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于晓萍)(第二版)

仪器分析(于晓萍)(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邦东,副主编 著,于晓萍,丁邦东,副 编
图书标签:
  • 仪器分析
  • 分析化学
  • 化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于晓萍
  • 第二版
  • 理学
  • 仪器
  • 分析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7724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68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仪器分析 第二版》是一本全方位数字资源教材,不仅是一本二维码教材,并且还配备教案、课程课件、实训报告、配套习题,非常方便师生教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 秀教材。

内容简介

《仪器分析》(第二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为编写指导,以典型项目任务为依托,以仪器的实际分析应用为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是以一个具体的测试项目为主线,通过知识点拨、知识运用和知识拓展等环节全面介绍了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典型案例以及操作练习等。

《仪器分析》(第二版)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符合认知规律。项目、任务的选择均来自生产实践,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科学性。每个学习项目中均穿插学习评价习题,便于及时检查、总结和提高。同时本书还是一本信息化教材,学习知识点时通过扫二维码和播放AR(增强现实),可以观看相关内容的动画、视频、测试题等,便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进行在线测试。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工业分析及其他化工专业类的教材,也可作为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指导教材,对从事企业生产、分析操作人员和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于晓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教研室主任、教授。
1.主要教学
多年来一直从事仪器分析、色谱分析、微量组分分析、化工仪器分析等课程教学,并指导学生进行仪器分析综合实训。2006~2013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团体一等奖3次,团体二等奖5次的好成绩(共8届)。多次获得化工协会授予的优 秀指导教师称号和省教育厅授予的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个人称号,主持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微量组分分析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被授予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多年的教学工作得到学校的肯定,2013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
指导工业分析与检验、环境监测专业学生生产实习、项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分别获得院级优 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
2.主要企业经历
2001年担任江苏粮满仓农化有限公司访问工程师,教学中多次带领学生去企业实习,并将企业的问题带回学校研究,先后为江苏粮满仓农化有限公司、扬州市兴业助剂有限公司、扬州市广陵区玖玖清洗剂厂解决技术难题五项,被扬州市广陵区玖玖清洗剂厂聘为高级工程师,所研究的横向课题通过了大型企业组织的专家论证。
3.主要教学研究项目
(1)《微量组分分析》校级精品课程,主持人,2012年通过验收。
(2)主编《仪器分析》,校级精品教材,2013年通过验收。
(3)主持省示范建设专业实训基地—食品、农药分析实训分中心基地建设。
(4)2006年江苏省特色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要成员。
(5)2006年江苏省现代分析测试中心主要成员。
(6)2011年江苏省示范建设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主要成员。
(7)2011年主持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微量组分分析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被授予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8)2011年主持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与实践,被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化工教育科学研究论文三等奖。
4.教材编写情况
参编《环境法规》(化学工业出版社,参编8万字)、《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参编9万字)、《化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参编8万字)。
5.发表论文情况
以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杀菌悬乳剂中咪鲜胺和丙环唑含量的HPLC法快速分析》、《除草剂中有效成分特丁津、异丙甲草胺含量的HPLC法快速分析》、《精噁唑禾草灵和吡唑解草酯乳油的RP-HPLC法快速分析》、《HPLC法快速分析2,4-滴异辛酯原药含量》、《杀草悬乳剂中杀草敏含量的HPLC法快速分析》、《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工作室和企业工作站的构思与实践》、《种子处理粉剂中吡虫啉、甲霜灵和福美双的HPLC法快速分析》、《种衣剂中噻菌灵、粉唑醇和抑霉唑的RP-HPLC法快速分析》、《五氟磺草胺和氟胺磺隆除草油悬浮剂的RP-HPLC法快速分析》。

目录

认识仪器分析(微量组分分析)1
0.1仪器分析的特点1
0.2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1
0.3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2
项目1 有色、无色可显色物质的分析3
任务1.1可见分光光度法的方法认识4
1.1.1概述4
1.1.2分光光度法的分类4
1.1.3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4
任务1.2光分析基本原理5
1.2.1光的基本特性5
1.2.2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6
1.2.3吸收定律8
1.2.4目视比色法11
任务1.3认识可见分光光度计13
1.3.1仪器的基本组成部件13
操作练习1比色皿成套性及仪器波长准确性的检查15
1.3.2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特点17
1.3.3常用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17
任务1.4可见分光光度法18
1.4.1显色反应和显色剂18
操作练习2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20
1.4.2显色条件的选择23
操作练习3邻二氮菲光度法测铁条件试验26
1.4.3测量条件的选择28
1.4.4定量方法29
操作练习4混合液中Co2+和Cr3+双组分的光度法测定33
操作练习5差示法测定样品中高含量镍36
1.4.5分析误差38
1.4.6应用39
操作练习6配合物组成的光度测定(一)40
操作练习7配合物组成的光度测定(二)41
项目2 对紫外线有吸收物质的分析49
任务2.1紫外分光光度法的方法认识50
2.1.1神奇的紫外线50
2.1.2紫外分光光度法的认识51
任务2.2认识紫外分光光度计52
2.2.1仪器的基本组成部件52
2.2.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及特点53
2.2.3常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55
任务2.3紫外分光光度法56
2.3.1概述56
2.3.2方法原理57
2.3.3常见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60
任务2.4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63
2.4.1定性鉴定63
操作练习8紫外吸收光谱定性分析的应用65
2.4.2定量分析66
操作练习9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66
操作练习10分光光度法测定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68
操作练习11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阿司匹林
肠溶片剂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70
项目3 红外分光光度法确定有机物的结构77
任务3.1红外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础78
3.1.1红外线的发现78
3.1.2物质对红外线的选择性吸收78
3.1.3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78
3.1.4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法79
3.1.5红外光谱法的特点80
3.1.6产生红外吸收光谱的原因80
3.1.7红外吸收光谱与分子结构关系的基本概念83
3.1.8常见官能团的特征吸收频率88
任务3.2红外光谱仪91
3.2.1色散型红外吸收光谱仪92
3.2.2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94
任务3.3常见红外光谱仪的使用98
3.3.1AVATAR 360型红外光谱仪的构造特点98
3.3.2AVATAR 360型红外光谱仪的使用方法98
任务3.4红外制样技术99
3.4.1固体样品制样99
操作练习12样品的制备99
3.4.2液体样品制样100
3.4.3载样材料的选择101
3.4.4镜面反射光谱技术102
3.4.5漫反射光谱技术102
3.4.6衰减全反射光谱技术102
任务3.5红外光谱法的应用103
3.5.1定性分析103
操作练习13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的使用及未知物测定105
3.5.2定量分析106
项目4 原子吸收法对金属离子的测定111
任务4.1原子吸收光谱法的认识112
4.1.1原子吸收光谱的发现与发展112
4.1.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过程112
4.1.3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113
任务4.2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114
4.2.1共振线和吸收线114
4.2.2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114
4.2.3原子蒸气中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配115
4.2.4原子吸收值与待测元素浓度的定量关系116
任务4.3认识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18
4.3.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118
4.3.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和主要性能124
任务4.4原子吸收光谱法126
4.4.1试样的制备126
4.4.2标准样品溶液的配制127
4.4.3测定条件的选择128
操作练习14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131
4.4.4干扰及其消除技术132
4.4.5定量方法136
操作练习15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镁136
操作练习16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铜139
操作练习17大米、黄豆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140
操作练习18正常人头发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142
4.4.6灵敏度、检出限和回收率144
项目5 电化学分析法测定物质的含量148
任务5.1电化学分析基础知识149
5.1.1电化学分析的特点149
5.1.2电化学分析的分类150
5.1.3电化学分析方法介绍150
任务5.2化学电池与电极电位151
5.2.1电化学电池152
5.2.2电极电位152
任务5.3直接电位分析法的应用166
5.3.1pH的测定166
操作练习19水样pH的测定167
5.3.2离子活度(或浓度)的测定170
操作练习20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水中氟含量172
操作练习21牙膏中氟含量的测定——工作曲线法175
任务5.4电位滴定分析法178
5.4.1基本原理178
5.4.2电位滴定装置与测定过程178
5.4.3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179
操作练习22重铬酸钾电位滴定法测定铁181
项目6 气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186
任务6.1气相色谱法的方法原理187
6.1.1色谱法概述187
6.1.2色谱图及有关术语189
6.1.3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191
6.1.4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192
任务6.2认识气相色谱仪193
6.2.1气相色谱仪基本构造和分析流程193
6.2.2气路系统195
6.2.3进样系统198
6.2.4分离系统201
6.2.5检测系统202
6.2.6数据处理系统和温度控制系统205
任务6.3气相色谱仪常用检测器208
6.3.1热导检测器208
6.3.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211
6.3.3电子捕获检测器214
6.3.4火焰光度检测器215
任务6.4气相色谱基本理论217
6.4.1塔板理论217
6.4.2速率理论218
6.4.3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分离度220
任务6.5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222
6.5.1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222
6.5.2色谱柱的选择222
6.5.3柱温的选择228
6.5.4汽化室温度的选择228
6.5.5进样量与进样技术229
任务6.6气相色谱定性分析230
6.6.1利用保留值定性230
6.6.2利用保留指数定性231
6.6.3联机定性232
任务6.7气相色谱定量分析234
6.7.1定量分析基础234
6.7.2定量方法236
操作练习23苯系物的气相色谱分析237
操作练习24酒中甲醇含量的测定240
操作练习25乙醇中微量水分的测定243
6.7.3气相色谱法的应用实例245
项目7 高效液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250
任务7.1认识高效液相色谱法251
7.1.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由来251
7.1.2高效液相色谱法与经典液相色谱法比较251
7.1.3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比较252
任务7.2高效液相色谱法基本原理252
7.2.1液-固吸附色谱253
7.2.2液-液分配色谱255
7.2.3键合相色谱法257
7.2.4凝胶色谱法259
任务7.3认识高效液相色谱仪260
7.3.1仪器工作流程260
7.3.2仪器基本结构260
任务7.4高效液相色谱法269
7.4.1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建立的一般步骤269
7.4.2定性与定量方法270
操作练习26可乐、咖啡因、茶叶中咖啡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271
操作练习27饮料中苯甲酸、山梨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273
项目8 其他仪器的微量组分分析276
任务8.1原子发射光谱法277
8.1.1基本原理277
8.1.2发射光谱分析仪器281
8.1.3实验技术283
任务8.2毛细管电泳法284
8.2.1基础知识284
8.2.2毛细管电泳仪基本结构286
任务8.3质谱法286
8.3.1基本原理287
8.3.2质谱计288
任务8.4仪器联用技术简介290
8.4.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290
8.4.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291
8.4.3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291
附录1 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294
附录2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位296
附录3 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数298
附录4 增强现实使用说明299
参考文献300

精彩书摘

  《仪器分析(于晓萍)(第二版)》:
  (2)阀的维护稳压阀、针形阀及稳流阀的调节需缓慢进行。稳压阀不工作时,必须放松调节手柄(顺时针转动);针形阀不工作时,应将阀门处于“开”的状态(逆时针转动);原因如前所述。对于稳流阀,当气路通气时,必须先打开稳流阀的阀针,流量的调节应从大流量调到所需要的流量;稳压阀、针形阀及稳流阀均不可作开关使用;各种阀的进、出气口不能接反。
  (3)转子流量计和皂膜流量计的维护使用转子流量计时应注意气源的清洁,当由于对载气中微量水分干燥净化不够,在玻璃管壁吸附一层水雾造成转子跳动,或由于灰尘落入管中将转子卡住等现象时,应对转子流量计进行清洗。方法是:旋松上下两只大螺钉,小心地取出两边的小弹簧(防止转子吹人管道内)及转子,用乙醚或酒精冲洗锥形管(也可将棉花浸透清洗液后塞人管内捅洗)及转子,用电热吹风机把锥形管吹干,重新安装好。安装时应注意转子和锥形管不能放倒,同时要注意锥形管应垂直放置,以免转子和管壁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使用皂膜流量计时要注意保持流量计的清洁、湿润,皂水要用澄清的皂水,或其他能起泡的液体(如烷基苯磺酸钠等),使用完毕应洗净、晾干(或吹干)放置。
  ……

前言/序言

第二版前言


《仪器分析》第一版已经出版三年,在三年使用过程中,广大师生对教材使用反映良好,也有部分老师和学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笔者按照所收集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了修改,把“新”和“实用”“适用”有机结合,使本书进一步显现“新”和“实用”的特点。在保留第一版编写内容的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先进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新添加了二维码扫描和AR(增强现实)动画播放功能,加强课本与资源库之间的关联度,开发了这本“互联网+资源库”特色的信息化立体教材,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调用资源。修改后的教材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以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设计安排教材内容,以项目化引领教材编写,真正达到高职高专教改教材的要求,任务实实在在,过程清清楚楚,在做中学,学中做;


2.教材结构的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工作项目主要针对被分析的不同对象选用不同仪器,在每个工作项目中又根据不同分析原理和方法分为若干学习任务;


3.教材的项目任务选择均来自生产实践,选择代表性的案例和项目,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4.教材信息量大、资源全,本教材是国家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网址:http://gyfxjszyk.ypi.edu.cn/)核心课程——“仪器分析”的配套教材。


5.使用了二维码扫描和AR动画播放功能,其中,将AR技术引入教材,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读者可用手机扫描封面上的二维码,下载“生动课本”App,当启用App并用摄像头对准书中带有标识的黑白原理图时,图片就会像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图片一般地动起来,帮助读者理解仪器原理和其他知识。


本教材是国家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核心课程“仪器分析”的配套教材,同时也是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仪器分析”的配套教材,国家级工业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http://gyfxjszyk.ypi.edu.cn/)、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网站(http://jiangsu.icourses.cn/)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书中所有微课、视频、动画及配套资源均可从网上直接下载。进入江苏省课程中心(爱课程)检索课程“仪器分析”,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


本书的配套资源也可从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资源网(www.cipedu. com.cn)上免费下载。


本书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晓萍主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丁邦东、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陈圆任副主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龚爱琴、金党琴、黄永兰、陈海燕、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兰英及扬农化工集团陶鑫、陈娟、范长春参编,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沈发治主审。于晓萍负责项目1、项目2、全书的操作练习的编写,于晓萍和丁邦东共同编写了项目3,金党琴编写了项目4、项目7,丁邦东和龚爱琴共同编写了项目5,龚爱琴编写了项目6,丁邦东编写了项目8,于晓萍和陈圆负责二维码和AR动画内容的整理和编排,于晓萍、黄永兰、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马兰英和扬农化工集团的陶鑫、陈娟、范长春负责整本书的策划、编排和统稿。北京东方仿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给予本书编写以大力支持以及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缺点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6月




第一版前言


“仪器分析”(“微量组分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书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针对仪器分析对生产原料、中间体和产品分析的职业岗位需求,以仪器分析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为指导,以典型项目为依托,实现“教、学、做”合一。


本书在内容的选取上立足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要求,不再对仪器分析理论做过深入的研究,而是主要介绍分析岗位上常用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操作练习等知识。在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传统教材模式,构建学习项目展开教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以利于学生今后工作中能很快适应岗位的需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场遇到的技术问题。


本书针对采用分析仪器的不同分为8个学习项目,在每个学习项目中又根据不同测定原理和方法分为若干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按照知识点拨、知识运用、知识拓展、知识总结评价的顺序进行,满足工作前、工作时、工作后的知识需求。项目1为“有色、色可显色物质的分析”,利用有色或者本身色但是可以通过显色生成有色物质的颜色与可见光的关系进行分析;项目2为“对紫外线有吸收物质的分析”,利用物质含有对紫外线有吸收的基团开展分析工作;项目3为“红外分光光度法确定有机物的结构”,利用红外光谱仪对物质进行结构分析;项目4为“原子吸收法对金属离子的测定”,利用火焰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开展分析;项目5为“电化学分析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主要利用电化学仪器,采用直接电位法和电位滴定法开展分析工作;项目6为“气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气态或沸点较低的液、固态混合组分进行分离和定性、定量分析工作;项目7为“高效液相色谱对微量组分分析”,利用先进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对绝大多数的有机混合物开展分离和定性、定量分析工作;项目8为“其他仪器的微量组分分析”,对目前较为前沿和适用的高端分析仪器的分析原理、过程做简单的介绍,为读者今后的知识拓展打下一定的基础。本书内容丰富、结构紧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本书由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晓萍主编,丁邦东副主编,沈发治主审。于晓萍编写项目1、项目2和全书的操作练习,于晓萍和丁邦东共同编写项目3,金党琴编写项目4、项目7,丁邦东和龚爱琴共同编写项目5,龚爱琴编写项目6,丁邦东编写项目8。于晓萍和扬农化工集团的刘平负责整本书的策划、编排和统稿。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盐城技师学院、江苏畜牧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支持,并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3月



仪器分析(第二版) 作者:于晓萍 出版社: (此处请填写实际出版社名称) 出版日期: (此处请填写实际出版日期) ISBN: (此处请填写实际ISBN) 书籍简介: 《仪器分析(第二版)》是一部全面、深入地阐述现代仪器分析原理、方法与应用的高等教育教材,由国内著名分析化学专家于晓萍教授主编。本书在总结第一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对全书进行了系统性的修订与完善,旨在为高等院校化学、化工、药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生命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份内容详实、体系完整、与时俱进的仪器分析学习资料。 本书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为目标,力求在内容上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全书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配以丰富的图表和实例,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仪器分析的精髓。 第一部分:仪器分析绪论与基本原理 本书的开篇部分,详细介绍了仪器分析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通过列举一系列仪器分析在科学研究、质量控制、环境监测、医疗诊断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揭示了仪器分析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强大生命力。接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仪器分析的基本概念,包括分析对象的性质、分析过程的几个主要阶段(样品前处理、测量、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仪器分析所依据的光学、电化学、热学、色谱学等基本物理化学原理,为后续章节对具体仪器方法的讲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光谱分析方法 光谱分析是仪器分析中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分支之一。本书对各种主要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详细介绍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定量分析的Lambert-Beer定律及其应用。内容涵盖了单波长法、多波长法、导数光谱法等,并介绍了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原理与使用要点。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与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重点讲解了原子化过程(火焰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化、等离子体原子化)及其影响因素,并深入探讨了AAS的灵敏度、选择性、干扰消除技术,以及AES(包括ICP-AES、DC-AES)的工作原理、激发条件和应用范围。 红外光谱法(IR): 阐述了分子振动与红外吸收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红外光谱的特点、解析方法(官能团区、指纹区),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技术优势和仪器结构。 荧光光谱法(FS): 讲解了荧光产生的机理、影响因素(包括内滤效应、自猝灭等),以及荧光光谱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应用。重点介绍了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同步扫描等技术。 拉曼光谱法(RS): 介绍了拉曼散射的原理,与红外光谱法的互补性,以及拉曼光谱在分子结构鉴定、材料分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X射线衍射(XRD)与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 详细阐述了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XRD在晶体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以及XRF在元素组成分析中的原理、仪器和应用。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重点讲解了核自旋、化学位移、自旋-自旋裂分等基本概念,介绍了¹H NMR和¹³C NMR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强大威力,并提及了二维NMR等高级技术。 质谱法(MS): 深入讲解了质谱产生的原理、各种离子源(如EI, ESI, APCI)、质量分析器(如四极杆, 离子阱, TOF)的工作方式,以及质谱在分子量测定、结构解析、同位素分析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第三部分:色谱分析方法 色谱法是分离和分析混合物的关键技术,本书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 色谱基本原理: 详细阐述了色谱法的定义、分类(如按固定相、按分离机理),以及色谱分离的基本过程。重点讲解了分配系数、保留值、峰容量、分离度等关键参数。 气相色谱法(GC): 详细介绍了GC的进样系统、载气、色谱柱(填料型、毛细管型)的选择与性能,各种检测器(FID, TCD, ECD, NPD, MS)的工作原理、特点与应用。重点分析了GC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方法优化。 液相色谱法(LC): 覆盖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各种模式,包括根据固定相分类的正相色谱、反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体积排阻色谱、亲和色谱等。详细介绍了HPLC的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UV-Vis, 示差折光, 荧光, 电化学, ELSD, CAD, MS)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薄层色谱法(TLC): 介绍了TLC的装置、展开剂的选择、显色方法以及其在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中的简便应用。 气-质联用(GC-MS)与液-质联用(LC-MS): 深入讲解了GC-MS和LC-MS作为联用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它们在复杂样品分析、痕量组分鉴定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电化学分析方法 电化学方法在环境、生化、材料等领域应用广泛。 电位分析法: 详细介绍了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的种类与工作原理,以及pH计、离子选择电极(ISE)等在测定溶液中离子活度方面的应用。 电解分析法: 阐述了恒电位电解和恒电流电解的原理,以及它们在物质分离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电量分析法(库仑分析法): 介绍了法拉第定律在化学计量学中的应用,以及恒电流电解法、恒电位电解法(库仑滴定)的原理与应用。 极谱法与伏安法: 详细讲解了汞滴电极、固体微电极的特性,以及极谱和伏安法(如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在测定氧化还原活性物质中的原理、仪器和应用。 电导分析法: 介绍了电导率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以及电导滴定在某些分析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其他重要仪器分析方法 热分析方法: 介绍了热重分析(TGA)、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机械分析(TMA)等热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以及在材料表征、热稳定性评价等方面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 简述了放射性同位素在化学分析中的示踪原理,以及在物质迁移、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显微分析方法: 介绍了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SEM, TEM)的基本原理和在微观形貌、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第六部分:仪器分析的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 详细介绍了仪器分析中常用的统计学原理,包括误差的来源与分析、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标准曲线的建立与应用等。 仪器分析的质量控制: 阐述了仪器分析过程中的质量保证(QA)与质量控制(QC)的重要性,介绍了内部质量控制、外部质量评价、方法验证等概念,旨在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第七部分:仪器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书的最后一章,通过丰富的实例,展示了仪器分析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 环境保护: 水、气、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重金属、添加剂等的分析。 医药卫生: 药物分析、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材料科学: 聚合物、纳米材料等的表征。 地质矿产: 矿石成分分析。 公安刑侦: 痕迹物证分析。 本书的特点: 内容全面: 涵盖了仪器分析领域最经典、最常用的各种方法。 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阐述原理的同时,注重仪器的工作原理、操作技巧和实际应用。 体系完整: 从绪论到具体方法,再到数据处理和应用,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与时俱进: 吸收了近年来仪器分析领域的新技术、新进展。 图文并茂: 大量使用插图、图表和流程图,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原理。 语言精炼: 力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概念。 《仪器分析(第二版)》不仅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是从事仪器分析工作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宝贵参考书。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仪器分析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解决实际分析问题提供有力的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对它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之前接触过几本关于分析化学的书,大多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公式和概念,读起来非常费力。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倒是挺不错的,封面设计比较简洁大方,内页的纸质也很好,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翻开目录,发现涵盖的内容很全面,从基础的样品前处理到各种常用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性能和应用,再到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几乎是一个体系化的梳理。我特别喜欢它讲解分析仪器那部分,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各种仪器的核心工作原理,并且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展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分析化学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感兴趣了。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开始接触仪器分析课程的学生,之前对这个领域几乎是一无所知,感觉非常迷茫。各种各样的仪器,名称就够让人晕头转向的,更别说它们的原理和操作了。幸好我的老师推荐了这本教材,我才算是找到了方向。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入各种仪器。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很多复杂的理论,而是先从仪器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入手,让我能够一步步建立起认识。然后,对于每一种仪器,它都详细介绍了它的工作原理、关键部件、优缺点以及适用的分析对象。我觉得最棒的是,它还配有大量的图示和表格,这对于我们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经常会在做实验前,先翻看书上对应的章节,加深对仪器的理解,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参考书,尤其适合想要深入理解仪器分析原理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我之前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棘手的分析问题,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总是觉得不够系统,缺乏对问题根源的深入剖析。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做得非常好,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使用仪器,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它对于各种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局限性也做了非常客观的评价,这对于我们选择合适的分析手段、规避潜在的风险非常有帮助。另外,书中对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部分的讲解也非常到位,这对于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虽然有些地方的理论性比较强,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完全理解,但一旦掌握,将对解决实际分析问题大有裨益。

评分

这本书真是我的救星!之前做实验,对各种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总是迷迷糊糊的,尤其是那些复杂的图谱分析,更是让人头疼。每次拿到仪器分析报告,都觉得像在看天书。我试过看其他一些资料,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操作步骤太笼统,根本无法指导实际操作。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它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把那些晦涩难懂的仪器原理一点点剖析开来,而且图文并茂,让我能直观地理解。最关键的是,它在操作流程方面非常详细,每一步都交代得很清楚,甚至连一些容易出错的细节都给出了提示。做实验时,我就是对照着书上的步骤来的,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返工。这本真的让我从“小白”变成了“小能手”,对仪器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真的为“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但想系统梳理”的人量身定制的。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读起来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我之前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总是模模糊糊的,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类比和形象的比喻,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一下子就茅塞顿开。而且,它的内容编排也很合理,每一个章节的长度都适中,不会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我喜欢它在讲解完某个仪器后,会立即给出一两个实际的应用案例,这让我能很快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也让我对这个分析方法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对于我快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础知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