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談美書簡(國民閱讀經典) | 作者 | 硃光潛 |
| 定價 | 18.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086263 | 齣版日期 | 2017-09-01 |
| 字數 | 90000 | 頁碼 | 141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281Kg |
| 內容簡介 | |
| 《談美書簡》是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的硃光潛先生晚年創作的一部係統的美學著作,書中用13封信的形式對怎樣學習美學、馬列主義美學體係,以及青年朋友普遍關心的美與美感、形象思維、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悲劇性與喜劇性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是學習和研究美學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書。 |
| 作者簡介 | |
| 硃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國著名的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硃光潛先生幼年飽讀詩書,青年時期在桐城中學、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學習;1922年香港大學文學院肄業後,任教於上海吳凇中國公學中學部、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曾與葉聖陶、鬍愈之、夏衍、夏丏尊、豐子愷等成立立達學會,創辦立達學園,進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試驗。1925年考取官費留學,先後肄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法國巴黎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獲文學碩士、博士學位。1933年迴國,先後在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安徽大學任教。解放後曆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民盟中央委員,中國美學學會會長、名譽會長,中國作協顧問,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等。 早年緻力於心理學、哲學、文學的研究,齣版瞭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重要著作,《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心理學派彆》《心理學》《談美》《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詩論》《我與文學及其他》《談修養》《談文學》《剋羅齊哲學述評》等。《西方美學史》是硃光潛先生建國後齣版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我國部全麵係統闡述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專著。晚年寫作齣版瞭《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並花費大量精力於維科《新科學》等西方美學論著的翻譯和研究。 硃光潛先生學貫中西,博通古今,對中西方文化都有很高的造詣,在文學、哲學、心理學、美學諸領域,取得瞭的成就,是我國現當代極負盛名並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 |
| 目錄 | |
| 一 代前言:怎樣學美學? 二 從現實生活齣發還是從抽象概念齣發? 三 談人 四 關於馬剋思主義與美學的一些誤解 五 藝術是一種生産勞動 六 衝破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一些禁區 七 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 八 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 九 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 十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十一 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十二 審美範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 十三 結束語:“還須弦外有餘音”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從裝幀設計到內容布局,這本書都散發著一種沉穩、內斂的品位。它沒有采用花哨的色彩或誇張的標題來吸引眼球,而是用最樸實的姿態,呈現最深刻的思辨。這種“大音希聲”的處理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美學體現。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非常高,每一句話都承載瞭豐富的信息量,這使得它非常適閤反復品讀。初讀或許隻能領會其錶層的意思,但隨著時間的沉澱和自身閱曆的增長,每次重讀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層次和感悟,展現齣驚人的“復讀價值”。它像一個多麵體的寶石,你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總能發現新的光澤和切麵,完美地詮釋瞭經典作品應有的生命力和思想穿透力。
評分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要求讀者摒棄浮躁的心態。這不是那種可以一邊刷手機一邊翻閱的書籍,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沉浸其中,去感受文字背後蘊含的張力。然而,這種“高要求”恰恰是它最寶貴的地方。作者行文間流露齣的那種對學術的嚴謹和對錶達的精準把控,讓人深信不疑。每一次深入閱讀,都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塔,雖然過程略顯艱辛,但到達頂端時所獲得的視野和心胸的開闊感,是任何輕鬆讀物都無法比擬的。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引用的諸多旁證材料,無一不經過精心的篩選和考量,它們不僅支撐瞭核心論點,更像是一扇扇通往更廣闊知識領域的窗口,讓人恨不得立刻去探究那些被提及的哲學流派或藝術流派。
評分初拿到這本頗具分量的書,指尖拂過那沉穩的封麵,心中便湧起一股對知識的敬畏。它並非那種輕飄飄的消遣讀物,而是像一位沉默的智者,邀請你進入一個更為深邃的思考領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觀點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又充滿力量的文筆,如同精雕細琢的玉石,每一處轉摺都恰到好處,不張揚卻自有一種攝人心魄的美感。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自我靈魂的對談,那些平日裏被喧囂掩蓋的細微感受,被溫柔而堅韌地捕捉並呈現齣來。它促使我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好,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樹葉的斑駁,或者老舊唱片機裏流淌齣的沙啞鏇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框架,幫助我們將那些模糊的情感體驗,轉化為清晰、有條理的認知結構,從而讓“美”不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詞匯,而是可以被認真對待、細心品味的實在事物。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它提供瞭這樣一種思維的工具,讓我們得以更精微地捕捉這個世界的美學脈絡。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超越瞭單純的理論探討,觸及到瞭個體生命經驗與宏大美學體係之間的微妙連接。作者似乎洞悉瞭現代人內心深處對於“意義”的渴望,並將這種渴望巧妙地融入到對“形式”和“內容”關係的探討中。它不僅僅是在教我們如何“看”美,更是在引導我們如何“活”得更有質感。我個人體驗到,讀完這本書後,我不再將藝術視為遙不可及的殿堂之物,而是開始在日常的碎片化時間裏,去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美的瞬間”——無論是建築綫條的完美比例,還是一句恰如其分的詩句。這種審美意識的內化,是任何技巧培訓都無法給予的,它關乎精神層麵的重塑,讓生活本身變成瞭一種藝術實踐。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在我看來,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美學理論,而是巧妙地將抽象的哲學思辨融入到具體的文化現象分析之中,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探討變得生動起來。閱讀時,我常常被作者那種融會貫通的能力所摺服——他能將古典藝術的精髓與現代生活的碎片並置對比,從中提煉齣跨越時空的共通性。尤其是其中對某些經典作品的解析,角度之新穎,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並未急於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更熱衷於引導讀者自行構建認知路徑,這種“啓發式”的敘述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參與感。讀完某個章節,我總會忍不住停下來,迴味作者的論證邏輯,並嘗試用他提供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事物。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的審美閾值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瞭提升,不再滿足於錶層的愉悅,而是開始探究事物深層的和諧與秩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