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爸爸勝過100個優秀教師
●媽媽永遠無法替代的“爸爸效應”,父愛的缺失,會讓孩子一輩子都缺鈣
●寓教於樂:本書精選孩子喜聞樂見的100件小事,內容涵蓋瞭孩子八大智能開發的方方麵麵,旨在玩樂中培養孩子的智商、情商、逆商、習慣、性格、社會能力等。讓孩子在縱情玩樂的同時快樂成長,與爸爸一同度過一段溫馨快樂的時光。
●理念科學,深入淺齣,小中見大:本書對100件小事做瞭深入的剖析和解讀,為傢長提供瞭全新的認識視角,讓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釋放齣更多的教育智慧。每小節後附帶的專傢建議,更是錦上添花,使本書的教育理念得到升華。
●這是一本寫給天下父親的心靈成長書:孩子需要的爸爸,不是隻會努力工作、拼命乾活,而是能和他玩耍,為他遮風擋雨,一起陪他看日齣……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並不比媽媽少。
澳大利亞教育研究機構發現:在父親積極參與傢庭教育的傢庭中,孩子更能錶現齣較高水平的閤作與社會技能,發生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較低。另一調查也錶明,父親經常與孩子在一起,對於孩子的價值觀教育至關重要。對孩子來說,昂貴的玩具、漂亮的衣服以及各種美味佳肴,並不是他們好的玩具。其實在孩子的心裏,真正好的玩具就是父母的陪伴。當爸爸和孩子一起遊戲、一起嬉戲、一起交流時,孩子會得到一生難忘的美好迴憶。
本書精選瞭生活中孩子喜聞樂見的100件小事。諸如陪孩子戶外運動、遊戲玩耍、學習知識、參觀瀏覽、愛心培養等等,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把快樂和教育理念潛移默化地印刻在孩子的心中。
楊霞,資深傢庭教育研究者,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現專注於兒童發展、傢長心理及親子關係的研究,重視父親在傢庭教育中的作用,主張父親應該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其作品發錶於各類教育刊物,文風清新自然,思想深刻獨到,頗受傢長歡迎。著有《窮養男孩的100個細節》《富養女孩的100個細節》等圖書作品。
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
——英國著名學者 哈伯特
我的父親是怎樣一個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的記憶中他是怎樣一個人。
——美國女詩人 安妮·塞剋斯頓
我想不齣還有比獲得父親的保護和愛更強烈的兒童需要。
——心理學傢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
1 和孩子一起放風箏 001
2 春暖花開,和孩子一起去寫生 003
3 和孩子一起數星星、辨星座 006
4 鞦高氣爽,帶孩子去爬山 008
5 下雪時,和孩子在雪地裏堆雪人 011
6 和孩子一起玩水,釋放孩子的天性 013
7 和孩子一起去遊樂園瘋一把 015
8 寓教於樂,和孩子一起拼拼圖 017
9 與孩子一起“異想天開” 019
10 教會孩子一種棋類遊戲 021
11 陪孩子學一種樂器 024
12 和孩子玩撲剋牌學數學 026
13 和孩子多做一些思維遊戲 028
14 和孩子一起修理損壞的玩具 030
15 和孩子做一些簡單的科學實驗 033
16 和孩子一起上網、玩遊戲 035
17 和孩子無拘無束地辯論 037
18 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040
19 飯後,和孩子一起散散步 042
20 帶孩子去體驗一次農村生活 044
21 帶孩子看看糧食是怎麼來的 047
22 參加采摘活動,讓孩子體驗收獲的快樂 049
23 留下精彩瞬間,和孩子享受攝影的樂趣 052
24 陪孩子學騎自行車 054
25 陪孩子看他喜歡的動畫片 055
26 和孩子一起享受讀書的樂趣 058
27 和孩子一起製訂學習計劃 060
28 陪孩子一起寫作業 062
29 帶孩子去拜訪老師 065
30 植樹節,帶孩子參加植樹活動 067
31 清明節,和孩子一起祭祖 070
32 端午節,和孩子一起包粽子 072
33 和孩子一起去放孔明燈 075
34 風和日麗,帶孩子一起去釣魚 077
35 帶上帳篷,和孩子去露營 080
36 盛夏,帶孩子去看一次大海 083
37 酷暑難耐,和孩子一起遊泳 085
38 中鞦節,和孩子一起賞月 088
39 鼕日午後,和孩子一起暖暖地曬太陽 090
40 隆鼕,帶孩子去滑冰、滑雪 093
41 和孩子一起過個年味濃濃的春節 095
42 元宵節,和孩子一起放煙花、鬧花燈 098
43 走親訪友,帶孩子去拜年 101
44 帶孩子去爬一次長城 103
45 和孩子去看一次升國旗 106
46 每年和孩子來一次長途旅行 108
47 親自種一盆花,用心去嗬護綠色生命 110
48 和孩子享受園藝的快樂時光 113
49 和孩子一起養一隻小寵物 115
50 和孩子一起觀察小動物 118
51 陪孩子去動物園 121
52 帶孩子參觀科技館,讓孩子體驗科技的魅力 123
53 帶孩子參觀博物館 126
54 親近大自然,帶孩子去植物園 128
55 帶孩子去美術館 131
56 遨遊知識海洋,和孩子逛逛書店 133
57 享受閱讀快樂,帶孩子去圖書館 136
58 和孩子去看體育比賽 138
59 帶孩子聽一場音樂會 141
60 帶孩子去聽一次名人演講 143
61 和孩子去參觀著名的大學 146
62 和孩子一起製作賀卡 148
63 把孩子的精彩童年做成紀念冊 151
64 和孩子一起寫感謝信 154
65 帶孩子參加一堂禮儀課 156
66 帶孩子去一次西餐廳 159
67 帶孩子去朋友傢做客 162
68 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 164
69 帶孩子去參加一次婚禮 167
70 帶孩子參加一次葬禮 169
71 和孩子一起到孤兒院獻愛心 171
72 寒鼕,帶孩子去看望孤寡老人 174
73 和孩子一起幫助他人,學雷鋒 176
74 帶孩子去參加一次公益活動 179
75 和孩子一起給希望工程捐款 181
76 和孩子一起成為環保誌願者 184
77 小鬼當傢,讓孩子體驗柴米油鹽貴 186
78 和孩子一起收集廢品換零花錢 189
79 幫孩子製訂一個短期攢錢計劃 191
80 和孩子一起對生活開支記賬 194
81 和孩子商討他的月度零花錢數目 196
82 和孩子一起開設他自己的獨立賬戶 198
83 帶孩子一起去購物,購物前和孩子做預算 201
84 和孩子討論做生意的話題 203
85 經常和孩子講自己的故事 205
86 帶孩子去你的工作單位 208
87 變身超級大廚,和孩子一起準備晚餐 210
88 陪孩子過一個簡單而有意義的生日 213
89 和孩子一起給媽媽準備生日禮物 215
90 和孩子一起孝順長輩 218
91 和孩子一起做個傢庭大掃除 220
92 為孩子上一堂生動的健康課 223
93 和孩子討論安全常識 225
94 讓孩子認識常見的交通標誌 228
95 和孩子一起背一背傢庭住址和電話 230
96 帶孩子做一次安全演練 233
97 適時跟孩子談談愛情 235
98 及時對孩子進行性教育 238
99 與孩子進行一次心靈對話 241
100 坐下來,和孩子談談人生 244
1 和孩子一起放風箏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鄭先生下班迴到傢時,女兒鄭璿正津津有味地背古詩。她瞥見爸爸迴來,忙跑過來問:“爸爸,現在可不可以陪我齣去放‘紙鳶’?”雖然鄭先生忙瞭一天工作感覺有些疲憊,但是,看著女兒一副期待的樣子,實在不忍心拒絕,於是故作爽快地說:“好啊,找齣咱傢的風箏,齣門去放風箏!”
鄭璿一齣傢門就興奮得閤不攏嘴,一會兒講解古詩裏“紙鳶”的來曆,一會兒又跟爸爸探討放風箏的方法……歡愉之情溢於言錶。
到瞭放飛地點,鄭璿很認真地研究著這麵長達20米的龍形風箏,龍頭與龍身之間由3條綫連接,左右兩條負責平衡,中間的上綫負責調整角度。因此,接綫的鬆緊十分關鍵。另外,還需要按方嚮一節節展開龍身,以免起飛過程中來迴扭轉。當然,這一切準備工作在爸爸這個“專傢”的引導下,鄭璿很順利地就完成瞭。
開始放風箏瞭,鄭璿纔知道:紙上談兵的討論經不起實戰的考驗,中間經曆瞭各種失敗和沮喪。但是在爸爸的引導下,她細心地感受風嚮與風箏升空過程中牽引的角度和手法的關係,經過反復試驗調整,終成功放飛。那一刻,鄭璿歡呼起來,仰望“巨龍”蜿蜒騰空,心中滿滿的都是成就感。鄭先生迴想著女兒在放飛風箏過程中的努力與堅持、思考與實踐、幸福與歡樂,感覺和孩子一起放一次風箏意義非凡,而他起初工作的疲憊感早就被放風箏帶來的喜悅衝得煙消雲散。
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它的“反直覺”性上。它很多論點似乎與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相悖,但當你用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去驗證時,卻發現無比貼切。例如,書中對“過度奬勵機製”的批判就非常犀利。作者指齣,很多父母為瞭鼓勵孩子嘗試新事物而給予物質或誇張的贊美,實際上是在扼殺孩子內在的驅動力,讓他們將焦點從“體驗過程”轉移到“獲取迴報”上。我立刻聯想到瞭自己過去對孩子每一次進步都給予“大紅包”的做法,讀完後我立刻調整瞭策略,轉而關注孩子為達成目標所付齣的具體努力和策略調整,而不是最終的結果。這種微妙的語言和行為模式的轉變,對孩子自驅力的培養起到瞭釜底抽薪的作用。這本書提供的是一種更高維度的育兒哲學,它不提供一勞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不斷自我審視和優化的思維框架,讓父親能夠真正成為孩子生命中那個穩定、有智慧的引路人。讀完後,感覺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都變得更寬廣瞭。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接觸這本書之前,我對“父親教育”的理解還停留在提供物質保障和偶爾的戶外活動上。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將父親的角色提升到瞭“傢庭情感氣候的調節器”的高度。其中關於如何與青春期孩子進行“非對抗性對話”的論述,簡直是為我這個正處在與十四歲兒子關係緊張期的父親量身定做的解藥。作者沒有提供萬能的金句,而是強調瞭傾聽的“深度”——不是聽孩子說瞭什麼,而是聽他們“沒有說齣口”的需求和焦慮。書中提到一個觀察點,即當孩子開始頻繁談論無關緊要的瑣事時,往往是他們在為更深層次的、難以啓齒的問題做鋪墊。這種細膩的解碼能力,讓我意識到自己過去錯過瞭多少次深入瞭解孩子內心的機會。它不是一本教你“說什麼”的書,而是教你如何“存在”的書,如何用你的存在去穩定傢庭的基石。讀完後,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在孩子麵前的評判性語言,轉而用更開放的、好奇的姿態去迎接每一次交流,親子間的張力明顯有所緩和。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具有啓發性,因為它大膽地觸及瞭一些被傳統文化刻意迴避的“男性情感錶達”的議題。作者非常坦誠地剖析瞭許多父親在麵對孩子脆弱麵時所産生的本能的“退縮”或“過度補償”心理,並探討瞭這種心理如何影響親子關係中的信任建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勇敢的脆弱”這一概念的闡述——鼓勵父親適當地嚮孩子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和求助,以此教會孩子:成長是一個不斷學習和修正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展示秀。這與我從小被灌輸的“男人要堅強”的觀念形成瞭強烈的對比。書中通過幾個真實案例展示瞭,當父親放下“全能者”的包袱後,孩子反而能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邊界,並從父親那裏汲取到真正的韌性,而不是錶麵的堅不可摧。這種對男性角色桎梏的解構,不僅對育兒有益,對父親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極大的療愈作用。它讓我明白瞭,做一個好父親,首先要允許自己做一個真實的、會犯錯的人。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極其流暢,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學術著作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但又充滿赤子之心的長者娓娓道來他多年來的教育心路曆程。它巧妙地避開瞭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微時刻”。比如,書中花瞭很大篇幅描述“沉默的陪伴”的力量,強調瞭在孩子需要獨立空間時,父親保持在視綫範圍內的存在感,如何構建起孩子最深層的安全感。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很多我曾經覺得是“理所當然”的育兒行為,一下子有瞭科學和情感的雙重佐證。我記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因為一個小小的要求被拒絕而大發脾氣,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講道理,結果適得其反。讀完這本書後,我明白瞭,那種時刻需要的是一個堅定的“邊界”而非無謂的爭論。書裏提供的那套關於如何在不傷害親密關係的前提下設立規則的技巧,操作性極強,我嘗試瞭幾次,效果立竿見影,孩子反而因為規則的明確而感到更踏實。這本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本“自我校準”手冊,幫助我修正瞭許多基於自身成長經曆産生的育兒偏差。
評分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親子溝通的書,說實話,這本書的視角相當新穎,完全沒有那種老生常談的“要多陪孩子玩”的空洞口號。它更側重於父親在傢庭結構中的隱形作用,那種潛移默化對孩子性格塑造的影響力,簡直像是一張精密的傢庭心理地圖。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情緒的鏡像學習”那一章,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說明瞭父親處理壓力的方式,是如何直接被孩子內化為應對世界的底層邏輯的。比如,書中提到一位父親在麵對工作挫摺時,錶現齣的那種冷靜的復盤和不抱怨的態度,竟然讓原本易怒的孩子學會瞭延遲滿足和理性分析問題。這種細節的捕捉和深入的心理分析,遠超齣瞭我以往讀過的大部分育兒指南,它不是教你怎麼做遊戲,而是教你怎麼成為一個值得孩子學習的榜樣,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價值是長遠的,是關於“成為”而非“行為”的指南。它讓我開始反思,我日常那些不經意間的嘆氣、專注工作的側臉,可能都在無聲中刻畫著我孩子的未來底色。這種震撼感,是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平復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