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规矩

北京老规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一达 著,李滨声 绘
图书标签:
  • 北京
  • 老北京
  • 民俗
  • 文化
  • 历史
  • 风情
  • 记忆
  • 市井生活
  • 传统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正阳书局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597
商品编码:2740826147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规矩自然少不了。很多规矩已经随着时代的更迭而逐渐消失了,但有一些规矩,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了规矩。现在大家经常说,细节决定成败。那什么决定细节呢?其实就是规矩。
  

  ☆作者有一定知名度
  刘一达老师当过多年的晚报记者,写作了大量的京味儿小说及散文,作品风趣幽默,贴近生活。很多作品,如《人虫儿》《胡同根儿》《百年德性》,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有很大影响。
  

  ☆配图精美
  本书插图为李滨声先生所绘。李滨声是中国漫画奖项“金猴奖”得主,被誉为“讽刺漫画”的开先河者。李滨声还是著名的北京民俗专家,他以漫画的形式讲述了不少老北京的民俗,比如守岁、踩岁、送财神等。他的画不但展现了老百姓的风俗,还有许多今天难得一见的老北京生活场景。李先生的插图与本书的文字内容相得益彰。

内容简介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 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能忘,忘了让人笑话。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和骨髓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换言之,老规矩应当发扬光大,应当是更多人的规矩。老规矩不老,也不会老。在新的时代,老规矩还会被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当过工人、教师、副校长、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干部、《北京晚报》主任记者、专栏主持人。现在是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读书形象大使。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2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猫碗》、《人虫儿》、《百年德性》、《画虫儿》、《故都子民》、《胡同根儿》(上下卷)、《北京爷》(上下卷)、《大酒缸》等,纪实文学《坛根儿》、《门脸儿》、《皇天后土》、《凭市临风》、《京城玩家》、《爷是玩家》、《有鼻子有眼儿》、《老根人家》、《老铺底子》等,散文随笔《网上绝唱》、《掌上日月》、《胡同味道》等,话剧《玩家》等,其中《人虫儿》、《百年德性》、《胡同根儿》、《故都子民》、《画虫儿》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出。《人虫儿》、《故都子民》、《走进什刹海》等被翻译成日文、英文出版发行。

精彩书摘

  问起儿
  问起儿这个规矩,古已有之。古人叫“问寝”,寝,是睡觉的意思。起儿,是早晨起来的意思。两者音近义同。即晚辈早晨起来,向长辈问安。
  老北京人一般都是长辈和晚辈住在一起,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但长辈和晚辈是分着住的。由于长辈上了年纪,特别是身子骨儿有毛病的,夜里睡觉容易发生什么意外,所以,当晚辈的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长辈住的屋里问起儿。
  问起儿有两层意思:一是晚辈对长辈的敬重,早起问安,这是必要的礼数;二是看看老人夜里睡得怎么样?有什么实际需要?这是生活常识。
  通常晚辈给长辈问起儿,先问安,后说情,再问事由儿:“爹、妈,夜里睡得好吧?您看昨儿晚上,我爹嗓子眼儿有点儿不大痛快,咳咳咔咔的,我一宿没睡踏实。怎么样?睡了一宿觉,嗓子好点儿了吧?哦,没事了。得,那我心里踏实了。您瞧,二老还有什么可吩咐的?”
  如果二老点了头,那意思是没什么可嘱咐的了,晚辈这才可以回到自己屋里,刷牙洗脸,张罗吃早点,准备上班。这种老规矩,在现在北京三世同堂的老式家庭,仍然保留着。

逆耳敬听
  所谓敬听,是指晚辈恭恭敬敬地听长辈的说教。
  这种说教,一般是在早晨起来,晚辈向长辈问起儿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时机呢?因为长辈多上了年纪,平时在家闲居,晚辈则要出门工作,虽然住在一个院子里,但平时见面只能在晚上。
  一般情况下,在吃晚饭的时候,长辈要在饭桌上,长辈要对晚辈“问询”,即过问晚辈诸如念书了,工作了,生活了,婚姻了等等情况。晚辈在长辈面前,有时也不隐晦,便把工作中遇到的事情,有什么难处,有什么委屈和盘托出。
  不过,当长辈的不会马上就说三道四,加以评说。通常要在脑子里过滤一下,赶到第二天早起,再给晚辈指点迷津。
  长辈对晚辈的说教,多数是就事论事讲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些不见得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很多时候也是老生常谈。而且,北京的老人都爱拿范儿,体现当长辈的尊严和威望,说话也拿腔拿调。老北京人管这叫“拍老腔儿”。
  有些长辈上了岁数,说话本来就不大利落,但磨磨唧唧,车轱辘话没完没了,许多年轻的晚辈,就怕听长辈“拍老腔儿”,有“不怕葱不怕姜,就怕您呐拍老腔儿”的说法。
  但北京的老规矩不但多,而且严,您只要是晚辈,那么对不起,长辈说什么,您都得洗耳恭听。说得不对的,说的都是您不爱听的,您也只能是两个字:听着。没办法,这就是规矩。
  顶嘴,露出些许不耐烦的表情,那都是对长辈的不尊不敬。当然,这里说的是听,至于说是不是照着长辈说的话去办,那又另当别论了。
  其实,这种规矩在我们国家已经实行了几千年,属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范围,现在看,这种规矩确实带有封建礼教色彩,但就晚辈尊重长辈的角度看,长辈出于对晚辈的爱护,对晚辈的说教是没有错的,只是在说教时的态度和家长制的做派需要改进。
  不过,从晚辈尊敬长辈的角度看,长辈对自己的教育还是应该敬听的,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老规矩并没过时。


《北京老规矩》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生活智慧的世界。这本书并非是对北京传统规矩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些规矩在时代变迁中的演变与传承,以及它们如何塑造着北京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际交往。 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北京从古至今在礼仪、习俗、社交、民俗等方面所形成的独特规范。它描绘了那些在胡同里、四合院中代代相传的规矩,这些规矩并非僵化的条条框框,而是融入了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对邻里关系的维护,对社会秩序的尊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在礼仪方面,书中细致描绘了老北京人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从如何称呼长辈,到餐桌上的座次安排,再到拜访亲友的讲究,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对尊重与和谐的追求。这些规矩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内在修养的体现,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注重礼数、讲究分寸的北京人形象。 在习俗方面,本书生动地展现了北京的传统节庆和民间信仰。从春节的贴春联、放鞭炮,到元宵节的猜灯谜、赏花灯,再到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和规矩。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家庭团聚的珍视,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本书将这些习俗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呈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浓浓的节日氛围之中,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在社交方面,书中也刻画了老北京人独特的交往之道。邻里之间的“串门”文化,亲朋好友之间的“走动”情谊,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都蕴含着一套不成文的规矩。这些规矩强调的是互助互爱,是情谊的维系,是共享生活的乐趣。作者通过对这些交往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北京人朴实、热情的性格,以及他们对社区情感的珍视。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北京一些独特的民俗和技艺。比如,关于茶馆里的规矩,关于京剧演出的礼仪,关于一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有趣的叙述。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北京的文化图景,也展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北京老规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只停留在对规矩的描述,而是深入探究了这些规矩背后的文化根源和哲学思想。它揭示了这些规矩如何塑造了北京人的行为模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其独特的价值。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让读者在品读规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和魅力。 总而言之,《北京老规矩》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温度的书,它是一扇窗,让人们得以窥见老北京的独特生活画卷;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它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去了解、去传承、去感悟。这本书适合所有对北京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智慧感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北京老规矩》这本书,我第一个想到的是它的“实用性”。虽然名为“老规矩”,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生活智慧。作者很聪明地将一些看似传统的规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于“守时”的论述,就让我意识到,即使在快节奏的今天,守时依然是赢得他人尊重的基础。又比如,关于“说话得体”的建议,更是直接点出了当下社交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发现,这些“老规矩”并非是陈旧的教条,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相处、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金玉良言。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每读完一个话题,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并尝试去运用书中提到的方法。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实践的动力,让我愿意去改变,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评分

这本《北京老规矩》初读起来,便是一种温润而绵长的感觉,像老北京的四合院,静谧而有韵味。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所谓的“规矩”,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将读者轻轻引入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氛围。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场景时的笔触,那些细腻的观察,对人物神态、动作的刻画,都栩栩如生,仿佛我亲眼所见。书中偶尔穿插的一些小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当下生活的思考。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写作方式,比那些直白的“说教”要更能打动人心。我能感受到作者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爱,以及对那些即将消逝的老规矩的深深眷恋。这种情感的传递,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时地产生一种共鸣,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一份子,感受着那份淳朴和温情。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宁静的力量,让我有机会放慢脚步,去回味那些被时光冲淡的美好。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北京老规矩”几个大字,当时就被这个名字吸引住了。我一直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情感,从小听着京腔京韵长大,也对老北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充满了好奇。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排版和设计,一股浓浓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多,但每一幅都精心挑选,与文字相得益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遣词造句非常考究,读起来既有北京话的韵味,又不失文学的细腻。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每一章,但仅从初步翻阅的感受来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以让人眼前一亮,预示着内容的精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详细讲述一些老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比如过去胡同里的邻里情,早点铺子的热闹景象,以及那些流传在街头巷尾的俗语和趣闻。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够带我走进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老北京。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以一种非常平实的视角,展现了“老规矩”背后的人情世故。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老北京的书籍,但很多侧重于历史的宏大叙事,或是对某个方面的单独聚焦。而《北京老规矩》则更像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将那些渗透在日常点滴中的规矩,巧妙地呈现出来。作者并没有用生硬的理论去解释,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来展示这些规矩是如何被遵循,又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人们的品格和行为。我被其中关于“邻里相助”的描述深深打动,那种不计回报的付出,那种守望相助的温暖,在当今社会已属难得。同时,书中对于“尊老爱幼”的强调,也让我深思。这些看似简单的规矩,却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和美德。我发现,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和学习的过程。我开始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也遵循着一些不成文的规矩,以及这些规矩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评分

《北京老规矩》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温度”。我一直觉得,文化和传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身上,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中。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讲述每一个“规矩”时,都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文字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寄托。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诚信”和“礼貌”的篇章,读来让人倍感亲切。作者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案例,展现了这些品质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又是如何维系着社会的和谐。我仿佛能听到书中人物的笑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温暖互动。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书写,让“老规矩”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鲜活的生命力。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那些最朴素的、最真挚的情感,依然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这本书就像一杯温热的茶,在寒冷的冬日里,温暖了我的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