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名師陳果,用哲學的方式告訴你,怎樣的愛情纔更長久!
◆ 陳果博士,多年來因課堂視頻而紅遍網絡,她的課堂付費音頻課程播放量破1200萬
◆ 《新京報》《南方日報》《三聯生活周刊》《中國青年報》、鳳凰衛視等媒體平颱瘋轉課堂視頻
◆長久的愛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愛上同一個人
每個人都嚮往愛情,但是卻少有人懂得如何真正去愛。很多情侶看起來明明很相愛,但最後卻還是要分開。這就是因為,我們可以用一秒鍾愛上一個人,但卻不懂得如何用一生去愛TA。
在這本書裏,復旦名師陳果,用哲學的方式告訴你——長久的愛情,就是要一次又一次地愛上同一個人。
好的愛情,不是互相占有,而是共同成長。當我們用心感受愛,培育愛,我們就能在精神上一路同行。當我們每天都變得更好一點,並用心發現對方的改變,我們就能參與對方生命的成長,一次又一次地愛上同一個人。
這就是令愛情長久的秘密,韆變萬化,又始終如一。
翻開本書,感受愛情的藝術,愛情的學問,讓愛永遠不會被時間所打敗。
陳果,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副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教師,在學生中擁有高人氣。
從2010年起,她的課堂視頻《關於愛情》以及《孤獨與寂寞》等被學生上傳到網絡,迅速傳播開來,廣受好評,引發《新京報》《南方日報》《三聯生活周刊》《中國青年報》、鳳凰衛視等媒體平颱瘋轉。
2017年她在喜馬拉雅開設的音頻課程播放量破1200萬。
◆ 哲學專業齣身的陳果,喜歡從哲學角度去重新定義一些東西,或者用一種批判的眼光去看一些東西,比如道德、比如修養。她覺得有責任把社會各界對道德等問題産生的誤解撇開,並呈現它們真實的本義。——《齊魯晚報》
◆ 陳果的“思修”課和彆人的不一樣,她在課上談友情,談愛情,區分孤獨和寂寞,讓學生覺得新鮮而有益。——《澎湃新聞》
◆ 對學生的看重,對知識的敬重,讓陳果把能量都釋放在瞭三尺講颱上,用自己的熱情點燃著學生的人生激情。——《新民晚報》
◆ 帶給我們年輕人一種難得的能量。——撒貝寜(央視著名主持人)
◆ 陳果簡單明瞭的講述卻能直指人心。 ——駱新(東方衛視主持人)
Part 1 關於愛情
1.1情與愛
1.2心動難違
1.3找到你的“神”
1.4愛情的三個元素
1.5“我們”的誕生
1.6形散而神聚
1.7愛其所是
1.8深愛不變
1.9友情如何純潔
1.10愛情何能長久
Part 2 成熟與自由
2.1完整的“大人”
2.2為所欲為,不是自由
2.3與眾不同,不一定是真自由
2.4何以自由?
2.5精神的成熟
2.6 何謂“大師”?
2.7偉大的心靈
2.8知識分子
2.9“大人”的曆史淵源
2.10有用與無用
Part 3 人啊,認識你自己
3.1為何要自我認知
3.2視覺之光與精神之光
3.3精神之光反觀自身
3.4自我認識的東西方差異
3.5知我所是,如我所是
3.6自愛基於自知
3.7自愛者,人愛之
3.8自知與知人
Part 4 自我人生的實現
4.1人生的四種選擇
4.2 尼采和梵高
4.3知己是你的樹
4.4 靜心探索
4.5 盡力達觀,保持中道
4.6覺察
4.7抽身而齣,反觀自身
4.8覺悟
4.9自我認知的層次
4.10貴族,總是精神的
4.11神智器識,四重自我
Part 5 信仰與文化
5.1宗教與信仰
5.2 何為信仰
5.3中國人的信仰
附:把我說給你聽
1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
2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
3把有意義的事情變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變得有意義
4告訴他們,我度過瞭幸福的一生
關於愛情:找到你的“神”
一位研究宗教哲學的老師曾跟我說:“當你愛上瞭一個人,你也就找到瞭你的神。”我相信他的話。“傾倒”也好,“神魂顛倒”也好,“朝思暮想”也好,“至死不渝”也好,這些形容“愛”的詞語,無一例外,不正說明瞭“愛”的超凡入聖、不可思議嗎?當我們不為利益、不求迴報、毫無理由、全神貫注地“愛”一個與我們不帶血緣關係的“外人”時,對我們而言,這個人除瞭是一個“神”,還能是什麼?否則他如何能引燃這種令人飛蛾撲火般奮不顧身的熱忱?如果這樣的“愛”本身是一個令我們這些當事者都匪夷所思的“奇跡”,那麼激發這個奇跡的那個人,怎麼可能不具有神力?
“我愛你”這三個字不輕鬆,因為那是一個凡人對神的求告,是一個渺小者對完美者的傾心,是一個黑暗中的行人對太陽的渴慕,那是一種五體投地的順服,是一份毫無保留的交托——我把自己的心,托付給瞭你;這意味著我給瞭你傷害我的權利,也教給瞭你讓我心碎的秘訣——那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說的話。
反觀一下我們的現代社會,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經濟生活的高效快進已然使得人們背上瞭太多的生活重負,本就不堪承受,不勝其纍,以至於再多加上哪怕一點點的沉重,人們就麵臨崩潰。在這樣的情形下,情感世界成瞭人們逃離重負的“避難所”,卻不再是人們當仁不讓、主動願意為之承擔重負的幸運;愛情成瞭人們業餘的休閑,卻不再是人們孜孜不倦的事業;愛人成瞭我們戀愛遊戲的同伴、婚姻工作的閤夥人,卻不再是我們眼中的珍寶、心頭的春意。
於是,“我愛你”變成瞭一個簡易輕巧的錶白。任何一個人的唇舌隻要擺對位置,聲帶振動之下就能輕鬆地發齣這三個字的標準發音,無須用力、無須多慮、無須擔當,它可以是輕描淡寫的一句戲言,可以是聒噪不堪的大聲嚷嚷,可以是玩世不恭的調情,也可以是被欲望衝昏頭腦時的鬍言亂語。
當我們說“我愛你”的時候,那是什麼樣的一種“愛”?當我們自以為墜入愛河之後,我們有多少人曾經捫心自問:我是否足夠瞭解他,是否足夠理解他?我該怎樣更懂他,怎樣更好地去關心他、愛他?怎樣更好地去保護他那部分純真的天性?我該如何學習著完善自己,更溫柔地奉獻一個更好的自己?我該如何讓自己在愛情中成長得更豁達、更清新、更懂得尊重、更勇敢地擔當?我該做些什麼,來配得上這個美好的他,來迴報老天給我的這份幸運?
我們絕大多數人內心更關心的可能是:如何使他更愛我,更在乎我,對我更好?如何使他愛我愛到不可自拔?如何使他需要我,離不開我,時時想著我?或者,如何能使更多人愛我、迷戀我、崇拜我?
有一次我打開收音機,正好聽到一個聽眾嚮節目主持人拋齣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愛一個人多於他愛我,而另一個人愛我多於我愛他,我該選擇哪一個人做我的戀人?”主持人思忖片刻,給瞭一個同樣老生常談的答案:“和你愛的人談戀愛,和愛你的人結婚吧。”可見,在愛情問題中,我們多數人更傾嚮於選擇那個“愛我的他”而不是那個“我愛的他”;或者說,多數人認為“愛情”無關於“婚姻”,那不是一種如婚姻般嚴肅鄭重的關係。
偶爾我和幾個要好的女朋友相聚閑聊,當我們無意間談及選擇男友的標準時,她們中的大多數將“他是否愛我”或者“他對我好不好”作為第一要素,而不是“我是否愛他”這個更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wei一的標準。當然,我完全理解她們,就像我理解我自己偶爾也會冒齣與之相同的心聲。但我們大多數人這樣認為“愛情”,不代錶“愛情”事實上就是這樣的;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很多東西,最終都被證明是不正確、不明智的。
當我們不知不覺中將愛的問題轉變為“被愛”的問題,當我們的愛情不再是“我愛你”,而是“你愛我”,那麼我們口口聲聲的“我愛你”就在不知不覺中變成瞭一種詭計,我們在用“我愛你”這個誘餌騙取對方對我們的愛,這已經背離瞭“愛”的本意,那不是真正的“我愛你”,而是我徵服瞭你、統治瞭你、占有瞭你;那不是意味著我會盡力去珍惜你、保護你、捍衛你,像珍惜、保護、捍衛我自己一樣,而是在強調你要珍惜我、保護我、捍衛我,甚至要超過你對你自己的珍惜、保護和捍衛;那不是意味著我將用我的愛保護你靈魂的那雙翅膀,從此以後,你可以更勇敢、更自由、更自信地去飛翔,因為有我陪著你一起飛、風雨無阻,而是暗示著我的愛為你的心上瞭鎖,從此你應當主動放棄很多往昔的自由和獨立,因為你要跟著我走,陪我穿越艱難險阻。
我一直認為,愛情不僅僅是兩個人的情感連接,更是一種深刻的人生哲學和自我探索。在《好的愛情》這本書(我腦海中已經將其想象成一本),我期待能看到陳果老師對愛情本質的深入挖掘。她會不會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去探討愛情中的自由與責任?或者從某種更具普遍性的道德哲學層麵,去闡釋如何建立一種可持續、有意義的親密關係?我個人對那些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陳果老師恰恰是這方麵的佼佼者。她的語言總是那麼富有哲理,同時又貼近生活,不會顯得高高在上,反而讓人感覺如沐春風,並且茅塞頓開。我尤其想知道,在現代社會快節奏、高壓力的環境下,她是如何看待“好的愛情”的存在的?它是否意味著一種理想狀態,還是可以是一種動態的、不斷調整和進步的過程?我迫不及待想翻開這本書,跟隨她的思緒,去理解愛情中那些不易察覺卻至關重要的維度。
評分關於“婚戀婚姻兩性關係勵誌 人生哲理哲學”這些關鍵詞,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加具體和多元。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中,很多人在情感關係中感到迷茫和焦慮,一方麵渴望真摯的感情,另一方麵又被各種現實的壓力和觀念所睏擾。陳果老師的書,我感覺她總能精準地捕捉到這種普遍的痛點,並提供一種超越錶麵現象的思考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教你如何獲得愛情”的層麵上,而是更深入地探討,如何通過經營一段“好的愛情”,實現個人的成長和人生的升華。她會不會引導我們去審視自己的愛情觀,去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陷入不健康的模式?又會如何教會我們在麵對衝突和睏難時,保持理性和愛意,共同成長,而不是相互消耗?“勵誌”二字,也讓我對這本書抱有積極的期待,相信它能給予那些在情感道路上跌跌撞撞的人們,以力量和勇氣,去相信愛情的美好,並為之努力。
評分讀到“繼好的孤獨後全新力作”這幾個字,我的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期待和熟悉感。陳果老師的《好的孤獨》是我人生中讀過的非常有分量的一本書,它教會瞭我如何與自己和解,如何在孤獨中尋找力量和意義。正是因為這本書帶來的深刻影響,我對她關於“好的愛情”的新作,充滿瞭無限的好奇和信任。我想象著,她是否會延續《好的孤獨》中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將愛情中的孤獨、依賴、付齣、犧牲等各個層麵,都用一種全新的、更具哲理的視角去解讀?她會不會告訴我們,真正的“好的愛情”,並非是填補內心的空虛,而是兩個獨立個體在精神上的相互欣賞和滋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好的孤獨》一樣,給我帶來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不再畏懼愛情中的挑戰,而是以一種更成熟、更智慧的態度去麵對。
評分“新華正版”這個標識,在如今琳琅滿目的書籍市場中,給我帶來瞭一種安心感。這意味著這本書的齣版是經過嚴格審核的,內容質量有保障,同時也尊重瞭知識産權。更重要的是,它代錶著一種對知識和文化的尊重。對於像陳果老師這樣有著深刻思想的學者,能夠通過正規渠道與讀者見麵,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我之前讀過一些質量參差不齊的書籍,有些甚至觀點偏頗,誤導性強,所以“正版”這個標簽,讓我在購買前就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初步的信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傳遞給我們的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嚴謹求證的智慧,而不是一些嘩眾取寵的淺薄論調。在這種基礎上,我更願意去投入時間去閱讀和思考,去領略陳果老師的獨特魅力,並從中汲取養分,豐富自己對愛情和人生的理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簡潔大方,給人一種寜靜而深刻的聯想。我最開始是被“陳果”這個名字吸引的,她是我非常喜歡的學者,之前讀過她的《好的孤獨》,那本書帶給我的震撼和啓發至今記憶猶新。她總是能用一種非常溫和卻又直擊人心的方式,去剖析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難以言說的情感和人生體驗。因此,當得知她齣瞭關於愛情的新作,並且是“繼好的孤獨後全新力作”,我毫不猶豫地入手瞭。我非常期待陳果老師能延續她一貫的深刻洞察力,將愛情這個宏大又瑣碎的主題,用她獨特的哲學視角來解讀。我好奇她會如何看待現代社會中各種復雜多變的婚戀關係,又會給齣怎樣的啓示,幫助我們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情感領域裏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黑暗中一盞溫暖的燈,預示著在愛情的迷宮中,我們可以找到一條通往理解和成長的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