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所輯,內容大體可分兩部分,一說明曆來儒者如何走錯瞭路;一為研究儒學的人補習補習,告訴大傢儒學還有許多豐富的內涵有待抉發、還有許多麵嚮可供開展。具體來說又分三個方麵。一為論述儒傢內涵,如儒傢的飲饌政治學、星象政治學、曆數政治學、聖典詮釋學、性學與心性之學等。二是探討儒學如何經世緻用,具體評述瞭王船山、熊十力、梁漱溟、當代新儒學傢等各傢得失。三是提齣當代儒學應如何發展成一種生活的學問,提倡生活儒學的重建。
關聯推薦
龔鵬程不僅有當JT下**纔子之稱,且獲封“當代孔孟”,
成為2015年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主講嘉賓。
龔鵬程老師桃李滿天下,此書涵蓋老師儒學研究的所有成果,
一書在手,百場講座都聽瞭,值得收藏!
儒傢思想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讀此書終生受益!
本書看點多,如儒傢與政治、吃喝、星象、性的關係等等。
相關閱讀:
目錄
一 儒傢的飲饌政治學 二 儒傢的星象政治學 三 儒傢的曆數政治學 四 儒傢的聖典詮釋學 五 儒傢的性學和心性之學 六 儒傢對法治社會的反省 七 儒傢喪失曆史性的危機 八 儒學經世的問題 九 世俗化的儒傢:王充 十 失落的儒學史:東晉名教論 十一 民本思想探賾 十二 論熊十力論張江陵 十三 新儒傢麵對的處境與批評 十四 存在的感受:新儒傢的學術性格一 儒傢的飲饌政治學
二 儒傢的星象政治學
三 儒傢的曆數政治學
四 儒傢的聖典詮釋學
五 儒傢的性學和心性之學
六 儒傢對法治社會的反省
七 儒傢喪失曆史性的危機
八 儒學經世的問題
九 世俗化的儒傢:王充
十 失落的儒學史:東晉名教論
十一 民本思想探賾
十二 論熊十力論張江陵
十三 新儒傢麵對的處境與批評
十四 存在的感受:新儒傢的學術性格
十五 當代儒傢與基督教的會通
十六 生活儒學與人間佛教
十七 生活儒學的重建:對硃子的新解讀
十八 儒學與儒教,文廟與武廟
十九 韓儒李退溪政治思想商兌
顯示全部信息
在綫試讀
想掌握天時、瞭解天行,須知其常,亦須得其樞。所謂“樞始得其環中,可以應乎無窮”,北辰太一即其樞。辰極居中而列曜貞觀,其重要性尚且在日月之上,整個天體,J是以北辰為中樞所形成的一套秩序。 天本無象,對這個天象的描述,當然是描述者自己觀念的反射,所以東西方之星象學JD不會一樣。我國以北辰為中樞,形成的那一大套二十八宿、十二宮以及龐大之天官體係,正代錶瞭儒傢的SJ觀與政治觀。 星官之職事極為復雜,與《周官》實甚類似。其所立名命義,殆如呂調陽《釋天》所說:各星各官,“皆因時揆象,以命以占,有一定之理,無一定之象”,隻有“中宮之星,本諸始元,天體所加,太陽所躔,定象定位,而命之者,則萬世不易焉”。所有的星官名義及其位置關係,可說都是依據它們與北辰間的關係來界定的。 另有一種天象秩序,是依北鬥來定的,即“分野說”。天官,是把天上的星星比喻為帝王與其臣僚的關係;分野,則是將天上的星辰分布狀況和地麵上的行政州域分布做個類擬。《周禮》說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據說古時是有經典的,後來亡瞭,僅存一部分。《疏》說它是“論北鬥及二十八星所主九州及諸國封域之妖祥所在之事”,可見也是來源古老的。 分野說論天下九州土地與天上星星的關係,當然涉及的是整個星象。但分星辨土,主要是依北鬥,故《周禮保章氏疏》說:“辨九州之地者,據北鬥而言。”《史記天官書》兼記分野,亦謂:“北鬥七星,所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杓,自華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濟之間。魁,海岱以東北也。”此外,《左傳》文公十四年鞦七月,星孛入北鬥,周內史叔服曰:“不齣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亂死。”依《周禮》鄭司農注,齊屬玄枵,晉屬實瀋,宋屬大火,依《淮南子天文》,氐房心宋,虛危齊,胃昴畢魏,觜嶲參趙,均不直接屬於鬥。但有星孛入於北鬥,卻可以占諸分國之妖祥。這纔是分野說之精髓所在。否則僅是依十二次或二十八宿做機械式的劃分,有何玄奧可說? 當然,在北辰與北鬥之外,儒傢經典中也不是沒有其他講法的,例如心房的地位,J被《公羊傳疏》特彆看重。徐彥《疏》固然仍本舊說,以北辰為帝,但他稱北辰為皇天大帝,北辰之外,另有五帝,也具有相當的威靈:“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總領天地五帝群臣也。其五方之帝,東方青帝,靈威仰之屬。”“此五帝者,即靈威仰之屬,言在太微宮內迭王天下,即《威精符》雲:‘蒼帝之始,二十八世,滅蒼者翼也’,彼注雲:‘堯,翼之星精,在南方,其色赤’。‘滅翼者鬥’,注雲:‘舜,鬥之星精,在ZY,其色黃’。‘滅鬥者參’,注雲:‘禹,參之星精,在西方,其色白’。‘滅參者虛’,注雲:‘湯,虛之星精,在北方,其色黑’。‘滅虛者房’,注雲:‘文王,房星之精,在東方,其色青’。”(宣公三年)在這裏,已在北辰之外,另外抬齣瞭五個星來,而又在講五帝時,特彆強調瞭東方青帝。青帝為房星,莊公七年《疏》曰: 房為天子明堂。《文曜鈎》雲:“房心為ZY火星,天王位。”若相對言之,則房為明堂,心為天王矣。既有天王,復有明堂,布政之象也。……有王事者。房心見也。想掌握天時、瞭解天行,須知其常,亦須得其樞。所謂“樞始得其環中,可以應乎無窮”,北辰太一即其樞。辰極居中而列曜貞觀,其重要性尚且在日月之上,整個天體,J是以北辰為中樞所形成的一套秩序。
天本無象,對這個天象的描述,當然是描述者自己觀念的反射,所以東西方之星象學JD不會一樣。我國以北辰為中樞,形成的那一大套二十八宿、十二宮以及龐大之天官體係,正代錶瞭儒傢的SJ觀與政治觀。
星官之職事極為復雜,與《周官》實甚類似。其所立名命義,殆如呂調陽《釋天》所說:各星各官,“皆因時揆象,以命以占,有一定之理,無一定之象”,隻有“中宮之星,本諸始元,天體所加,太陽所躔,定象定位,而命之者,則萬世不易焉”。所有的星官名義及其位置關係,可說都是依據它們與北辰間的關係來界定的。
另有一種天象秩序,是依北鬥來定的,即“分野說”。天官,是把天上的星星比喻為帝王與其臣僚的關係;分野,則是將天上的星辰分布狀況和地麵上的行政州域分布做個類擬。《周禮》說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據說古時是有經典的,後來亡瞭,僅存一部分。《疏》說它是“論北鬥及二十八星所主九州及諸國封域之妖祥所在之事”,可見也是來源古老的。
分野說論天下九州土地與天上星星的關係,當然涉及的是整個星象。但分星辨土,主要是依北鬥,故《周禮保章氏疏》說:“辨九州之地者,據北鬥而言。”《史記天官書》兼記分野,亦謂:“北鬥七星,所謂璿璣玉衡以齊七政,杓,自華以西南。衡,殷中州,河濟之間。魁,海岱以東北也。”此外,《左傳》文公十四年鞦七月,星孛入北鬥,周內史叔服曰:“不齣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亂死。”依《周禮》鄭司農注,齊屬玄枵,晉屬實瀋,宋屬大火,依《淮南子天文》,氐房心宋,虛危齊,胃昴畢魏,觜嶲參趙,均不直接屬於鬥。但有星孛入於北鬥,卻可以占諸分國之妖祥。這纔是分野說之精髓所在。否則僅是依十二次或二十八宿做機械式的劃分,有何玄奧可說?
當然,在北辰與北鬥之外,儒傢經典中也不是沒有其他講法的,例如心房的地位,J被《公羊傳疏》特彆看重。徐彥《疏》固然仍本舊說,以北辰為帝,但他稱北辰為皇天大帝,北辰之外,另有五帝,也具有相當的威靈:“皇天大帝在北辰之中,主總領天地五帝群臣也。其五方之帝,東方青帝,靈威仰之屬。”“此五帝者,即靈威仰之屬,言在太微宮內迭王天下,即《威精符》雲:‘蒼帝之始,二十八世,滅蒼者翼也’,彼注雲:‘堯,翼之星精,在南方,其色赤’。‘滅翼者鬥’,注雲:‘舜,鬥之星精,在ZY,其色黃’。‘滅鬥者參’,注雲:‘禹,參之星精,在西方,其色白’。‘滅參者虛’,注雲:‘湯,虛之星精,在北方,其色黑’。‘滅虛者房’,注雲:‘文王,房星之精,在東方,其色青’。”(宣公三年)在這裏,已在北辰之外,另外抬齣瞭五個星來,而又在講五帝時,特彆強調瞭東方青帝。青帝為房星,莊公七年《疏》曰:
房為天子明堂。《文曜鈎》雲:“房心為ZY火星,天王位。”若相對言之,則房為明堂,心為天王矣。既有天王,復有明堂,布政之象也。……有王事者。房心見也。
心與北辰,在《公羊傳》昭公十六年中都曾被稱為“大辰”,所以徐彥認為它們應該都可視為WZ。且哀公十三年疏又曰:“房心,天子明堂布政之庭,齣《堪輿》,《星經》亦雲也。”可見其說另有來源,而為徐彥所吸收之。
雖然如此,基本天象秩序仍是不變的。而且,對於這種天象天行,他們都為之立君立王。這個天上ZZ之君王(太一)的意義,與西方之“上帝”到底一不一樣呢?在西方,從宇宙秩序證成神的存在,是一條很普遍的思路,柏拉圖或亞裏士多德均曾如此說。亞裏士多德《論哲學》一書中,曾這樣推論:
若有人坐在靠近特爾雅城的意納山上,看見希臘軍隊以良好的秩序與整齊的步伐嚮平原前進,必定會聯想到士兵們是服從在一位英明軍官的指揮下。……同樣地,人們觀察天空,欣賞太陽從日齣到日落,順著不變的軌牽運轉,及星星井然有序的移動,J必須尋找一位産生這種良好秩序的設計師。由於這種秩序絕非偶然,而是更高層次及永恒者的傑作,它J是神。
後來神學中稱此為“設計者論證”,以天象之有秩序,論證必有設計者。亞裏士多德在《物性學》中又闡發瞭另一種論證法,謂“潛能”與“實現”不同,凡能動者要實現為動,須有一動力因,須被他物所動。故動者,均為他物所動。如太陽在動,是因為有東西在推動它,推動它的東西又被其他東西所推動,如此不斷推論下去,Z後那個不被動的首動者(first unmoved mover)J是神。
這是亞裏士多德由天行天秩獲得的神有論證。儒傢講北辰為皇天大帝,似乎並不如此。因為儒傢之說,乃是取譬或取象,如雲“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倒過來說,則是北辰象君,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其餘各星,如井為天罇,柳主草木,軫為車,昴為鬍星,畢為邊兵,昴畢之間為天街等等,均屬於擬象,類似《易經》之卦象,故後人亦持以為占驗。謂北辰為皇天大帝,未必說宇宙間真有一位“永恒者”、“自有者”的神。
其次,北辰為一、為乾元,是強調氣化。宇宙以一氣成化,亦與亞裏士多德所說那種“設計者”、“不動的首動者”的“神”不是同一迴事。日月之動,更非北辰動之,乃是日月自動。所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眾星既非北辰所造;天運有常,亦非北辰運而動之。至於以心房為帝王明堂,更是擬天象人,以人心視天心瞭。因此總體看來,儒傢講北辰、太一,固然具有形上學的意義,故以太一為禮之本、以北辰為天地之元始;但其目的並不在證成此“一”或說明“一”之作用,而是要以此確定政治的原理原則。所以它終究屬於政治學的範疇。
顯示全部信息
《儒學縱橫:經典與現代的對話》 上冊:溯源與奠基 本書的上冊,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係統而深入的儒學認知框架,從其源頭活水齣發,梳理其核心思想的形成與發展,直至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基石的重要曆史節點。我們將一同踏上一段追溯古今、探尋智慧的旅程,理解儒學何以能夠穿越韆年,依然對我們的思想與社會産生深遠影響。 第一章:文明的黎明與思想的孕育 我們將目光投嚮遙遠的夏商周時代,那個被譽為“青銅時代”的輝煌時期。在此之前,中國社會已孕育齣初步的政治秩序、祭祀禮儀與部落觀念。周朝的建立,特彆是周公旦的製禮作樂,為後來的儒傢思想奠定瞭重要的社會與文化基礎。禮,作為一種規範社會秩序、維係人倫關係的準則,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樂,則承擔著教化民心、陶冶情操的功能。本章將深入探討這些早期文明的特質,以及它們如何為思想的爆發——諸子百傢時代的到來——積蓄能量,播下種子。我們將審視那些雖未直接冠以“儒”名,卻已蘊含儒傢精神萌芽的早期思想片段,理解“敬天保民”等早期政治倫理觀念的雛形。 第二章:孔子:人道精神的開創者 孔子,無疑是儒學思想的集大成者與精神源泉。本章將聚焦這位偉大的思想傢,深入剖析其核心思想。我們將從“仁”齣發,理解其作為儒傢最高道德範疇的豐富內涵,它既是個體修養的終極目標,也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根本原則。“仁者愛人”,這種博大而深沉的關懷,是如何被孔子闡釋和實踐的?緊接著,我們將探討“禮”在孔子思想體係中的地位。孔子並非復古,而是對周禮精神的繼承與創新,他強調“剋己復禮為仁”,將禮視為實現“仁”的途徑與載體。我們還將詳細解讀“君子”的概念,理解孔子對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蘊含的學習精神與人生樂趣。通過對《論語》等經典文本的細緻梳理,本章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孔子,以及其思想的革命性與普適性。 第三章:孟子與荀子:儒學的兩大發展方嚮 在孔子之後,儒傢思想呈現齣更加多元的發展態勢。本章將著重介紹兩位對儒學發展至關重要的思想傢:孟子與荀子。孟子繼承並發展瞭孔子的“仁”學,提齣瞭“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是仁、義、禮、智的萌芽。我們將深入探討孟子如何從“性善”齣發,構建其政治倫理體係,特彆是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以及“仁政”的理想。 與孟子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荀子,他提齣瞭“性惡論”,認為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需要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禮法的約束來加以改造。本章將詳細闡釋荀子的“性惡”觀念,以及他強調“禮”、“法”在教化人心、規範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也會探討荀子“天論”中對自然的理解,以及他對“隆禮重法”的推崇。通過比較孟子與荀子的思想,我們將看到儒傢內部在人性論、政治實踐等核心問題上的深刻辯論與張力,以及這些辯論如何豐富瞭儒學思想的內涵。 第四章:戰國至秦漢:儒學的確立與官方化 從春鞦戰國的百傢爭鳴,到秦朝的焚書坑儒,再到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儒學經曆瞭跌宕起伏的命運。本章將迴顧這一曆史進程。我們將分析秦朝統一中國後,其強權政治與文化政策對儒傢思想的壓製,以及這種壓製為何並未能徹底消滅儒學。隨後,我們將重點闡述漢代儒學如何一步步確立其官方地位。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結閤陰陽五行,為儒學注入瞭新的理論資源,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大一統帝國統治的需要。“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並非簡單地否定其他學派,而是將儒學置於主導地位,並吸收瞭其他學派的一些閤理成分。我們將探討儒學在漢代的官方化,意味著什麼?它如何在教育、政治、倫理等各個層麵滲透,成為維係社會秩序與文化認同的重要力量。 第五章:漢唐宋明:儒學的傳承與變異 儒學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其發展並非一成不變。本章將呈現儒學在漢、唐、宋、明等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脈絡與重要變遷。漢代的經學,強調對經典文本的解釋與傳承,形成瞭嚴謹的學術傳統。唐代,佛教的傳入與發展,對儒學産生瞭深刻影響,既有挑戰,也有融閤,催生瞭如韓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運動”,試圖迴歸儒傢傳統。 宋代,是中國哲學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時期,儒學迎來瞭新的復興,史稱“宋明理學”。本書將重點介紹程硃理學和陸王心學的興起。程頤、程顥、硃熹等人,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礎上,構建瞭以“理”為核心的宇宙論、認識論和倫理學體係,強調“格物緻知”、“存天理,滅人欲”。而陸九淵、王陽明等人則主張“心即理”、“緻良知”,強調內心的自覺與力量。我們將辨析這兩種學派的異同,理解他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取嚮。明代,王陽明的“心學”更是達到瞭一個高峰,其強調行動與實踐的重要性,對後世産生瞭廣泛影響。本章將展現儒學在不同曆史時期,麵對時代挑戰,如何不斷自我革新與發展,維係其生命力。 上冊結語: 通過以上五個章節的梳理,我們期望為讀者呈現一個清晰的儒學發展脈絡,從其思想的萌芽,到核心概念的形成,再到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的思想與政治力量。我們理解瞭儒學為何能夠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以及其核心精神的初步形態。這為我們進入下冊,深入探討儒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與反思,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下冊:思辨與啓示 本書的下冊,將視角轉嚮現代社會,深入探討儒傢思想在當今世界的意義與價值。在經曆瞭近代以來的劇烈變革後,我們如何重新審視傳統,如何在復雜的現代語境下理解儒學,以及儒學能夠為我們提供怎樣的智慧與啓示? 第一章:近代中國的挑戰與儒學的轉型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侵略與衝擊,使得中國傳統社會麵臨前所未有的危機。西方的科學、民主、自由思想湧入,對以儒學為核心的傳統價值體係構成瞭巨大挑戰。本章將迴顧這一曆史時期,探討儒學在近代社會所麵臨的睏境與批判。我們也將審視,在民族危難之際,部分知識分子如何試圖調和傳統與現代,為儒學尋找新的齣路。我們將討論“新文化運動”對儒學的批判,以及其背後的思想邏輯。同時,我們也會關注那些試圖對儒學進行現代化改造的努力,例如梁啓超、鬍適等人的思考,他們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重新闡釋儒傢的價值。 第二章:儒學在現代社會的價值重估 在當下,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浪潮席捲而來,人們對傳統價值體係産生瞭普遍的疑問。本章將聚焦於對儒學價值的重估。我們將深入探討儒傢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道德範疇,在現代社會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仁”的普適性,如何在消費主義與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得到體現?“禮”作為社會規範與秩序的基石,如何與現代法治精神相協調?我們將剖析儒傢思想中那些超越時代的智慧,例如對和諧社會、人倫關係的重視,對教育與自我修養的強調。我們也將審視儒傢思想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並提齣建設性的反思,例如其等級觀念、性彆觀念等,以及如何對其進行批判性繼承。 第三章:東西方文明的對話:儒傢智慧的國際視野 隨著中國在國際舞颱上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儒傢思想也開始受到世界的關注。本章將探討儒傢思想在國際交流中的意義。我們將分析儒傢倫理與西方自由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體係的異同,以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對話與互補。例如,儒傢強調的集體主義、和諧觀念,在應對全球性挑戰,如環境保護、社會公平等方麵,能否提供獨特的視角?我們將考察一些國傢或地區,是如何藉鑒儒傢思想來構建其社會秩序與發展模式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警惕對儒傢思想的簡單化、片麵化解讀,以及其被意識形態化利用的可能。 第四章:傢庭、教育與個人修養:儒傢實踐的現代維度 儒傢思想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尤其體現在傢庭倫理、教育理念與個人修養等方麵。本章將把儒傢思想的實踐層麵置於現代社會進行探討。在傢庭關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儒傢的“孝道”、“慈愛”等觀念如何被理解和實踐?如何纔能在現代社會中,構建健康、和諧的傢庭關係?在教育領域,儒傢重視的“為師之道”、“學思結閤”,如何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閤,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下一代?同時,我們將深入探討儒傢強調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路徑,以及“格物緻知”、“慎獨”等修養方法,在現代人如何應對壓力、尋求內心平靜、實現自我價值方麵,能夠提供怎樣的幫助。 第五章:儒學在未來的可能性:挑戰與機遇 展望未來,儒傢思想將如何繼續發展?本章將對儒學在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思考。我們將探討在全球化、科技革命等大背景下,儒學可能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例如,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是否會改變我們對“人”的理解,以及儒傢思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將儒傢的智慧融入到公共政策的製定中,以促進社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我們將鼓勵讀者以批判性、開放性的態度,去理解和運用儒傢思想,使其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本書並非旨在為儒學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激發讀者獨立思考,在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實踐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連接點。 下冊結語: 通過對儒傢思想在現代社會的深入探討,我們希望能夠呈現一個更具活力與現實意義的儒學圖景。它不再是塵封的古籍,而是活生生的智慧,能夠指導我們的生活,啓迪我們的思想,並為構建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本書力求呈現的是一種開放性的對話,一種跨越時空的探尋,一種對傳統智慧在現代語境下的不懈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