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爸爸胜过100个优秀教师
●妈妈永远无法替代的“爸爸效应”,父爱的缺失,会让孩子一辈子都缺钙
●寓教于乐:本书精选孩子喜闻乐见的100件小事,内容涵盖了孩子八大智能开发的方方面面,旨在玩乐中培养孩子的智商、情商、逆商、习惯、性格、社会能力等。让孩子在纵情玩乐的同时快乐成长,与爸爸一同度过一段温馨快乐的时光。
●理念科学,深入浅出,小中见大:本书对100件小事做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为家长提供了全新的认识视角,让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释放出更多的教育智慧。每小节后附带的专家建议,更是锦上添花,使本书的教育理念得到升华。
●这是一本写给天下父亲的心灵成长书:孩子需要的爸爸,不是只会努力工作、拼命干活,而是能和他玩耍,为他遮风挡雨,一起陪他看日出……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并不比妈妈少。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机构发现:在父亲积极参与家庭教育的家庭中,孩子更能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合作与社会技能,发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较低。另一调查也表明,父亲经常与孩子在一起,对于孩子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对孩子来说,昂贵的玩具、漂亮的衣服以及各种美味佳肴,并不是他们好的玩具。其实在孩子的心里,真正好的玩具就是父母的陪伴。当爸爸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嬉戏、一起交流时,孩子会得到一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本书精选了生活中孩子喜闻乐见的100件小事。诸如陪孩子户外运动、游戏玩耍、学习知识、参观浏览、爱心培养等等,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把快乐和教育理念潜移默化地印刻在孩子的心中。
杨霞,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专注于儿童发展、家长心理及亲子关系的研究,重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主张父亲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其作品发表于各类教育刊物,文风清新自然,思想深刻独到,颇受家长欢迎。著有《穷养男孩的100个细节》《富养女孩的100个细节》等图书作品。
一个好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英国著名学者 哈伯特
我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我的记忆中他是怎样一个人。
——美国女诗人 安妮·塞克斯顿
我想不出还有比获得父亲的保护和爱更强烈的儿童需要。
——心理学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1 和孩子一起放风筝 001
2 春暖花开,和孩子一起去写生 003
3 和孩子一起数星星、辨星座 006
4 秋高气爽,带孩子去爬山 008
5 下雪时,和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 011
6 和孩子一起玩水,释放孩子的天性 013
7 和孩子一起去游乐园疯一把 015
8 寓教于乐,和孩子一起拼拼图 017
9 与孩子一起“异想天开” 019
10 教会孩子一种棋类游戏 021
11 陪孩子学一种乐器 024
12 和孩子玩扑克牌学数学 026
13 和孩子多做一些思维游戏 028
14 和孩子一起修理损坏的玩具 030
15 和孩子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 033
16 和孩子一起上网、玩游戏 035
17 和孩子无拘无束地辩论 037
18 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040
19 饭后,和孩子一起散散步 042
20 带孩子去体验一次农村生活 044
21 带孩子看看粮食是怎么来的 047
22 参加采摘活动,让孩子体验收获的快乐 049
23 留下精彩瞬间,和孩子享受摄影的乐趣 052
24 陪孩子学骑自行车 054
25 陪孩子看他喜欢的动画片 055
26 和孩子一起享受读书的乐趣 058
27 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 060
28 陪孩子一起写作业 062
29 带孩子去拜访老师 065
30 植树节,带孩子参加植树活动 067
31 清明节,和孩子一起祭祖 070
32 端午节,和孩子一起包粽子 072
33 和孩子一起去放孔明灯 075
34 风和日丽,带孩子一起去钓鱼 077
35 带上帐篷,和孩子去露营 080
36 盛夏,带孩子去看一次大海 083
37 酷暑难耐,和孩子一起游泳 085
38 中秋节,和孩子一起赏月 088
39 冬日午后,和孩子一起暖暖地晒太阳 090
40 隆冬,带孩子去滑冰、滑雪 093
41 和孩子一起过个年味浓浓的春节 095
42 元宵节,和孩子一起放烟花、闹花灯 098
43 走亲访友,带孩子去拜年 101
44 带孩子去爬一次长城 103
45 和孩子去看一次升国旗 106
46 每年和孩子来一次长途旅行 108
47 亲自种一盆花,用心去呵护绿色生命 110
48 和孩子享受园艺的快乐时光 113
49 和孩子一起养一只小宠物 115
50 和孩子一起观察小动物 118
51 陪孩子去动物园 121
52 带孩子参观科技馆,让孩子体验科技的魅力 123
53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 126
54 亲近大自然,带孩子去植物园 128
55 带孩子去美术馆 131
56 遨游知识海洋,和孩子逛逛书店 133
57 享受阅读快乐,带孩子去图书馆 136
58 和孩子去看体育比赛 138
59 带孩子听一场音乐会 141
60 带孩子去听一次名人演讲 143
61 和孩子去参观著名的大学 146
62 和孩子一起制作贺卡 148
63 把孩子的精彩童年做成纪念册 151
64 和孩子一起写感谢信 154
65 带孩子参加一堂礼仪课 156
66 带孩子去一次西餐厅 159
67 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 162
68 和孩子一起招待客人 164
69 带孩子去参加一次婚礼 167
70 带孩子参加一次葬礼 169
71 和孩子一起到孤儿院献爱心 171
72 寒冬,带孩子去看望孤寡老人 174
73 和孩子一起帮助他人,学雷锋 176
74 带孩子去参加一次公益活动 179
75 和孩子一起给希望工程捐款 181
76 和孩子一起成为环保志愿者 184
77 小鬼当家,让孩子体验柴米油盐贵 186
78 和孩子一起收集废品换零花钱 189
79 帮孩子制订一个短期攒钱计划 191
80 和孩子一起对生活开支记账 194
81 和孩子商讨他的月度零花钱数目 196
82 和孩子一起开设他自己的独立账户 198
83 带孩子一起去购物,购物前和孩子做预算 201
84 和孩子讨论做生意的话题 203
85 经常和孩子讲自己的故事 205
86 带孩子去你的工作单位 208
87 变身超级大厨,和孩子一起准备晚餐 210
88 陪孩子过一个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日 213
89 和孩子一起给妈妈准备生日礼物 215
90 和孩子一起孝顺长辈 218
91 和孩子一起做个家庭大扫除 220
92 为孩子上一堂生动的健康课 223
93 和孩子讨论安全常识 225
94 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228
95 和孩子一起背一背家庭住址和电话 230
96 带孩子做一次安全演练 233
97 适时跟孩子谈谈爱情 235
98 及时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238
99 与孩子进行一次心灵对话 241
100 坐下来,和孩子谈谈人生 244
1 和孩子一起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郑先生下班回到家时,女儿郑璇正津津有味地背古诗。她瞥见爸爸回来,忙跑过来问:“爸爸,现在可不可以陪我出去放‘纸鸢’?”虽然郑先生忙了一天工作感觉有些疲惫,但是,看着女儿一副期待的样子,实在不忍心拒绝,于是故作爽快地说:“好啊,找出咱家的风筝,出门去放风筝!”
郑璇一出家门就兴奋得合不拢嘴,一会儿讲解古诗里“纸鸢”的来历,一会儿又跟爸爸探讨放风筝的方法……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到了放飞地点,郑璇很认真地研究着这面长达20米的龙形风筝,龙头与龙身之间由3条线连接,左右两条负责平衡,中间的上线负责调整角度。因此,接线的松紧十分关键。另外,还需要按方向一节节展开龙身,以免起飞过程中来回扭转。当然,这一切准备工作在爸爸这个“专家”的引导下,郑璇很顺利地就完成了。
开始放风筝了,郑璇才知道:纸上谈兵的讨论经不起实战的考验,中间经历了各种失败和沮丧。但是在爸爸的引导下,她细心地感受风向与风筝升空过程中牵引的角度和手法的关系,经过反复试验调整,终成功放飞。那一刻,郑璇欢呼起来,仰望“巨龙”蜿蜒腾空,心中满满的都是成就感。郑先生回想着女儿在放飞风筝过程中的努力与坚持、思考与实践、幸福与欢乐,感觉和孩子一起放一次风筝意义非凡,而他起初工作的疲惫感早就被放风筝带来的喜悦冲得烟消云散。
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亲子沟通的书,说实话,这本书的视角相当新颖,完全没有那种老生常谈的“要多陪孩子玩”的空洞口号。它更侧重于父亲在家庭结构中的隐形作用,那种潜移默化对孩子性格塑造的影响力,简直像是一张精密的家庭心理地图。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情绪的镜像学习”那一章,作者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说明了父亲处理压力的方式,是如何直接被孩子内化为应对世界的底层逻辑的。比如,书中提到一位父亲在面对工作挫折时,表现出的那种冷静的复盘和不抱怨的态度,竟然让原本易怒的孩子学会了延迟满足和理性分析问题。这种细节的捕捉和深入的心理分析,远超出了我以往读过的大部分育儿指南,它不是教你怎么做游戏,而是教你怎么成为一个值得孩子学习的榜样,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价值是长远的,是关于“成为”而非“行为”的指南。它让我开始反思,我日常那些不经意间的叹气、专注工作的侧脸,可能都在无声中刻画着我孩子的未来底色。这种震撼感,是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复的。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启发性,因为它大胆地触及了一些被传统文化刻意回避的“男性情感表达”的议题。作者非常坦诚地剖析了许多父亲在面对孩子脆弱面时所产生的本能的“退缩”或“过度补偿”心理,并探讨了这种心理如何影响亲子关系中的信任建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勇敢的脆弱”这一概念的阐述——鼓励父亲适当地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不完美和求助,以此教会孩子: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修正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展示秀。这与我从小被灌输的“男人要坚强”的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书中通过几个真实案例展示了,当父亲放下“全能者”的包袱后,孩子反而能更自由地探索自己的边界,并从父亲那里汲取到真正的韧性,而不是表面的坚不可摧。这种对男性角色桎梏的解构,不仅对育儿有益,对父亲自身的心理健康也有极大的疗愈作用。它让我明白了,做一个好父亲,首先要允许自己做一个真实的、会犯错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流畅,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但又充满赤子之心的长者娓娓道来他多年来的教育心路历程。它巧妙地避开了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微时刻”。比如,书中花了很大篇幅描述“沉默的陪伴”的力量,强调了在孩子需要独立空间时,父亲保持在视线范围内的存在感,如何构建起孩子最深层的安全感。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很多我曾经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育儿行为,一下子有了科学和情感的双重佐证。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因为一个小小的要求被拒绝而大发脾气,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讲道理,结果适得其反。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那种时刻需要的是一个坚定的“边界”而非无谓的争论。书里提供的那套关于如何在不伤害亲密关系的前提下设立规则的技巧,操作性极强,我尝试了几次,效果立竿见影,孩子反而因为规则的明确而感到更踏实。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本“自我校准”手册,帮助我修正了许多基于自身成长经历产生的育儿偏差。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的“反直觉”性上。它很多论点似乎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相悖,但当你用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去验证时,却发现无比贴切。例如,书中对“过度奖励机制”的批判就非常犀利。作者指出,很多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而给予物质或夸张的赞美,实际上是在扼杀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让他们将焦点从“体验过程”转移到“获取回报”上。我立刻联想到了自己过去对孩子每一次进步都给予“大红包”的做法,读完后我立刻调整了策略,转而关注孩子为达成目标所付出的具体努力和策略调整,而不是最终的结果。这种微妙的语言和行为模式的转变,对孩子自驱力的培养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育儿哲学,它不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不断自我审视和优化的思维框架,让父亲能够真正成为孩子生命中那个稳定、有智慧的引路人。读完后,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都变得更宽广了。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父亲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提供物质保障和偶尔的户外活动上。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将父亲的角色提升到了“家庭情感气候的调节器”的高度。其中关于如何与青春期孩子进行“非对抗性对话”的论述,简直是为我这个正处在与十四岁儿子关系紧张期的父亲量身定做的解药。作者没有提供万能的金句,而是强调了倾听的“深度”——不是听孩子说了什么,而是听他们“没有说出口”的需求和焦虑。书中提到一个观察点,即当孩子开始频繁谈论无关紧要的琐事时,往往是他们在为更深层次的、难以启齿的问题做铺垫。这种细腻的解码能力,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错过了多少次深入了解孩子内心的机会。它不是一本教你“说什么”的书,而是教你如何“存在”的书,如何用你的存在去稳定家庭的基石。读完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在孩子面前的评判性语言,转而用更开放的、好奇的姿态去迎接每一次交流,亲子间的张力明显有所缓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