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
定价:89.00元
作者:何星亮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16196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何星亮*的《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是我国**部综合论述文化人类学凋查与研究方法的专* 。全书分三篇十八章,上篇是“田野调查方法”,分析田野调查的特点与功能、形成与发展、基本原则和类型及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中篇是“研究方法” ,阐释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类型、选题与设计、理论与概念的构建、假设构建、范式构建和各类研究方法。
下篇是“专题研究”,有《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关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等五篇专题论文。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研究者能够创立自己的新理论、新范式、新方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在如何创新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不仅适用于文化人类学专业,而且还可作为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的参考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挫败,它简直像一本面向完全没有社会科学背景的初学者的“入门导论”,而且还是那种质量堪忧的版本。文字表达上,极其晦涩难懂,句子冗长且充满了不必要的学术术语堆砌,仿佛作者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词汇量,而不是为了清晰地传达知识。例如,描述“参与式观察”时,可以写得简洁明了,但此书偏偏要用三段话绕弯子,一会儿扯到现象学的哲学基础,一会儿又跳到后殖民主义对主体性的解构,最终读者也没搞明白“到底该怎么做田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这种写作风格,不仅劝退了真正想学习研究方法的人,更让我怀疑作者本人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些方法的精髓,还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表面咀嚼上。如果你想找一本能指导你从设计研究框架到撰写田野报告的实用手册,这本书无疑会让你大失所望,它更像是一篇冗长、结构松散的博士论文的初稿。
评分这本所谓的“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的书,从头到尾给我的感觉就是一堆故纸堆里的零散笔记被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翻开目录,期望能看到系统化的田野调查步骤,或者至少对关键理论框架的清晰梳理,结果呢?充斥着大量对经典人类学家——比如马林诺夫斯基或者博厄斯——的陈旧引述,但对于他们研究方法的当代适用性几乎没有深入探讨。作者似乎沉迷于对历史的复述,却忘了人类学这门学科早已在数字时代、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范式转移。我特别想知道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伦理审查,如何利用大数据辅助质性研究,但这些现代性的议题在书中被轻描淡写地带过,仿佛时间停在了上个世纪。更令人沮丧的是,书中的案例分析陈旧得像博物馆里的展品,缺乏与当下社会脉搏的连接,让我完全无法将书本上的“方法论”投射到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具体问题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知识结构并没有得到强化,反而被大量无关紧要的史料填充,效率极低。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也缺乏应有的专业水准。纸张质量粗糙,印刷字体大小不一,排版上留白极少,读起来眼睛非常容易疲劳。更不用提它对图表的运用了——那些本该帮助理解复杂概念的示意图,清晰度极差,标注模糊不清,有的甚至出现了印刷错误,让人不得不花费额外的精力去“猜测”作者的原意。一本声称是“调查与研究方法”的工具书,连最基础的视觉呈现质量都无法保证,这本身就是对读者的不尊重。这种对细节的疏忽,让我对书中其他内容的严谨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如果连最基本的排版校对都如此敷衍,那么深层次的理论论证和方法论的细致推敲,又有多少是经过严格把关的呢?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匆忙赶工的产品,而非潜心打磨的学术精品。
评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处理研究伦理和权力关系时表现出的天真和不负责任。人类学研究,尤其是涉及到敏感议题时,权力不对等带来的伦理风险是核心议题。然而,书中对于知情同意的描述,停留在法律条文的复述层面,对于田野中实际发生的权力动态、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研究对象福祉的复杂性,几乎是避而不谈。例如,如何应对研究对象的“表演性顺从”,如何处理自己在观察中无意间介入当地政治的后果,这些都是经验丰富的人类学家会反复思考的问题。这本书对此的论述轻飘得像一阵风,没有提供任何有深度的案例或反思框架。它似乎默认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理想化的、透明的沟通渠道,这对于任何一个真正踏入过田野的人来说,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对现实复杂性的回避,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性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误导新手研究者走向伦理困境。
评分这本书的视野,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狭隘”。它似乎将“文化人类学”等同于对特定边缘群体进行观察和记录,完全忽视了当前人类学研究的广阔疆域。当代人类学早就走出了纯粹的“他者研究”的窠臼,深入到全球资本流动、数字身份建构、环境危机响应等宏大叙事中。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还停留在“如何画出部落的社会组织图”的层面。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探讨几乎为零,比如它完全没有触及人类学如何与认知科学、计算社会科学进行有效对话。我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混合方法论的讨论,一些关于如何将定量数据纳入质性分析框架的实践指导,但书中只有对传统定性技巧的机械性罗列。这种固步自封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在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学术界显得格格不入,它更像是一份时代错位的产物,对于希望站在学科前沿的学者来说,价值甚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