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 军鉴005:百年日俄博弈
定价:59.80元
作者: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168137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北寇八年”到冷战对峙,日本与北方邻居俄罗斯针锋相对的战争或对抗持续了两个多世纪,两国的恩怨情仇可谓是“大有渊源”。回顾那段激荡的东北亚历史,近代历史上两国在严酷北风之下钢铁、鲜血与泪水的故事也随之徐徐展开。
内容提要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以苏联在1945年8月之后于中国东北的军事行动为中心话题,从鲜为人知的官方史料入手,挖掘出苏联在此期间作战的实际形态,为“舆论日俄战争”做一个客观解答。
《日俄关系史:18世纪到1922年》记叙了日俄两国从相知相识到矛盾频发、日俄战争到出兵西伯利亚的史实,全面为读者解读日俄关系的背景。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以日苏两国在20世纪10年代到20年代的经济轨迹为基础,叙述了十月革命后至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及其外交发展历程。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以二战停战前后的三船殉难事件为切入点,讲述日苏两国在分属两大阵营的情况下以及《苏日中立条约》的背景下,如何角力海洋。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通过重温和梳理经典的“日本架空j军事小说”,以小说模拟的战争为立足点,阐述了战后后人对日苏两国关系的看法。
目录
【事件】
走向八月风暴:二战苏联与日本的远东战争
日俄关系史:从18世纪到1922年
九一八事变前的日苏关系与两国经济
【记录】
“恸哭之海”的真相:从三船殉难事件看二战日苏海上冲突
假想战记:战后日苏关系与日本小说家笔下的“架空战争”
作者介绍
指文军鉴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手资料。
FourthForce:的卫国战争爱好者,主要研究二战苏军及其对手的战史、战法、军制,曾在《NAAS海陆空天惯性世界》杂志社等发表文章。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肇英:自由撰稿人、历史普及作者,涉猎范围主要包括唐宋职官制度、日本政治制度史、国际共运史以及爱尔兰、西班牙史。曾在《战争事典》发表过数篇文章,著有《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
施展,上海人,1996年生,擅长苏俄题材的历史军事题材写作,曾在诸多军事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逾百万字。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文摘
序言
说实话,初拿到这本书时,我对它能否讲出一个吸引人的故事表示怀疑,毕竟涉及的主题宏大且容易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然而,作者的文笔却出乎意料地具有一种克制的张力。它不煽情,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强大的历史重量感。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为了查阅资料,而是单纯地被那种历史的宿命感所震慑。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反应,或者某个官员私下的抱怨时,总能精准地捕捉到时代情绪的脉搏。这种由点及面的叙事策略,让宏大的历史叙事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用事实精心打磨出来的史诗小说,只是它的结局早已写定,我们读的,是通往那个结局的每一步心路历程。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史料挖掘深度绝对是顶级的,光是那些从犄角旮旯里翻找出来的档案和私人信函,就足以见证作者的功力。它并非是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将那些冰冷的文书语言,转化成了鲜活的、充满张力的历史现场。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几次重大冲突前夕的情报战和舆论战的梳理,那份细致入微的还原,简直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幕后指挥室。这种对“过程”的痴迷,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对于那些只满足于结果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有点“繁琐”,但对于真正想探究历史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既定结局的“细节控”来说,简直就是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线索和解读角度,深度着实惊人。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突破了传统历史书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叙事框架。在它构建的这个漫长的博弈图景中,没有绝对的英雄,也没有纯粹的恶人,只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环境塑造、被迫做出选择的行动者。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战略误判”和“文化差异”在国际关系中作用的分析,这种超越纯粹地缘政治的探讨,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思想深度。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在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不同的文明如何理解彼此的意图?这种深层次的反思,是很多同类题材作品所欠缺的。读完后,你会觉得对历史的理解一下子开阔了,不再仅仅停留在军事和条约层面,而是深入到了民族性格与国家意志的交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也透露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拿在手里很有分量,阅读体验自然也跟着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虽然内容严肃,但整体阅读下来,并没有产生阅读障碍,这得益于其清晰的章节划分和详尽的注释体系。作者对于关键术语的解释非常到位,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历史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跟上节奏。对我来说,最值回票价的是书中对几次关键国际会议的细节还原,那些关于座次安排、谁先发言、以及微妙的肢体语言描述,如同高清慢镜头回放,清晰地展示了权力运作的微观层面。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历史事件的记录,更像是一份关于权力运作和外交艺术的教科书,实用性与历史洞察力兼备。
评分这部书的叙事手法实在太抓人了,读起来完全像是亲身经历了一场跨越世纪的棋局博弈。作者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年代史梳理,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国际关系织成了一张张引人入胜的故事网。我尤其欣赏他对关键历史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决策的微表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某个重要外交回合的描写,通过多方视角的切换,让我清晰地看到了不同阵营的盘算与误判,那种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在一起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整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高潮迭起,像电影镜头一样在历史的转折点快速推进,又会在关键的节点慢下来,细致描摹那些决定国运的瞬间。看完之后,对于理解近代东亚格局的演变,有了一种全新的、更为深刻的体悟,远超教科书上的平面叙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