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静观日本
定价:39.8元
作者:徐静波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07544275
字数:3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亚洲通讯社社长、网络大V徐静波20年亲身体味
看清日本的“十万个为什么”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鸠山由纪夫倾情作序
内容提要
这是日本两位前首相一起作序的书,因为渗透了两位首相对中国的情感和友谊,更因为作者旅日20年对“日本真相”的认知和发现。作者以一种新闻人特有的视角与感觉,用极其细腻而平实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日本,讲述了从首相到普通日本民众的生活、梦想以及他们的烦恼。书中所涉猎的不仅有关日本的政治与经济,更多的笔墨是介绍了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日本社会与日本人的真情实感。你会从这本书中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日本,也会找到中华文化曾经失落、需要找回的影子……要了解真实的日本,从《静观日本》开始。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徐静波,祖籍浙江。曾是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中国大陆著作代理人。1992年赴日本留学,毕业于东海大学大学院博士前期课程。2000年,出任亚洲通讯社社长。此后创办日文报纸《中国经济新闻》和中文网站“日本新闻网”。从1997年开始,连续19年采访了“中国”和中代会,曾采访过中日两国多位领导人。是日本电视台、东京电视台和凤凰卫视、深圳卫视等的时政评论员,一位中日问题专家。从2012年起,连续3年获新浪网、凤凰网十大博主荣誉。著有日文著作《株式会社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的中国》等,译有《一胜九败》《不死鸟》等。自2012年在凤凰网开博至今,点击率已突破一亿!
文摘
中国人能否换个角度看日本?
这几天回国,在苏州大学做了一次讲演,同时也在北京录制了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节目。这两个活动,给我两个感叹:一是中国的年轻学子们开始用自己的脑袋思考中日关系问题;二是专家们谈日本问题,依然是充满批判,重复着N年前开始的观点。
在节目中,我给自己封了一个头衔,叫“理性中日关系促进者”。当然,也有网友称我为“论者”,恨不得塞给我一个包冲进日本首相官邸。
中国学界在研究日本问题时,似乎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固定的模式:首先是高举批判的旗子,满怀批斗的激情。日本做的事情,不管黑白,都会成为批判的材料,而且很自然地扯到中国身上去。然后,从甲午战争开始说到抗日战争,再从“狼子野心”说到“幕后黑手”,结论永远是“亡我之心不死”,对策永远是“坚决打击,抗争到底”。
遇到一些中国学者,大家对日的立场与观点,甚至语气和词汇都是克隆一般。我很纳闷:为什么很少有人换一个角度,或者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想问题:日本为什么会这么做?它的国民为什么会对中国越来越厌恶?我们的对策是否出现了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
古人教导我们:“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现在到了都懒得去“知彼”的程度,上来就敲棍子。我很担心,如果你是的智囊,以如此的方式研讨日本问题,能够给高层以一个极为准确的战略分析吗?
我在苏州大学对传媒学院的研究生们说了这么一段话:作为一名传媒人,基本的素质,是不带任何有镜看问题。因为这会使你迷失方向,找不到真实。传媒人的基本能力,是不被任何思想与观点左右,独立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在哪。
其实,这一段话,我也很想对我们的一些学者讲,研究日本问题,千万不要先把自己打扮成愤青,似乎不愤,觉悟不高。你的职责是要找出日本为什么这样做的理由与原因,分清其目的和手段,得出一个公正理性的分析,引导人们去客观认识日本问题,而不是张贴,处处开批斗会。批判能够解恨,但是解决不了问题。
这几天,我接到日本新闻协会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的两个讲演邀请,主题分别是:时代的中国经济的走向;中国第6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由谁构成?
我在中国国内讲演日本和中日关系问题时,还没有一个邀请单位提出过“安倍之后的日本首相会是谁?”“未来5年日本经济的趋势如何?”之类的选题,多的是希望对日批判,有一个 “请介绍真实的日本”,已经十分开明与难得。
想想日本人在研究中国什么问题?而我们在研究日本问题上,还停留在什么样的阶段。说实在,我有点着急。因此,我真诚呼吁,中国应该放弃“日本批判学”,尽快开启“日本研究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我们的对手到底几斤几两。
对于一个侵略过中国的岛国来说,它的沉没是许多人乐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它偏偏是你的邻居,而且还无法搬迁。它以前还听你的话,现在是越来越不听话。但是它在单体国家中,是中国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大的对中投资国,许多地方比你先进许多年。你仇恨满怀,却又憧憬它的和谐与美丽。怎么办?我想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一个更加兼容的时代,意味着你要不断扩大你的格局,扩充你的心灵,你要放弃偏见地包容一切的存在,哪怕是刻意挑衅你的对手。你要把一份厌恶变作化敌为友的动力,把一份战略变成一个互惠双赢的机遇。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而不只是选手。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静观日本》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徐静波先生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他能够将枯燥的社会学、历史学概念,用一种极为优雅、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这本书,就像在品一杯陈年的清酒,初入口微涩,细细品味后,则能感受到其醇厚的甘甜和悠长的余韵。书中对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评,而是梳理了其独特的路径,以及在全球化浪潮中面临的挑战,展现出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探讨日本社会老龄化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与深刻。他没有渲染恐慌,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原因、影响以及日本社会正在进行的各种尝试。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正在进行时”的日本,一个不断自我调整、寻求突破的日本。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世界,去认识那些与我们截然不同的文化。
评分不得不说,徐静波先生在《静观日本》中呈现的视角是如此与众不同,仿佛他是一位能够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智者。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感悟。书中对日本国民性格的探讨,与其说是批判,不如说是带着一种理解的温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日本人的“集体主义”或“礼貌”标签化,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特质背后深层的历史文化根源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读到关于日本职场文化的部分,我深感共鸣。那种严谨、敬业的态度,以及对细节近乎偏执的追求,既是其成功的基石,也可能是其压力的来源。作者用丰富的案例和细致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复杂、充满张力的日本社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凭片面的印象,而需要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探究。徐静波先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让我们得以超越刻板印象,看到一个更具深度和温度的日本。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静观日本》,便被它如流水般细腻的文字所吸引。作者徐静波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思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立体而鲜活的日本。与其说是读一本关于日本的书,不如说是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历史的脉络到当代的社会现象,从宏观的国情分析到微观的民俗风情,作者无不展现出其扎实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日本文化时所秉持的那种“静观”的态度,不带偏见,不急于下结论,而是用一种平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其复杂性。书中对日本传统艺术的描摹,如茶道、花道、俳句等,更是生动入微,让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庭院,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禅意。同时,作者对于日本社会变迁的分析,也极具启发性,让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国度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信息的传递,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发现隐藏在日本深处的独特魅力。
评分我不得不说,《静观日本》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书。徐静波先生以其沉稳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日本。这本书不像很多旅游指南那样浮光掠影,而是深入到日本社会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和内在的逻辑。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日本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冲击的描写所打动。作者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了日本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寻找平衡,如何进行自我调适。这种细腻的观察,让我对日本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引发了我对自己所处文化的反思。书中对日本国民教育体系的分析,也颇具启发性。那种注重集体、强调规则的教育方式,固然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公民,但也可能压抑了个人创造力。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其中的得失。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日本,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化的日本,而不是一个被固化、被符号化的刻板印象。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日本的认知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徐静波先生的文字,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悄无声息地改变你的看法。我一直觉得日本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国度,既古老又现代,既保守又开放。而《静观日本》恰恰捕捉到了这种矛盾的精髓。作者在描述日本的城市景观时,那种对细节的描摹,比如街道的干净、建筑的风格、甚至小巷里的灯光,都充满了诗意,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日本一些小众文化的探讨,那些不常出现在主流媒体上的信息,却能折射出这个民族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这本书没有哗众取宠的观点,也没有激进的论断,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而真实。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也看到了它在当代社会中的挣扎与前行。阅读这本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