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空天飞行导论-(第7版)
定价:115.00元
作者: 安德森,张为华,李健,向敏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18092219
字数:
页码:644
版次: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空天飞行导论(第7版)》共分9大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空天工程领域先驱人物简介;基本原理;标准大气理论;空气动力学基础;翼面、侧翼及其他空气动力学装置;影响飞行器性能诸要素;稳定与控制原理;空天飞行理论(航天学);推进理论。《空天飞行导论(第7版)》作为空天工程的导论性教材,将传统上相对独立的航空与航天二大工程领域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形成一体,既反映了未来空天一体的科技发展趋势,又有助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航空与航天领域的内在联系。
目录
章 空天工程领域先驱
1.1 引言
1.2 早期发展
1.3 乔治·凯利爵士(1773—1857)——真正的飞行器鼻祖
1.4 停滞期——1853—1891
1.5 奥托·利林塔尔(1848—1896)一滑翔机之父
1.6 柏西·皮尔彻(1867—1899)——继承衣钵者
1.7 美国航空学萌芽
1.8 韦尔伯·莱物(1867一1912)与奥维尔·莱特(1871一1948)——实用飞行器之父
1.9 航空三杰——兰利、莱特兄弟与格伦·柯蒂斯
1.10 推进技术难题
1.1l 飞得更快更高
1.12 总结与回顾
第2章 基本原理
2.1 流动气体基本物理量
2.1.1 压力
2.1.2 密度
2.1.3 温度
2.1.4 流速与流线
2.2 空气动力之源
2.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4 物理单位探讨
2.5 比容
2.6 飞行器结构剖析
2.7 空天飞行器结构剖析
2.8 历史事记:NACA与NASA
2.9 回顾与总结
参考文献
作业题
第3章 标准大气理论
3.1 高度的定义
3.2 流体静力方程
3.3 位势高度与几何高度的关系
3.4 标准大气的定义
3.5 气压高度、温度高度与密度高度
3.6 历史事记:标准大气
3.7 总结与回顾
参考文献
作业题
第4章 空气动力学基础
4.1 连续性方程
4.2 不可压缩流和可压缩流
4.3 动量方程
4.4 评述
4.5 热力学基础
4.6 等熵流
4.7 能量方程
4.8 方程小结
4.9 声速
4.10 低亚声速风洞
4.11 空速的测定
4.11.1 不可压缩流
4.11.2 亚声速可压缩流
4.11.3 超声速流
4.11.4 小结
4.12 概念附加说明
4.12.1 可压缩流
4.12.2 等值空速
4.13 超声速风洞和火箭发动机
……
第5章 翼型、机翼与其他空气动力学装置
第6章 影响飞行器性能诸要素
第7章 稳定与控制原理
第8章 空天飞行理论(航天学)
第9章 推进理论
0章 高超声速飞行器
附录1 标准大气压。国际单位制
附录2 标准大气压,英国工程单位制
附录3 单位符号和换算因数
附录4 翼型数据
作业题答案
索引
作者介绍
张为华,男,1962年5月生,湖南常德人,教授,航空字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讲固体火箭发动机内弹道学、宇航科学与技术进展、火箭推进原理等课程,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出版专著教材4部。主持完成课题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资深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我所学知识,并能触及最新研究前沿的教材。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仅仅罗列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以一种高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将空天飞行的整个体系构建得井井有条。从大气层内的空气动力学,到进入太空的轨道力学,再到深空探测和商业航天的新兴领域,这本书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先进推进系统的那一章节,作者不仅介绍了传统的化学火箭,还详细阐述了离子推进、核动力推进甚至更具科幻色彩的太阳帆等技术,并对其可行性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对于我准备毕业论文,研究未来航空航天技术方向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对空间碎片、太空交通管理等现实问题的关注,也体现了其内容的与时俱进。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理论支撑扎实,参考文献也十分丰富,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引。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的工具书,每次阅读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我非常喜欢,给阅读体验加分不少。虽然这是一本技术类的书籍,但书中大量的插图、图表和流程图,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原理变得直观易懂。无论是飞机翼型的剖面图,还是火箭发动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都绘制得非常精细,颜色搭配也很协调,看起来赏心悦目。在阅读关于轨道力学的部分时,书中用三维的图形展示了卫星在轨道上的运行轨迹,这比单纯的数学公式更能帮助我理解复杂的轨道参数。而且,每章的结构都很清晰,标题、副标题、小标题层层递进,让我能够轻松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作者都会在旁边给出简要的解释,或者在书的末尾有专门的术语表,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非常友好。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没有静电,印刷清晰,字迹工整,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和信息组织上都做得非常出色,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科普读物。
评分我是一名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的读者,而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空天飞行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让我大开眼界。它并非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史诗。书中穿插了大量关于关键人物、重要事件和里程碑式发明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科学家、工程师们是如何一步步克服重重困难,将梦想变为现实的。例如,在讲述早期喷气式飞机的出现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其背后的技术突破,以及它如何改变了战争和人类的出行方式。而当读到人类首次登月时,那种紧张、激动、充满勇气的氛围仿佛扑面而来,我仿佛能感受到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那一刻,以及背后无数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这本书也让我理解了,空天飞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汗水。通过这些历史故事,我对空天飞行技术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钦佩那些为之奋斗的先驱们。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宇宙奥秘的一扇新大门!虽然我是一名对航空航天领域充满好奇但缺乏专业知识的爱好者,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循序渐进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复杂概念一一解析。从最基础的空气动力学原理,到火箭发动机的工作方式,再到卫星轨道力学和空间站的建造,作者都运用了大量的图示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亲手操作着各种模型,感受着科学的魅力。特别是关于升力是如何产生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燕子在空中滑翔的例子切入,逐步引导读者理解伯努利原理和牛顿第三定律在其中的作用。读完这部分,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飞机能飞起来,而不仅仅是“靠翅膀”。还有关于火箭推力部分的描述,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并对比了它们的优缺点,这让我对人类如何摆脱地球引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活泼,偶尔还会穿插一些有趣的科学史小故事,比如莱特兄弟的飞行尝试,或是早期航天探索中的惊险时刻,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即使是对物理和数学不那么精通的读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轻松掌握核心知识点,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飞翔”这个概念的书。我一直以为飞机就是飞机的样子,火箭就是火箭的样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飞行的原理和方式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复杂。它让我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理解,人类是如何从模仿鸟类扑翼,到利用空气动力学原理设计机翼,再到掌握利用反作用力升空的航天器。书中对不同飞行器的分类和原理介绍,比如滑翔机、直升机、固定翼飞机、亚轨道飞行器、轨道飞行器等,都让我对空天飞行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关于亚轨道和轨道飞行的区别,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释了“摆脱地球引力”和“绕地球运行”的根本差异,这让我对太空旅行的可能性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本书也让我思考,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我们还会出现哪些前所未有的飞行器?例如,书中对超音速和高超音速飞行的介绍,让我对未来的出行方式充满遐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飞”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飞”和“未来如何飞”的思考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