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曆2018年

中國茶曆2018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偉群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茶
  • 茶葉
  • 茶文化
  • 日曆
  • 2018年
  • 傳統文化
  • 生活
  • 禮品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中國林業齣版社
ISBN:9787503893506
商品編碼:27497809727
齣版時間:2017-11-01

具體描述

作  者:陳偉群 主編 定  價:108 齣 版 社:中國林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11月01日 頁  數:992 裝  幀:精裝 ISBN:9787503893506 《中國茶曆.2018年》無目錄

內容簡介

陳偉群主編的《中國茶曆(2018年農曆戊戌年)(精)》填補瞭中國茶日曆的空白。為人們提供瞭科學實用的、信息生動的、通俗易懂的、攜帶方便的、筆記本式的年日曆茶書。365天每天一茶,各類茶葉165種(綠茶113種、黃茶6種、白茶3種、青茶16種、紅茶12種、黑茶8種、花茶7種),還有節氣茶、節氣飲茶、節目飲茶、茶旅遊目的地、茶博物館、茶諺語、茶史跡、有名茶詩、飲茶畫、茶經典、茶典故、茶演進,一本生活實用茶百科(附有中國茶曆索引,編號對應月日,如0101對應一月一日)。
《茶韻韆年:中國茶文化史略》 內容提要: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曆史、豐富內涵及其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獨特地位與深遠影響。全書以時間為軸,兼顧地域特色與茶類演變,力求描摹齣一幅宏大而細膩的中國茶文化全景圖。我們不僅關注茶葉種植、製作技藝的革新,更側重於茶如何融入社會生活、哲學思想、文學藝術乃至外交禮儀的方方麵麵。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到唐宋鼎盛時期的“鬥茶”風尚,再到明清以來飲茶方式的變革,以及當代茶文化的復興與國際傳播,本書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立體、富有洞察力的解讀。 第一章:茶的起源與萌芽——從藥用到飲品的嬗變 本章追溯中華茶文化的源頭。探討茶葉在古代中國最初作為藥用的曆史證據,以及早期文獻中對“荼”、“檟”等稱謂的記載與辨析。重點考察長江中下遊地區(特彆是西南地區)茶樹的野生資源分布和早期先民的采茶製茶行為。我們將詳細闡述在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茶葉如何逐漸從邊緣的藥用價值走嚮日常飲用,並分析地理環境、社會需求變化對這一轉變所起的作用。本章也會涉及早期製茶技術的初步形成,如炙烤、搗爛後煎煮的原始飲茶法,為後世茶藝的發展奠定基礎。 第二章:盛唐氣象:茶文化的第一次高潮 唐代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史上的裏程碑。本章將聚焦於陸羽及其《茶經》的劃時代意義。詳細分析《茶經》對茶的起源、采摘、製作、器具、煎煮、飲用乃至人文精神的係統論述,確立瞭飲茶的規範與審美標準。我們將深入探討唐代茶區的發展布局,特彆是煎茶法的流行及其在宮廷、寺院和文人階層中的普及情況。通過分析白居易、盧仝等人的詩篇,揭示茶與禪宗“和、靜、清、寂”思想的完美契閤,以及茶如何成為士大夫階層寄托情懷、交流思想的重要媒介。同時,本章也會考察唐代“茶馬互市”對邊疆民族生活習俗的影響,展現茶在國傢治理中的角色。 第三章:宋代雅集:點茶法的極緻與審美情趣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精緻化的巔峰時期。本章重點闡述“點茶法”的興起及其技術復雜性。對比唐代的煎茶,點茶法強調茶粉、水溫的精準控製以及擊拂技巧,從而形成“咬盞”(茶沫緊貼盞壁,不散落)的視覺效果。我們將詳細描述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對茶具(如建盞、天目盞)的追求與收藏熱潮,以及“鬥茶”活動如何成為一種重要的社交和競技儀式。此外,本章將探討宋徽宗對茶道的推崇,並分析宋詞中對茶境、茶情描繪的細膩筆觸,展示茶文化如何與宋代的哲學思辨、精緻生活美學深度融閤。 第四章:元明轉型:散茶的興起與飲茶方式的革命 元代雖有戰亂,但茶的生産和流通並未中斷。本章的核心在於探討明代硃元璋“罷造龍團,興散茶”的政策帶來的深遠影響。散茶的齣現極大地簡化瞭製茶和飲茶的流程,催生瞭蒸青、炒青等新的製茶工藝。我們將詳細分析散茶普及後,飲茶方式由煎煮嚮直接衝泡的根本性轉變,這直接促進瞭紫砂壺、蓋碗等適宜泡茶的新型茶具的流行。本章還將梳理明代茶學著作的演變,如許次紓的《茶譜》,以及晚明時期市民階層對茶的消費日益增長的社會現象。 第五章:清代鼎盛與茶類的完備 清代是中國茶類定型和精細分類的時期。本章將係統介紹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黑茶、白茶、黃茶六大茶類的成熟製作工藝及其地域分布。重點考察福建、安徽、浙江等核心産區的技術飛躍。我們將詳細剖析紅茶(尤其是祁門紅茶)在清代中後期被歐洲市場接納並迅速風靡全球的過程,探討茶葉貿易如何成為中英關係中的關鍵議題,以及“茶馬古道”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持續繁榮。此外,本章也會探討清代文人對茶的品鑒進入更加注重“本味”和“地域性”的階段。 第六章:近代衝擊與當代復興 進入近現代,西方工業化生産模式和全球貿易體係對中國傳統茶業造成瞭巨大衝擊。本章分析瞭民國時期民族茶商如何應對機器製茶的挑戰,以及傳統手工製茶技藝麵臨的失傳風險。隨後,重點闡述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對茶葉生産的組織與恢復工作。進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茶文化迎來瞭新的春天,本章將詳細探討“茶道”概念在當代語境下的重構,博物館的建立,以及年輕人對傳統茶藝的重新學習和創新實踐,展現中國茶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命力與文化自信。 結語:茶中的東方智慧 本書的結語部分將迴歸對中國茶文化深層精神價值的提煉。總結茶文化中蘊含的“天人閤一”的哲學觀、“和而不同”的處世之道,以及它對社會和諧與個人修養的促進作用,展望未來中國茶文化在全球範圍內扮演的文化橋梁角色。 本書特色: 史料紮實: 廣泛參考瞭《茶經》、《大觀茶論》以及齣土文獻、地方誌等一手資料。 脈絡清晰: 結構嚴謹,以時間為序,層層遞進,避免史料堆砌。 視角多元: 不僅關注技術和藝術,更深入探討茶在政治、經濟、宗教和社會生活中的多重角色。 語言典雅: 敘事平實流暢,力求展現齣曆史的厚重感與茶文化的韻味。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中國茶曆2018年》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隻覺得是一本打發時間的讀物。然而,當我深入閱讀後,纔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精彩。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是它對中國茶種的細緻分類和介紹。從綠茶的清新淡雅,到紅茶的醇厚甘甜,再到烏龍茶的復雜多變,以及普洱茶的陳年韻味,書中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講解。每一個茶種的背後,都蘊藏著豐富的曆史故事、種植工藝和品鑒技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不同茶的衝泡水溫、投茶量以及品飲順序的指導,這對我這個平時隻是隨意泡茶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如何真正地去“品”一杯茶,而不是“喝”一杯茶。它激發瞭我對中國茶的探索欲,讓我開始關注自己喝的每一杯茶究竟是什麼來曆,又該如何更好地去享受它。

評分

《中國茶曆2018年》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個關於“生活美學”的指南。它沒有枯燥的說教,也沒有華麗的辭藻,而是用一種溫潤如玉的筆觸,講述著茶與中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茶與人”關係的探討。它講述瞭古往今來,不同的人如何通過茶來寄托情感,交流思想,甚至療愈心靈。讀到那些關於茶館的描寫,我仿佛能聽到嘈雜的人聲與茶香交織在一起,感受到市井的煙火氣。而讀到關於隱士在山間煮茶品茗的段落,我又被那種寜靜緻遠的意境所吸引。這本書讓我明白,茶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連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心靈的紐帶。它教會我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處寜靜的角落,用一杯茶來安撫自己焦躁的心。

評分

老實說,當初買這本《中國茶曆2018年》完全是齣於好奇。我對各種“曆”類的書籍一嚮沒什麼抵抗力,總覺得裏麵藏著不少意想不到的驚喜。而這本關於中國茶的,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巧妙地將日曆的實用性與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融為一體,實在是彆齣心裁。我最喜歡的是那些關於不同節氣與茶的聯係的解讀。比如,某個節氣對應著某種新茶的上市,書中就會詳細介紹這種茶的特點、衝泡方法,甚至還附帶瞭産地的風土人情。這種將時間、自然與飲品相結閤的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接地氣,也更有代入感。我常常在喝茶的時候翻開它,看著今天的日期,再讀讀關於茶的小故事,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喝一杯水,更是在品味一份屬於這個時節的獨特韻味。它讓我意識到,原來喝茶也可以如此有儀式感,如此富有文化內涵。

評分

這本《中國茶曆2018年》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意料之外的驚喜。起初,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嚴肅的茶文化百科全書,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和曆史文獻。然而,當我翻開它,卻被書中鮮活的敘事和生動的筆觸所打動。它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茶師,耐心而細緻地引導著我,一步步走進中國茶的奇妙世界。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茶與節氣”的關聯性描述。作者巧妙地將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與當季最適宜飲用的茶品聯係起來,並配以相應的養生建議。這讓我不僅能品味到當季的鮮味,還能瞭解到如何通過茶來順應自然、調養身體。這本書讓我覺得,喝茶不僅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方式。它讓我更加熱愛生活,也更加珍視身邊的每一份美好。

評分

一本《中國茶曆2018年》就這樣靜靜地躺在我的書架上,初見時,它身上的那一抹古韻就吸引瞭我。翻開書頁,仿佛穿越瞭時空,我看到瞭古人如何將飲茶作為一種生活哲學,如何品味一杯茶中的禪意與詩意。它不僅僅是記錄瞭2018年的日曆,更像是一本濃縮的中國茶文化史。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茶道起源的章節,文字細膩,考據嚴謹,讓我對中國茶的悠久曆史有瞭更深的認識。那些關於不同朝代茶俗的描繪,生動形象,仿佛能聞到曆史的芬芳。讀到那些關於文人雅士在茶香中吟詩作畫的段落,我總會想象自己也身處其中,感受那份超然物外的雅緻。書中的插圖也十分精美,古樸的畫風與文字相得益彰,為我打開瞭一扇窺探古代飲茶之美的窗口。這本書讓我對“茶”這個字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承載著曆史、文化、精神的符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