
12.3.3Y′UV70
12.3.4Y′IQ70
12.4色度亞采樣71
12.4.14∶4∶471
12.4.24∶2∶271
12.4.34∶1∶171
12.4.44∶2∶071
12.5色度亞采樣符號71
12.6色度亞采樣濾波器72
12.7復閤NTSC和PAL的色度73
第13章SD分量介紹74
13.1掃描標準74
13.2寬屏(16∶9)SD76
13.3方形和非方形采樣76
13.4重采樣77
第14章復閤NTSC和PAL的介紹78
14.1NTSC和PAL編碼78
14.2NTSC和PAL解碼79
14.3S視頻接口80
14.4頻率交織80
14.5復閤模擬SD80
第15章HD介紹81
15.1HD掃描81
15.2BT.709 HD彩色編碼83
第16章視頻壓縮簡介84
16.1數據壓縮84
16.2圖像壓縮84
16.3有損壓縮84
16.4JPEG85
16.5運動JPEG85
16.6JPEG 200086
16.7夾層壓縮86
16.8MPEG87
16.9圖像編碼類型(I、P、B)87
16.10重排 89
16.11MPEG��189
16.12MPEG��289
16.13其他MPEG標準90
16.14MPEG IMX90
16.15MPEG��490
16.16H.26490
16.17幀內AVC91
16.18WM9、WM10、VC��1編解碼91
16.19CE采樣壓縮91
16.20HDV91
16.21AVCHD92
16.22IP傳輸到用戶的壓縮92
16.23VP8(WebM)編解碼92
16.24狄拉剋(基本)92
第17章流和文件93
17.1曆史概述93
17.2物理層94
17.3流接口94
17.4IEEE 1394(火綫接口、i.LINK)95
17.5HTTP實時流媒體(HLS)96
第18章元數據97
18.1元數據例1:CD�睤A97
18.2元數據例2:.yuv文件98
18.3元數據例3:RFF98
18.4元數據例4:JPEG或JFIF99
18.5元數據例5:序列顯示擴展100
18.6小結102
第19章立體(三維)視頻104
19.1圖像獲取104
19.2S3D顯示104
19.3立體電影104
19.4時間多路復用105
19.5偏光法105
19.6波長復用(光譜立體/杜比)106
19.7裸眼立體顯示106
19.8視差屏障顯示106
19.9立體光柵顯示106
19.10錄製和壓縮107
19.11用戶接口和顯示107
19.12幻影108
19.13聚散度和調節108
第二部分理論
第20章濾波和采樣110
20.1采樣定理110
20.2對頻率為0.5fS的信號進行采樣111
20.3幅頻響應112
20.4矩形函數的幅頻響應113
20.5sinc(·)加權函數114
20.6點采樣的頻率響應114
20.7傅裏葉變換對115
20.8模擬濾波器116
20.9數字濾波器116
20.10衝激響應119
20.11有限衝激響應濾波器119
20.12濾波器的實際可實現性120
20.13相位響應(群延遲)121
20.14無限衝激響應濾波器121
20.15低通濾波器122
20.16數字濾波器設計124
20.17信號重構125
20.18接近0.5fS的重構125
20.19“(sin x)/x”修正126
延伸閱讀127
第21章重采樣、插值和抽取128
21.12∶1下采樣129
21.2過采樣130
21.3插值131
21.4拉格朗日插值131
21.5用於濾波的拉格朗日插值132
21.6多相插值器133
21.7多相抽頭和相位134
21.8多相插值器的實現134
21.9抽取135
21.10用於抽取的低通濾波器135
第22章圖像數字化與重構136
22.1空間頻域137
22.2梳狀濾波138
22.3空域濾波139
22.4圖像預采樣濾波器139
22.5圖像重構濾波器139
22.6空間(二維)過采樣140
第23章感知和視敏特性142
23.1視網膜142
23.2適應性142
23.3對比靈敏度143
23.4對比靈敏度函數144
第24章照度和明度146
24.1輻射度和強度146
24.2照度147
24.3相對照度148
24.4紅、綠、藍的照度148
24.5亮度(CIE L�常�148
第25章CIE色度係統151
25.1視覺的基本原理151
25.2定義151
25.3光譜功率分布和三刺激值152
25.4光譜約束153
25.5CIE XYZ三刺激值155
25.6CIE [x,y]色品156
25.7黑體輻射157
25.8色溫158
25.9白光158
25.10色彩適應159
25.11感知均勻顔色空間160
25.12CIE L*u*v*係統160
25.13CIE L*a*b*參數(CIE LAB)161
25.14CIE L*u*v*和CIE L*a*b*總結162
25.15色彩規範和彩色圖像編碼162
延伸閱讀163
第26章視頻色彩學164
26.1加性重建(RGB)164
26.2RGB基色特性165
26.3BT.709基色166
26.4老式標清基色167
26.5sRGB係統168
26.6SMPTE無標度基色168
26.7AMPAS ACES基色168
26.8SMPTE/DCI P3 基色169
26.9CMF和SPD169
26.10歸一化和縮放175
26.11照度係數175
26.12RGB和CIE XYZ之間的轉換176
26.13矩陣化引入的噪聲177
26.14RGB係統之間的轉換177
26.15相機白色基準178
26.16顯示器白光基準178
26.17色域178
26.18寬色域重現179
26.19自由尺度色域、自由尺度指數179
延伸閱讀179
第27章伽馬值181
27.1CRT物理學中的伽馬值181
27.2驚人的巧閤182
27.3視頻係統中的伽馬校正182
27.4光電轉換函數183
27.5BT.709 OECF184
27.6SMPTE 240M OECF185
27.7sRGB傳遞函數185
27.8標清的傳遞函數186
27.9位深度的需求187
27.10現代顯示設備中的伽馬校正187
27.11伽馬估計188
27.12視頻、CGI和Macintosh中的伽馬值189
27.13計算機圖形學中的伽馬值191
27.14僞彩色中的伽馬值192
27.158位綫性編碼的局限192
27.16CGI中的綫性和非綫性編碼192
第28章亮度與色差194
28.1色敏度194
28.2RGB和R′G′B′彩色立方體194
28.3傳統的亮度、色差編碼197
28.4照度和亮度標記198
28.5非綫性紅、綠、藍(R′G′B′)199
28.6BT.601亮度200
28.7BT.709亮度200
28.8再論色度亞采樣200
28.9亮度/色差總結200
28.10標清和高清亮度的混亂202
28.11亮度、色差分量集203
第三部分實際問題
第29章標清分量視頻彩色編碼206
29.1標清的B′�瞃′、R′�瞃′分量207
29.2標清的PBPR分量207
29.3標清的CBCR分量208
29.4從演播室RGB到Y′CBCR210
29.5從計算機RGB到Y′CBCR210
29.6“全擺幅”Y′CBCR 210
29.7Y′UV、Y′IQ的混淆211
第30章高清分量視頻彩色編碼213
30.1BT.709高清B′�瞃′和R′�瞃′分量213
30.2BT.709高清PBPR分量214
30.3BT.709高清CBCR分量214
30.4xvYCC的CBCR分量215
30.5從演播室RGB到Y′CBCR 215
30.6從計算機RGB到Y′CBCR216
30.7高清和標清之間的轉換216
30.8彩色編碼標準217
第31章視頻信號處理218
31.1邊沿處理218
31.2過渡樣值218
31.3圖像行219
31.4SAL和SPW參數選擇 219
31.5視頻電平220
31.6建立電平(基座)220
31.7從BT.601到計算機領域221
31.8增強221
31.9中值濾波 222
31.10核心化223
31.11色度轉換改善223
31.12混閤與鍵控223
第32章幀頻、場頻、行頻和采樣率225
32.1場頻225
32.2行頻225
32.3聲音副載波225
32.4添加復閤彩色226
32.5NTSC彩色副載波226
32.6576i PAL彩色副載波227
32.74fSC采樣227
32.8常見的采樣率227
32.9高清掃描的數字學228
32.10音頻速率229
第33章時間碼230
33.1引言230
33.2丟棄幀時間碼 230
33.3編輯231
33.4綫性時間碼231
33.5垂直間隔時間碼232
33.6時間碼結構232
延伸閱讀232
第34章2��3下拉234
34.12��3��3��2下拉235
34.2將電影轉換到不同的幀頻 235
34.3原生24Hz編碼237
34.4轉換到其他幀頻237
第35章去隔行239
35.1空間域239
35.2垂直時間域240
35.3運動自適應性241
延伸閱讀242
第36章彩條243
36.1標清彩條243
36.2標清彩條標記法244
36.3PLUGE元素244
36.4使用彩條調整復閤解碼器244
36.5標清彩條中的-I、+Q和PLUGE元素245
36.6高清彩條245
第四部分演播室標準
第37章參考顯示器和觀看條件248
37.1簡介248
37.2信號接口248
37.3參考基色(黑色、白色)248
37.4參考EOCF248
37.5參考觀看條件249
延伸閱讀249
第38章SDI和HD�睸DI接口250
38.1分量數字標清接口(BT.601)250
38.2串行數字接口252
38.3分量數字HD�睸DI252
38.4SDI和HD�睸DI同步、TRS和輔助數據253
38.54∶2∶2 SD�睸DI中的TRS253
38.6HD�睸DI中的TRS255
38.7模擬同步和數字/模擬時序關係255
38.8輔助數據255
38.9SDI編碼256
38.10HD�睸DI編碼257
38.11壓縮視頻接口257
38.12SDTI257
38.13切換和混閤258
38.14數字設備的時序258
38.15ASI258
38.16數字接口總結259
第39章480i分量視頻260
39.1幀頻260
39.2隔行掃描260
39.3行同步261
39.4場/幀同步262
39.5R′G′B′ EOCF和三基色263
39.6亮度(Y′)263
39.7圖像中心、幅型比和消隱263
39.8半行消隱264
39.9數字分量4∶2∶2接口264
39.10模擬分量R′G′B′接口265
39.11EBU N10模擬分量Y′PBPR接口265
39.12行業標準模擬分量Y′PBPR接口266
第40章576i分量視頻267
40.1幀頻267
40.2隔行掃描267
40.3行同步268
40.4模擬場/幀同步268
40.5R′G′B′ EOCF 和三基色270
40.6亮度(Y′)270
40.7圖像中心、幅型比和消隱270
40.8數字分量4∶2∶2接口270
40.9模擬分量576i接口271
第41章1280×720像素高清272
41.1掃描272
41.2模擬同步272
41.3圖像中心、幅型比和消隱273
41.4R′G′B′ EOCF 和三基色273
41.5亮度(Y′)274
41.6數字分量4∶2∶2接口274
第42章1920×1080像素高清275
42.1掃描275
42.2模擬同步276
42.3圖像中心、幅型比和消隱278
42.4R′G′B′ EOCF和三基色278
42.5亮度(Y′)279
42.6數字分量4∶2∶2接口279
第43章高清錄像帶280
43.1D��5 HD(HD�睤5、D��15)280
43.2D��6281
43.3HDCAM(D��11)281
43.4DVCPRO HD(D��12) 281
43.5HDCAM SR(D��16) 281
第44章模擬分量高清接口282
第五部分視頻壓縮
第45章JPEG和M�睯PEG壓縮286
45.1JPEG塊和MCU286
45.2JPEG框圖287
45.3電平轉換288
45.4離散餘弦變換288
45.5JPEG編碼示例288
45.6JPEG解碼290
45.7壓縮率控製290
45.8JPEG/JFIF291
45.9M�睯PEG292
延伸閱讀292
第46章DV壓縮293
46.1DV色度亞采樣293
46.2DV幀/場模式294
46.3DV的穿梭圖像295
46.4DV溢齣方案295
46.5DV量化295
46.6DV數字接口296
46.7消費類DV錄製297
46.8專業DV變體297
第47章MPEG��2視頻壓縮298
47.1MPEG��2的類和級298
47.2圖像結構300
47.3MPEG中的幀頻和2��3下拉301
47.4亮度和色度采樣結構301
47.5宏塊302
47.6圖像編碼類型(I、P、B)302
47.7預測303
47.8運動嚮量304
47.9塊編碼305
47.10幀和場DCT類型305
47.11之字形掃描和可變長編碼306
47.12刷新307
47.13運動估計307
47.14碼率控製和緩衝區管理308
47.15位流句法309
47.16傳輸310
延伸閱讀310
第48章H.264視頻壓縮311
48.1算法特性、類和級311
48.2基本類和擴展類313
48.3高類313
48.4層次結構313
48.5多參考圖像314
48.6宏塊條314
48.7空間幀內預測314
48.8靈活的運動補償314
48.9四分之一像素運動補償插值314
48.10運動補償預測的加權和偏置315
48.1116位整數變換315
48.12量化器315
48.13可變長編碼315
48.14上下文自適應性316
48.15CABAC317
48.16去塊濾波器317
48.17緩衝區控製317
48.18可分級視頻編碼317
48.19多視點視頻編碼318
48.20AVC�睮ntra318
延伸閱讀318
第49章VP8壓縮319
延伸閱讀320
第六部分分發標準
第50章MPEG��2存儲與傳輸322
50.1基本流322
50.2打包的基本流322
50.3MPEG��2節目流322
50.4MPEG��2傳送流 323
50.5係統時鍾 323
延伸閱讀324
第51章數字電視廣播325
51.1日本325
51.2美國325
51.3ATSC調製326
51.4歐洲327
延伸閱讀327
附錄A使用YUV和照度是有害的328
附錄B輻射測定與光度測定簡介332

《數字視頻與高清:技術解析與實戰應用》 一、 前言:高清時代的浪潮與數字內容的革新 在信息爆炸與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數字視頻已不再是簡單的影像記錄,而是滲透於我們生活方方麵麵的核心媒介。從傢庭影院的震撼視聽,到移動設備的碎片化娛樂;從專業影視製作的精雕細琢,到互聯網直播的實時互動,高清數字視頻以其前所未有的清晰度、豐富的信息量和多樣的呈現形式,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信息獲取方式、娛樂體驗乃至商業模式。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數字視頻與高清技術的底層邏輯、核心算法以及關鍵接口,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係統的技術框架。我們不僅會探討視頻信號的采集、編碼、傳輸、解碼和顯示等各個環節的原理,更會關注這些技術如何與當前的計算機與互聯網環境深度融閤,催生齣新的應用場景和商業機遇。無論您是資深的媒體技術專傢,還是 aspiring 的視頻工程師,亦或是對高清視頻充滿好奇的學習者,本書都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數字視頻世界深處的大門,助您在這個日新月異的領域中把握先機,引領創新。 二、 數字視頻的基礎:從像素到編碼的演進 數字視頻的本質是將連續的模擬信號轉化為離散的數字數據,並在後續環節進行處理和呈現。這一過程的起點是像素。我們將會詳細講解像素的概念,包括其空間分辨率(如1920x1080,3840x2160等)如何定義圖像的精細度,以及色彩深度(如8-bit、10-bit)如何影響色彩的豐富度和錶現力。 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圖像采樣與量化。采樣是將連續的圖像信號在空間和時間上進行離散化,而量化則是將連續的色彩值映射到有限的離散數值。理解這兩個過程是掌握數字視頻數據結構的基礎。 接下來,本書將重點剖析數字視頻編碼(Compression)。這是數字視頻技術的核心環節,其目標是在盡可能保證視覺質量的前提下,大幅減小視頻數據量,從而降低存儲和傳輸的帶寬需求。我們將從早期的預測編碼(如幀內預測、幀間預測)講起,逐步深入到現代高清視頻編碼標準,例如: H.264 (AVC - Advanced Video Coding):作為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視頻編碼標準之一,H.264 在平衡壓縮效率與編碼復雜度方麵取得瞭巨大的成功。我們將詳細解析其關鍵技術,包括: 變換編碼(Transform Coding): 如離散餘弦變換(DCT)或整數變換,將圖像塊中的空間冗餘轉化為頻率域的能量集中。 量化(Quantization): 進一步減小變換後的係數,實現數據壓縮。 熵編碼(Entropy Coding): 如變長編碼(VLC)或算術編碼,對量化後的係數進行無損或近乎無損的編碼。 幀內預測(Intra-prediction): 利用同一幀內已編碼塊的信息預測當前塊。 幀間預測(Inter-prediction): 利用參考幀(過去或未來幀)的信息預測當前幀,這是實現高壓縮比的關鍵。我們將深入探討運動估計(Motion Estimation)和運動補償(Motion Compensation)的原理與算法。 環路濾波(Loop Filter): 如去塊效應濾波器(Deblocking Filter),用於減小編碼過程中産生的塊效應,提升視頻質量。 H.265 (HEVC - 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作為 H.264 的繼任者,H.265 在壓縮效率上實現瞭顯著的提升,能夠以更低的比特率提供與 H.264 相同或更高的視覺質量,這對於 4K、8K 等超高清視頻尤為重要。我們將重點介紹 H.265 相較於 H.264 的創新之處,例如: 更靈活的編碼單元(Coding Unit, CU): H.265 引入瞭四叉樹(Quadtree)結構,允許根據內容自適應地劃分編碼塊,從而更有效地匹配圖像的局部復雜性。 更豐富的幀內預測模式(Intra-prediction Modes): 增加瞭更多的預測方嚮和模式,提升瞭幀內編碼效率。 更精細的運動估計與補償(Motion Estimation/Compensation): 引入瞭更復雜的運動矢量預測(MV Prediction)和更先進的運動補償技術。 樣本自適應偏移(Sample Adaptive Offset, SAO): 一種新的環路濾波技術,用於減小量化帶來的失真,進一步提升圖像質量。 AV1 (AOMedia Video 1):作為新興的開放、免版稅的視頻編碼格式,AV1 正在迅速崛起,尤其在互聯網視頻領域。我們將探討 AV1 的設計理念,以及它在編碼效率和靈活性方麵的進步,例如: 更精細的塊劃分結構: 類似於 H.265 的 CU,AV1 擁有更靈活的塊劃分方式。 先進的預測技術: 引入瞭更多種類的預測模式和更復雜的運動補償技術。 更強大的後處理與濾波: 包含多種濾波工具,以提升編碼質量。 我們還將簡要提及其他重要的編碼標準,如 VP9,並對比它們之間的優劣勢,幫助讀者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技術選型。 三、 高清視頻的關鍵要素:分辨率、幀率與色彩空間 清晰的畫麵是高清視頻最直觀的體現。本書將詳細闡述不同分辨率的定義和應用場景,包括: 標清 (SD - Standard Definition) 高清 (HD - High Definition),如 720p (1280x720) 和 1080p (1920x1080) 超高清 (UHD - Ultra High Definition),如 4K (3840x2160) 和 8K (7680x4320) 幀率 (Frame Rate) 決定瞭視頻的流暢度。我們將討論常見的幀率標準(如 24fps, 25fps, 30fps, 50fps, 60fps, 120fps 等)及其對視覺感知的影響,以及高幀率(HFR)視頻在體育賽事、遊戲等場景的應用。 色彩空間 (Color Space) 是描述顔色的一種模型。我們將深入講解幾種主要的色彩空間: RGB (Red, Green, Blue):最基礎的加色模型,常用於顯示器。 YUV / YCbCr: 廣泛應用於視頻信號的傳輸和存儲。我們將解釋 Y(亮度)和 UV/CbCr(色度)分量的分離原理,以及色度子采樣(Chroma Subsampling,如 4:2:2, 4:2:0)如何有效減小數據量。 Rec. 709: 標準高清電視色彩空間。 Rec. 2020: 超高清電視色彩空間,支持更寬廣的色域。 HDR (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技術,能夠呈現更豐富的亮度和對比度細節,以及更廣泛的色彩。我們將介紹 HDR 標準(如 HDR10, Dolby Vision)及其關鍵技術,如色調映射(Tone Mapping)。 四、 視頻接口與傳輸:連接數字世界的橋梁 理解視頻信號的接口和傳輸方式是實現視頻係統正常運行的關鍵。本書將覆蓋: 視頻采集接口: MIPI CSI-2 (Camera Serial Interface 2):在移動設備和嵌入式係統中廣泛使用的串行接口,用於連接攝像頭傳感器。 USB Video Class (UVC):一種標準化的 USB 設備類,允許攝像頭設備在無需安裝額外驅動的情況下被操作係統識彆和使用。 SDI (Serial Digital Interface):專業廣播級視頻接口,如 HD-SDI, 3G-SDI,支持高質量、無壓縮的視頻信號傳輸。 視頻輸齣接口: HDMI (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消費電子領域最普遍的視頻和音頻傳輸接口,支持高分辨率、高幀率和多聲道音頻。我們將講解 HDMI 的不同版本及其特性,如 HDMI 2.1 支持的 8K 分辨率、高刷新率、可變刷新率(VRR)等。 DisplayPort: 主要應用於電腦和顯示器之間的連接,支持高帶寬、高分辨率和多顯示器輸齣。 DVI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較早期的數字視頻接口,仍有一定的使用範圍。 視頻傳輸協議: IP 網絡傳輸: 探討視頻流如何在 IP 網絡中傳輸,包括: RTP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用於實時數據傳輸,如音視頻流。 RTCP (RTP Control Protocol):與 RTP 配閤,提供服務質量反饋和同步信息。 RTMP (Real-Time Messaging Protocol):Adobe 開發的用於直播和點播的協議,廣泛應用於 Flash 時代和早期直播平颱。 HLS (HTTP Live Streaming):Apple 推齣的流媒體傳輸協議,基於 HTTP,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伸縮性。 MPEG-DASH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一種開放標準的自適應比特率流媒體傳輸協議,能夠根據網絡狀況動態調整視頻質量。 無綫視頻傳輸: 如 Wi-Fi Direct, Miracast 等技術在無綫投屏中的應用。 五、 計算機與互聯網的融閤:賦能數字視頻新生態 數字視頻技術與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深度融閤,催生瞭蓬勃發展的數字內容産業。本書將探討: 視頻編解碼器的軟件實現: 詳細介紹 CPU 和 GPU 在視頻編解碼過程中的作用,以及相關的軟件庫和框架,如 FFmpeg, GStreamer 等。 硬件加速: 講解 GPU、ASIC 等硬件對視頻編解碼的加速能力,以及其對提升係統性能的重要性。 視頻處理與編輯: 介紹視頻剪輯、特效閤成、顔色校正等在計算機上的實現技術。 流媒體技術: 直播技術: 從服務器端推流、轉碼、分發到客戶端拉流、解碼、播放的全流程解析。 點播技術: CDN(內容分發網絡)在加速視頻內容獲取中的作用。 互動視頻: 實時音視頻通信(RTC)、多人會議、在綫遊戲等互動應用的實現原理。 內容保護: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 技術在保護視頻版權方麵的應用。 AI 與視頻: 人工智能在視頻分析、內容推薦、智能編輯、超分辨率重建等方麵的應用前景。 六、 實踐案例與未來展望 為瞭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本書將穿插具體的實踐案例,例如: 基於 FFmpeg 的視頻轉碼流程。 使用 GStreamer 構建視頻流處理管道。 理解直播平颱的架構和技術選型。 分析不同編碼格式在不同場景下的適用性。 最後,我們將對數字視頻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包括更高分辨率(8K 及以上)、更高幀率、更寬廣的動態範圍(HDR)、更沉浸式的體驗(VR/AR)、更智能化的內容處理等,並探討這些技術將如何進一步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 結語: 《數字視頻與高清:技術解析與實戰應用》是一本集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於一體的著作。通過本書,讀者將能夠係統地掌握數字視頻的核心技術,理解高清時代的脈絡,並為未來的技術探索和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相信,掌握瞭這些知識,您將能夠更好地理解並參與到這個日新月異的數字內容世界中。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的時候,對“算法和接口”這個組閤有點忐忑,生怕它過於偏重晦澀的數學推導而忽略瞭工程應用,或者反過來,光談接口規範而缺乏底層原理支撐。幸運的是,這本書完美地避開瞭這兩個陷阱。它在闡述諸如DCT(離散餘弦變換)這類數學工具時,總是緊密地結閤它在視頻壓縮中的具體作用,讓你明白那些復雜的矩陣運算最終是如何轉化為節省帶寬和提高畫質的實際效果的。更讓我驚喜的是它對“接口”部分的覆蓋,它不僅僅停留在API的調用層麵,而是深入到瞭數據傳輸協議和硬件加速器的交互機製。我記得有專門一章講瞭串行數字接口(SDI)和IP網絡傳輸的差異與適配,這對於構建現代多媒體係統至關重要。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對整個數字媒體産業鏈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提供瞭一個從像素點到最終顯示設備,再到網絡傳輸的完整閉環視角。這種全景式的知識結構,對於任何想在這個領域深耕的專業人士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

評分

我是在一個技術論壇上被推薦這本書的,當時幾位資深的技術大牛都在強調其內容的“原汁原味”,特彆是提到這是“原書第2版”,意味著內容經過瞭市場的檢驗和時間的沉澱。閱讀體驗上,我不得不提一下排版。在處理如此密集的公式和流程圖時,清晰度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圖錶繪製質量非常高,綫條乾淨利落,關鍵參數的標注清晰可見,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認知負荷。我過去經常因為看不清小圖上的細節而不得不去對照附件或在綫資源,但這本書幾乎沒有這個問題。此外,書中對一些曆史遺留標準和新興標準的對比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它會很客觀地指齣MPEG-2與MPEG-4在特定場景下的優劣,而不是一味地推崇新技術。這種中立且基於性能分析的敘述方式,讓讀者能夠基於事實做齣技術選型,而不是盲目跟風。對於一個嚴肅的技術參考書而言,這種嚴謹性是其立足之本。

評分

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我最初接觸這方麵知識時,常常被那些碎片化的在綫教程搞得暈頭轉嚮,每個教程都隻講瞭某一個環節,比如一個編碼器的輸入輸齣,但缺乏整體的流程概念。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提供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框架。它像一個精心鋪設的軌道,將離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一條流暢的、可以自我循環的學習路徑。我特彆喜歡它對“質量度量”的討論,不僅僅局限於PSNR(峰值信噪比),還涉及到瞭更貼近人眼感知的SSIM等指標,並解釋瞭這些指標是如何在實際的編碼參數調整中發揮作用的。這種對評估體係的重視,體現瞭作者對工程實踐的深刻理解。這本書厚實但內容紮實,讀起來雖然需要一定的專注度,但每翻過一章都會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滿足感,感覺自己對數字媒體的理解又上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評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技術書籍不應該隻停留在“是什麼”,更要迴答“為什麼會是這樣”。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簡單地羅列標準文檔,而是通過追溯技術演進的曆史脈絡,解釋瞭特定算法或接口設計背後的工程妥協和性能權衡。例如,當它講解比特流語法結構時,不僅僅給齣瞭定義,還闡述瞭為什麼早期標準需要特定的同步碼和頭信息,以及現代標準如何優化這些冗餘。這種深層次的解析,使得讀者在麵對新的標準或技術挑戰時,能夠迅速地觸類旁通,而不是機械地套用書中的例子。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內功心法”的傳授,它教你如何去思考視頻處理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教你如何去實現某一個固定的功能模塊。對於那些希望成為架構師或高級研發工程師的人來說,這種思維訓練的價值,遠超於書本本身的售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帶著科技感的深藍色調,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內容的專業性。我其實是衝著那個“數字視頻和高清”的字樣來的,因為我的工作最近正好涉及到一些視頻流媒體的優化,急需瞭解底層的算法和接口標準。拿到手後翻瞭翻目錄,內容排布得非常邏輯清晰,從基礎的信號處理到復雜的壓縮標準都有涉及。特彆是關於H.264和HEVC的一些章節,講解得深入淺齣,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復雜編碼體係的人,也能通過書中的圖示和公式推導,逐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作者在解釋冗餘數據去除和運動補償這些核心概念時,沒有采用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語言,而是結閤瞭實際的案例分析,讓人感覺不像是在讀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做技術分享。我尤其欣賞它在理論和實踐之間的平衡,它既能讓你明白“為什麼”要這麼設計,也能告訴你“如何”在實際項目中實現它。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理論付諸實踐的工程師來說,這種指導性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