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十三五规划
定价:98.00元
作者:杨关林,陈志强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13234771
字数:1318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一门重要主干课程,是医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本书的总体形式和分篇构架与上版教材基本相同,全书仍分为绪论、疾病诊疗篇和病征诊疗篇三个部分。涉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ppt以及动画的应用能够解决部分难以理解的难点问题,可以更生动直观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这是传统纸质教材无法解决的,而数字化教材建设为这一特点提供了更便利、更优质的平台。
目录
绪论
上篇疾病诊疗篇
章呼吸系统疾病
节总论
第二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第三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四节支气管哮喘
第五节支气管扩张症
第六节呼吸衰竭
急性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第七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第八节肺炎
第九节肺脓肿
第十节肺结核
第十一节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第十二节胸腔积液
第十三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附气胸
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
节总论
第二节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
急性心力衰竭
第三节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
缓慢性心律失常
第四节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第五节高血压
第六节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绞痛
心肌梗死
第七节心脏瓣膜病
第八节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九节心肌疾病
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
第十节心包疾病
急性心包炎
缩窄性心包炎
第三章消化系统疾病
节总论
第二节胃炎
急性胃炎
慢性胃炎
第三节消化性溃疡
附上消化道出血
第四节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
第五节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第六节胃癌
第七节食管癌
第八节大肠癌
第九节脂肪性肝病
第十节原发性肝癌
第十一节肝硬化
附肝性脑病
第十二节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第四章泌尿系统疾病
节总论
第二节肾小球
急性肾小球
急进性肾小球
慢性肾小球
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
第三节肾病综合征
第四节IgA肾病
第五节肾小管间质疾病及药物性肾损害
急性间质性
慢性间质性
药物性肾损害
第六节尿路感染
第七节急性肾损伤
第八节慢性肾衰竭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
节总论
第二节缺铁性贫血
第三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附输血及输血反应
第四节溶血性贫血
第五节白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症
第六节白血病
概述
急性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第七节淋巴瘤
第八节紫癜
过敏性紫癜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第九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六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节总论
第二节尿崩症
第三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四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五节甲状腺炎
亚急性甲状腺炎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第六节嗜铬细胞瘤
第七节库欣综合征
第八节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第七章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
节总论
第二节糖尿病
第三节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第四节肥胖症
第五节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
水、钠代谢失常
失水
水过多和水中毒
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
钾代谢失常
钾缺乏和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
酸碱平衡失常
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第八章风湿性疾病
节总论
第二节类风湿关节炎
第三节系统性红斑狼疮
第四节干燥综合征
第五节骨关节炎
第六节痛风
第九章神经系统疾病
节总论
第二节周围神经病
三叉神经痛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第三节运动神经元病
第四节脑血管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腔隙性梗死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五节帕金森病
第六节癫痫
第七节
Alzheimer病
血管性
第八节重症肌无力
下篇病证诊疗篇
节咳嗽
第二节心悸
第三节胸痹心痛
第四节呕吐
第五节腹痛
第六节泄泻
第七节便秘
第八节黄疸
第九节水肿
第十节淋证
第十一节癃闭
第十二节腰痛
第十三节血证
第十四节眩晕
第十五节头痛
第十六节不寐
第十七节郁证
第十八节厥证
第十九节汗证
第二十节内伤发热
第二十一节虚劳
第二十二节痹证
第二十三节痿证
附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常用方剂
作者介绍
杨关林,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硕士,工商管理学硕士,博士生导师,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辽宁省后备院士,全国科技工作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医师奖获得者,辽宁省名中医,辽宁省领军人才,辽宁省高校攀登学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带头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会长,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血脉病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主任,辽宁省常委等。 陈志强 1983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先后到中山医科大学普外科、泌尿外科进修,并曾往美国纽约大学医疗中心专修泌尿外科。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善于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疗泌尿(男科)疑难重症,有较深的学术造诣,特别对前列腺疾病有较深入的研究,是知名的中医泌尿(男科)专家之一。其主持的国家中医药局立项的有关前列腺的科研课题,并获国家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及省科委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先后在《中医药学报》、《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并多次参加外学术会议交流,主持*继续教育项目。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七年制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男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以及参编《中医外科学》等5部专著。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三项,参与各级课题多项。获广东省中医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现有在读研究生5名。为中国医师协会理事,中国会中医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男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新中医》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文摘
序言
评价二: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及时且具有战略眼光。《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十三五规划》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宏大的叙事和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我是一名在医学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一直以来,如何将中西医结合的知识体系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以往的教材往往存在各自为政、衔接不畅的问题,导致学生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比较碎片化。而“十三五规划”的框架,则意味着这本书很可能是在国家层面统一规划下,整合了各个领域专家的智慧,力求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知识体系。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理论框架,详细阐述中西医结合在内科学中的基本原则、核心理念以及具体应用方法。例如,在疾病的认识上,是如何融合中医的“病因”、“病机”、“证型”与西医的“病理”、“生理”的;在治疗上,是如何实现“中药”、“西药”、“理疗”等多种手段的优化组合,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书中对于经典病种的论述,例如冠心病、哮喘、糖尿病等,是否能展现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精妙结合,以及针对不同证候的个体化治疗策略,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另外,作为一本规划性的教材,我也希望书中能对未来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方向有所指引,为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学术导向。
评分评价一: 这本《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十三五规划》的出版,无疑是为广大临床医生和医学研究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作为一名基层医院的内科主治医师,我深切感受到中西医结合在治疗疑难杂症、慢性病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但往往苦于缺乏系统、权威的教材进行指导和提升。十三五规划的定位,预示着这本书在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引领作用,这让我对其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充满了期待。翻阅目录,我看到了涵盖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等多个内科主要病种的章节,并且都标注了“中西医结合”的字样,这让我看到了将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理念与现代医学的循证实践相结合的可能。尤其是一些在西医治疗中存在瓶颈的疾病,例如风湿免疫性疾病、慢性肝病等,我迫切地想了解书中是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提出更优化的治疗方案和诊疗路径的。此外,书中对“十三五规划”的呼应,也让我对其在培养新一代中西医结合人才、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方面的影响感到好奇。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教学、科研、临床实践的指导性建议?是否会涉及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在内科学领域的应用?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非常关心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正做到“古今贯通,中西合璧”,为我们提供一套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诊疗体系。
评分评价五: 作为一名在医院从事临床药学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和合理应用有着高度的关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十三五规划》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如何更科学、更精准地应用中西药物的希望。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否会针对常见的内科疾病,详细阐述中西药物联合使用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特征,以及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例如,当患者同时服用西药降压药和活血化瘀的中成药时,如何评估其相互作用的风险?是否会有针对性的剂量调整建议或者监测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有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药物联合应用指南,帮助临床医生和药师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同时,“十三五规划”的背景,也让我联想到书中是否会关注国家在药物研发、质量控制、合理用药等方面的一些政策导向,以及这些政策将如何影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发展。例如,对于一些国家鼓励发展的、具有独特优势的中药新药,书中是否会对其在内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潜力进行探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集学术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参考书,为提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药物治疗水平贡献力量。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正在学习中医的医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本“指路明灯”。我一直觉得,学习中医,光掌握中医理论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现代医学的知识体系,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十三五规划》这个名字,让我看到了将中医与现代内科学紧密结合的可能性。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中医的“望闻问切”与西医的“体格检查”、“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结合起来,进行疾病的诊断。比如,在中医看来是“肝郁气滞”的症状,在西医的诊断中可能是抑郁症或者消化不良,那么这本书是如何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来分析和确诊的?在治疗方面,我更期待看到书中如何将中医的方剂、针灸、推拿等疗法,与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进行有机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例如,对于慢性胃炎,中医是如何辨证施治,西医又是如何运用抑酸药、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而这本书又将如何把两者整合,形成一套更全面的治疗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实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中西医结合的精髓,为我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评价三: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学者,我一直关注着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十三五规划》这本书的问世,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深化研究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对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在内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和前沿进展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例如,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中医药如何发挥扶正固本、减轻放化疗毒副作用的作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的辨证论治如何与靶向治疗、生物制剂等现代疗法协同增效?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临床案例分析,以及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研究成果,来佐证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同时,“十三五规划”的背景,也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科研思路和方法论感到兴趣。是否会强调创新性的研究设计,例如如何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来阐释中药的复方作用机制?是否会推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启发和方向,促使我们以更严谨、更科学的态度去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