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第11版)

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第11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拉里·克里斯滕森(LarryB.Christ 著
图书标签:
  • 研究方法
  • 定量研究
  • 定性研究
  • 研究设计
  • 统计分析
  • 数据分析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 教育研究
  • 科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0525
商品编码:27481042937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拉里·克里斯滕森(Larry B.Christensen),(美)伯克·约翰逊(R.Burke Johnson),(美)莉萨·特纳(Lisa A.Turner) 著;赵迎春 译 定  价:98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页  数:446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110525 推荐序vi
前言xvi
导论1
第1章科学研究简介1
第2章研究取向与数据收集方法25
第二编研究设计59
第3章确定问题与形成假设59
第4章伦理82
第三编研究基础123
第5章变量测量与抽样123
第6章研究效度149
第四编实验方法175
第7章实验研究中的控制技术175
第8章实验研究设计203
第9章开展实验的程序228
第10章准实验设计245
第11章单被试研究设计265
第五编探索和描述性方法285
第12章调查研究285
第13章定性和混合研究312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靠前1版)通俗易懂地介绍了行为科学研究(尤其是心理学)的各种实验和非实验方法及其基本原则。每一章都围绕研究过程中的特定步骤进行深入探讨。全书为实验研究和非实验研究(如事后回溯研究、相关研究和调查研究)都提供了手把手的教学指导。此外还介绍了质性研究方法,如人种志和现象学研究。全书在详细探讨实验方法的同时,还囊括了非实验方法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准备研究报告的展示和发表。 (美)拉里·克里斯滕森(Larry B.Christensen),(美)伯克·约翰逊(R.Burke Johnson),(美)莉萨·特纳(Lisa A.Turner) 著;赵迎春 译 拉里·克里斯滕森(Larry B.Christensen),现任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心理学系主任。曾经在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担任研究生院主任,研究兴趣是食物与情绪的关系,尤其侧重于注意对抑郁的影响,很近还研究饮食冲动。克里斯滕森博士目前已发表70多篇学术论文,多为食物与情绪关系的主题。曾经撰写多本关于研究方法和心理统计的图书。此外,克里斯滕森还担任过美国西南心理学分会的,获得过2001年 Phi Kap等
《方法论的基石:探索知识世界的严谨路径》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研究是引领我们探索未知、揭示真理的航船。而这艘航船的稳健前行,离不开一套严谨而系统的“航海图”——即研究方法。它指引我们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设计实验、如何收集证据、如何分析数据,最终如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正是一幅详尽描绘这条严谨路径的地图,它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启蒙读物,更是资深学者不断精进技艺的参考宝典。 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罗列各种研究技巧的工具手册,它更侧重于揭示研究设计背后深刻的逻辑和哲学思考。我们相信,理解“为什么”比掌握“如何做”更为重要。因此,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科学探究的基本原则,从认识论的角度审视我们如何获得知识,以及研究的伦理考量如何贯穿整个过程。只有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们才能在实际操作中游刃有余,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 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石——理论与伦理的奠基 在踏上研究之旅的起点,我们需要首先明确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本书的第一部分将从宏观层面,深入剖析研究的本质。我们将探讨科学哲学的核心议题,例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批判理论等不同的认识论视角,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看待世界和构建知识的方式。理解这些不同的哲学立场,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界定自己的研究立场,并为后续的研究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接下来,伦理道德将贯穿整个研究过程。本书将详细阐述研究伦理的重要性,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数据保密、避免偏见、以及对待研究对象的尊重等。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读者深刻理解遵守研究伦理规范的必要性,以及违背伦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研究不仅追求真理,更应服务于人类福祉,因此,道德的考量是任何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的艺术——构建严谨的探索框架 一旦我们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伦理要求有了充分的认识,接下来就进入了至关重要的研究设计阶段。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巧妙而严谨地构建研究框架。 首先,我们将深入讲解研究问题的确立。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成功的一半。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从广泛的兴趣领域中提炼出具体、可操作、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我们将探讨问题的来源,如文献回顾、理论推导、实践观察,以及如何对问题进行聚焦和细化,使其具有可研究性。 接着,我们转向文献综述的构建。文献综述并非简单地堆砌已有研究,而是对某一研究领域现有知识体系的批判性梳理和整合。本书将教导读者如何高效地检索、评估、组织和总结相关文献,识别研究的 gaps(研究空白),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恰当的定位,避免重复劳动,并借鉴前人的经验与教训。 之后,我们将重点讨论研究范式的选择。本书将清晰地介绍并区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这两种主要的研究范式。对于定量研究,我们将深入探讨其核心特点:客观性、可测量性、统计分析和普遍性。对于定性研究,我们将阐述其关注的深度理解、情境性、主观体验和过程性。读者将了解到,不同的研究问题和目标需要选择最适合的研究范式,有时甚至可以采用混合方法研究,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 在明确研究范式之后,我们进入研究方法的具体设计。 定量研究设计: 实验设计:本书将详尽阐述各类实验设计,包括真实验、准实验和非实验设计。我们将深入讲解随机分组、对照组、实验组、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操纵来考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会讨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最大化它们。 调查研究设计: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包括问卷题型的选择(如 Likert 量表、开放式问题)、问项的措辞、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调查,如横断面调查、纵断面调查、趋势研究、队列研究等。 相关研究设计:我们将讲解如何通过收集数据来描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和方向,并强调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定性研究设计: 访谈法: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设计访谈提纲,区分结构式、半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并教授访谈技巧,如倾听、追问、引导。 观察法:我们将介绍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的特点,以及如何进行系统性的现场记录和行为编码。 焦点小组:本书将阐述焦点小组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如何引导小组讨论,收集群体互动的信息。 案例研究:我们将深入探讨案例研究的类型、单位选择,以及如何通过多源数据收集来深入刻画特定现象。 内容分析:本书将介绍如何对文本、图像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量化,以揭示其潜在模式和意义。 扎根理论:我们将讲解如何从数据中生成理论,以及编码、范畴化、理论抽样的过程。 此外,本书还将详细讨论抽样方法。无论是定量研究中的概率抽样(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方便抽样、目的抽样、滚雪球抽样),抑或是定性研究中的理论抽样,本书都将对其原理、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进行深入讲解,帮助读者选择最适合其研究目标的抽样策略。 第三部分:数据收集与管理——严谨记录每一份证据 有了周密的研究设计,下一步便是数据的收集。本书第三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数据收集工具和技术。 对于定量研究,本书将涵盖量表设计与应用,包括效度(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和信度(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的测量方法。我们将讨论不同类型的量表,如李克特量表、语义差异量表等。 对于定性研究,我们将详细阐述访谈记录(录音、笔记)、观察记录(田野笔记、照片、视频)、文件收集(档案、日记、报告)等方法。 同时,数据管理同样至关重要。本书将强调数据录入的准确性、数据的组织与编码,以及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备份。一个良好的数据管理系统能够避免后续分析中的混乱和错误。 第四部分:数据分析的智慧——从数据中洞察规律 收集到数据后,最关键的步骤就是数据分析。本书的第四部分将深入探讨各种数据分析技术,并强调根据研究设计和数据类型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 定量数据分析: 描述性统计:我们将讲解如何使用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方差、百分比等指标来描述数据的基本特征。 推论性统计:本书将详细介绍假设检验的原理,包括原假设、备择假设、P值、显著性水平等概念。我们将深入讲解各种统计检验方法,如 t 检验(独立样本 t 检验、配对样本 t 检验)、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Pearson 相关、Spearman 相关)、回归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等。我们将解释这些方法在何种条件下适用,以及如何解释统计结果。 高级统计方法:本书还将介绍一些更高级的统计技术,如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分析视野。 定性数据分析: 主题分析:我们将讲解如何识别、编码和组织定性数据中的主要主题和模式。 叙事分析:本书将介绍如何分析故事和叙述,以理解个体经验和意义建构。 话语分析:我们将探讨语言在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分析文本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扎根理论分析:我们将更深入地讲解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包括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以及如何发展理论。 第五部分:研究结果的呈现与报告——清晰、准确地沟通你的发现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沟通研究成果。本书的第五部分将指导读者如何清晰、准确地呈现和报告研究结果。 报告的结构:本书将介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不同类型报告的标准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 结果的呈现:我们将教授如何使用表格、图表(柱状图、折线图、饼图、散点图等)来直观地呈现数据。对于定性研究,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引用原始数据(如访谈片段)来支持分析结论。 讨论与解释:本书将强调如何将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联系起来,讨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识别研究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学术诚信:我们将再次强调参考文献的规范引用,避免抄袭,以及如何正确地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 第六部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的未来——不断进步的探索者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回归到批判性思维本身。我们将鼓励读者在阅读和进行研究时,始终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视角,质疑假设,评估证据,并认识到任何研究都可能存在局限性。 同时,我们将展望研究的未来趋势,例如大数据分析、跨学科研究、人工智能在研究中的应用等,激励读者不断学习和探索。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成为您研究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不仅为您提供理论框架和操作指南,更重要的是,它将培养您严谨的研究态度,激发您深入探索的激情,最终帮助您在知识的殿堂中,以科学的严谨和审慎,发现真理,贡献智慧。无论您是初涉学术领域的学生,还是在职场中需要进行严谨分析的研究人员,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初拿到《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第11版)》的时候,我脑子里对“研究方法”这个词的印象还停留在高中生物课上那点儿模糊的概念。但翻开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其中的学问有多么深奥和迷人。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研究设计”的部分,它详细地罗列了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再到混合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并且用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了它们的核心逻辑。例如,在介绍实验设计时,书中不仅仅是讲了随机分组、对照组等概念,还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比如单组设计、前后测设计、析因设计等等,并且分析了它们在控制变量、提高内部效度方面的作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抽样方法”的讲解,它并没有简单地列举几种抽样方式,而是详细解释了每种抽样方法的原理、适用条件以及可能带来的偏差,这对于我理解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至关重要。另外,关于“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构建”这一块,书中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从信度、效度的基本概念,到如何进行问卷的设计和预测试,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这让我明白了构建一个可靠的测量工具是多么关键的一步。读这本书,就像是给我的学术思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我对如何系统地规划和执行一项研究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本《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第11版)》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还在学习的初期,但里面的内容就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学术之路。首先,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我理解研究的本质。从最基础的“为什么要做研究”开始,到如何形成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再到如何搜集和评估现有的文献,每一步都讲解得详尽而清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文献综述”那一章节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写”,更是深入剖析了文献综述在研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从中提炼出自己的研究切入点,这对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际的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贴近现实,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这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生动和有启发性得多。而且,作者在介绍各种研究设计时,会详细说明每种设计的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潜在的局限性,这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目标选择最合适的设计,避免走弯路。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耐心地指导着我这个初学者,让我对研究的整体框架有了初步但坚实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学术探索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全面性和实用性,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研究方法一窍不通的新手了。《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第11版)》在“数据分析”这一块的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它不仅仅是列出了一堆统计学公式,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将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场景、前提条件以及结果的解读都讲解得明明白白。我曾经在做统计分析的时候,常常会陷入“不知道用什么方法,也不知道怎么解释结果”的困境,但这本书彻底解决了我的烦恼。它从描述性统计开始,引导我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然后逐步深入到推论性统计,讲解了t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核心方法。令我特别欣喜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的案例,并展示了如何使用SPSS等统计软件来完成这些分析,这让原本枯燥的统计过程变得生动起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讲解回归分析时,不仅仅是介绍了简单线性回归,还深入到了多元回归,以及如何处理多重共线性、异方差等问题,这对于我理解复杂的研究模型非常有帮助。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感觉自己掌握了一套分析数据的“利器”,也更有信心去处理我的研究数据了。

评分

我一直觉得,做学问是一件需要严谨态度的事情,而《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第11版)》恰恰传递了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它在讨论研究的伦理问题时,让我深切体会到了研究者肩负的责任。书中关于“研究伦理”的章节,不仅仅是陈述了知情同意、匿名性、保密性等基本原则,更是深入探讨了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保护参与者的权益,以及如何避免研究中的偏见和不当行为。这让我明白,一项优秀的研究,不仅要有科学的方法,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此外,书中关于“研究报告的撰写”这一部分,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它详细地讲解了研究报告的结构,从引言、方法、结果到讨论,每部分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研究发现,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讨论,它教我如何审视他人的研究,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这对于提升我自身的学术判断力非常有益。这本书让我明白,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数据,更是要通过严谨的过程,产生可信赖的知识,并以负责任的方式进行传播。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拿到《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第11版)》时,对“研究的整体性”并没有太多概念,觉得研究就是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意识到,研究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各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书中对“研究过程的整合”的阐述,让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把研究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部分,而是强调了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影响。例如,研究问题的确立会直接影响研究设计的选择,而研究设计的合理性又会决定数据的质量,最终影响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和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将理论框架、研究问题、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闭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研究的质量控制”的讨论,它强调了在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潜在的偏差和错误,并提供了相应的控制方法。这让我明白,一项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从源头抓起,并在整个过程中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反思。这本书让我对“研究”这个概念有了更加宏观和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系统性之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