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

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军鉴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日俄关系
  • 军事史
  • 日本
  • 俄罗斯
  • 历史
  • 战争
  • 百年博弈
  • 战略
  • 东亚
  • 军事情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碧海箫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768
商品编码:2771787151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

定价:59.80元

作者: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北寇八年”到冷战对峙,日本与北方邻居俄罗斯针锋相对的战争或对抗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两国的恩怨情仇可谓是“大有渊源”。回顾那段激荡的东北亚历史,近代历史上两国在严酷北风之下钢铁、鲜血与泪水的故事也随之徐徐展开。

内容提要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以苏联在1945年8月之后于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为中心话题,从鲜为人知的官方史料入手,挖掘出苏联在此期间作战的实际形态,为“舆论日俄战争”做一个客观解答。
《日俄关系史:18世纪到1922年》记叙了日俄两国从相知相识到矛盾频发、日俄战争到出兵西伯利亚的史实,全面为读者解读日俄关系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以日苏两国在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的经济轨迹为基础,叙述了十月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及其外交发展历程。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以二战停战前后的三船殉难事件为切入点,讲述日苏两国在分属两大阵营的情况下以及《苏日中立条约》的背景下,如何角力海洋。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通过重温和梳理经典的“日本架空j军事小说”,以小说模拟的战争为立足点,阐述了战后后人对日苏两国关系的看法。

目录


【事件】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
日俄关系史:从18世纪到1922年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

【记录】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

作者介绍


指文军鉴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手资料。

FourthForce:的卫国战争爱好者,主要研究二战苏军及其对手的战史、战法、军制,曾在《NAAS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社等发表文章。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肇英:自由撰稿人、历史普及作者,涉猎范围主要包括唐宋职官制度、日本政治制度史、国际共运史以及爱尔兰、西班牙史。曾在《战争事典》发表过数篇文章,著有《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施展,上海人,1996年生,擅长苏俄题材的历史军事题材写作,曾在诸多军事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逾百万字。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这本书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将完全聚焦于其他不相关的历史或军事主题,确保不提及原书名或任何与日俄战争相关的内容。 --- 《烽火中的远东:清末海防与海军的兴衰》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晚清帝国在西方列强和新兴强权环伺之下,所进行的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海防现代化与海军建设的艰辛历程。这不是一部简单的军事史,而是一幅宏大而悲壮的时代画卷,揭示了一个古老帝国在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颠覆性力量时,所展现出的挣扎、矛盾与最终的无奈。 本书聚焦于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海防体系的构建与瓦解,尤其侧重于北洋水师的组建、运营及其覆灭的深层历史动因。我们摒弃了传统叙事中将失败完全归咎于某位将领或某一艘战舰的片面论调,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政治生态、财政困境、技术引进的局限性,以及不同派系在“富国强兵”道路上的路线分歧。 第一部:洋务新风与近代海防的萌芽 本部分追溯了洋务运动初期,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的推动下,中国如何从零开始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力量。详细介绍了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等重要军工企业的建立过程,解析了中国海军建设初期对于外国技术、图纸和师资的严重依赖,以及由此带来的“买船”与“造船”之间的路线之争。重点分析了早期订购的英制、德制巡洋舰和鱼雷艇,它们如何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骨干力量,以及这些舰船在技术代差初显时所面临的维护困境。 我们特别描绘了北洋水师在丁汝昌和郎威廉(William Lang)领导下,在成军初期所展现出的训练水平和纪律性,这在当时的亚洲堪称翘楚。通过对“定远”、“镇远”等铁甲巨舰的吨位、火炮配置与官兵训练的详尽描述,展现了清廷在军事现代化上所倾注的巨大期望与投入。 第二部:财政的困局与技术的瓶颈 近代海军建设是无底洞般的开支。本书细致梳理了清廷在筹措海军经费时所遭遇的巨大阻力。从海关收入的挪用、地方督抚的抵制,到军费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等非军事开支的内幕,揭示了中央集权体制下,资源分配的扭曲如何成为制约军事效能提升的隐形杀手。 技术引进方面,本书剖析了“拿来主义”的局限性。尽管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克虏伯火炮和英国的锅炉技术,但由于缺乏配套的工业基础和熟练的操作人才,设备折旧速度惊人,维修体系长期处于瘫痪状态。书中通过对船厂工匠培训记录的分析,阐释了从“使用”到“制造”再到“自主创新”的漫长跨越,在中国当时政治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现实困境。 第三部:海防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与同时期日本建立统一、高效的联合舰队不同,晚清的海防体系呈现出严重的“多头管理”与“部门割裂”。本书着重分析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的各自为政、互不统属的弊端。在战时,这种分散的结构导致了战略协同的缺失,使得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应对危机的机会一次次错失。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陆海军的配合问题。在李鸿章的“重海军、轻陆军”战略指导下,沿海炮台的建设与海军的协同火力网的构建并未达到最优配置。陆军对海军的支援能力不足,使得海军在脱离港口保护时,其战略纵深受到严重限制。 第四部:浴血与沉沦:铁甲舰队的最终归宿 在描述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的细节时,本书着重还原了战争的残酷性与决策层的混乱。重点分析了战术运用上的失误,例如对鱼雷艇的无效防御,以及指挥系统在遭遇重创后的信息阻塞。 本书的重点篇章,集中于威海卫的围城与北洋水师的最终覆灭。通过对刘公岛上“水师退守、陆军不援”的局面,以及最后被逼上绝路的官兵心态的描绘,展现了一代中国海军精英在绝境中的忠诚与悲愤。这种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系统性脆弱性的集中体现。 结语:未竟的遗产 《烽火中的远东》最终将目光引向甲午战后的时代余波。海军的灰烬催生了新的反思,但变革的动力已然衰竭。本书试图回答:在一个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海军力量的建立究竟是政治口号的堆砌,还是真正国力转型的标志?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度挖掘,我们得以管窥近代中国在国家安全与民族复兴道路上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以及留给后世的深刻教训。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能否讲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表示怀疑,毕竟涉及的主题宏大且容易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然而,作者的文笔却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克制的张力。它不煽情,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强大的历史重量感。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资料,而是单纯地被那种历史的宿命感所震慑。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反应,或者某个官员私下的抱怨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时代情绪的脉搏。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策略,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用事实精心打磨出来的史诗小说,只是它的结局早已写定,我们读的,是通往那个结局的每一步心路历程。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绝对是顶级的,光是那些从犄角旮旯里翻找出来的档案和私人信函,就足以见证作者的功力。它并非是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将那些冰冷的文书语言,转化成了鲜活的、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几次重大冲突前夕的情报战和舆论战的梳理,那份细致入微的还原,简直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幕后指挥室。这种对“过程”的痴迷,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对于那些只满足于结果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有点“繁琐”,但对于真正想探究历史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既定结局的“细节控”来说,简直就是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线索和解读角度,深度着实惊人。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突破了传统历史书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叙事框架。在它构建的这个漫长的博弈图景中,没有绝对的英雄,也没有纯粹的恶人,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环境塑造、被迫做出选择的行动者。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战略误判”和“文化差异”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分析,这种超越纯粹地缘政治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思想深度。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不同的文明如何理解彼此的意图?这种深层次的反思,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欠缺的。读完后,你会觉得对历史的理解一下子开阔了,不再仅仅停留在军事和条约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民族性格与国家意志的交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也透露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阅读体验自然也跟着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虽然内容严肃,但整体阅读下来,并没有产生阅读障碍,这得益于其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注释体系。作者对于关键术语的解释非常到位,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历史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跟上节奏。对我来说,最值回票价的是书中对几次关键国际会议的细节还原,那些关于座次安排、谁先发言、以及微妙的肢体语言描述,如同高清慢镜头回放,清晰地展示了权力运作的微观层面。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像是一份关于权力运作和外交艺术的教科书,实用性与历史洞察力兼备。

评分

这部书的叙事手法实在太抓人了,读起来完全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棋局博弈。作者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年代史梳理,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织成了一张张引人入胜的故事网。我尤其欣赏他对关键历史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决策的微表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某个重要外交回合的描写,通过多方视角的切换,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阵营的盘算与误判,那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在一起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像电影镜头一样在历史的转折点快速推进,又会在关键的节点慢下来,细致描摹那些决定国运的瞬间。看完之后,对于理解近代东亚格局的演变,有了一种全新的、更为深刻的体悟,远超教科书上的平面叙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