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怎样的爱情才更长久!
◆ 陈果博士,多年来因课堂视频而红遍网络,她的课堂付费音频课程播放量破1200万
◆ 《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课堂视频
◆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每个人都向往爱情,但是却少有人懂得如何真正去爱。很多情侣看起来明明很相爱,但最后却还是要分开。这就是因为,我们可以用一秒钟爱上一个人,但却不懂得如何用一生去爱TA。
在这本书里,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长久的爱情,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好的爱情,不是互相占有,而是共同成长。当我们用心感受爱,培育爱,我们就能在精神上一路同行。当我们每天都变得更好一点,并用心发现对方的改变,我们就能参与对方生命的成长,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这就是令爱情长久的秘密,千变万化,又始终如一。
翻开本书,感受爱情的艺术,爱情的学问,让爱永远不会被时间所打败。
陈果,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教师,在学生中拥有高人气。
从2010年起,她的课堂视频《关于爱情》以及《孤独与寂寞》等被学生上传到网络,迅速传播开来,广受好评,引发《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
2017年她在喜马拉雅开设的音频课程播放量破1200万。
◆ 哲学专业出身的陈果,喜欢从哲学角度去重新定义一些东西,或者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看一些东西,比如道德、比如修养。她觉得有责任把社会各界对道德等问题产生的误解撇开,并呈现它们真实的本义。——《齐鲁晚报》
◆ 陈果的“思修”课和别人的不一样,她在课上谈友情,谈爱情,区分孤独和寂寞,让学生觉得新鲜而有益。——《澎湃新闻》
◆ 对学生的看重,对知识的敬重,让陈果把能量都释放在了三尺讲台上,用自己的热情点燃着学生的人生激情。——《新民晚报》
◆ 带给我们年轻人一种难得的能量。——撒贝宁(央视著名主持人)
◆ 陈果简单明了的讲述却能直指人心。 ——骆新(东方卫视主持人)
Part 1 关于爱情
1.1情与爱
1.2心动难违
1.3找到你的“神”
1.4爱情的三个元素
1.5“我们”的诞生
1.6形散而神聚
1.7爱其所是
1.8深爱不变
1.9友情如何纯洁
1.10爱情何能长久
Part 2 成熟与自由
2.1完整的“大人”
2.2为所欲为,不是自由
2.3与众不同,不一定是真自由
2.4何以自由?
2.5精神的成熟
2.6 何谓“大师”?
2.7伟大的心灵
2.8知识分子
2.9“大人”的历史渊源
2.10有用与无用
Part 3 人啊,认识你自己
3.1为何要自我认知
3.2视觉之光与精神之光
3.3精神之光反观自身
3.4自我认识的东西方差异
3.5知我所是,如我所是
3.6自爱基于自知
3.7自爱者,人爱之
3.8自知与知人
Part 4 自我人生的实现
4.1人生的四种选择
4.2 尼采和梵高
4.3知己是你的树
4.4 静心探索
4.5 尽力达观,保持中道
4.6觉察
4.7抽身而出,反观自身
4.8觉悟
4.9自我认知的层次
4.10贵族,总是精神的
4.11神智器识,四重自我
Part 5 信仰与文化
5.1宗教与信仰
5.2 何为信仰
5.3中国人的信仰
附:把我说给你听
1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一种辜负
2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3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义
4告诉他们,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关于爱情:找到你的“神”
一位研究宗教哲学的老师曾跟我说:“当你爱上了一个人,你也就找到了你的神。”我相信他的话。“倾倒”也好,“神魂颠倒”也好,“朝思暮想”也好,“至死不渝”也好,这些形容“爱”的词语,无一例外,不正说明了“爱”的超凡入圣、不可思议吗?当我们不为利益、不求回报、毫无理由、全神贯注地“爱”一个与我们不带血缘关系的“外人”时,对我们而言,这个人除了是一个“神”,还能是什么?否则他如何能引燃这种令人飞蛾扑火般奋不顾身的热忱?如果这样的“爱”本身是一个令我们这些当事者都匪夷所思的“奇迹”,那么激发这个奇迹的那个人,怎么可能不具有神力?
“我爱你”这三个字不轻松,因为那是一个凡人对神的求告,是一个渺小者对完美者的倾心,是一个黑暗中的行人对太阳的渴慕,那是一种五体投地的顺服,是一份毫无保留的交托——我把自己的心,托付给了你;这意味着我给了你伤害我的权利,也教给了你让我心碎的秘诀——那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说的话。
反观一下我们的现代社会,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经济生活的高效快进已然使得人们背上了太多的生活重负,本就不堪承受,不胜其累,以至于再多加上哪怕一点点的沉重,人们就面临崩溃。在这样的情形下,情感世界成了人们逃离重负的“避难所”,却不再是人们当仁不让、主动愿意为之承担重负的幸运;爱情成了人们业余的休闲,却不再是人们孜孜不倦的事业;爱人成了我们恋爱游戏的同伴、婚姻工作的合伙人,却不再是我们眼中的珍宝、心头的春意。
于是,“我爱你”变成了一个简易轻巧的表白。任何一个人的唇舌只要摆对位置,声带振动之下就能轻松地发出这三个字的标准发音,无须用力、无须多虑、无须担当,它可以是轻描淡写的一句戏言,可以是聒噪不堪的大声嚷嚷,可以是玩世不恭的调情,也可以是被欲望冲昏头脑时的胡言乱语。
当我们说“我爱你”的时候,那是什么样的一种“爱”?当我们自以为坠入爱河之后,我们有多少人曾经扪心自问:我是否足够了解他,是否足够理解他?我该怎样更懂他,怎样更好地去关心他、爱他?怎样更好地去保护他那部分纯真的天性?我该如何学习着完善自己,更温柔地奉献一个更好的自己?我该如何让自己在爱情中成长得更豁达、更清新、更懂得尊重、更勇敢地担当?我该做些什么,来配得上这个美好的他,来回报老天给我的这份幸运?
我们绝大多数人内心更关心的可能是:如何使他更爱我,更在乎我,对我更好?如何使他爱我爱到不可自拔?如何使他需要我,离不开我,时时想着我?或者,如何能使更多人爱我、迷恋我、崇拜我?
有一次我打开收音机,正好听到一个听众向节目主持人抛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爱一个人多于他爱我,而另一个人爱我多于我爱他,我该选择哪一个人做我的恋人?”主持人思忖片刻,给了一个同样老生常谈的答案:“和你爱的人谈恋爱,和爱你的人结婚吧。”可见,在爱情问题中,我们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那个“爱我的他”而不是那个“我爱的他”;或者说,多数人认为“爱情”无关于“婚姻”,那不是一种如婚姻般严肃郑重的关系。
偶尔我和几个要好的女朋友相聚闲聊,当我们无意间谈及选择男友的标准时,她们中的大多数将“他是否爱我”或者“他对我好不好”作为第一要素,而不是“我是否爱他”这个更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wei一的标准。当然,我完全理解她们,就像我理解我自己偶尔也会冒出与之相同的心声。但我们大多数人这样认为“爱情”,不代表“爱情”事实上就是这样的;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很多东西,最终都被证明是不正确、不明智的。
当我们不知不觉中将爱的问题转变为“被爱”的问题,当我们的爱情不再是“我爱你”,而是“你爱我”,那么我们口口声声的“我爱你”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种诡计,我们在用“我爱你”这个诱饵骗取对方对我们的爱,这已经背离了“爱”的本意,那不是真正的“我爱你”,而是我征服了你、统治了你、占有了你;那不是意味着我会尽力去珍惜你、保护你、捍卫你,像珍惜、保护、捍卫我自己一样,而是在强调你要珍惜我、保护我、捍卫我,甚至要超过你对你自己的珍惜、保护和捍卫;那不是意味着我将用我的爱保护你灵魂的那双翅膀,从此以后,你可以更勇敢、更自由、更自信地去飞翔,因为有我陪着你一起飞、风雨无阻,而是暗示着我的爱为你的心上了锁,从此你应当主动放弃很多往昔的自由和独立,因为你要跟着我走,陪我穿越艰难险阻。
“新华正版”这个标识,在如今琳琅满目的书籍市场中,给我带来了一种安心感。这意味着这本书的出版是经过严格审核的,内容质量有保障,同时也尊重了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对于像陈果老师这样有着深刻思想的学者,能够通过正规渠道与读者见面,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我之前读过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书籍,有些甚至观点偏颇,误导性强,所以“正版”这个标签,让我在购买前就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初步的信心。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严谨求证的智慧,而不是一些哗众取宠的浅薄论调。在这种基础上,我更愿意去投入时间去阅读和思考,去领略陈果老师的独特魅力,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对爱情和人生的理解。
评分关于“婚恋婚姻两性关系励志 人生哲理哲学”这些关键词,让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加具体和多元。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在情感关系中感到迷茫和焦虑,一方面渴望真挚的感情,另一方面又被各种现实的压力和观念所困扰。陈果老师的书,我感觉她总能精准地捕捉到这种普遍的痛点,并提供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思考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教你如何获得爱情”的层面上,而是更深入地探讨,如何通过经营一段“好的爱情”,实现个人的成长和人生的升华。她会不会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爱情观,去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陷入不健康的模式?又会如何教会我们在面对冲突和困难时,保持理性和爱意,共同成长,而不是相互消耗?“励志”二字,也让我对这本书抱有积极的期待,相信它能给予那些在情感道路上跌跌撞撞的人们,以力量和勇气,去相信爱情的美好,并为之努力。
评分读到“继好的孤独后全新力作”这几个字,我的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和熟悉感。陈果老师的《好的孤独》是我人生中读过的非常有分量的一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在孤独中寻找力量和意义。正是因为这本书带来的深刻影响,我对她关于“好的爱情”的新作,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信任。我想象着,她是否会延续《好的孤独》中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将爱情中的孤独、依赖、付出、牺牲等各个层面,都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哲理的视角去解读?她会不会告诉我们,真正的“好的爱情”,并非是填补内心的空虚,而是两个独立个体在精神上的相互欣赏和滋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好的孤独》一样,给我带来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不再畏惧爱情中的挑战,而是以一种更成熟、更智慧的态度去面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简洁大方,给人一种宁静而深刻的联想。我最开始是被“陈果”这个名字吸引的,她是我非常喜欢的学者,之前读过她的《好的孤独》,那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启发至今记忆犹新。她总是能用一种非常温和却又直击人心的方式,去剖析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难以言说的情感和人生体验。因此,当得知她出了关于爱情的新作,并且是“继好的孤独后全新力作”,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我非常期待陈果老师能延续她一贯的深刻洞察力,将爱情这个宏大又琐碎的主题,用她独特的哲学视角来解读。我好奇她会如何看待现代社会中各种复杂多变的婚恋关系,又会给出怎样的启示,帮助我们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情感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黑暗中一盏温暖的灯,预示着在爱情的迷宫中,我们可以找到一条通往理解和成长的道路。
评分我一直认为,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情感连接,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自我探索。在《好的爱情》这本书(我脑海中已经将其想象成一本),我期待能看到陈果老师对爱情本质的深入挖掘。她会不会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去探讨爱情中的自由与责任?或者从某种更具普遍性的道德哲学层面,去阐释如何建立一种可持续、有意义的亲密关系?我个人对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而陈果老师恰恰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她的语言总是那么富有哲理,同时又贴近生活,不会显得高高在上,反而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并且茅塞顿开。我尤其想知道,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下,她是如何看待“好的爱情”的存在的?它是否意味着一种理想状态,还是可以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调整和进步的过程?我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跟随她的思绪,去理解爱情中那些不易察觉却至关重要的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