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军鉴: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

日本军鉴: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军鉴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二战史
  • 太平洋战争
  • 日本军国主义
  • 军事历史
  •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 冲绳战役
  • 战争史
  • 历史研究
  • 军事分析
  • 日本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碧海箫音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119
商品编码:289972521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日本军鉴: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

定价:59.80元

作者:指文军鉴工作室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168131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瓜岛到冲绳,尽管日军疯狂的攻击是美军的噩梦,但经过太平洋战争中后期瓜岛、莱特湾、冲绳这几场决定性的战役,日本的战略优势逐步走向劣势。《日本·军鉴004: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记录了这条日军的溃灭之路,这段日军从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终穷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心路历程。

内容提要


《日本·军鉴》第四辑主题为“从瓜岛到冲绳的溃灭之路”,围绕这一主题选取了四个视点,展现日本军队从太平洋战争前期的磨刀霍霍到*终穷途末路、倒行逆施的历程:
《“饿岛”军略:瓜达尔卡纳尔补给站》以日本海陆两军对瓜岛的支援为叙述主线,重新解读日军从死死坚守到全面撤退、放弃瓜岛的史实。
《日美天王山:1944年莱特岛战役的全景展现》根据日美双方的政治博弈、海陆将帅争衡、往来电报等细节方面,为诸多“不解之谜”寻找答案。
《走向自灭: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莱特战役覆灭记》记录了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在莱特岛战役中的战斗故事及覆灭始末,并对神风特攻队发起自杀式攻击背后的原因进行了细腻而大胆的推想。
《钢之雨:冲绳战》结合史实对冲绳战进行了多种可能的设想,通过大量生动而细腻的战场描写再现了日、美双方这场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殊死搏斗。

目录


■目录

【事件】
“饿岛”军略:瓜达尔卡纳尔补给战
日美天王山:1944年莱特岛战役的全景展现

【人物】
走向自灭:旧日本陆军轻轰炸机队莱特战役覆灭记

【记录】
钢之雨:冲绳战

作者介绍


指文军鉴工作室:由诸多日本史研究者和作家组成,从事日本军事、历史、文化领域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阐述文化视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精彩故事及历史渊源,为理性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的高学历人群提供深度了解日本历史的手资料。


潘越:江苏苏州人,微博名“快马浊酒”,《日本·军鉴》系列主编。日常从事日语翻译,工作之余研究日本历史,偏重于政治、军事题材。著有《日本军事崛起之路:幕末至明治时代》、《日本驱逐舰全史》,译有《明治维新生活史》、《新水浒传》。

赵恺:生于鱼米之乡,求学于燕赵之地,历史研究者,现出版有《军部当国: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冒险史》《军国凶兽:一口气读完的日本战史》《猛禽崛起:一口气读完的美国战史》《苍狼逐鹿:蒙宋百年战争史》《东海博弈:明帝国与日本的三百年战史》等。

萧西之水:天涯煮酒写手,钟爱文史,日语精湛,对日本战国及近代历史皆有深入见解。出版有《第〇次世界大战》《地图上的日本史》《忤逆:穿越血与火的战国》等。

顾小白:本名顾志慧,八三年生人,苏省通州人氏,好文喜史,出版有《浴血淞沪》《国殇金陵》《一言难尽 1912-1949民国映画》《南京保卫战1937》等原创作品。

文摘







序言



《风云际会:近代东亚的权力博弈与文化碰撞》 本书聚焦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一个剧烈动荡、风云变幻的时代——东亚地区,在西方列强冲击下,传统秩序被颠覆,新的国家形态与社会结构被迫重塑的历史进程。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时期,在权力真空、技术革新与意识形态冲突交织下,东亚诸国如何应对挑战,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社会变革与文化断裂。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现代化的序曲(1840s - 1880s)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传统东亚帝国——特别是清帝国与德川幕府——所面临的内外部压力。 1.1 西风东渐与“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 我们将详尽分析鸦片战争(1840-1842)对清朝的冲击,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天朝上国”世界观的根本性动摇。通过对《南京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文本分析,揭示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核心条款如何系统性地瓦解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经济自主权。同时,辅以大量史料,描绘通商口岸开埠后,中西方物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剧烈碰撞,例如钟表、蒸汽机、现代医学如何以一种“奇技淫巧”或“救世良药”的姿态进入中国士绅与平民的视野。 1.2 幕府的崩溃与“开国”的代价: 德川幕府末期的“黑船来航”(1853)不仅是武力恫吓,更是一次深刻的认知冲击。本书细致梳理了从“攘夷论”到“开国论”的内部争论,展现了日本内部围绕“尊王攘夷”与“公武合体”的政治斗争。重点分析了《神奈川条约》等早期不平等条约对日本经济,尤其是物价波动和武士阶层经济基础的冲击,如何加速了幕府统治的瓦解。 1.3 改革的萌芽与尝试: 在危机面前,东亚各国展开了各自的现代化尝试。清朝的洋务运动被置于批判性审视之下,探讨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特别是军事工业与教育体系改革的内在矛盾。在日本,我们聚焦于“仿效西方”的决心,从萨摩藩、长州藩等西南雄藩的内部改革视角,预示着自上而下政治体制变革的必然性。 第二部分:民族国家的构建与意识形态的重塑(1880s - 1905) 随着传统秩序的瓦解,新的政治实体——现代民族国家——开始成型。本部分探讨各国在这一过程中的路径差异及其伴随的文化与社会代价。 2.1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路径: 详细描绘明治维新如何通过“殖民”心态向内改造日本社会。重点分析了《集会结社法》、《新闻纸法》的制定,如何限制了“自由民权运动”的能量,确保了国家对现代化的绝对主导权。探讨了国家神道教如何被建构为新的意识形态粘合剂,用以替代传统的儒释道体系,为天皇制的强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思想基础。 2.2 清末的“渐进”与“激进”: 清朝后期的改革则呈现出断裂与保守并存的复杂性。我们将对比光绪年间的戊戌变法(1898)的短暂高潮与被镇压的结局,分析其触动了哪些核心权力结构。随后,深入剖析庚子国变(1900)对清廷信誉的毁灭性打击,以及随后的“清末新政”在教育、法律体系上的实质性进步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犹豫不决。 2.3 文化与知识的“西化”: 知识分子群体在这一时期扮演了关键角色。引入梁启超的“新民说”、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等核心文本,分析“科学”、“民主”、“国民性”等概念在东亚语境下的本土化和异化过程。探讨翻译活动(特别是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译介入华日)如何重塑了东亚知识精英的思维框架。 第三部分:帝国主义的角力与东亚秩序的重构(1905 - 1912) 此部分关注区域霸权争夺,特别是日俄战争对东亚地缘政治的深远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 3.1 日俄战争的“世界意义”: 细致还原日俄战争(1904-1905)的关键战役,但重点不在于军事技术,而在于其政治后果。分析这场战争如何终结了沙俄在东亚的势力,确立了日本作为区域强国的地位,并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其他地区的民族主义者。同时,探讨战争的巨大财政开支如何反噬日本的国内社会稳定。 3.2 中国的辛亥前夜: 日俄战争的胜利直接刺激了中国革命党人的行动。本书梳理了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立宪派与革命派在国家未来走向上的路线分歧。重点分析清政府在“预备立宪”过程中的自我矛盾:一方面希望通过有限度的权力下放来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又因“皇族内阁”等事件暴露了其拒绝真正分享权力的本质。 3.3 殖民地与边缘的命运: 穿插描绘朝鲜半岛在日俄战争后的地位变化,从保护国到被吞并(1910年),解析日本如何将其在本土建立的现代化模式,以一种高压、剥削性的方式移植到其殖民地,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伏笔。 结论:历史的遗产与未竟的现代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这一关键转型期对东亚后世的遗产。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尝试,尽管在技术和制度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却往往是以牺牲社会公平、强化国家威权以及积累对外扩张的民族主义情绪为代价。东亚各国在面对“西方”时所展现出的“应激性现代化”,在塑造了现代国家形态的同时,也埋下了深刻的内在张力,这些张力将塑造未来数十年的历史走向。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超越单一国家视角的、多维度的东亚近代史解读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不算深入,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带入了时光隧道,亲眼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作者的文笔非常老练,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冰冷的史料,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我对接下来的情节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将领,还是默默无闻的士兵,他都能够捕捉到他们身上最独特的气质,最真实的情感。读这本书,我仿佛能够听到炮火的轰鸣,闻到硝烟的气息,感受到子弹擦身而过的冰冷。它让我明白了战争并非只是数字和地图上的博弈,而是无数鲜活生命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呐喊。这本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为和平付出代价的人们,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够点燃你对历史热情的神作!作者的功力深厚,将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描绘得如诗如画,又如泣如诉。我一开始是抱着了解历史的心态去阅读,结果却被深深地吸引,完全沉浸在了书中的世界。书中对于战争的描写,不仅仅是冰冷的军事术语,更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看到了那些在绝境中挣扎求生的人们,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死考验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作者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他能够从宏观的战略角度切入,又能够深入到士兵的微观个体,将整个战争的画卷描绘得细致入微,立体丰满。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仿佛是一次新的探险,总能从中发现新的惊喜,新的感悟。它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只言片语,而是充满了血肉与情感的真实体验。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对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所有想象。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感染力,他将那段充满战火与血泪的岁月,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宏大的战争进程中,并没有忽略个体生命的价值。他笔下的士兵,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的普通人。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希望、他们的牺牲,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深刻探讨。它让我反思战争的残酷,也让我看到了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每次读完一章,都会让我陷入沉思,对历史,对生命,对和平,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难以置信,这居然是一本讲述历史的著作!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史诗级电影,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画面感,每一个人物都鲜活得仿佛就在我眼前。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紧张激烈,时而沉静反思,让人完全沉浸其中,欲罢不能。我尤其佩服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能力,将复杂的战况条分缕析,清晰明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错综复杂的战略部署,那些出人意料的战术调整,都被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得明明白白。而且,这本书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了人情味。我看到了士兵们对家人的思念,看到了他们在战场上互相扶持的兄弟情,看到了他们在残酷战争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希望。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整本书更加立体,更加动人。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让我对战争的意义,对生命的价值,有了全新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热血沸腾,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的笔触如同画笔,将硝烟弥漫的战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以及在那之中挣扎求生的战士们,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我尤其被书中对于战争细节的描绘所震撼,那些精准到每一处战术布置、火力分配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不仅仅是宏大的战略层面,作者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每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通过他们的眼睛,我看到了绝望中的勇气,看到了在死亡阴影下的战友情谊,看到了在物质匮乏时的坚韧。书中对于指挥官们的心理刻画也十分到位,他们的决策如何影响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他们的内心挣扎与纠结,都让人感同身受。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缩略版的太平洋战争,对历史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性的书,关于在极端环境下,人类所能爆发出的最耀眼或最黑暗的光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