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和合学
定价:128.00元
作者:张立文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3002279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人与自然的冲突而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而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而构成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而产生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而造成价值危机。和合学提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以化解此五大冲突和危机。本书共分两卷,上卷论述了和合学的定义、和合学“三界六层”、“八维四偶”的逻辑体系、整体结构,和合精神的追寻、和合源流的考察,以及21世纪人类文化的战略构想。
目录
目录
Contents
再版序/ 1自序/ 1上卷章世纪之交的文化思考/ 一、文化方式的选择/
(一)科学与阶级/
(二)冷战与后冷战/
(三)转型与冲突/
(四)多元冲突与多元融合/ 二、古今中西的论争/
(一)传统现代的二分/
(二)古今之辩的反思/
(三)中西之争的情结/
(四)中体西用的误导/ 三、现代化出路的求索/
(一)牛体马用说的批判/
(二)创造性转化的折衷/
(三)返本开新说的困境/ 四、人文精神的转生/
(一)文化转生的周期性/
(二)文化精神与现代化/
(三)中国文化与化/
第二章和合与和合学/ 一、和合之释义/
(一)差分与和生/
(二)存相与式能/
(三)冲突与融合/
(四)自然与选择/
(五)烦恼与和乐/ 二、和合学意蕴/
(一)然与所以然/
(二)变化与形式/
(三)流行与/
(四)对称与整合/
(五)中和与审美/ 三、传统和合方式的坎陷/
(一)无中介的直接和合/
(二)无转换的取舍和合/
(三)差分不足的简单和合/
(四)无冲突的重一和合/
(五)多奇点的神秘和合/ 四、和合思维与意义/ 第三章和合学的整体结构/ 一、总体的构想/
(一)“地”:和合生存/
(二)“人”:和合意义/
(三)“天”:和合可能/ 二、三界和三层/
(一)差分/
(二)结构/
(三)转换/
(四)归致/ 三、新学科分类/
(一)形上和合:和合自然科学/
(二)道德和合:和合伦理学/
(三)人文和合:和合人类学/
(四)工具和合:和合技术科学/
(五)形下和合:和合经济学/
(六)艺术和合:和合美学/
(七)社会和合:和合管理学/
(八)目标和合:和合决策学/ 四、理论的公设/
(一)元素差分/
(二)结构整合/
(三)中介转换/
(四)功用选择/
(五)反演流行/ 五、传统和合之类型/
(一)一元和合类型/
(二)二元和合类型/
(三)三元和合类型/
(四)多元和合类型/ 第四章和合生存/ 一、自然与生存/
(一)自然与人/
(二)人与动物/
(三)人之心身/
(四)人与思维/ 二、境理与知行/
(一)境与理/
(二)人与境/
(三)人与理/
(四)知行与智能/ 三、同构与渐进/
(一)生存时空态/
(二)知行转换/
(三)智能中介/
(四)和合对偶/ 四、生存和合学的呈现/ 第五章和合意义/ 一、社会与意义/
(一)社会与人/
(二)人与意义/
(三)自我意义/
(四)人生意义/ 二、性命与修养/
(一)性与命/
(二)人与性/
(三)人与命/
(四)修养与规矩/ 三、微观与宏观/
(一)养修转换/
(二)规矩中介/
(三)两两对偶/ 四、意义和合学的展开/ 第六章和合可能/ 一、思维与可能/
(一)人与可能/
(二)人与想象/
(三)人与理想/
(四)人与境界/ 二、道和与健顺/
(一)道与和/
(二)人与道/
(三)人与和/
(四)健顺与名字/ 三、转换与中介/
(一)健顺转换/
(二)名字中介/
(三)对偶互动/ 四、可能和合学的展现/ 第七章和合的整体贯通与生生/ 一、和合三界六层的立体贯通/
(一)和合三界理论之建构/
(二)和合三界的层间贯通/
(三)和合三界的界际贯通/ 二、和合八维四偶的生生流行/
(一)同界八维的序化反演/
(二)三界同维的级化反演/
(三)三界对待的偶化反演/ 三、和合三界的语义与生生/
(一)转换中介
作者介绍
张立文,1935年生,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兼学术委员。著有《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周易帛书今注今译》《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急于抛出观点,而是采用了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着读者自然而然地进入作者构建的复杂语境。初读时,我感觉信息量略显庞大,但很快就发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铺垫,实则都是为后续核心论点的支撑打下的坚实基础。作者的笔触细腻,对于概念的阐述鞭辟入里,尤其擅长在宏大的理论框架下,穿插进生动鲜活的案例分析,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它在转折处的巧妙设计,总能在你以为理解了某个阶段的精髓时,抛出一个新的视角,迫使你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这种不断自我更新的阅读体验,非常过瘾。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可以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时不时地合上书本,在脑海中进行二次消化和重组,才能真正捕捉到其深层次的韵味。这种需要“思考着去读”的特质,恰恰说明了它内容的厚重与价值。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其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的格局。它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个具体的、局部的现象,而是试图将这个现象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乃至哲学背景下进行审视。读完以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某些事物的角度都被拓宽了许多,原本以为是孤立的问题,现在看来竟然与更深层次的人类行为模式或文明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抽离”和“俯瞰”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读者的格局。它挑战了我过去的一些固有认知,迫使我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假设。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理论专著,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认知重塑的旅程。它不是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这种“授人以渔”的价值,远超书本本身的字面内容,让人久久不能平静,并引发了持续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雅致的深蓝色调,配以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内敛的光泽。纸张的质感非常出色,触感温润而厚实,内页的印刷清晰锐利,字里行间透着一种精心雕琢的匠人精神。那种捧在手里沉甸甸的踏实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开,这对于一本可能需要反复研读的书来说,无疑是个加分项。侧边裁切得平整光滑,整体呈现出一种典雅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摆在书架上,俨然成了一件艺术品。我感觉作者或出版方在包装这本书时,就已经在向读者传达一种尊重和敬意,仿佛在说:“这是一本值得你投入时间去品味的佳作。” 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双重享受,极大地提升了我阅读前的期待值,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真希望所有的好书都能有如此精心的“外衣”。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结构编排上体现了极高的匠心,它并非简单的章节堆砌,而更像是一座精心规划的迷宫,每条路径都通往更深层次的理解。开篇部分如同一个广阔的序言,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基础认知平台,定义了核心术语和基本框架,做足了“定调”的工作。随后,内容的密度和复杂性开始逐步攀升,每一个后续章节都像是在前一章的基础上盖起新的楼层,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承启关系。最让我称赞的是,作者似乎预见到了读者可能在哪一环节产生困惑,总会提前设置一个“小结”或者“回顾”的段落,帮助我们将零散的知识点重新整合。这种“先广度后深度”的布局,极大地降低了初读者的入门门槛,却又为资深读者留足了深挖的余地,做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兼顾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使得阅读过程流畅且充满收获感。
评分从阅读体验来看,作者的文风展现出一种成熟的、沉稳的学者风范,丝毫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感,但其思想的深度却不容小觑。它成功地在严谨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前人观点时,总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既充分肯定了前人的贡献,又清晰地指出了其局限性,然后自然地引出自己的独特洞见。这种论证过程,逻辑链条清晰得像一张精密绘制的地图,让人在追踪作者的思维轨迹时,感到既安全又充满探索的乐趣。有时候,我会因为某一句话的精妙概括而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会拿出笔在旁边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想或疑问。这种强烈的互动感,让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导师,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刻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这对于任何希望深入钻研某个领域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